媽咪寶貝 7月號 NO.169
Part 1 幼兒園停、看、聽
不過,各種幼兒園大致都有其秉持的精神,在了解的同時,爸比媽咪不妨回頭檢視自己的需要或是對未來的計畫,那麼在參觀園所時,便更能快速看見園所對自己及孩子的合適度,將來就讀之後也較不容易感覺和自己的預期有太大的落差。
公幼》時間及費用是首要考量
如果就最表象的方式比較公、私立幼兒園,爸比媽咪會發現,公立幼兒園對家長來說,較明顯的優勢是具有較便宜的收費及穩定的師資──受到政府補助,使公立幼兒園的經營不僅僅靠家長們的付費維持,因此收費低廉許多,通常是中低收入戶家長的首要考量。
而國家的補助也讓老師們因而獲得較好的福利待遇,老師們會更願意無後顧之憂地在此服務,加上嚴格的國家考試篩選,師資相對穩定。此外,公幼通常附屬在國小當中,時常可與國小一同共用公共空間,可活動的範圍也就比私幼更大了一些。
私幼》選對立案園所很重要
私幼收費的來源是家長,於是多能用彈性的方式配合家長需要,其課程內容比較多元,提供家長找尋與自己理念相近的教學方式。
家有特殊兒,該去哪家園所?
天生身體不便或學習較緩慢的孩子入學後,通常需要較多照顧,那麼到底要選擇公幼還是私幼好呢?此次受訪的兩位老師,分別提出了公幼與私幼對於特殊兒照顧上的優點,爸比媽咪於選擇時可依此多方考慮:
- ●公幼:資源較多且齊全,依照規定必須有巡迴輔導老師定期追蹤孩子狀況,且班級也會因特殊兒減招,確保孩子受到照顧。
●私幼:由於是小班制,老師將有更多時間陪伴及了解孩子,也能隨著孩子需求做彈性調整;同時享有特教巡迴輔導的資源協助。
無論課程,以「看見孩子」為重
坊間私立幼兒園的教學型式多元,其實一部分也反映著現在社會的價值觀與需要,另一部分則與專家學者將不同的想法帶入教育有關──大約在民國80~90年間,臺灣開始盛行「全美語」教學,當時全球化逐漸起步,幾乎全球通用的英文受到重視,加上部分專業人士引用如「語言學習需有相對環境」的概念,於是全美語教學開始受到大眾的歡迎。
選擇前,家長的了解與反思
而 常見的蒙氏與華德福教學,則分別強調孩子的基礎操作學習,以及對自然及藝術的親近,同樣有學者發現,兩種教學法分別可能出現孩子的人際互動較少、教師介入 教學的時間不多等疑慮。面對五花八門的教學模式,其實幾乎難以找到一切都盡善盡美的學校,家長們必須回頭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與價值觀,才能找到與自己想法 相近的學校,將更有助於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同步。
選擇幼兒園,一併考慮下列條件
除了以上的討論,段慧瑩主任特別提出兩項在幼兒園內「越多越好」的物品:
1.園內故事書越多越好:書本所傳遞的是無盡的想像,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有機會被賦予思考任務,需要理解與想像書本內容,對幼兒來說相當重要,因此教室內或幼兒園內的書本越多越好。
2.園內可自由變化的材料越多越好:正處於使用操作認識世界的幼童,最需要的就是教室內可供他們操作學習與建構的材料。不過,這些材料可以是任何物品,包括石頭、葉子、沙或水等等,不限制幼兒使用的方式,才能發揮最大想像力。
Part 2 上學要天時、地利、人和
了 解幼兒園的大方向之後,接下來爸比媽咪可了解各園所的細項內容,並參考寶貝當下的狀況,選擇最適合家長及幼兒的學校。在這個部分,可依照時間、地點及對象 考量,無論是第一次進入團體生活,抑或是從托嬰中心轉至幼兒園,家長及孩子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因此提早做好準備是重要的。
天時》寶貝準備好要上課了嗎
「幾歲才應該進入學校學習?」相信這是許多家長們共同的困惑。一般而言,3歲是孩子開始進入社會化的階段、需要人際互動,而5歲的幼兒則具備較完整的身心發展,在幼兒園的適應上將更容易進入狀況。游玉燕園長認為,這些指標多半是參考,實際還要觀察孩子的狀況,才能知道他們是否已經準備好進入幼兒園就讀,個別狀況還包括了:
1.健康:幼兒進入團體生活後,無法避免容易傳染疾病,因此等待孩子的免疫系統較穩定再入學,是必須思考的一項條件。
