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媽媽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造好孕體質!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53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生殖內分泌及不孕症科主任陳明哲
攝影/本刊資料室照片.檸檬巷館(02-8797-8477)
梳化/Tomoko
Model/漂亮孕媽咪蘇楓雅、帥氣爸比楊宗霈(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想生卻生不出來,讓妳的家庭關係越來越緊繃嗎?」許多夫妻婚後想要拼個Baby,卻苦於太太肚子毫無動靜!據統計,婚後一年約有15%的夫妻,具有生育 障礙,換言之,每7對夫婦中,就有1對有生育困擾!妳和妳的他,該如何打造好孕體質?讓我們邀請專業醫師告訴你!

 

 

 

成功做人.產前必修學分

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生殖內分泌及不孕症科主任陳明哲表示,所謂的不孕症,指男女受孕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情況謂之,然而這並非宿命。具有生育障礙的男女,在現代化生殖醫學的技術輔助下,仍可得到相當的改善而成功懷孕。正因個體的受孕能力不同,故婚後一年內有計劃性懷孕的夫妻,最好在女性32歲、男性35歲以前,如果維持正常的性生活卻仍無法成功受孕的話,建議可及早諮詢專科醫師。

 

 

 

探討「生育障礙」的主因

1.專家:病理因素最關鍵

陳明哲主任表示,大多數夫妻不孕的原因,多半以病理因素為主,然若從飲食、生活等方面來探討,也有少部份的影響因素在內。

 

譬如說女性輸卵管堵塞,就要利用試管嬰兒技術來幫助懷孕,是無法單靠飲食的改變就可以讓婦女懷孕的。但在做試管嬰兒的過程中,若能注意生活飲食等輔助,則可幫助婦女排卵情況較健康,即可增加成功受孕的機會。

 

 

2.排除「絕不能懷孕」的特殊情況

陳主任表示,若介於25~30歲,最易受孕的年齡階段,有正常夫妻生活且沒避孕,一年後仍無法成功受孕,則傾向有「生育障礙」。

 

以最容易受孕的年輕夫妻來說,若每月均維持固定性生活,平均至少每月均有1/4至1/5的成功受孕機會。若按此論,一年後仍無懷孕的比例約10%~15%。若經第二年(無避孕的情況下)仍無懷孕,不孕比例則提高為50%。

 

然而這樣的情況,並不代表絕對不會懷孕,有些夫妻再過一年才懷孕的也有。但若是「完全不會懷孕」的特殊情況,則如:輸卵管被切除、輸卵管生病阻塞、卵巢衰竭導致提早停經、先天沒有子宮等個別情況。嚴格來說,這類情況就屬於絕對無法受孕的特例。

 

 

3.精卵結合有條件:

想要成功受孕,首先要有健康的精子和卵子;其次是,精卵要有順利結合的通路與環境。所以,精卵順利碰面的通路也相當重要,譬如子宮頸的黏液不足、或具有精蟲抗體、先生尿道下裂等,都會讓精子無法順利與卵子會面。一般正常精卵會在輸卵管結合,但前提則必須精卵不會互相排斥。

 

另 外,即使有正常排卵,但若是沒有進入到輸卵管,像是骨盆腔有發炎或沾粘,使輸卵管傘部的功能無法抓取到卵子,這樣就沒辦法讓精卵在輸卵管順利碰面。即便精 卵成功在輸卵管結合,途中也必須毫無沾粘障礙,成功降落在子宮的內膜上來著床,否則降落地點不對,有時就變成子宮外孕。

 

其次,陳主任表示,子宮內的環境也必須健康。若子宮環境中,長有息肉、肌瘤、內膜受傷沾粘等,也會導致受精卵無法順利著床。到此若能順利著床,也可能會因為女性黃體素分泌不足,或自體免疫功能排斥,而導致著床失敗變成流產。

 

所幸上述情況,多數仍可以改善。陳明哲主任說,像是陰道畸形、陰道痙攣、子宮頸黏液不足、曾因感染以致產生精蟲抗體、先天子宮結構異常者,須透過人工受孕來解決。若是子宮肌瘤較大,或剛好堵住輸卵管,或長在子宮腔的黏膜下面,導致出血變多則必須先行以手術改善。

 

 

 

 

4.女性:內分泌疾病,不孕比例高

陳明哲主任表示,每4人就可能有1人是內膜異位症,該病可導致骨盆沾粘、影響排卵、精卵結合及胚胎著床等。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指卵巢有很多不成熟的卵泡,但是卻無法成熟而正常排出。

 

陳主任在門診中發現,也有許多年紀很輕的女孩,卵巢卻已經趨近衰竭,接近快停經的狀態。

 

女性停經的正常年齡為48~50歲左右,但在40歲以前停經的約佔1%,30歲以前停經的則佔千分之一。然而陳主任則認為,這樣的比例仍有可能繼續上修,由於上述內分泌異常導致不孕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因此他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則為大環境改變以致上述患者增加所致。

 

陳主任說,包括日常呼吸的空氣、飲食、保養品、化妝品,身上穿戴的衣服、鞋子、飾品、水杯、食物容器等,多數民眾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否存有健康的疑慮,像環境荷爾蒙BPA(雙酚A)、塑化劑、戴奧辛等融入我們的生活飲水和食物中,可導致男性精蟲減少,女性有內分泌疾病。

 

那麼這些危害,比起植物性荷爾蒙來說,造成現代人生育障礙,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5.男性:內分泌障礙或睪丸衰竭

陳 明哲主任表示,就男性而言,造成不孕的主因,不外以不明原因的內分泌障礙、睪丸衰竭等情形居多。假如男性過度肥胖,也較易有勃起障礙的困擾。而除尿道下裂 外,逆行性射精也容易造成夫妻不孕。而這種逆行性射精,多半是因疾病開過刀的患者,或是因為糖尿病影響血管健康造成射精異常。

 

當然,也有些性功能障礙則屬於先天遺傳,像是腦下垂體的內分泌協調功能異常,使精子數量少,甚至無精,另外則如:精索靜脈曲張、隱睪症;後天疾病影響又如:尿道炎、腮腺炎引起睪丸發炎、性傳染病或手術及感染所引起的輸精管阻塞等,均能影響夫妻不孕。

 

 

6.生育年齡往後推遲

現代女性的角色改變,更是現代人不易受孕的原因之一。古早女性以照顧家庭、生育責任為主;現代則相反,女性須撐起家庭的半邊天,婦女為追求職場表現、實現理想,使女性晚婚相對增加,或以避孕方式來延後懷孕時間。

 

甚至懷孕時機不當,而寧可選擇流產,因此增加子宮感染的風險。當女性年齡越大時,相對的排卵能力減弱,懷孕就更不容易。

 

 

夫妻生育障礙,誰是主因?

陳主任表示,懷孕必須藉由身體眾多機能一起協調才能完成。就生育障礙的男女比例來說,女性因素約佔1/2;單純屬於男性因素的,則約佔1/3左右。因此,導致生育障礙的雙方因素,其實也約略接近各佔一半。

 

就統計來看,夫妻雙方各別都有生育障礙的亦不少,約有10%~15%的比重。例如:太太有輕微的內膜異位或排卵異常,剛好先生精子數量也不太夠就屬於這種。

 

然而不孕的真正原因,多數也很錯綜複雜,即便使用臨床先進的技術診斷,一時也並不一定能找出根本原因,所以也無法立即完全歸咎到底是因為先生、還是因為太太的問題。陳主任說,這種情況例如:精卵之間的結合有障礙,這種就很不容易被檢查出來。

 

精卵結合有障礙時,實際上精子品質正常,卵子排卵也很健康規則,妻子輸卵管沒有阻塞,骨盆腔也沒發炎或沾粘等;即便夫妻雙方已善盡夫婦敦倫之道,但始終就是無法懷孕。往往直到做試管嬰兒才知,精卵本身竟然會相互排斥。

 

陳明哲主任建議,夫妻雙方不易成功受孕,不要只有單獨一方來做檢查,雙方其實都應有共同來檢查的共識,然後再諮詢醫師,如何採取夫妻雙方最能夠成功受孕的可能作法。

 

 

助孕生活&飲食訣竅

陳明哲主任表示,女性最理想的受孕年齡為18歲~32歲。一旦超過32歲以上,受孕能力也就逐漸走下坡。而男性若超過35歲,生育能力同樣也在走下坡,因此做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也相對降低。尤其超過40歲的男性,若太太懷孕,其流產機率也相對增加,因此受孕年齡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因素。

 

不過,陳主任也表示,綜合上述條件,再輔以日常生活飲食,女性可擁有較佳的排卵功能,並提高受孕機率。包括:健康的生活型態,擁有健康的身體,避免環境毒素的強烈影響,避免上述疾病,那麼想要成功做人並不難。

 

 

一、助孕生活守則:

1.避免抽煙、喝酒、濃咖啡

因此包括二手煙、抽煙、喝酒都應盡量避免外,包括喝咖啡也最好不要過量。陳明哲主任叮嚀,一般250mg以下的咖啡(咖啡因)還能接受(大約便利商店中杯以下),但美式咖啡的咖啡因濃度可能就比較高些,尤其女性有在做試管嬰兒的話則是最好避免。

 

 

2.中度適量運動最佳

中等程度的運動,例如每日快走30分鐘以內,即屬於中度運動,可有助身體保持正常代謝,維持良好的排卵功能與性功能。劇烈的運動則不然,譬如超過3~5小時以上的跑步、長程騎腳踏車、跑馬拉松,尤其對男性精子數量下降會有較大的影響。

 

 

3.夫妻維持正常性生活

陳主任表示,夫妻想要懷孕,當然要能維持正常的性生活。如果妻子排卵期很規則,那麼建議排卵前3天及排卵後1天,每隔1~2天就應該要同房一次(大約至少同房3次較理想),這樣也就比較能提高受孕的機會。而且保持夫妻正常的性生活,男性也較不易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女性也較不易有陰道乾澀或萎縮等問題。

 

 

4.控制體重

夫妻均應維持在標準體重內,BMI大約介於在19~24之間,男女皆同。也較能有助受孕成功。BMI若超過27屬於肥胖,若大於24則過重。而且肥胖不僅不容易受孕,女性也會內分泌失調導致排卵功能異常,造成閉經,同時也有較高的比例造成早產及流產,或引起妊娠高血壓與糖尿病等問題。

 

所以平日要控制飲食與卡路里,增加適度運動並持之以恆最好。

 

 

5.減輕壓力

陳主任說,「不孕」本身也可能是一種很大的壓力;而且這種程度,往往不下於聽聞自己得癌症一般。有些人疑似不孕,會突然變得極度焦慮、憂鬱、沮喪,因此調適自己,避免處於長期情緒高壓之下,不但心理不健康,即便用藥物控制,其生理的反應也會失常。

 

因此,重新定義生活目標,多多參與放鬆自己的生活課程,並減少日常情緒負擔也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二、助孕飲食須知:

1.健康抗氧化蔬果

陳主任建議,營養方面,應攝取足夠的蔬果,而且是有機、新鮮、安全的蔬果,以避免吃進較多的農藥毒素,反而影響排卵。

 

像是含花青素成份的高抗氧化蔬果,如:櫻桃、草莓、藍莓、葡萄、桑葚等,可抵抗身體產生過多的自由基,讓身體形成的精卵有較佳的品質。另外,維生素C也能提高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因此也應多多攝取。另外綠茶雖也有抗氧化作用,但也含有咖啡因,可以選擇去咖啡因的綠茶。

 

 

2.乳製品

如果經濟允可的條件下,選擇草飼牛的乳品、肉品等,會比一般穀類飼養的營養組成物質健康許多。尤其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應避免吃進太多紅肉,而應多吃蔬果,以減少復發的機會。

 

 

3.深海的魚類

深海魚類含有較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助體內減少發炎,增加組織機能的運作,促進血液循環,並改善卵子與精子的品質。不過,因為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關係,因此較大隻的深海魚類,如:鮪魚、旗魚,可能會因為生物長期大魚吃小魚的效應下,肉質可能有比較多的污染物質。

 

所以,一般建議吃較小型的魚或魚油,如:鮭魚、鱈魚、比目魚、青背魚等。除提供維他命外,還提供部份蛋白質與較優質的脂肪酸,對健康會較有幫助。

 

 

4.全穀類取代精緻飲食

盡量應以全穀類為主食,如:胚芽飯、胚芽麵包;避免吃太多精緻的飲食及加工果汁。如:白麵包、白飯。因為全穀類的營養素及維他命價值較高,較佳的纖維素也可以調節荷爾蒙,維持正常的血糖值。所以,每一餐都應多攝取纖維質,其來源就是在新鮮的抗氧化蔬果與豆類中。

 

不過,有些人認為大豆類,如豆漿不要喝太多,陳主任反而不這麼認為。因為國外有研究,植物性荷爾蒙可能對人體荷爾蒙的分泌具有些微干擾,然而就醫師專業表示,植物性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較弱,事實上並不至於如此。

 

 

5.高優質的油品

平時應避免過度烹調,如:高溫油炸的食物。避免食用反式脂肪食品,如油炸食物、人造奶油(麥淇淋)、杯麵、炸薯條、甜甜圈、奶球、鮮奶油霜、夾心餅乾等。應注意食用健康的油,如橄欖油、亞麻仁油等,以便可從油品中攝取較高單位的單元及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促進女性擁有較佳的排卵功能。

 

 

6.準備懷孕:補充葉酸

人體每日僅須補充約400微克的葉酸即足夠。一般坊間有的藥片一錠約800微克,因此,大約可以兩天吃一顆即可。

 

 

7.素食者:補充羥胺酸、輔酶Q10

羥胺酸、輔酶Q10有助受孕,輔酶可幫助細胞的氧化呼吸作用,提高細胞的功能。在食物當中會比較難攝取得到。羥胺酸、輔酶Q10分別多存在動物蛋白及海產類與動物內臟等食物中,因此,素食者則可能較難攝取夠量,建議可以額外諮詢營養師或藥師並以營養補充劑適量補充。

 

 

8.飲水要足夠:每天飲用足量(約1.5至2公升)乾淨的或過濾過的水,少喝瓶裝水(尤其是用塑膠瓶裝的)。

 

助孕小叮嚀

過度肥胖或厭食症,也是影響現代人不易成功受孕的原因。尤其像是變相減肥,變成「紙片人」的情形最不妥,往往到最後排卵也會不正常,連帶使月經都不來了。

 

而抽煙、二手煙、喝酒、濫用藥物、工作壓力過大等,將立即影響女性受孕能力,並會造成男性精蟲數量不足或性功能障礙。包括:過度運動,體力耗費的密集訓練,都很容易造成男女內分泌功能障礙。

 

尤其壓力過大易導致身體荷爾蒙分泌失調,諸如女性隻身出國唸書,生活孤單,壓力沈重,半年都不見月經來潮的也很常見。因此,想要有健康正常的排卵功能,就必須在身體較舒適健康的環境中調適得當,營養與睡眠也都足夠,越年輕且有計畫的懷孕下,受孕當然並非難事。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ighting!媽咪產後瘦身大作戰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69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醫師陳芳怡、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師夏子雯
模特兒/甜美媽咪雅雅、可愛寶貝之妤
梳化/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產後的體型恢復往往使媽咪們心急如焚,雖然很想在寶寶呱呱落地後就開始進行減重計畫,但礙於身體元氣尚未復原,同時還要擔心泌乳狀況,讓媽咪們不敢貿然減 重。究竟該如何下手,才能準確掌握體重,錯過了黃金減重期,肥胖體質就會永遠纏著自己嗎?減少食量、體重減輕,就算達到瘦身效果了嗎?