2.親子間的依附關係:有些孩子還不能接受和照顧者分離太久,建議爸比媽咪花一點時間等待及溝通,或從讀半天幼兒園開始。
3.家長是否已經準備好:不只是孩童,成人也會出現分離焦慮,如果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就讓孩子在家多留一點時間吧。
4.居家照顧品質:孩子通常由體力有限的爺爺、奶奶照顧,所以平時沒有太多體能活動或生活刺激嗎?考慮兒童發展的需要,有時進入幼兒園也是解決方式之一。
5.孩子吵著要上學:每次看到哥哥、姊姊上學,寶貝總投以羨慕的眼光?如果孩子已經準備好進入學校和別人一起玩,那就試著找一間適合的園所。
6.特殊兒:有些具有特殊狀況的孩子,需要多一些和別人互動的機會,藉此得到生活中的大量刺激,幫助學習困難的情況改善,只要找到有良好照顧方式的園所,就可試著讓孩子入學交朋友。
選園所,提早3個月以上做準備
至於大人的「入學時間表」,游玉燕園長建議:「可提早進行幼兒園挑選、參觀、熟悉的準備工作。」如果想讓孩子9月入學,大概在4、5月即可於網路上搜尋各園所的資料,並安排實際參觀園所的時間,「到了6~8月,園所就會變得比較忙碌。」游玉燕園長說。家長趁機讓孩子知道將會進到這所學校與其他孩子玩耍,對孩子來說,「上學」這件事就會變得很讓人期待。
幫助孩子建立友伴關係,感受安全與溫暖
地利》幼兒園提供什麼
一 天的上學時光,從接送、在幼兒園遊戲到正餐與點心時間,幼兒園提供如同家中生活的內容與功能。選擇幼兒園時,距離可能是許多家長的首要考量,有時家長甚至 為了更好的選擇,讓孩子跨越區域到其他園所就讀,不過,這樣可能會花費不少寶貴的時間在通勤上,也減少家長在園所中與老師聊天、討論幼兒狀況的機會。也有 一些園所已不再提供娃娃車接送服務,以期降低孩子在車上等候太久和交通安全等問題。
玩的空間與時間很重要
幼兒園不一定要佔地寬廣,但一定要準備能讓孩子活動肢體的大空間,例如常見的攀爬架、溜滑梯等大型遊戲設備。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幼兒園本身可能未設置這些設施,但每日會於固定時間帶孩子們外出至附近的公園活動,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式。
別小看一日三餐內容
進入幼兒園後,孩子每日會享用早點心、午餐及午點心,一天中大部分的營養從幼兒園提供的飲食中攝取,因此餐點的營養是否均衡而充足,當然是家長們必須關心的項目之一。
餐點的營養是否均衡而充足
人和》和孩子的老師多聊聊
在教育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孩子每天在學校和老師至少相處8小時,理所當然也是家長想了解的人。其實,就算在公立幼兒園,成員的個性與園所的信念若不相符,也會讓整體感覺變得不太一樣。若想確認孩子們能否適應符合自己期待的環境,首先園所的環境介紹、園長對理念的說明都相當重要,若想更深入了解,與教師們的溝通也不可少。
試讀,不是認識園所的好辦法
至 於試讀,游玉燕園長認為,短暫的體驗對孩子來說其實不具真實意義,因為每個孩子面對陌生的新環境顯現的反應也大不相同,或許好奇欣喜,也可能或擔心懼怕, 抑或在快樂體驗後,才發現校園的規範並不自由而產生排斥心理。幫助孩子過渡的重要關鍵在於清晰掌握爸媽或孩子的需求是什麼,並從中找尋可行的策略,幫助孩 子適應。
證照為基本要求
一個具有良好信念的園所,必定會定期為所有教師們做專業上的進修,並與教師們討論事件的應對與處理方式,因此,幾乎只要挑對了園所,爸比媽咪就能對園內師資稍微放心。
段慧瑩主任進一步說明:「不過,無論是專業教保員或是領有教師證的幼教老師,證照都應是基本要求。」游玉燕園長補充,專業的老師經過多年在「人」及教學上的訓練,更能細心覺察幼兒的需要,不但予以適合的協助,更懂得時時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省思考。
信任,讓老師教學更投入
當 家長不信任老師,而要求更換或介入時,對老師造成的壓力,有時恐怕會影響到孩子的受教權益。游玉燕園長認為,在理想的狀態下,家長們對園所有基本的認識 後,可試著信任老師們的專業,尊重和支持會轉化成教師們全心全力的教學與愛,使得教師與孩子都能更放鬆、投入的學習並成長。