 

 

 

體重控制應由孕期開始

臺安醫院婦產科醫師陳芳怡表示,與其執著於產後6個月的黃金減重期,媽咪們不如從孕期就開始進行體重控制。陳芳怡醫師指出,媽咪在生產時排出的胎盤及羊水,就重達5至6公斤,產後惡露排光後,體重也會減輕約2至8公斤,因此若孕期就做好良好的體重控管,產後的減重之路會容易得多。

 

 

日常生活即有利瘦身

選擇自然產的媽咪,在生產完隔天若自覺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即可下床走動,進行簡易的伸展、健身操,而剖腹產的媽咪,則可依傷口的復原狀況評估是否讓身體稍微活動一下。

 

除了活動筋骨外,哺育母乳也是瘦身好方法,無論是親餵或使用擠乳器,在泌乳的過程中,就會消耗身體的熱量,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師夏子雯指出,哺餵母乳一天可消耗約500大卡的熱量,搭配規律的睡眠、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就能讓瘦身作戰加倍順利喔。

 

 

Part 1 月子期間,備戰!

傳統觀念認為,月子期間的飲食能夠改變女性下半輩子的體質,因此在這段期間內往往「能補則補」,媽咪們很可能一不小心補進過多的油脂和熱量,稍微調整月子菜單,不但有助之後的瘦身計畫,更能補得恰到好處。

 

 

小心越坐月子越胖

產後除了哺餵母乳需要熱量,媽咪們的身體也需要能量,因此媽咪們可別急於一時,過度減少食物的攝取,不但會影響泌乳狀況,還可能賠上身體健康。

 

 

產後第一週─利水消腫

產後第一週,媽咪的身體正排出大量惡露,不宜大補,正確的進補觀念為「先排惡露,再補氣血」,飲食重點應放在如何促進新陳代謝,排出體內過多水份。

 

生化湯是婦女產後常用的藥方,能化瘀及調節子宮收縮,幫助子宮復舊及排除身體多餘的水份,夏子雯營養師指出,孕期增加的體重扣除嬰兒體重及胎盤重量,剩餘的公斤數中,約有60%是水份,而有服用生化湯的媽咪要注意,一般約於產後2至3天開始服用,通常服用5至7帖,也有許多婦產科醫師會直接給予助惡露排出的藥方輔助,適量即可,過量攝取藥物可能會造成子宮過度收縮。

 

 

三餐飲食則應均衡攝取,以清淡口味食物為主,產後的媽咪多見「氣血虛、脾濕」的水腫體質,飲食口味太鹹,就會浮腫得更厲害!尤其水腫體質的媽咪更應嚴格遵守低鹽分飲食,以免過多水分滯留在體內。

 

 

產後第二、三週─子宮內膜正修復

進入坐月子中期,飲食的重點在於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此時期媽咪們的子宮內膜正在修復,可多服用補血、養血加些補氣的中藥,如當歸、川芎、黃耆、黨參、山藥、茯苓等。

 

產後第8~13天,媽咪們也可以開始酌吃麻油料理食物,如麻油炒豬肝等,但要注意麻油料理熱量較高,建議減量使用,以降低多餘熱量的攝取。

 

常見的月子餐點「麻油雞」中,含有大量的麻油及米酒,夏子雯營養師提醒,其實只需要加幾湯匙的米酒就能達到相同效果,且100c.c.的米酒約等於半碗白飯的熱量,建議媽咪們可以每天只選一餐吃麻油雞,並將雞皮去除再食用,進補過程中穿插幾天苦茶油雞湯或薑片清煮雞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水腫體質的媽咪更應嚴格遵守低鹽分飲食

 

 

產後第四週─補氣養血

坐月子進入尾聲,最後一週的營養補給相當重要,要補氣養血,可服用如杜仲、首烏等可恢復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的中藥材,幫助卵巢功能恢復及骨盆腔復原,強化骨盆肌肉群,避免骨盆子宮及陰道壁下垂鬆弛。

 

此外,媽咪應多補充液體食物,如魚湯、雞湯,一次喝1至2碗即可,攝取湯湯水水有助於乳汁分泌,但記得在喝湯前先上層的油撈掉,或直接用吸管吸取下層的湯汁,才不會攝取過多的油脂,其他日常飲食,也可將低卡食材納入月子菜單中,如紅鳳菜、地瓜葉、高麗菜、絲瓜、鱸魚、青木瓜等。

 

 

Part2 元氣恢復,計畫進行中

熬過了辛苦的月子期間,媽咪們的體力也恢復到一定程度,減重可以開始有計畫的進行囉!一些媽咪為求快速瘦身,經常使用節食或服用市售減肥產品,甚至聽信未經證實的偏方,即使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也可能使媽咪的體質變成容易復胖的溜溜球效應,不但傷身,下次減重也會更困難。

 

 

拒絕減重產品

陳芳怡醫師提醒,坊間有許多標榜天然的瘦身產品,但療效未標示清楚,可能只是使用利尿或腹瀉的方式,讓媽咪在短時間脫水、降低體重,並未真正達到減重效果。

 

而瘦身霜的效果則是因人而異,曾有女性使用瘦身霜,不但身材未改善,還造成肌膚紅腫、過敏,賠了夫人又折兵;而近年來相當受歡迎的塑身衣,陳芳怡醫師則建議產後6周再嘗試,讓身體有充分的時間漸漸恢復到產前的狀態。

 

 

節食不可取

哺乳媽咪一天的熱量攝取可達1800至2000大卡,若每日攝取熱量低於1800大卡會不利乳汁分泌,有些媽咪為控制一天攝取的總熱量,便投機取巧、乾脆不吃早餐,中午及晚上依然未妥善控制飲食。

 

夏 子雯營養師叮嚀,均衡的早餐能讓身體機能有更良好的運作,若捨棄早餐或以水果替代,可能在午餐時感到飢餓而攝取過量食物,因此要慎選早餐內容,儘可能將其 複雜化,勿只吃單一食材,一般早餐店販售的三明治或漢堡就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提醒店家別塗抹高熱量的美乃滋,搭配的飲品可選擇無糖豆漿或低脂鮮奶,避開含 糖量高的紅茶或奶茶。

 

一天的進食量可把握3正餐2點心的原則,餐與餐之間感到飢餓時,可將水果當作點心,一天的攝取量約2至3份,如果吃得太多,水果中的果糖也會使媽咪減重效果打折扣喔!另外有些媽咪會採取「不吃澱粉減肥法」,雖然短時間內不吃澱粉,能讓體重迅速下降,但體內脂肪的燃燒必須仰賴澱粉提供能量,時間一久,只會讓體重忽胖忽瘦。

 

 

Part3 擺脫肥胖體質

減重的重點除了體重機上數字的變化,媽咪更應注意自己的身形,以免體重減少了,身體的肉卻鬆垮垮。人體體重包括肌肉、骨骼、體液、內臟和體脂肪等,瘦身首重減少脂肪,在相同的重量下,脂肪與肌肉的體積卻完全不同,由於脂肪密度低,體積也較大,正如自然科學的考試題目中,常會出現「1公斤的棉花和1公斤的鐵,哪個體積較大?」雖然重量相同,但脂肪的體積幾乎是肌肉的2倍大。

 

 

戰勝體脂肪

隨著飲食、生活型態及年齡的改變,身體的脂肪與肌肉比例也會出現變化,想要擁有良好的體態,體脂率就是關鍵,一般年輕女性正常體脂肪標準應落在25%左右,超過30%即體脂肪過高,屬於肥胖族群;而中年以上的女性,體脂肪很多都超過30%,易有肥胖危機。

 

增加肌肉的好處在於,會使身形在視覺上看起來較纖細,對於能量的消耗也較高,但想要降低體脂肪並不容易,夏子雯營養師提醒,蛋白質的攝取量要充足,且三餐要吃8分飽,可用非油炸的豆製品或新鮮魚肉來替代紅肉類,並選擇熱量較低、含油量較少的食物,健康的飲食搭配運動,體脂肪率及體重就會漸漸下降。

 

 

選對運動才有用

夏子雯營養師指出,身體的肌肉比例高時,就會提升礎代謝率、自然而然消耗比較多能量,也因為身體所需的能量較多,與體脂肪率高的人相比,吃下一樣份量的餐點,比較不容易發胖。

 

那 麼該如何增加身體的肌肉量呢?夏子雯營養師表示,減重時大多數人會選擇慢跑、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有氧運動雖有助於減少脂肪,但若一味的只做有氧運動,也 會消耗到身體的肌肉組織,因此最好搭配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一天做有氧運動、一天做肌肉訓練,彼此輪替,更能早日看到效果。

 

陳芳怡醫師也提醒,若要進行較高難度的體力鍛鍊或有氧運動,最好等到產後6周再嘗試,不擅於有氧運動及對核心肌群訓練不了解的媽咪,則可藉由產後瑜伽提斯,以溫和的方式一邊調養身體,一邊增加活動量。

 

 

Part4 破除減重5迷思

建立了飲食及運動的正確觀念後,媽咪們對於產後減重的計畫是否更有概念了呢?關於常見的減重迷思,也要一一破除,才能真正達到瘦得漂亮又健康的效果喔!

 

 

迷思1:水喝太多會水腫?

許多人認為,攝取過多水份會造成水腫,讓自己的臉部、腿部又腫又難看,其實攝取足夠的水份不但能幫助消滅水腫問題,還可以排出身體老舊廢物,不僅如此,攝取溫開水更能減緩子宮及腸道刺激,還能幫您遠離「小腹婆」的封號。

 

 

迷思2:吃素能幫助減重嗎?

相 較於蔬菜,肉類的熱量確實較高,但不吃肉就能順利瘦下來嗎?夏子雯營養師解釋,雖然攝取蔬菜對身體有益,但若未做好熱量控制,只是一味拒絕動物性蛋白質, 一樣對減重毫無幫助,若想吃素減重,應切記少攝取素食加工製品,像是素肉、素魚等食品往往藉油炸增添風味,且經過加工的食品,會含有較高的鹽份及油脂,多 食用對減重成效不彰。

 

 

迷思3:喝紅酒會瘦嗎?

品質良好的紅酒中含有少量的多酚,能幫助消化,其所含的維他命C、E及胡蘿蔔素,具有減肥功效,還能輔助睡眠、抗氧化,但市售的葡萄酒為了提味,經常加入過多的糖,且若媽咪有在進行哺乳,酒精對寶寶的成長有害,最好還是別亂尋偏方。

 

 

迷思4:瘦身之後胸部也會跟著消失?

產後的胸形改變也是許多媽咪在意的重點之一,該如何讓「該瘦的地方瘦;不該瘦的地方維持最佳狀態」是一大課題,夏子雯營養師建議,除了蛋白質的補充之外,建議要挑選適合自己的哺乳型內衣,並搭配適當的健胸運動、按摩,才能讓胸形不走山。

 

 

迷思5:凡事先瘦了再說?

減重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關卡,但可別為爭取體重沖昏頭,若減重時遇到貧血、便秘等情況,陳芳怡醫師叮嚀,應該是飲食出了問題,有些媽咪甚至吃得太少,導致血糖濃度過低,釀成昏倒風險。身體出狀況時先調整三餐,找回健康、體態才能均勻恢復喔。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羊膜穿刺知多少?!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69

撰文/嘉義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楊珮音
模特兒/溫柔媽咪盈君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羊膜穿刺是醫學上的一種產前診斷方法,診斷的樣本是取一些發育中胎兒周圍的羊水,裡面含有少量從胎兒身上脫落的細胞,將之加以培養至足夠量再進行染色體檢查。

 

 

 

了解產前診斷方法

目前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唐氏症。臺灣每年的新生兒裡,約每1千個活產中會有一個唐氏症寶寶出生,唐氏兒通常有智力障礙及肌肉張力異常,有些甚至會合併像先天性心臟病等身體上的缺陷,需要家長一輩子照顧。

 

目前,一般例行性產檢所進行的超音波檢查,無法檢測出全部患有唐氏症之胎兒。唐氏症屬於身體中第21號染色體產生異常所造成,除了唐氏症外,人體染色體的其他染色體也有可能發生異常,次常見的有第13號和第18號染色體,而羊膜穿刺是目前檢測染色體有無異常準確度最佳的檢查方式,執行時間主要在孕期第16~20週。

 

 

羊膜穿刺進行過程

羊膜穿刺算是一個安全性頗高的檢查,檢查的步驟是請孕婦先躺下,幫肚皮做消毒,經超音波的定位,避開胎兒、胎盤,找尋不會刺傷胎兒的位置抽羊水,將取羊水的針從超音波顯示的安全位置刺入,經孕婦腹部、子宮壁、羊膜腔,抽取約20c.c.的羊水,整個抽取的過程約1~2分鐘,再拔針。

 

孕婦的肚皮只會留下像打針一般的小針孔;抽出的羊水接著要送到檢驗室做細胞培養並進一步做胎兒染色體檢查,一般而言,約3週就可以看到檢查報告。

 

哪些人一定要做羊膜穿刺?產科醫師在為孕婦做遺傳諮詢時,會提供孕婦充分的資訊,不會強迫孕婦一定要做什麼檢查。

 

要做任何檢查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檢查的目的以及這個檢查的極限是什麼,一定要與另一半充分討論過,是否能接受檢查可能帶來的風險(羊膜穿刺屬於侵入性檢查,會有一些風險),以及要如何面對之後不正常之檢查結果(例如若有問題,是否能接受中止懷孕或是決定要繼續懷孕)。

 

一般而言 產科醫師對於有以下狀況的孕婦,均建議做羊膜穿刺檢查:

 

1.大於34歲的高齡孕婦(包含34歲)。

2.前一胎生過染色體異常或神經管缺損寶寶的孕婦。

3.孕婦本人或配偶帶有遺傳性疾病或染色體異常。

4.有遺傳性疾病家族史者。

5.曾發生習慣性流產3次以上者。

6.產檢時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狀況,經醫師判斷須進一步染色體檢查者。

7.母血唐氏症篩檢結果異常者。

 

大多數羊水只需抽一次即可,但有很少數的狀況必須再抽一次,有時抽羊水的時間早於懷孕16週,細胞太少有可能導致細胞培養失敗,或是培養出的細胞因為受到母體出血或母體細胞的污染,產生難以判讀的異常結果,這時都需要再抽一次,才能做出正確的檢查報告。

 

抽羊水的費用因地方醫院不同而略有差異,不過多為8千至1萬元,若是符合高危險群的條件,政府會補助2千元。

 

 

羊膜穿刺對孕婦及胎兒的危險性

因為在超音波的指引下,基本上羊膜穿刺的安全性高,但也有一些風險存在,風險最高的是有千分之一至三的流產危險,這跟孕婦本身是否為易流產的體質,以及是否過早抽取羊水(早於16週)和抽羊水的次數都有關;其他的風險還有約千分之一可能發生胎死腹中或造成孕婦早期破水而早產的情況。

 

另外,還有兩個非常罕見,但有可能發生的風險,包括:抽羊水的過程沒有完全消毒乾淨,造成孕婦感染、敗血症;以及抽完羊水後發生羊膜腔塌陷,造成部分羊膜纏繞胎兒手腳,影響到胎兒的肢體發育,稱之羊膜帶症候群。

 

至於針扎到胎兒的機率其實少之又少,媽媽們不用擔心。為了降低羊膜穿刺的風險,媽媽們如在執行羊膜穿刺前有子宮收縮或陰道出血等情況,可能必須等狀況穩定後再執行穿刺。

 

羊膜穿刺術後注意事項

在 進行羊膜穿刺檢查後,孕婦有幾點身體狀況必須注意──孕婦抽完羊水後傷口很小,通常隔一陣子就可以將蓋在傷口上的消毒紗布拿起;有的孕婦會因為子宮收縮的 關係,而發生肚子微微疼痛的感覺,發生這種狀況不需要太緊張,只要多躺著休息就可以改善;但若是發生了肚子劇烈疼痛或是陰道出血、發燒,請務必馬上回診讓 醫師檢查。

 

做完羊膜穿刺檢查的當天,最好能多休息、少活動、少提重物,減少勞累的機會;醫師會開立預防性的安胎藥,也有醫師會開立抗生素給孕婦,也建議孕婦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以降低風險。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教孕媽咪消除妊娠水腫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69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專任主治醫師林俐嘉
模特兒/溫柔媽咪盈君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妊娠水腫經常在懷孕中、後期出現,讓許多孕媽咪為此叫苦連天,依中醫的觀點,認為水腫與體質有關,透過食療與按摩加以調理,有助於改善容易水腫的體質。

 

 

 

食療+按摩 雙重調養

琇琇懷孕剛滿7個月,她的體態看起來已有些豐腴,走路時明顯較為沉重,最近她發現小腿及腳背浮腫得很厲害,腳踝好像變粗了,穿鞋時會有脹麻感,感覺鞋子像是小了一號般,用手按壓還會出現凹陷的痕跡。

 

 

妊娠水腫怎麼回事?

關於上述的個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專任主治醫師林俐嘉表示,這就是孕婦典型的「下肢浮腫」,中醫又稱「子腫」。林俐嘉醫師提到,門診中時常可見孕媽咪因為下肢水腫而上門求診,如果經過休息後,浮腫變得較為輕微,或僅剩下小腿還有浮腫現象,即為「生理性水腫」,通常發生在懷孕中、後期,只要多休息、少吃鹽,避免久站、久坐,適當抬高下肢以刺激循環,就能減輕症狀。

 

 

中醫看妊娠水腫的原因

林俐嘉醫師表示,妊娠水腫發生的原因,西醫認為是因為胎兒的壓迫,進而使下肢靜脈血流受到影響,於是造成水分滯留於下肢;若以中醫觀點來看,水腫與脾虛、腎虛有關。

 

林俐嘉醫師說明,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會改變他原來的體質。中醫所稱的「脾」並非指脾臟,而是泛指消化道中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脾臟等臟腑及其相關功能。

 

脾 的主要功能在於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物質,再輸送至全身,脾虛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的消化、吸收、代謝功能較差。懷孕到了中、後期階段,由於胎兒橫阻於身體中 央,阻礙了身體內部的氣機循環,直接影響消化功能,使水分無法正常代謝,脾虛的孕媽咪在懷孕前期會有明顯的噁心、嘔吐症狀,到了中、後期則易發生拉肚子或 大便黏膩、脹氣及中暑,有以上症狀的孕媽咪,通常水腫的情況也會特別明顯。

 

腎在中醫理論屬於五臟六腑的根本,是先天之本,與一個人天生體質的強弱傾向有關,腎虛者水分代謝會比較緩慢。林俐嘉醫師指出,較嚴重的水腫,或是全身性的水腫通常與腎氣不足有關。

 

懷孕期間患有妊娠高血壓的病人,出現尿蛋白與水腫,這樣的情形常與中醫所說「肝腎陰虛」、「腎氣不足」等證型有關,是較為嚴重的情況,需要由醫師監控,不宜自行進補,溫補過頭反而會使血壓更高、水腫更甚。

 

 

生理性水腫v.s.病理性水腫

妊娠期間的水腫,又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生理性水腫通常透過休息與調整飲食內容便可獲得改善;病理性水腫是因疾病而引起,須請醫師診斷後找出病因加以治療或控制,才能抑制水腫症狀持續惡化。

 

 

生理性水腫宜多休息

林俐嘉醫 師表示,妊娠期間的水腫通常發生於懷孕中、後期,一開始先從足踝處發生腫脹,接著向上擴展至小腿,水腫時皮膚會顯得緊繃、發亮,用手指按壓時,皮膚會留下 凹痕;有些孕媽咪從表面觀察並未發生明顯的水腫症狀,但是體重增加過多、過快,這是由於水分滯留於器官間隙和深部結締組織的緣故。

 

生理性水腫的症狀表現,午後水分會沉澱積留在雙腳處,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之後,水分的循環會使臉部和雙手出現水腫,雙腳的水腫則明顯減輕,如果到了早晨腳部還有水腫未退,到了下午臉部和手部仍有水腫,就表示體內滯留的水分太多,是較為嚴重的水腫。

 

濕氣偵查站

妳是容易水腫的孕媽咪嗎?請對照身體是否經常發生以下狀況:

 

□ 1.早晨剛起床時,眼下及兩頰處有浮腫的現象,手上的戒指也感覺有變緊的跡象。

 

□ 2.上午時小腿較細,到了下午過後,小腿會逐漸腫脹,鞋子也變得較緊。

 

□ 3.按壓小腿3秒後放開,皮膚會出現一個下陷的小凹痕,必須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 4.觸摸身上的肉,感覺是鬆鬆軟軟的。

 

□ 5.體重經常變動,上下可能有1~2公斤以上的差距。

 

□ 6.經常感覺身體有種倦怠感,四肢沉重無力,頭腦昏昏沉沉。

 

□ 7.時常拉肚子,或者大便黏膩,會沾黏在馬桶上難以沖掉。

 

□ 8.肚子很容易脹氣。

 

□ 9.屬於容易中暑的體質。

 

□ 10.皮膚反覆發生濕疹、搔癢,有時還會起紅疹、水泡。

 

11.陰部分泌物較多,時有異味及搔癢感。

 

12.舌頭上經常覆蓋一層厚厚的舌苔。

 

 

病理性水腫不容忽視

儘管妊娠水腫是常見現象,但對於一些異常現象仍不可輕忽大意,有些孕媽咪的體重增加過快、過多,水腫由腳踝處向全身發展,甚至出現腹水及胸水,經適當休息仍無法消除腫脹,按壓皮膚所產生的凹痕也無法恢復,便是異常的病理性水腫。

 

病理性水腫會隨著水腫位置逐漸擴散至全身,具有較高的危險性,應盡速到醫院檢查浮腫的原因,特別是水腫合併有高血壓、蛋白尿,即符合子癇前症的條件,必須採取藥物治療,密切監測胎盤功能,以免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威脅胎兒的性命安全。

 

 

緩解水腫,從日常生活做起

針對妊娠水腫的問題,婦產科醫師會密切追蹤、觀察是否有異常現象發生,除此之外,孕媽咪也可積極調整飲食、運動及日常作息來緩解水腫的不適感。

 

 

消除水腫怎麼吃

林俐嘉醫師表示,民眾一向有食療補身的觀念,特別在懷孕時期更加重視飲食,透過調整飲食內容來改善水腫,確實是不錯的方法,只要了解各種食物的特性,少吃會使水分滯留於體內的滯水食物,多攝取健脾利濕、溫腎行水的排水食物,便可輕鬆消除妊娠水腫。

 

 

水腫大忌食物

林俐嘉醫師提到,水腫的發生原因與孕媽咪的進食內容也有關係,容易水腫的孕媽咪,一定要遠離下列食物!

 

 

1.高鹽食物:嗜吃太鹹的食物,腎對鈉的吸收作用便會增強,易造成水分滯留於體內無法排出,加重水腫的程度,平時應減少高鹽及高鈉食物的攝取量,如煙燻食物、醃製品、罐頭食品等,都不適合孕媽咪食用。

 

 

2.生冷食物:常吃生冷食物會使脾胃失調,阻礙水分代謝,林俐嘉醫師指出,懷孕期由於基礎代謝升高,80%的孕媽咪有化燥、化熱的傾向,夏天一到就熱得受不了,會忍不住想要喝冰飲、吃冰品消暑,如此一來很容易阻礙氣機調暢,引發腸胃代謝變慢,水分停滯在體內。如果有清熱的需求,建議可飲用涼潤茶飲,既可消暑又不會破壞脾胃功能。

 

 

3.甘味食物:根據中醫理論,甘甜易生痰濕,同時糖也會影響水的滲透壓,吃太多甜食(如麵包、蛋糕、珍珠奶茶、甜的水果)會形成痰濕體質,肚子容易脹氣,同時造成肥胖,懷孕期間必須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取量。

 

 

利水排濕食物

林俐嘉醫師指出,中醫經常用於排水的中藥材及食材,有白朮、茯苓、澤瀉、麥門冬、紫蘇葉、荷葉、紅豆、薏仁、冬瓜皮、山藥及白扁豆,白朮和茯苓性味溫和,適合用來調整全身性的水腫;澤瀉利水的力道較強,每日攝取量不得超出2錢,最好請中醫師協助評估體質是否適合使用。

 

紅豆與薏仁皆有利尿、消腫的功能,不過患有痛風者不宜多吃紅豆,可改喝紅豆水;麥門冬、紫蘇葉、荷葉合用有潤肺、清暑熱之效;山藥、白扁豆最能利脾胃濕氣。

 

醫師強調:「食物的溫度重於性味。」冰涼的食物對脾胃最傷,與體溫相近的溫度則最易被脾胃所利用,建議排水消腫茶飲應該先溫熱再喝,食物從冰箱取出後應放置到接近室溫再食用。以下將介紹4款排濕利水茶飲給媽咪們參考。

 

 

紅豆水

做法:將紅豆洗淨後,放入滾水中煮約1015分鐘,濾掉豆子後即可飲用。

效用:利尿消腫,避免脹氣。

 

 

銀耳蓮子茯苓湯

做法:將銀耳泡發後,去粗蒂,切小塊,與蓮子、茯苓、2片老薑皮一同放入滾水中,用小火熬煮20分鐘,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效用:消暑去熱,潤肺養氣,排水利濕。

 

 

陳皮山楂飲

做法:將陳皮、山楂放入熱開水中浸泡到出味即可飲用。

效用:利尿排濕、開胃助消化。

 

 

紫蘇荷葉茶

做法:將紫蘇葉、荷葉放入滾水中,用小火熬煮5分鐘,快速將葉片撈起後,即可飲用。

效用:潤腸解膩,消除水腫。

 

 

消水腫穴位按摩

中 醫理論提到:「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弱則生濕,水濕不運則泛溢肌膚而浮腫。」中醫總將脾與胃相提並論,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全由脾胃掌控,脾胃運行不順,會妨 礙水分代謝,想要排除身體裡多餘的水分,平時可以多多按摩胃經的各個穴位,如足三里、豐隆;如果是因妊娠高血壓而導致水腫的腎虛體質,則適合按壓太谿、復 溜等穴位。

 

林俐嘉醫師提醒,懷孕期間雖不宜從事按摩,但針對同一條經絡,按摩手肘以下、膝蓋以下

的穴位,是較安全的按摩方式,按摩前可先泡1020分鐘的溫水足浴,等下肢血液循環順暢後再開始按摩,按摩的力道須保持輕柔,每個穴位約按個2分鐘即可;如果腳水腫較嚴重,則可請中醫師施行針灸緩解症狀。

 

 

擺脫妊娠水腫8個生活重點

1.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工作時需要久站、久坐的孕媽咪,工作空檔應起身活動、伸展肢體,以促進下肢循環;此外,穿彈性襪不但可以緩解水腫,對於緩解靜脈曲張也有助益。

 

 

2.穿著舒適的鞋襪與服飾:為避免加重水腫症狀,孕媽咪應選擇不會過於壓迫腳踝的襪子與過緊的鞋子,以免影響血液回流;穿著緊身的衣服也會阻礙體循環,從而引發水腫,孕媽咪平時最好選擇較寬鬆、舒適的衣服。

 

 

3.睡前抬腳幫助血液回流:孕媽咪每天睡前建議將雙腳抬高15分鐘,使腿部的靜脈血液加速回流至心臟,藉此緩解妊娠水腫,同時預防下肢靜脈曲張發生。

 

 

4.採取左側睡姿勢:左側睡的姿勢可以避免壓迫到下肢靜脈,減少血液回流的阻力,快速排除身體裡滯留的水分。

 

 

5.少吃寒涼食物:經常攝取寒涼食物會影響脾胃功能,食用時可加入溫性食物一起烹調,例如煮白蘿蔔時加入蔥、薑;或是一餐之中不能只吃生菜沙拉、番茄、白菜、瓜類等寒性食物,而要均勻搭配溫性食物,以保持身體內平衡的環境。

 

 

6.攝取更健康的飲食:每日攝取足夠的新鮮蔬果,可讓身體獲得更多優質營養,同時還要控制鹽分攝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的鈉應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

 

 

7.飲用足量的水分:有些孕媽咪因擔心水腫而不敢喝水,實際上喝水與水腫並無關聯,多喝水反而有促進新陳代謝、排除水分之效,凡是腎臟功能正常的孕媽咪,懷孕期間一定要多喝水,或是熬煮茶飲替代平日的水分攝取。

 

 

8.保持運動習慣:許多孕媽咪擔心動了胎氣,懷孕期間不敢從事任何運動,林俐嘉醫師表示,缺少運動不利於控制體重,建議孕媽咪每天可由散步開始增加身體的活動量,藉以消耗過多熱量來控制體重,同時儲備生產的體能,多運動也有助於消除水腫症狀。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全職媽咪的11個忠告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69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邱惠瑄
模特兒/漂亮孕媽咪BuBu、帥氣爸比佳華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全職媽媽這份工作,沒做過的人真難理解其中的辛苦!即使一天24小時無時無刻忙於照顧孩子與打理家務,仍會被誤解為「櫻櫻美代子」。全職媽咪常遇到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如何妥善照顧自己的身心、為全家帶來美滿的幸福?

 

 

 

親愛的,請別認為全職在家很閒!