Part 3 Get Ready!上學前不可不知
過完暑假,孩子們就要準備進入校園的團體生活了,即使寶貝曾經讓別人帶或是上過托嬰中心,要進入新的環境,仍需要透過爸比媽咪耐心的引導與準備,才能將入學後的不適應減到最低。
所謂的準備,不僅僅只是購買上學所需要的物品,還包括孩子從小就應該練習的「生活自理能力」,學著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和自己刷牙等等,不僅為孩子將來的學習打好基礎,更能讓孩子降低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程度。
做好準備,從調整孩子作息開始
過 去,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上學後,可能因為還不會自己上廁所而跟不上同儕,因此盡量讓孩子在就學前「戒斷尿布」。游玉燕園長則認為,由於每個孩子的發展進程不 盡相同,不需要讓孩子在充滿壓力的狀況下強迫學習自己上廁所,等到入學後再從「老師帶領」與「家裡練習」同步進行。不過,「作息」則可以在家裡先調整,段 慧瑩主任表示:「孩子生長激素分泌在夜間為高峰,早一點睡覺是必要的。」。
聽從指令、生活技能也可練習
除 此之外,家長幫孩子購買好入學所需用品後,便可嘗試陪孩子玩「老師說」的遊戲,例如:「老師說,現在要找出貼有你名字的便當袋。」或是「老師說,現在要把 用完的餐具收進便當袋裡。」在幼兒園中,可能會有許多孩子使用相同的用具,練習辨識自己的姓名或號碼,將會讓在校學習的過程更順利。
分離焦慮,爸媽跟孩子一起練習
至 於幾乎讓所有家長都感到緊張的「分離焦慮」,則需要親子間一同努力練習。游玉燕園長建議,家長可先考慮自身的狀況,如果真的暫時放心不下,可稍微延緩孩子 的入學時間,或從每天入園半天開始;同時間,主要照顧的家長也可開始作自我生活規劃,無論是充實自我的學習或準備重回職場,都能分散孩子不在身邊時產生的 空虛感。
建立與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
讓孩子對上學充滿期待
對 幼兒而言,發生分離焦慮可能是由於幼兒園的陌生感,因此,爸媽首先需建立與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讓他知道即使爸媽不在身邊,過一段時間一定會回來接他,先 從短時間開始練習。再者,可用繪本或聊天的方式,與寶貝討論上學的情境,並於上學前的一、兩個月開始調整生活作息,從言語、行動中給孩子「上學的期待 感」。段慧瑩主任表示:「重要的是老師也要配合,多用鼓勵讚美的方式對待小孩。」像是「你怎麼這麼厲害,一上學就會了!」,以加深他對上學校的好感與成就 感。
親師溝通管道暢通
孩子離開家裡、進入幼兒園後,並不代表爸比媽咪的教養責任告一段落,相對的,因為孩子多了一位照顧者,家長與教師間的溝通橋樑變得格外重要,當溝通的管道暢達,才能讓照顧者在學校與家中對孩子進行同步的教養工作,幫助他們每天穩定地成長。
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家長與老師們面對面談話,不妨利用接送孩子的小空檔,提出疑問和老師簡單討論;如果真的非常忙碌,則可利用學校的聯絡簿或家長自備的紙條,將問題紀錄下來請老師回覆。
實際參與學校及家長團體
此外,家長若想了解孩子在學校時的表現,或者與教師和同儕的互動狀況,可主動參與園內事務,例如擔任說故事媽媽/爸爸,或在有需要時在教室內擔任老師的助手,將會看到孩子更真實的表現,說不定也會幫助爸比媽咪形成在家教養方式的靈感來源。
您 已開始著手為孩子就學做預備了嗎?游玉燕園長最後提醒家長們,時時掌握自己在教養路上的需求,並找尋方法獲取回應,以正向、積極的角度觀察周遭狀況,慢慢 從過程中調整自己陪伴孩子的方式,游園長說:「你會發現,答案永遠會比問題還多。」希望大家都能在不斷的練習與調整中,找尋到最適合彼此的親子教養模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