芷 晴從婚後即專心當一個全職媽媽,姊妹們羨慕她是貴婦,可以專心照顧家庭和小孩;公婆認為媳婦很好命,去兒子家做客時常叮嚀芷晴這裡要清理、那裡要打掃;至 於先生,在外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即坐在沙發上休息,什麼事都不想幫忙,兒子哭了也不哄,等著芷晴打理一切。在面臨外界的眼光,加上先生不體貼,芷晴跟先生 的爭執也越來越頻繁……。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邱惠瑄表示:「以上狀況經常發生在全職媽媽的身上。」

 

她 進一步說明,爸爸覺得自己在外打拼一整天,回到家只想休息;而媽媽照顧了一天的小孩、整理家務,認為爸爸應該協助分擔。甚至假日爸爸想睡到自然醒、與友人 聚餐或打高爾夫球;但對於媽媽而言,她忙了一個星期,六、日也想休息,邱心理師指出:「此時夫妻面對育兒或家務的責任,容易起爭執。」

 

 

全職媽媽的辛酸

對於全職主婦,邱惠瑄心理師認為:「一般人對於全職主婦的期待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把家照顧好;另一種則是照顧好小孩。」以照顧家裡而言,一般認為全職主婦對於打掃、煮飯等家務應做得妥貼。至於照顧小孩,還可分成照顧小孩的生理與行為。

 

生理方面,若小孩經常生病或發育瘦弱,長輩不免覺得媽媽沒將孩子顧好。行為方面,當孩子的行為偏差或學業表現不佳,自然而然地也會認為媽媽沒教好。

 

 

難受到肯定

其 實全職在家並非外人所想的輕鬆簡單,一句「妳不是都在家」的質疑即可能讓媽媽感到莫大的委屈。邱惠瑄心理師說明:「一些全職媽媽會感到辛酸、甚至覺得自己 在家裡沒地位,除了沒有相對的薪水,也難以得到認同與肯定,反倒被認為她做得好是應該。」相較之下,在職場上完成一個案子、一個企劃,或許還能得到長官或 同事的肯定與賞識。

 

 

生活圈變小

而且,全職媽媽當越久,終日忙家務或家人,生活圈日益狹隘,漸漸與社會脫節,當先生下班回來,談論的話題不外乎是家人或家務,限制兩人的互動與交集,久而久之還可能被另一半嫌棄落伍。

 

 

工作時間冗長

除了難以言喻的辛酸,邱惠瑄心理師還分析:「其實全職主婦的工作時間冗長。」假設先生早上8點出門上班,媽媽可能7點起床準備早餐,接著開始一天的忙碌生活,包括打掃、上市場買菜、照顧孩子等。等小孩晚上9點、10點上床就寢,她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

 

計算下來,她面對小孩和家庭長達14、15個鐘頭,工作了10幾個小時,不僅沒得到肯定反而被認為做好是應該的,如此一來心情也難怪會感到洩氣。

 

 

全職在家,這麼做更幸福!

 

最重要是得到先生的支持與肯定。

 

對於辛苦卻不被重視的全職媽媽,邱惠瑄心理師提供一些建議做為參考。

 

 

1.不做滿分媽媽

一般公司行號在中午會有休息時間;而辛苦的全職媽媽卻是忙完小孩繼續忙家務,如同陀螺轉不停,邱惠瑄心理師建議:「首先應調整心態。全職媽媽經常感到壓力很大,壓力有時來自於別人、有時來自於自己。」

 

她進一步解釋,許多媽媽覺得既然辭掉工作當全職媽媽,應該做到最好,並期許自己成為100分的媽媽。可是這想法即是壓力,最好能調整心態,也許只要達到80分、甚至75分即可,不用做到滿分。

 

 

2.堅持自己的信念

在調整心態後,接著是鞏固自己的信念。邱心理師曾遇到一個全職媽媽原先是護理人員,後來離職全心在家帶小孩。不過只要小孩感冒,她婆婆會催促著趕緊帶孩子就醫,可是曾從事護理工作的她知道人體有自我療癒的能力,所以會堅定地先觀察一、兩天,不受婆婆的影響。

 

除此,對於鄰居或親友覺得自己的孩子偏瘦、營養不良等輿論壓力,媽媽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相信孩子真實的健康重於外表上的顯現。邱心理師表示:「對於正確的信念要自我堅定,避免被其他人的話語而影響了心情。」

 

 

3.獲得另一半支持與肯定

全職媽媽無論面對外在輿論的壓力、或是育兒顧家的壓力,最重要是得到先生的支持與肯定。可是跟先生溝通時,如何讓他看到自己的辛苦?

 

 

邱惠瑄心理師指出:「口頭敘述,另一半不見得能理解,不妨直接讓他經歷過程。」例如讓先生跟小孩獨處1小時,當只有先生一個人跟小孩相處時,他才會瞭解照顧孩子很耗體力、而且要有相當的耐心,並不是想像中的容易;才能進一步體會太太每天10幾個小時照顧孩子的辛苦。

 

不過邱心理師提醒:「別一下子放手讓先生一個人帶半天的小孩,以免不熟悉孩子的個性與照顧方式,讓他感到挫折與退縮。」

 

 

4.訓練先生、孩子當幫手

在 家務分擔上,可利用一些技巧讓先生成為新好男人、訓練孩子獨立。邱心理師以自己的母親為例,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手包辦家務。但邱心理 師審視這段歷程時,認為母親可以訓練子女做一些簡單家事;請先生分擔部分照顧小孩的責任,並非將所有家務包在自己身上,如此壓力也會減輕很多。

 

她說明:「可與先生協調照顧小孩的模式、分派簡單的任務讓先生進行。像是睡前說故事給孩子聽、教孩子游泳等,增加他跟小孩的互動。」而她自己也會在週末安排活動,請先生陪孩子參加,對於不知如何陪伴孩子的父親,有主題性或許會比較讓他知道如何著手。

 

 

5.尋求支持系統

 

將照顧小孩的壓力分攤給支持系統。

 

另 外,也可試著將照顧小孩的壓力分攤給支持系統。像是善用娘家、婆家等支援系統,三不五時讓小孩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單身的姑姑、阿姨等多相處、多互動, 以減輕照顧孩子的壓力。若自己必須處理要事而不便照顧孩子,或真的需要一點時間喘息,這些人即可協助。畢竟沒有支援系統協助,24小時無法離開小孩,對全職媽媽而言壓力真的很大。

 

 

6.尋找年紀相仿的玩伴或團體

可 以找跟小孩年紀相仿的玩伴或團體。邱惠瑄心理師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帶他參加說故事團體,聚會時每個媽媽輪流講一個故事,不僅好打發時間,也藉機讓孩子認識 同儕。此外,有些媽媽擅長搜尋活動、分享訊息;有些媽媽擅長安排戶外活動等,透過多種資源聯結、交流,比一個人在家面對小孩來得好,也會讓全職媽媽的生活 變得多元與豐富;小孩有玩伴也會很開心。

 

 

7.善用工具

至於家務方面,每天固定時間進行簡單的整理,讓家裡維持一定的清潔,若一週才打掃一次,整理的量會比較大、所需時間也較久;除此,不妨養成隨時隨手收拾的習慣,避免環境凌亂。

 

再者,可運用工具來減少打掃時間,例如:每天使用紙拖把簡單清潔地板、或用洗碗機洗碗等,善用工具減少家務時間。而三餐也不見得都自己煮,也許一週有兩餐或三餐搭配外食。邱心理師指出,別將心力全部放在家務上,也要分出心力察覺週遭事物、感受家人的心情變化。

 

 

8.擁有自己的時間

建議全職媽媽應完全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許每週2小時或半天。邱惠瑄心理師舉一個全職媽媽為例,每週六下午2點到5點是她的自由時間,並安排感興趣的手工藝課。另外,也可爭取小旅行,例如:每一季安排兩天一夜和姊妹淘的小旅行,請爸爸帶小孩。當夫妻達到協議與共識,自己若想安排活動或聚會也就不用擔心受阻了。

 

至於時間管理方面,邱心理師建議以一周為單位,先把執行例行性的事務排上行程,然後再安排和規劃剩餘的時間,她認為:「雖然全職媽媽的時間比較充裕,但還是要預先規劃,並不是臨時想到要做什麼才做,執行時也要考慮到如何做比較有效率。」

 

另外也可善用零碎時間,像小孩彈鋼琴、寫作業等短短30分鐘或1小時,可安排在這時間內能完成的家事,甚至「一心二用」,看電視順便整理客廳、陪孩子寫功課順便縫補鬆脫的鈕扣等。

 

 

9.擁有合理的零用錢

雖然是家庭主婦,但擁有自己的零用錢很重要,邱惠瑄心理師發現,很多人不把全職媽媽視為工作,因而沒有從中獲得報酬。當沒有收入,加上自己沒有存款,經濟大權又沒有掌握在手中,因經濟上的依賴和需要向先生伸手拿錢,會讓全職媽媽在心理上總覺得矮一截。因此先生協調出每個月的家用金額、給的方式、和固定給的時間是重要的。

 

再者,即使先生固定每個月給家用,倘若媽媽將一些家用拿來買自己的衣服或保養品時,難免會產生罪惡感,覺得這是給家人的錢而不是讓她個人使用,因此建議媽媽為自己爭取適度的零用錢,將零用錢與家用分開,可以增加運用金錢的自主性。

 

 

10.培養好習慣

職 業媽媽應培養興趣,同時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在家裡待久了,可能不知不覺變得鬆散和怠惰,若能維持運動習慣,會讓自己看起來有精神,同時維持一定的體態。 此外,不妨持續自己的社交活動,與姊妹好友們維持情感。也許一些單身或已婚尚沒有小孩的姊妹淘不喜歡自己帶小孩參加聚會,此時,若有自己的自由時間,即能 利用這時候與她們交流、聯絡感情。

 

 

11.回到職場的規劃

如果媽媽考慮小孩大一點再回到職場,不妨利用時間做一些規劃和準備。像是培養自己回到職場的能力、人脈的連繫、掌握社會脈動等。

 

 

照顧好自己,為家人帶來幸福

 

別讓自己一頭陷入小孩與家務。

 

儘管全職媽媽每天為這個家忙個不停,但別讓自己一頭陷入小孩與家務,仍要善用支持系統,為自己安排、規劃時間。邱惠瑄心理師表示:「一旦有這個念頭,才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和結果。

 

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重要的』,很容易連先生的感情都忽視。」因此,妥善照顧自己才會出現各種可能性,亦不會產生「被家困住」的念頭。

 

 

確認回歸家庭的意義和價值

至於準備當全職媽媽的婦女,邱惠瑄心理師表示,首先確認這麼做的意義和價值,例如:想好好照顧家庭?想全心陪伴小孩重要的成長階段?確定意義和價值後,接著先生溝通是否跟自己有同樣想法?確認先生也認同全職媽媽的價值而不是自己一廂情願。

 

另外,家事分擔與經濟考量,都應先跟另一半溝通、有共識,也會讓自己的全職媽媽生涯更輕鬆、開心,達到期待的模樣。在全職媽媽的生涯中,偶爾會陷入挫折和低潮,這時試著回想當初回歸家庭的意義,很多困難頓時可以獲得答案,動力也會再度提升。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咪胎教面面觀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68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暨生殖不孕科主治醫師林孝祖、胎教專家郭廷瑞
模特兒/漂亮媽咪彭薇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據說在懷孕期間,讓寶寶多聆聽莫札特的樂曲,就能提升寶寶的智商?據說在懷孕期間多和寶寶說話,寶寶一出生就能辨認出媽媽的聲音?對於胎教,我們充滿太多 期待與不理解,胎教該如何進行才正確又有效?聽聽專業醫師與胎教專家的說法,一起揭開胎教神秘的面紗。

 

 

認識胎教

關於胎教的施行方式眾說紛紜,胎教的意義究竟為何?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林孝祖認為:「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不見得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胎教的成果,但人們普遍認同胎教,根據中國古書記載、傳承至今,胎教可以說是一種包括文化、宗教禁忌、經驗的累積。」

 

 

胎教的目的

以醫學的方面來看,胎教主要目的為教導孕媽咪們避免在懷孕過程中,接觸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的事物,盡量在懷孕期間保持舒適、平靜、詳和,身心放鬆,就會對寶寶帶來幫助。

 

 

定義受教育的對象

在 孕期過程中所做的「教育」,不同於幼兒園及學校所施行的教育模式,孕期的教育主要是調整、避免對寶寶的不良影響,而非專注於提升孩子的智商、未來的學業成 績。林孝祖醫師認為:「胎教的教育對象是針對父母,藉由調整父母的身心狀況,讓寶寶受益。」郭廷瑞老師也表示:「媽媽是胎兒最主要的學習和模仿對象,孕期 母體的作息模式、飲食習慣、情緒規律與思考邏輯,都會很自然地被寶寶接受,成為自己運作的基礎準則。」

 

 

胎教對胎兒的影響

除了在孕期間調整孕媽咪的身心狀況外,許多孕媽咪也很好奇,胎教對胎兒的影響力是否真如傳說中的神奇,在許多科學研究當中,已經證實胎教的確會對胎兒帶來些微的改變。

 

胎教的教育對象是針對父母

 

 

生活中處處是胎教

不 少研究證實,寶寶在媽咪肚子裡時,就已經能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漫長的孕期中,媽咪的所作所為都牽動著胎兒,林孝祖醫師表示,雖然母體對胎兒的影響多是間接 傳達,但生活中處處是胎教,孕媽咪若未從生活小事上細心呵護,如體質的改變、飲食習慣、情緒放鬆等,還是有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的影響。

 

 

了解寶貝的發展

五感即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感覺的作用是讓我們感知外界以便對應。國外研究胎教的學者曾說:「寶寶出生後,已不再是一張白紙。」指的就是胎兒在孕期就已能接收到外界的訊息,並具有記憶。

 

 

囊括食衣住行以及育樂

在寶寶出生前,與孕媽咪可說是生命共同體,即使媽咪認為自己沒有在進行胎教,對寶寶而言,媽咪的一舉一動都是胎教的一部份。從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剖析,胎教得從小地方做起。

 

 

飲食

多吃和母體屬性相輔相助的食物,將體質調養至最佳狀態,穩定母體吸氧、消化、吸收和傳導力,才能在孕期順利將發育最需要的氣、血、氧順利輸送給胎兒。

 

孕期是媽媽與胎兒一生中最緊密的時刻

 

 

衣著

花些心思在孕期打扮自己,會使心情愉悅起來,根據日本的報導,準媽媽化妝、打扮,能使孕期的心情改善,進而將良好的情緒傳遞給胎兒。

 

 

居住

小寶寶的到來,是件令人緊張又期盼的人生大事,不妨嘗試將注意力稍做轉移,若想為居家做些改變,可以從布置嬰兒房著手,沉浸在妝點房間的喜悅當中,能舒緩一些情緒上的焦慮。

 

 

行動

除了在家充分休息,孕媽咪也能把握時間外出走走、放慢生活步調,散步不僅能放鬆心情,增加活動量還能減少生產時的困難,但對外界的環境要多加留心,例如注意交通安全、避免吸入過多排放廢氣,別讓寶寶身處危險之中。

 

 

教育

「教 育」常是孕媽咪最關注的胎教層面,其實不須給自己過多的壓力,郭廷瑞老師提醒,胎教是親子間的互動性學習,父母應透過胎動的引發與回應,和寶寶互動溝通, 胎教的真正目的並非培養寶寶變成天才兒童。孕媽咪可透過閱讀有關妊娠的書籍,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在面對妊娠帶來的挑戰時,更有辦法應對。

 

 

娛樂

除了涉獵孕產方面的知識之外,媽咪也可以閱讀繪本故事或其他幽默、有趣的書籍,有些媽咪會對著肚子裡的寶寶念故事,故事的內容沒有限制、朗誦時的咬字也不須過度執著,重點是親子互動時,媽咪的愉悅心情,肚子裡的寶寶也能接收到囉!

 

 

胎教全解析

胎 教雖有悠久的歷史,但因胎兒很難進行人體試驗,也沒有動物實驗可模擬人類大腦及五感反應,導致沒有足夠證據支持胎教的具體成效,但許多孕媽咪在懷孕期間, 仍會進行胎教,一些醫療院所的媽媽教室也有開設胎教課程,胎教囊括的層面廣泛,到底該如何進行,才對寶寶和媽咪最有益處呢?

 

 

胎教進行的時機

要做好胎教,可從計畫懷孕時就開始著手,因為孕媽咪的情緒會影響到生理狀況,因此孕媽咪如何穩定自己孕期的情緒,就是胎教的一大課題。

 

 

懷孕早期

懷孕第一期以體質胎教為優先,飲食保持規律、清淡;以攝取未經過加工及新鮮的食材為主,做好保暖工作,維持規律的作息,強化體質為孕期打好基礎。

 

 

懷孕中期

這時期的寶寶腦部開始發育,須多補充能增強腦部細胞分化的養分;孕媽咪可配合胎動給予寶寶適當的刺激。

 

 

懷孕後期

到了妊娠後期,孕媽咪的身體漸漸難以負荷寶寶的重量,隨著生產的日子逼近,媽咪們的情緒可能越來越不穩定,因此必須找到穩定情緒的方法。

 

 

胎教種類多

常見的胎教種類繁多,是否令孕媽咪們頭昏眼花,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和寶寶的種類?以下整理出常見的胎教方式,其實無論何種胎教方式,其主軸都是以提升孕媽咪的身心為要,供孕媽咪們做參考。

 

 

1.藝術胎教

常見的藝術胎教,就是在孕期進行一些藝術活動,例如繪畫等。除了進行藝術創作,孕媽咪還可以多去參觀畫展,藉由欣賞藝術作品,讓心情獲得安寧。

 

 

2.飲食胎教

懷孕過程中的營養補充不可不慎,尤其媽咪吃進肚裡的食物,會經由臍帶被寶寶吸收,為了替寶寶打好身體發育的基礎,飲食要適時適量,葉酸、蛋白質等營養素千萬不可少。

 

 

3.撫摸胎教

郭廷瑞老師指出,觸覺是人體最早發育的感覺,也是我們最信任的感官,透過簡單的撫摸胎兒技巧,除了能提供母親與胎兒之間的親密情感連結,還能刺激胎兒的觸覺發育。

 

 

4.音樂胎教

您是否聽說過,聆聽莫札特的樂曲能提升胎兒智商的說法呢?此研究其實早已被推翻,林孝祖醫師提醒:「進行音樂胎教時,不一定要聆聽古典音樂,選擇孕媽咪喜歡的樂曲,才能達到穩定心情、舒緩壓力的效果。」

 

 

5.情緒胎教

林孝祖醫師提到,若媽媽維持好心情,胎兒的生長狀況也會受益;人在承受壓力的情況下會分泌出壓力性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子宮收縮,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到局部子宮血流循環變差,當胎兒感受到媽咪的壓力所帶來的身體改變,就可能對發育造成影響。

 

 

6.語言胎教

懷孕期間,孕媽咪的生活重心幾乎全在肚皮上,媽咪可將自己生活中的愉悅經驗與寶寶分享,無論胎兒是否接收的到,透過與寶寶對話的過程,能增進母胎之間的連結感,有助於日後的親子互動。

 

 

7.光照胎教

據說拿著手電筒擱在肚皮上,能提供胎兒光照刺激,促進其視網膜的發育,但郭廷瑞老師叮嚀,手電筒強光可能傷害寶寶纖弱的視網膜,進行光照胎教應多利用日曬的直接光或陰影的間接光溫和刺激,並同時調節寶寶的生理規律。

 

 

Get!胎教守則

認識了胎教的眾多種類及目的之後,孕媽咪們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和寶寶的方式?但在進行胎教時,還有一些務必要注意的守則,遵守胎教正確的進行方式,才能以最穩定的心情度過困難重重的孕期。

 

 

適時適量才有效

胎教並非進行時間越長越好,肚子裡的寶寶所需睡眠時間相當長,媽咪們想要進行胎教,得先觀察胎兒的活動規律,以免打擾了寶貝的睡眠時間,透過胎動知道寶寶是否醒著,若寶寶一直沒有動靜,可藉由吃點東西和寶寶產生互動。

 

 

留意胎教4禁忌

胎教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些突發狀況可能讓孕媽咪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對,更深怕稍有閃失,對寶寶造成不合宜的胎教,因此更要了解以下4禁忌,才能在孕期加以避免。

 

 

禁忌1:不良的語言教育

在進行語言教育時,孕媽咪往往都會對著肚子裡的寶寶溫柔喊話,期許小寶貝能聽到自己的期盼,平安健康的到來;不良的語言發洩會使媽咪的情緒更加緊張,對寶寶毫無益處。

 

 

禁忌2:負面情緒不要來

孕媽咪的情緒狀態對寶寶的發育有重要影響,穩定的情緒傳達給胎兒,有益於寶寶出生後良好性情的形成,而若媽咪總是精神緊張,使母體激素分泌異常,則會對胎兒的發展造成危害。

 

家人陪伴很重要

在胎教的過程中,家庭其他成員的陪伴相當重要,因為孕媽咪的情緒好壞取決於與關係親密對象的相處,若婆婆成天嚷著不喜歡媳婦肚子裡的寶寶,那麼即使孕媽咪聽再多樂曲、閱讀再多書籍也無濟於事。因此家庭成員應多給予孕媽咪支持,陪伴她度過辛苦的孕期。

 

 

禁忌3:留意噪音傷害

《別 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一書中提及,居家中常見的抽油煙機、吸塵器、冰箱、洗衣機、除濕機等可穿透牆壁的低頻聲,皆是生活中隱藏、不易被注意到的噪音,噪音 會使孕媽咪內分泌腺體的功能紊亂,引起子宮收縮。有些進行音樂胎教的媽咪會將耳機浮貼在肚皮上,但曾有新聞報導,過高的分貝因此傷害了寶寶的聽力,郭廷瑞 老師提醒孕媽咪,不良的喇叭品質和錯誤的音量反而會傷害了寶寶的耳朵。

 

 

禁忌4:運動傷害要避免

孕期中適度的運動能讓媽咪生產更順利,且良好的運動習慣能有效減緩孕期不適、紓解壓力,是一種很有效的胎教方式,但林孝祖醫師呼籲,孕媽咪在運動時要以體力能負荷的狀況下進行。

 

 

給媽咪的小叮嚀

胎教真正的目的是將母體培養成一個對胎兒有益的發育環境,藉由不同的方式,幫助孕媽咪放鬆心情、並與寶寶產生情感連結。只要媽咪和寶貝都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恩典。

 

別對寶寶抱持不合理的過度期盼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乳媽咪的天敵 乳腺炎來報到!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68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臺安醫院乳房中心創辦人謝家明、國際泌乳顧問蕭如芳
模特兒/溫柔媽咪淑惠&可愛寶貝品霖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有人形容乳腺炎的疼痛指數不下於生產陣痛,媽咪們一心想給寶寶喝最好的母乳,但是如惡夢般的乳腺阻塞、乳腺發炎卻如影隨形地阻礙哺乳之路,因此,聰明的媽咪一定要學會如何預防及處理乳腺問題,哺乳之路才能更加暢行無阻!

 

 

ㄋㄟㄋㄟ紅‧腫‧硬‧熱‧痛

根據統計,乳腺炎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二十,通常在產後哺乳的前6個月最容易發生,尤其好發於初產婦身上。

 

 

哺乳媽咪的夢魘

成大醫院在2012年做過一份調查,發現有超過90%以上的乳腺炎案例,發生於寶寶剛出生的前3個月,其中以第2個月的發生率最高,這段時間正值哺乳媽咪積極建立奶量的關鍵時期,若碰上乳腺炎伺機攪局,乳汁滯積於乳腺內難以排出的疼痛感,真是讓人難以忍受,有很多媽咪便是因為過不了這一關而被迫放棄哺乳。

 

臺安醫院乳房中心創辦人謝家明醫師表示,乳腺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寶寶含乳姿勢錯誤導致乳頭受傷,細菌趁機由傷口處侵入乳腺造成發炎;IBCLC國際泌乳顧問蕭如芳則提到,有些媽咪為了擴充奶量及調養身體,日常飲食攝取過多高油脂、高蛋白質的食物,這也是造成乳腺阻塞的常見原因之一。

 

 

區別乳腺阻塞&乳腺發炎

謝 家明醫師說明,哺乳期發生的乳腺炎又可分為「乳汁滯留性乳腺炎」及「細菌感染性乳腺炎」,前者即俗稱的「乳腺阻塞」,發生原因乃是由於過多乳汁滯留於乳腺 管內未及時排出,當乳汁中的脂肪凝結,便會形成硬塊,乳房局部會出現紅、腫、硬、熱、痛等症狀,通常將過剩的乳汁排出後便可獲得緩解;後者顧名思義是因細 菌感染所引起,滯留性乳腺炎有時也會轉變成感染性乳腺炎,症狀除了患處疼痛劇烈之外,還會合併全身性的畏寒、發熱,嚴重時甚至有化膿的情況,必須就醫接受 治療。

 

 

乳汁滯留性乳腺炎v.s.細菌感染性乳腺炎

 

 

乳汁滯留性乳腺炎

細菌感染性乳腺炎

症狀

乳房局部阻塞位置有紅、腫、硬、熱、痛等症狀。

除乳房局部紅、腫、硬、熱、痛之外,合併有發燒、畏寒、倦怠、肌肉酸痛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形成膿瘍。

體溫

無發燒情況。

體溫超過38.5℃持續1天以上。

硬塊範圍

若一直未解決阻塞情況,硬塊會有擴大、變硬的趨勢。

乳房排空後仍有脹痛的硬塊,但範圍通常不會再擴大。

就醫需求

輕微者可自行疏通緩解。

必須就醫治療。

就診科別

婦產科、乳房外科。

乳房外科。

 

*醫師小提醒:由於發炎性乳癌類似乳腺炎,當症狀表現非典型,或給予乳腺炎治療但反應不如預期時,應考慮是否罹患「發炎性乳癌」。

 

 

積極治療乳腺炎

許多媽咪常將滯留性乳腺炎與感染性乳腺炎相混淆,在延誤就醫的情況下,感染性乳腺炎可能惡化形成膿瘍,謝家明醫師曾多次收治由婦產科轉介至乳房外科的嚴重案例,因此建議哺乳媽咪,若發現乳房局部有紅、腫、硬、熱、痛等症狀,且體溫超過38.5℃,就要盡快就醫接受治療。

 

謝家明醫師指出,乳腺炎的感染病源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大多採取口服抗生素治療,約7天可痊癒,如果治療超過2天仍未明顯改善症狀,就必須注意是否有膿瘍形成。過去治療膿瘍經常需要切開引流,再加上注射抗生素點滴,因為手術及住院的關係,經常導致哺乳媽咪必須中斷餵奶,現在則較常採取以超音波儀器引導空針抽出膿液的門診治療,不須住院也不會留下大傷口,因此不影響哺乳。

 

 

揪出導致乳腺發炎兇手

造成乳腺發炎有兩大因素,其一是乳汁滯留未適時排出,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其二,細菌由乳頭侵入乳腺管造成發炎。

 

 

寶寶含乳姿勢錯誤

謝家明醫師提到,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可能導致乳汁無法完全排空,還會造成乳頭破損,使細菌有機會入侵乳腺管,特別是舌繫帶太短的寶寶易有含乳不正確的問題;有些寶寶則習慣含著乳頭睡覺,也會增加感染風險。

 

 

哺餵(擠乳)方式不正確

蕭 如芳顧問指出,有些媽咪哺餵(擠乳)時,手指頭會壓迫到局部乳房組織,錯誤的姿勢可能會使乳汁流出受到阻礙;使用手推方式擠奶的媽咪也要格外注意,除了每 次擠奶應盡量將乳房排空外,也要注意更換擠乳施力點,務必使每個乳腺管內的儲奶都能夠被排出;只採用固定姿勢哺乳,或是哺乳時頻繁兩側交替,使後奶無法完 全排出,也可能導致乳汁淤積。

 

 

哺餵(擠乳)時間不固定

蕭如芳顧問表示,奶水分泌量較大的媽咪,或者有些媽咪因有儲奶需求,平時頻繁擠奶,造成乳汁大量分泌,一旦突然改變擠奶間隔時間,將帶來乳汁過度淤積的負擔;另外,有些媽咪擠乳的時間不固定,經常要等到嚴重脹奶才將乳汁移出,乳腺發炎的機率相對較高。

 

 

泌乳供需不平衡

蕭如芳顧問表示,剛生產完後的幾天,此時由於乳腺管細小以及初乳較濃稠的緣故,如果乳汁排出不順暢,或者寶寶的喝奶需求少於供乳量,將會造成奶水滯留、乳房腫脹。

 

 

衛生習慣不佳

謝家明醫師表示,哺乳媽咪衛生習慣不佳,哺乳(擠乳)前未徹底洗淨雙手,處理過寶寶的便便沒有立即洗手而繼續哺乳(擠乳),是導致細菌入侵的常見原因;蕭如芳顧問則提醒哺乳媽咪,久未更換的溢乳墊容易滋生細菌,應該經常更換,不要等到溢乳墊濕透才處理。

 

 

乳房受到壓迫

媽咪穿著的衣服、胸罩太緊,睡姿不佳壓迫到乳房,乳房下垂妨礙下方乳汁排出,以上原因可能造成局部乳腺管阻塞,導致乳腺發炎。

 

 

離乳計劃操之過急

有些哺乳媽咪在執行離乳計劃時,使用突然停止哺乳(擠乳)的方式退奶,誤以為讓乳房脹到頂點就會自然退奶,事實上這樣的作法反而會讓乳汁大量淤積,變成細菌繁殖的溫床。

 

 

作息不良、太過疲累

蕭 如芳顧問指出,長時間壓力過大、睡眠不足以及過度勞累,會使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引發身體的發炎反應,因此建議哺乳媽咪在哺乳期間最好能 夠維持正常作息、適當放鬆身心,也鼓勵家人應多協助哺乳媽咪照顧寶寶;多喝水有助於增加乳汁內的含水量,避免過於濃稠的乳汁發生阻塞。

 

 

破解乳腺炎迷思

聊了這麼多,妳是否還覺得對乳腺炎不甚了解呢?關於媽咪們常見的乳腺炎迷思,以下專家將帶妳一一破解。

 

 

Q:平常我已經盡量把乳房排空,為什麼乳腺還是會阻塞呢?

專家解答:謝家明醫師表示,透過頻繁餵哺、完全排空,可以減少乳腺阻塞及發炎的風險,然而有些哺乳媽咪因為擔心發生乳腺炎,平時過於頻繁地擠奶,使乳汁過量分泌,一旦突然改變擠奶間隔時間,反而更容易因乳汁淤積而導致乳腺阻塞、發炎。

 

蕭如芳顧問說明,其實人體有自動調控乳汁分泌量的機制,每次移出的奶水量等同於分泌量,當哺乳進入了穩定期之後,就不需要過度擠奶,而是應該將泌乳導向供需平衡,以免增加乳汁淤積的風險!

 

 

Q:乳腺炎要吃藥治療,是不是就不能繼續餵母奶了?

專家解答:許多媽咪都很擔心治療乳腺炎必須中斷哺乳,謝家明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沒有證據顯示乳腺炎時持續哺乳會增加寶寶的健康風險,媽咪所服用的抗生素和止痛藥也不會對寶寶造成危害,對哺乳友善的醫師不會輕易要求患者停餵母乳。

 

蕭如芳顧問也鼓勵媽咪在乳腺炎期間持續哺乳,強調讓寶寶吸食患側的乳汁並不會造成不良的健康影響,但假使媽咪決定暫停哺餵母乳,仍然需要按時將乳汁擠出,以免使發炎情況更為惡化。

 

 

Q:聽說找「乳腺疏通師」按摩乳腺可以解決阻塞!

專家解答:乳 腺阻塞可能會引發乳腺發炎,是不少哺乳媽咪害怕不已的夢魘,網路上盛傳找「乳腺疏通師」幫忙按摩推開硬塊,可以解決乳腺阻塞之苦,蕭如芳顧問提醒,不當施 力推壓按摩硬塊,可能造成乳房軟組織受傷,刺激發炎反應,如有乳腺阻塞的情況,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切勿隨意聽信偏方!

 

當乳腺阻塞時,最佳的解決之道便是想辦法排出受到阻塞的乳汁,蕭如芳顧問表示,寶寶天生具有強大的吸吮天賦,可說是最厲害的乳腺疏通大師,乳腺阻塞發生初期多多親餵,是最有效的疏通辦法!

 

 

告別乳腺阻塞,自我舒緩5技法

乳腺阻塞不是疾病,但卻是許多媽咪在產後最苦惱的夢魘之一,當乳腺阻塞發生時,不妨試試這5種自我舒緩技法,或許能達到很不錯的改善效果唷!

 

乳腺阻塞初期,可試著改變餵奶姿勢 

 

 

1.持續移出乳汁

謝家明醫師與蕭如芳顧問同時指出,持續移出乳汁是預防及緩解乳腺阻塞的最佳方式,即使乳腺發炎期間也不需刻意停止哺乳,在無法哺乳的情況下,也應定時擠出奶水,避免乳汁持續淤積。

 

 

2.改變餵奶姿勢

經常採取固定的姿勢哺乳,可能導致局部乳汁未完全排出,因而容易造成阻塞,乳腺阻塞初期,可試著改變餵奶姿勢,或許可及早排出乳汁,緩解硬塊形成。

 

 

3.冷、熱敷交替舒緩

蕭如芳顧問表示,適當利用冷敷及熱敷,可有效改善乳腺阻塞及緩解不適。哺乳(擠乳)前熱敷硬塊處3~5分鐘,可軟化乳汁中凝結的脂肪,更利於排出乳汁;哺乳(擠乳)完畢對乳暈以上的乳房組織加以冰敷,可減緩乳汁分泌速度,降低腫脹、疼痛感。

 

 

4.適當按摩幫助排乳

蕭如芳顧問指出,適當按摩乳房有助於消除硬塊,但有些媽咪直接按壓硬塊處,或者從硬塊後方往乳頭方向推壓,這麼做不但會加劇疼痛感,也可能造成乳房組織受傷,最佳的按摩方式應該是由硬塊前端接近乳暈處先移除部分乳汁,當前端的乳汁排出後,硬塊便可逐漸散去。

 

 

5.適時補充卵磷脂

謝家明醫 師表示,目前並無明確的臨床研究可證明,補充高劑量卵磷脂對預防或舒緩乳腺阻塞是安全或有效的;蕭如芳顧問則透過臨床經驗發現,補充卵磷脂確實可以改善乳 腺阻塞的情形,她建議哺乳媽咪不須天天服用,只要在乳腺有阻塞現象時增加攝取,待阻塞情況有所緩解後,便可減少或停用卵磷脂。

 

超音波疏通乳腺

乳 腺阻塞時,按摩硬塊所產生的劇烈疼痛感對媽咪來說幾乎是種酷刑,目前醫學上已認可使用超音波消除乳腺阻塞硬塊的方法,治療原理是利用超音波儀器震動時所產 生的熱能對乳房深部組織加熱,藉此軟化硬塊,使乳汁更易於移出,即可有效疏通阻塞的乳腺管,同時還可緩解因乳腺阻塞所產生的疼痛感。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齡媽咪當心「病」發症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68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怡
模特兒/溫柔媽咪韻諠
梳化/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傳統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但隨著女性意識逐漸抬頭,許多婦女否定「無才便是德」的既定印象,為了追求自我價值,至研究所深造、投身職場的女性不在 少數,但往往因為生活繁忙,而錯過了合適的對象,導致婚齡變晚,更造成了高齡產婦逐日增加的現象。

現代女性普遍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藍圖,且多數不想太早投身於家庭之中,隨著步入婚姻的時間點往後推,懷孕、生產的年齡也越來越晚,根據統計,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中,高齡產婦的比率逐漸攀升,且此一現象已經維持了2、30年之久,估計未來高齡產婦的比率還會逐漸攀升。

 

 

我是高齡產婦嗎?

對於高齡產婦的定義,世界各地的標準尚未統一,但一般來說,懷孕年齡在34歲、足月生產時年齡在35歲以上,即被歸類為高齡產婦。高齡產婦在生產時是否真的存在著較多風險?可有預防的方法呢?

 

 

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

許 多人認為,高齡產婦屬於生產時的高危險群,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怡解釋:「隨著年紀增長,高齡媽媽可能在懷孕前,就患有內科疾病,例如慢性高血壓、 糖尿病、氣喘、紅斑性狼瘡、甲狀腺方面疾病等,或是曾經有過婦科病史,例如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懷孕前身體的狀況使得孕期風險增加。

 

但是媽咪們別太擔心,陳芳怡醫師提醒,併有內科疾病的高齡媽咪可在懷孕前先向醫師確認病況,與醫師配合治療,將疾病穩定下來。

 

 

認識高齡媽咪風險

不僅是針對孕婦,隨著年紀漸長,發生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機率也會逐漸增加,若本身就患有這類病症的女性,在懷孕前就必須持續追蹤、檢查,待疾病穩定後再懷孕,才不會危害到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而妊娠時發生的妊娠高血壓與妊娠糖尿病兩大殺手,是否真的為摧毀寶貝和媽咪健康的危險份子?

 

 

妊娠高血壓

所謂妊娠高血壓,即是指懷孕前血壓正常、懷孕後約20週以後所出現的高血壓,通常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媽咪,不會感到特殊異樣,除了定期接受產檢時測量血壓之外,很容易疏忽身體給的警報。陳芳怡醫師表示:「高齡或體型豐腴的媽咪是患妊娠高血壓的危險族群。

 

懷孕初期的產檢1個月才進行1次,平時沒有量血壓習慣的媽咪,容易忽略到血壓的變化,因此最好在居家環境中準備一臺血壓計,一天測量1至3次,知道自己本身平日血壓的情況。若發現血壓值偏高,可以及早發現、請求協助,做好血壓的控制。」

 

妊 娠高血壓會影響到胎盤功能,使羊水量減少,寶寶體重偏輕或生長發育遲緩的狀況,若未及早發現,進行相關的處置追蹤,可能會置孕媽咪及寶寶於生命危險狀態當 中。當妊娠高血壓併發相關的疾病,使媽咪的身體狀況不適合繼續懷孕時,產科醫師很可能就會提出終止妊娠的建議,諸如此類會危及母體與胎兒生命安全的地雷, 媽咪們不可不慎。

 

高齡或體型豐腴的媽咪是患妊娠高血壓的危險族群。

 

 

妊娠糖尿病

與妊娠高血壓相同,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的媽咪,若在懷孕24週左右或之後被診斷為糖尿病,即稱為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之所以會發生,簡單地說是因為懷孕時胎盤所分泌的物質會干擾到血糖的代謝,例如生長激素、胎盤升糖素、黃體素等會使胰島素增加阻抗性,影響到糖類的代謝。

 

若 在懷孕前就患有糖尿病的媽咪,要與醫生配合控制血糖,以減少胎兒畸形的風險,任何型態的糖尿病都有機會讓寶寶變成巨嬰,增加生產時的風險。對母親來說,例 如困難生產所導致生殖道撕裂傷嚴重、生產時出血過多等危機,另外會增加媽咪們剖腹產的機率;對寶寶來說,則可能因困難生產導致臂神經叢受傷,鎖骨或肱骨骨 折,呼吸不順暢或呼吸窘迫、及新生兒低血糖等代謝問題。

 

優先選擇自然產

一 些高齡媽咪認為自己的體力無法負荷自然生產,評估之下似乎選擇剖腹產是相對安全的?但陳芳怡醫師表示:「剖腹產的過程中會經過手術、麻醉等過程,一樣具有 風險,剖腹產與自然產的選擇,應該視媽咪們的整體健康和醫療情況而定,年齡非唯一考慮的重點。」若媽咪的身體狀況允許,還是會建議嘗試自然生產,並鼓勵媽 咪們在懷孕前就多運動,儲備良好的體力。

 

 

胎兒染色體異常

除了媽咪們在懷孕時罹患的病症會影響到寶寶之外,隨著孕婦年紀越大,卵子逐漸老化,在受精過程時染色體可能就會發生異常,陳芳怡醫師指出:「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會隨著母親懷孕年齡增加而發生增加。」

 

染色體異常可能會導致流產或胎死腹中,存活下來的胎兒可能伴有較低的智力商數、先天性心臟病、食道閉鎖、先天性橫膈缺損、男寶寶尿道下裂等等症狀,而較常見的唐氏症,也是染色體異常的狀況之一。陳芳怡醫師表示,嚴重的染色體異常,受精卵通常會自我淘汰,唐氏症寶寶若沒有嚴重的心臟和腸胃問題,可以存活到30至40歲左右。

 

 

得到一個健康的孩子

許多高齡媽咪擔心胎兒異常,會在孕期進行檢查,除了基本的唐氏症篩檢、超音波之外,眾多的檢測方式及其目的您了解多少?前陣子爆出羊膜穿刺時母嬰皆被細菌感染的憾事,是否讓媽咪們對侵入式的檢查更加卻步?為此《媽咪寶貝》特整理出常見的檢查種類,讓媽咪們一探究竟。

 

染色體異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發生

 

 

11週:絨毛膜採樣

在超音波導引之下,經由子宮頸或腹部,將一根導管或細長針,穿入胎盤組織內,取得少量的絨毛,進行染色體、基因或酵素的分析,以診斷胎兒染色體及基因是否異常。曾有報導指出絨毛膜採樣會使胎兒發生四肢缺陷,但經WTO證實,懷孕10週以上進行的絨毛膜採樣,並不會增加胎兒四肢缺陷的風險。

 

 

11~14週:胎兒頸部透明帶

胎兒頸部透明帶的篩查目的為唐氏症早期篩檢,懷孕11~14週時,利用超音波掃描胎兒頸部透明帶厚度,經過超音波的掃描,測量寶寶皮膚和軟組織之間的最大空隙厚度,如果結果顯示胎兒頸部透明帶厚度大於3毫米,表示寶貝患有唐氏症或其他染色體異常的可能性較高,最好進一步確認胎兒的染色體是否異常。可待11~12 週實行絨毛膜採樣,或16~20週時再決定是否接受羊膜穿刺。

 

 

15週:母血唐氏症篩查

母血唐氏症篩查是針對唐氏症所做的一項檢查,透過非侵入性的方式,可以檢查胎兒的染色體是否正常,唐氏症的發生是因為胎兒的第21對染色體多了一條,對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而言,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染色體異常,會導致新生兒智能出現缺陷以及多重先天性異常。

 

 

16~20週:羊膜穿刺術

由於胎兒與羊水直接接觸,因此胎兒身上剝落下來的細胞就會懸浮在羊水中,在超音波的導引之下,將一根細長針穿過孕媽咪的肚皮、子宮壁,進入羊水腔,抽取一些羊水,分析胎兒染色體數目和構造是否正常及有無開放性神經管缺損、海洋性貧血等單基因疾病。

 

 

好猶豫,檢查or不檢查

前陣子有一新聞,一名34歲 孕婦在經過羊膜穿刺術之後,回家感到身體不適,緊急送醫後發現感染了敗血症,產科醫師雖表示在檢查過程中絕無違反醫學倫理,但仍舊自責不已,更擔心以後有 更多高齡產婦會排斥羊膜穿刺術。同為侵入式檢查的絨毛膜採樣術,也曾因為發生胎兒四肢缺陷的悲劇,讓許多媽咪在進行篩檢前猶豫不已。

 

其實無論是羊膜穿刺術或是絨毛膜採樣術,國內外研究皆指出,造成胎兒流產、感染的風險都相當微小,胎兒的異常可能是未在檢查結果中顯示出來,有2%的新生兒缺陷與染色體無關,且缺陷並非由侵入式檢查所導致。

 

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針對篩檢出來的結果也經常充滿猶豫,陳芳怡醫師表示:「寶寶得來不易,胎兒異常的狀況不一,例如臺灣現今修補唇顎裂的技術已經相當純熟,而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在開刀治療過後,痊癒的狀況也都相當不錯。」

 

2%的新生兒缺陷與染色體無關

 

 

調養身心,做好準備

現 在許多女性的價值觀改變,認為太早進入婚姻,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且因為忙於工作,錯失了戀愛的機會,等到真正步入禮堂時,往往都已經年過三十;結婚後擔 心自己成為高齡產婦,備感生育壓力,經常越是緊張,肚皮越沒有動靜,焦慮的心情加上年紀漸長、大不如前的身體狀況,這樣的狀態下,寶寶如何能穩定成長呢?

 

為了減少懷孕後才開始擔心寶寶的健康問題,建議孕媽咪們不如從計畫懷孕前就開始做準備,將身體調養成舒適的良好環境,懷孕期間也持續維持好習慣,才能順利孕育出健康又可愛的小生命。

 

 

孕前醫療要謹慎

陳 芳怡醫師提醒,患有慢性高血壓、甲狀腺疾病、紅斑性狼瘡、腎病等內科疾病的婦女,最好在懷孕前持續在內科門診中做追蹤,大部分會建議病情處於穩定狀態半年 後再計劃懷孕。開始有懷孕計畫時,也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需要更換藥物,若有其他用藥需求,也必須請醫師協助評估,切勿擅自停藥。

 

而當要進行X光檢查時,一般檢驗科都會先詢問是否處於懷孕狀態,若檢驗人員未詢問,準媽咪們也可主動告知,尤其是照射腹部或骨盆腔、髖關節等部位時,要特別小心。

 

 

打造健康受孕環境

較晚結婚的女性,可能會面臨長輩催促著生孩子的窘境,但千萬別給自己過多的壓力,因為壓力太大不僅會影響到月經週期及荷爾蒙的分泌,還可能使夫妻之間的相處出現問題,曾有夫妻承受了過大的壓力,導致雙方都對房事產生畏懼,更不利於受孕。

 

除了心態上的調整,準媽咪們也得多留意生活周遭,避免身處充滿菸酒的吵雜環境,因為送子鳥可能隨時都會帶寶寶來敲門,若不多留心而讓孩子受到影響,可就得不償失,因此拒絕菸酒、適當運動、規律作息,都是準媽咪們必做的課題。

 

 

做好體重控制

本 身年齡偏高、有肥胖問題及內科病史的媽咪們,在計劃懷孕前最好先進行減重,懷孕期間若伴有控制不佳的內科疾病,會同時危害到母親與寶寶。陳芳怡醫師叮嚀, 除了調整飲食習慣,無論懷孕前後,適度運動都很重要,在媽媽手冊中有建議孕婦的運動方式,例如散步、簡易的孕婦瑜珈等,有些醫療院所附設的運動中心,還有 專業的教練進行指導,在身體能負荷的程度內進行肢體活動,對媽咪和寶寶有益無害。

 

慎選運動方式

雖 然增加運動量能維持媽咪的體態,還能使生產時更順利,但媽咪們依舊要謹慎選擇安全的運動方式,舉例來說,選擇在街道上騎乘腳踏車,可能增加意外風險,但若 是前往媽媽教室進行飛輪課程,既有專業教練指導,環境又安全。除此之外,攀爬、上下樓梯等增加運動量的方式,也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對高齡媽咪來說,寶貝的 存在加倍珍貴,因此更要多注重安全,避免任何一絲傷害到寶寶的機會。

 

 

正確營養補充

高齡產婦是罹患妊娠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因此在孕期的營養補充更要謹慎,含糖量過高的食物是造成過度肥胖的元兇,孕期應禁止甜味劑,例如白糖、巧克力、可樂或加工果汁飲料等,罐頭水果、奶油、冰淇淋當中也含有高劑量的糖份,高齡媽咪一定要忌口。

 

建議多攝取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雖然傳統觀念認為懷孕即是「一人吃兩人補」,但陳芳怡醫師提醒,孕期的體重增加建議控制到10至15公斤當中,若未妥善做好體重控制及營養補充,會增加患病與生產困難的風險。

 

 

葉酸的重要性

胎兒的器官主要於懷孕期的前12週形成,這也是寶寶最脆弱的時候,陳芳怡醫師指出,肥胖、糖尿病或使用抗癲癇藥物容易發生胎兒神經系統缺陷的狀況,因此若有計畫懷孕,最好提前補充葉酸,現代人普遍外食居多,蔬菜的攝取量不足,準媽咪們可從孕前1個月開始調整飲食比例,多攝取蔬菜。

 

若擔心攝取的劑量不足,坊間售有許多綜合維他命,也有葉酸錠劑,可輕鬆補足身體需求。但陳芳怡醫師呼籲:「飲食模式很重要,千萬別把維他命當仙丹,補充維他命的同時,也要多吃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萵苣,及麥片穀類等富含葉酸的食物。」雙管齊下,效果更令人放心。

 

 

醫師的叮嚀

身體的老化不是瞬間發生戲劇性改變,機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減弱,平時若疏忽了身體的警報,會在懷孕時對母體及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無論是尚未有子嗣、正在計畫懷孕中的您,或已經育有大寶、計畫生育二寶的媽咪,平時都要多著重健康保健,讓身體隨時處於最佳狀態。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平 時除了注意飲食的內容,也要留意家中是否有遺傳性疾病,增加媽咪的血壓值偏高或暗藏糖尿病風險,最好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妥善控制自己的糖尿病、尿蛋白、血 壓值,陳芳怡醫師認為,身體的警訊很難避免,重點是及早發現,可與醫師配合,將病情控制,減少懷孕期間早產、或誕下巨嬰的風險,降低對媽咪和胎兒的傷害。

 

即便平時沒有定期健康檢查,懷孕期間也一定要遵守定期產檢,產檢是維護母嬰安全的防線,許多疾病發生的初期皆不會有明顯症狀,等到症狀外顯,往往已影響到母體及胎兒,高齡媽咪們為了母子安全,更不可偷懶。

 

 

放鬆心情,喜迎新生命

比較35歲及30歲的孕婦,染色體跟疾病發生風險的確相對提高,許多高齡媽咪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而在懷孕期間憂心忡忡,但低落的心情寶寶也會感受到,不如放鬆心情,嘗試聆聽舒服的音樂,想想開心的事情,保持最佳情緒,相信寶寶也會用強健的體魄來回報媽咪。

 

陳芳怡醫師表示:「高齡產婦會有擔心的情緒是難免,但只要身體發生異樣時,速與婦產科醫師諮詢,配合不同科別的醫師進行診療,相信媽咪和寶貝都會很安全。」最後,35歲以上的高齡媽咪就得小心謹慎面對生產,年齡超過40歲更是困難重重,若是想再生二寶的媽咪們,最好即早計畫生育。

 

產檢是維護母嬰安全的防線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期牙齒保健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佛教慈濟臺北醫院牙科部主任 沈一慶
攝影/老麥攝影(02-2321-5070)
貝氏刷牙法.插畫/日光路
梳化/Stacy
Model/俏麗孕媽咪 陳慧玲

俗話說:「生個孩子,壞掉牙齒」是指孕期常有蛀牙及牙周病的情形。懷孕的生理變化,真的會對孕媽咪的牙齒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或改變嗎?孕媽咪該怎樣預防保 健一口好牙呢?本單元專業諮詢佛教慈濟臺北醫院牙科部主任沈一慶,要孕媽咪從「齒」健康好孕!

 

 

孕期容易蛀牙?!

佛教慈濟臺北醫院牙科部主任沈一慶表示,所謂孕期的口腔問題,其實也跟一般人的口腔問題差不多。然而孕期最常見的口腔疾病,大致包括「蛀牙」與「牙周病」兩種。蛀牙就是所謂的齲齒,而牙周的問題,包含了僅侵犯軟組織的「牙齦炎」,以及更深入侵犯到硬組織的「牙周炎」。

 

 

孕期因受內分泌改變的影響,使得與牙齒表面相接合的牙齦上皮組織血管通透性增加、讓牙齦角化的情況變弱。本來牙齦是具有阻擋細菌的作用,但牙齦角化變弱,使得牙齦阻擋細菌的能力下降,因此口腔細菌較易入侵。根據研究顯示,助孕酮(黃體素)有利於某些牙周致病菌的滋長,例如P. intermedia 在婦女妊娠以後,比孕前增加55倍以上;同時,懷孕也會促使白血球免疫功能降低。

 

沈主任形容說,孕期中免疫系統面對口腔細菌的侵襲,就好比城牆阻擋的效果變差,兵力也變弱一樣,甚至還反過來加強了敵人的兵力,這樣當然會造成孕媽咪較容易罹患牙齦炎、妊娠齒齦瘤(Pyogenic granuloma:長在牙齦乳頭上,類似血包腫脹)等種種口腔疾病。

 

為 什麼孕期婦女比較容易罹患口腔疾病呢?沈主任認為,由於孕婦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都在改變,例如,孕媽咪經常只選擇自己喜愛吃的、能吃得下的東西,以及因 為變得容易飢餓,進食時間與頻率改變,或因為孕吐等原因,容易忽視或懶得刷牙,導致口腔衛生不易維持,反而形成口腔細菌滋生(牙菌斑等)的絕佳溫床,久而 久之就比平常時候容易產生口腔疾病的問題。

 

 

造成口腔疾病的兩大類口腔細菌

1.形成齲齒的嗜氧菌(需要氧氣存活)

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看,嗜氧菌也就是需要氧氣才能存活的一類細菌。簡單來說,這類細菌會發酵產生酸性物質,然後緊貼在牙齒表面造成脫鈣,因而產生蛀牙。

 

 

2.形成牙齦炎、牙周炎的厭氧菌(無氧才能存活)

厭氧菌(格蘭氏陰性厭氧菌)則與嗜氧菌相反,必須在沒有氧氣的狀況下生存。沈主任說,當我們口腔清潔做得不夠,牙菌斑就會堆積在牙齒的周圍,也就是「牙肉」與「牙齒」緊密接合的細小範圍中,大約0.3公分的「牙齦溝」的內外,讓牙齦溝內形成無氧環境,導致厭氧菌在此大量繁殖,因而產生牙周疾病。

 

若 孕媽咪經常忽略口腔清潔衛生,一旦有食物殘渣黏附牙齒表面或牙縫中,細菌則會很快的大量繁殖與入侵。此外,個人是否容易因此罹患齲齒,當然也與孕媽咪本身 體質有關。但沈主任提醒,據調查指出,孕期因口腔衛生習慣不佳,以及懷孕受內分泌改變等影響,都會讓孕媽咪牙齦發炎的比例增加至少七成左右。

 

 

牙齒保健面面觀

孕前定期檢查及追蹤

沈一慶主任建議,有懷孕計畫的婦女,應該先去牙科作口腔檢查,將該治療的蛀牙、該抽的神經、該填補的牙洞、該做的假牙等等,都事先醫治妥當較好。甚至僅有輕微牙周問題的媽咪,最起碼也該先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口腔清潔工具。

 

 

 

 

孕期基本清潔

孕期只要平日做好牙齒基本清潔,絕對可降低發生孕期牙齦炎(牙齦瘤)等腫痛症狀,乃至減少必須求助牙科醫師的情形。沈主任表示,尤其孕程初期三個月,以及懷孕末期後三個月,是比較不適合牙科治療,因為治療牙齒較容易因為緊張而引起宮縮流產或早產,所以若能做好平時的牙齒保健,就可避免於懷孕期間來治療牙齒。

 

孕期可用漱口水來作口腔保健嗎?沈一慶主任表示,基本上並不建議。因為無論任何漱口水,都是含有化學成份的,長期使用下來,牙齒容易染色變黃、棕、褐等色,甚至也有報告指出,嚴重還會影響味覺,並破壞口腔黏膜而引起潰瘍。

 

因此沈主任建議,正確的口腔基本清潔,必須有賴於「機械式」的正確運用牙刷、牙線、齒間刷等清潔工具作基礎;其次才是考慮「化學式」的漱口水等來輔助維持口腔衛生。畢竟漱口水主要用於口腔手術後抑菌的輔助用途,因此建議孕期若非必要,盡量還是不要使用漱口水為佳。

 

沈一慶主任說,目前最受牙醫一致推廣的正確刷牙方法,即是「貝氏刷牙法」(Bass Method),藉由這樣的刷牙方式,就可有效清潔牙齦溝內的牙菌斑。如果媽咪沒有好好清潔,就很可能造成牙菌繼續往深層發展,而形成可怕的牙周炎。

 

 

A.貝氏刷牙法(清潔牙齦溝)

沈主任提醒,對孕婦而言,最少一天應該要刷牙兩次以上,而最佳的刷牙時間點則是吃過東西後的數分鐘內。尤其,容易有孕吐的媽咪更要勤勞清潔,因為通常孕吐過後,口腔內的酸性較高,若能即時漱口,甚至和病使用牙刷、牙線、齒間刷來清潔最佳。

 

 

B.牙線的使用方式

沈主任建議,孕媽咪可拿40公分的牙線,纏繞在兩手中指指端上,並預留約10公分的距離在拇指跟食指之間固定,但真正「用來清理牙縫的距離」僅有3公分,而在這3公分內牙線要在指間持續移動,以確保使用到乾淨的牙線,避免牙菌斑帶來帶去形成交叉感染,然後貼著牙齒及牙肉交界的位置,深入每個牙縫,上下挪移就像鋸子一樣,即可除去食物碎屑及附著的牙菌斑。

 

 

孕期治療的風險

沈主任指出,在孕程49個月寶寶各器官成長階段,最忌使用四環黴素、萬古黴素及鏈黴素等抗生素去治療口腔感染問題,因為較易產生副作用影響胎兒的發育。當然,若真的遇到牙痛或其他口腔緊急情況,孕媽咪仍應求助牙醫師診治。建議於懷孕46個月期間可主動來作牙齒健康檢查,但孕期若必須接受任何口腔治療或使用藥物,則必須事先知會婦產科醫師,以確保孕婦及胎兒的健康。

 

至 於孕前已在作牙齒矯正的婦女,沈主任則貼心提醒,因為齒列矯正器,往往會增加牙齒清潔上的困難度,因此常形成食物殘渣堆積、牙菌斑附著的溫床,因此若是已 在作牙齒矯正的懷孕婦女,務必應詳細詢問牙科矯正醫師如何使用牙刷及牙間刷來仔細清潔齒縫死角,這樣也才能做好最完善的口腔保健。

 

 

好孕小叮嚀

沈一慶主任指出,孕婦若有牙周病,出生早產兒的機率為健康者的2.8倍,主要的推論是,牙周致病菌會誘發孕婦免疫系統產生身體發炎的激素,而該激素則可能就是早產的原因。甚至,根據研究顯示,牙周致病菌與糖尿病、心臟病、子癲前症等也有相關。因此,孕前媽咪應先處理好牙齒的所有問題,這樣懷孕一定可以健康無憂,從「齒」好孕囉!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如何正確穿鞋?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黃鵬如
攝影/法樂精品婚紗(04-22388698)
模特兒/Kuan & CC

腳向來有「第二心臟」之稱。雙腳的健康關鍵要素,離不開一雙合適的鞋款。對於挺著大肚子的孕媽咪來說,腳與鞋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鞋子並非是用來追求時尚、 搭配服飾的配件,而是保護雙腳的利器。在漫長的孕期裡,選擇一雙好鞋,不僅是呵護雙足,也能維護脊椎健康喔!

 

 

足部的一天變化

許多女生都對於雙腿水腫問題感到煩惱,時常感覺早上的小腿較細,但到了下午就覺得腫脹不適,連鞋子、襪子都變緊了,甚至更嚴重者,用手觸壓肌膚就下陷一個凹洞,許久才會恢復原狀!

 

高 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黃鵬如表示,從早上、歷經下午到晚上的時間累積,一般人的雙腳與足部都會出現變化。從起床後,開始活動、行走,足 部會比躺在床上時的大小還要大!這是因為當雙腳站立時,下肢循環為了對抗地心引力,靜脈回流速度較緩慢,於是站著時間越久,相對地雙腳就會較為浮腫。

 

 

孕媽咪更容易水腫

懷 孕之後,孕媽咪的荷爾蒙改變,使得血管功能產生變化;其血量也增加,使靜脈壓力增加;且越來越大的子宮阻礙了下肢的血液循環,靜脈回流的速度就會更緩慢; 加上隨著懷孕周數發展,體重逐漸增加,腳部承受的壓力就更大,其水腫現象會日益明顯。但因每位孕媽咪的身體狀況不同,且孕期增加的體重差異也蠻大,就會出 現不同程度的腳部浮腫。

 

 

改變姿勢舒緩不適

一般人若是維持久坐或久站…等姿勢,都會使得下肢血液減少流動機會,特別是懷孕後期,黃鵬如醫師建議,若站立或行走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與浮腫,此時應該稍微變化姿勢,可以坐著休息一下、腳趾頭進行伸張動作,幫助靜脈血液回流。

 

平 時可穿著適合的小腿彈性褲襪與鞋子,減少過多的血液堆積在下肢,減緩孕期水腫的不適;以及適度的運動,如:散步、慢走…等,可使下肢血液正常回流;每日淋 浴時,可以溫水沖洗或浸泡腿部,促進血液循環;夜間休息前,可以適度抬高小腿,在小腿下方墊枕頭,加速血液循環及改善浮腫狀況。

 

 

Check!挑選合適鞋款

隨著孕期發展,孕媽咪的體重增加,其雙腿與足部的浮腫程度也會越趨明顯,因此,用以保護及支撐雙足的鞋款挑選應該多加注意!

 

常見女生為了愛美,忍痛穿著不合腳的高跟鞋,但若是孕媽咪穿著過小、過緊的鞋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壓迫足部而感到疼痛不適,也不利於血液循環,腳部容易疲勞,也更易腫脹。若孕媽咪的血液循環不佳,間接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狀況。

 

有些孕媽咪心想反正足部會腫脹,於是選擇過大、過鬆的鞋子來穿著,應該就沒問題了吧?倘若孕媽咪將腳跟抬起來,腳跟有脫離鞋子的感覺,表示這個尺碼太大了,走路時鞋子容易脫落,孕媽咪本身可能會扭傷雙腳,更可能產生滑倒、摔倒的疑慮,對於胎兒而言,增加不必要的風險傷害。

 

每個人都需要一雙好鞋,帶領自己走向舒適的人生旅程,孕媽咪也不例外!針對孕期的身體變化與足部腫脹,該如何挑選合適的鞋款呢?

 

 

Tip 1、足弓支撐

孕 媽咪的體重上升,增加了足部壓力,此時需要提供足弓適當的支撐力。足弓是指腳底內側出現的弧度,主要功用是吸收腳在站立、行走及跑步時所受到的衝擊力量。 若足弓支撐力不佳,使得足弓過度伸張,可能引發足部不適或肌腱發炎。因此,黃鵬如醫師建議,孕媽咪挑選鞋款時,應該特別注意鞋墊是否加強足弓的支撐。

 

孕媽咪行走時,雙腳不僅承受身體重量,腳底還受到地面回震的反作用,直接衝擊腳底板、膝蓋及脊椎良好的足弓支撐可在下肢承重時,有效減少對足底筋膜的拉力,藉此減緩重覆牽張對足底筋膜產生之傷害。

 

 

Tip 2、合適楦頭

一 雙鞋子是否舒適度,楦頭的設計佔了關鍵因素。孕媽咪的雙足容易浮腫、變寬,選擇楦頭較寬的鞋款,足夠容納整個腳掌的寬度會感覺較為舒適,否則雙腳的兩側受 到擠壓,就會感到疼痛不適,因此,黃鵬如醫師表示,流行的尖頭鞋,是西方人的發明,其鞋楦較窄,便不太合適腳板較寬的孕媽咪了!

 

 

Tip 3、防滑鞋底

一 般人平常行走就擔心會滑倒,尤其是挺著大肚子的孕媽咪,其平衡感較差,倘若鞋底過於平滑,就容易滑倒或摔倒。因此,黃鵬如醫師建議,孕媽咪在選鞋時,鞋底 的防滑力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耐磨且止滑性佳的鞋底是較佳的選擇。在雨天、有水漬或油膩處行走時,孕媽咪自己就應該更加留意。

 

 

Check!挑鞋注意事項

孕媽咪明白一雙好鞋應該具備的要點之後,其他還有哪些挑鞋的注意事項呢?瞭解這些注意事項後,就更能找出適合的鞋款囉!

 

 

Point 1、傍晚購鞋

上述提及雙腿在建議活動了一整天後,都會略微膨脹,因此,黃鵬如醫師建議傍晚時刻再選購鞋子,才能選到最舒適的尺碼。若此時試穿的鞋子都覺得不會太緊,在其他時間點應該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了。

 

孕媽咪雙腿的浮腫程度較一般人更為明顯,其尺碼變化較大,若是試穿鞋款時,發現尺碼剛好介於兩號之間,黃鵬如醫師建議孕媽咪選擇較大尺碼的鞋款較妥當。

 

 

Point 2、親自試穿

時下流行的網路購物,深受年輕女性的喜愛,只要在家動動手指,訂購的商品就會送到手上,不用出門採購十分便利,但對於孕媽咪的鞋款選購可就不太適合了!

 

每個人的腳型不同,別人認為好穿的鞋子不一定也適合自己,挑選鞋子一定得親身試穿,並依照實際試穿為主!雖然孕媽咪都知道自己的足部尺碼,但也不能單憑尺碼來選鞋,因為每雙鞋子的楦頭與設計均不同,使得鞋內空間也有所差異。只有實際試穿,才能知道是否適合。

 

且多數人的左右腳不一樣大,試鞋時兩隻腳都要試穿,按照稍微大一點的那隻腳來選鞋,倘若發現不適合,就不要勉強購買,千萬別為了美觀或是因為特價折扣而忍痛購買。

 

 

試穿得來回多走幾步!
孕媽咪挑選鞋款時,切勿貪圖方便只有坐著試穿,應該試穿上鞋款後,來回多走幾步,感覺鞋款大小及鞋底是否適合。

 

 

NG!孕媽咪不宜鞋款

孕媽咪的身體正經歷從未發生過的變化,有些鞋款便不適合你了!到底哪些鞋款不適合孕媽咪呢?原因又為何呢?

 

 

高跟鞋 傷足又傷腰

穿上一雙又尖又高的美美高跟鞋所展現的優美體態或許是許多女生追求的夢想,但一般人穿上高跟鞋走在平坦路上,就較易跌倒,還易讓腳踝扭傷,無論是摔倒或扭傷,對於孕媽咪與胎兒而言都是很危險的情況。

 

前 低後高設計的高跟鞋,對於足部來說原本就是不健康的,全身重量都壓迫腳掌及腳板,使得足部長期處於受壓迫的狀態,黃鵬如醫師指出,當孕媽咪的肚子漸漸隆起 後,不自覺挺起腰背,撐起肚子,身體已經比從前承受相當的壓力,若此時再踩上高跟鞋,加劇背部承重,到時候不僅是腳痛,還會引發下背痛。

 

有些孕媽咪表示,穿上一點高度的鞋子走路反而覺得更輕鬆,黃鵬如醫師指出,1、2公分的高度可以幫助舒緩小腿肚肌腱的張力,也較不會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問題。因此,孕媽咪可以穿低跟鞋,但鞋跟不要太細,鞋跟越粗,接觸面積越大,較能分散壓力。

 

 

人字拖 拖出肌腱炎

近 幾年色彩繽紛的人字拖鞋受到臺灣人的喜愛,尤其是高溫悶熱的夏季,穿著人字拖鞋似乎通風又涼爽,但新聞曾報導指出長時間穿著夾腳拖,容易夾出肌腱炎,這是 因為只用大姆趾及第二趾夾住拖鞋行走,全身力量全靠腳掌背肌肉群支撐,時間久了,肌肉過度疲勞,就容易造成腳趾肌腱發炎。

 

除 了易引發肌腱炎之外,黃鵬如醫師表示,人字拖鞋對於孕媽咪也不太適合,因為拖鞋並未包覆足部,走路時容易脫落,加上孕媽咪的腳部汗腺分泌旺盛易出腳汗,更 增加掉落或滑落的機會而發生危險。而且,通常人字拖鞋的鞋墊部分都很平,無法提供足弓支撐。從各方面來看,人字拖鞋並非孕媽咪的好選擇!

 

 

結語

孕期前幾個月,孕媽咪的肚子還不明顯,進行穿脫鞋子動作應該還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到了懷孕後期,彎腰或蹲下…等動作都會壓迫到肚子,甚至有些肚子很大的孕媽咪無法自己穿鞋,挺著肚子來穿鞋或綁鞋帶變成是一大難事。

 

黃鵬如醫師建議孕媽咪可以選擇不需要綁鞋帶、容易穿脫的鞋款;方便調整鬆緊度的魔鬼氈鞋款;或是使用鞋把來輔助穿鞋動作…等都是不錯的選項。另外,穿脫鞋時,最好坐下或至少扶著牆壁,保持平衡,才比較安全。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脹乳結塊的中醫療法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林口長庚中醫部婦產科主治醫師 高銘偵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Model/漂亮媽咪 吳雅婷&可愛寶寶 蔡欣霏(本刊資料室照片)

產後媽咪滿心歡喜以母乳餵哺可愛寶貝,卻因為一兩次延長擠乳的時間而引發乳腺發炎,讓媽咪繼續餵哺寶寶的意願大為降低,甚至因害怕會再次乳腺炎而終止哺 乳,本篇單元邀請專業中醫師,教媽咪產後脹奶乳房有硬塊的常見療法,教您輕鬆哺乳不畏懼!

 

 

妳有脹奶硬塊的困擾嗎?

不 少媽咪在產後一兩天,馬上就有正常的泌乳現象;大多數的媽咪剛開始分泌乳汁時,會興沖沖的展開母乳哺餵之旅,但也有媽咪卻因乳腺阻塞因而造成發炎等現象, 不得已只好選擇中斷哺育。林口長庚中醫部婦產科主治醫師高銘偵表示,媽咪平時若注意乳腺暢通,不讓乳房結有硬塊,想順利哺乳並非難事。

 

高銘偵醫師指出,產後引起脹乳不暢有硬塊的現象,最常見的不外包括:授乳技巧不佳、擠乳間隔時間太久等原因所致。尤其初產婦常缺乏對「寶寶正確含乳」的辨認技巧,因此授乳過程中,寶寶經常沒有吸吮完全而使乳汁殘存,媽咪又沒把剩餘乳汁擠出,往往就會引起後續脹乳產生乳房硬塊。

 

 

授乳技巧+ 勿殘留乳汁

高醫師分享自己餵哺3個 孩子的經驗指出,有些媽咪之所以乳房脹痛有硬塊變得嚴重,有時因孩子含著乳頭睡著,嘴巴看似啜飲,但其實根本沒吞嚥,小嘴卻和吸奶嘴一樣在動,於是媽咪就 誤以為寶寶有持續喝奶。然後,等寶寶嘴巴累了鬆開,媽咪又未將殘餘奶水擠出,因此容易引發乳腺不暢通造成乳房脹痛有硬塊的現象。

 

 

建議媽咪在哺乳時,通常2~3小時就要哺乳一次,間隔時間千萬勿拖太長,有的媽咪拖到4~5個小時以上才餵,於是乳房腫脹不暢而有硬塊,小寶寶也無法好好的吸,高醫師建議媽咪,此時開頭應先擠掉一些乳汁再哺餵寶寶。若因工作時間或環境因素無法哺餵寶寶或無法使用擠乳器擠母乳,建議應先用手擠出乳汁丟棄( 不要覺得可惜),勿因時間過久未擠乳造成乳腺阻塞有硬塊。

 

所以每當媽咪一旦授乳完畢,應先將寶寶殘餘沒吸完的乳汁再擠出,這樣才不會造成硬塊,造成乳腺不暢而腫脹。高銘偵醫師指出,當寶寶有吃到奶的話,媽咪的乳脹感也應順勢消退才對,此時乳房組織呈現柔軟的樣子,若腫脹或有硬塊,乳房摸起來則會有局部乳房硬梆梆的感覺。

 

 

脹奶結塊,怎麼處理?

當媽咪哺乳時,乳房若腫脹而結塊,代表乳腺被阻塞,通常阻塞越久也會越塞越大塊、越塞越厲害。高醫師說,若摸到硬塊和腫脹,問題還不大,但乳汁不管怎樣也擠不出來,若不趕緊適當處理,就很容易發生乳腺炎了。乳腺炎通常有5大症狀:「發燒、紅、腫、熱、痛」,若僅僅乳腺乳房堵塞的話,則僅有乳房腫脹、微痛。

 

當脹奶很厲害,摸到有硬塊並出現輕微「痛感」時,高醫師建議不要立刻勉強按摩乳房已經阻塞的硬塊,因為此時媽咪會痛得受不了。不妨建議先用熱敷,,然後再從「乳暈至乳頭部位」擠掉一些奶水以疏通,之後再給寶寶喝奶這樣會好些。

 

媽咪如何警覺自己,是否已有乳房阻塞的現象呢?高銘偵醫師舉例說,像原本可以擠100C.C.奶水的媽咪,突然只能擠出約80C.C.的比例(奶水減少),並且乳房可明顯摸到大硬塊,乳腺就很有可能阻塞。這不是乳汁分泌不足的緣故,因為泌乳不足的乳房是柔軟的,並不像脹奶乳房會硬梆梆,媽咪應該很容易分辨。

 

高銘偵醫師表示,產後媽咪乳汁缺少,可區分為「虛」、「實」兩類。體質「虛」的,屬乳汁分泌不足,乳房呈現較柔軟的型態;體質「實」的,。則乳房呈現腫、脹或有硬塊,如果未及時處理或就醫,若有發燒、乳房紅、腫、熱、痛等症狀,那就演變成乳腺炎了。

 

 

乳周按摩-保健療法

 

寶 寶哺乳期,媽咪也有自行保健按摩的自然療法,好維持乳腺暢通嗎?高銘偵醫師說,像是乳房周圍的穴道都很好,當媽咪沒有出現任何脹奶不適時,就可以自行按摩 穴位,以促進乳汁分泌順暢。包括像是乳頭正下方乳房下緣的「乳根穴」、兩乳之間正中的「膻中穴」,甚至包括胸大肌旁的乳筋均可於平日無事略作按摩即可。

 

再者高銘偵醫師說,,可利用五隻手指「五爪按摩」,亦即用手的五指從乳房四周往乳頭中央擠壓,用手抓取乳房的按摩方式來疏通乳腺即可,可以自己控制按摩力道,以不痛為原則(產後專用的疏乳棒亦可,源於中醫典籍婦女用齒狀的篦梳理,具類似作用)。其次,順乳房周圍「像寫數字8」的方式,環繞兩乳作連續環狀按摩,同樣也有助乳腺常保暢通的自然作用。

 

小叮嚀:若乳房有硬塊的媽咪,建議將兩乳熱敷(乳房自行熱敷時,應謹慎勿感冒),擠出殘餘乳汁並待硬塊消退以後,再進行上述的按摩療法較妥。

 

 

中醫藥膳-飲食療法

高 銘偵醫師指出,通草有通乳作用,絲瓜絡則有通乳良效。若想分泌乳汁較為順暢,頗適合作為產後的調理藥膳,也是媽咪平時哺乳期很棒的飲食保健療法唷!但高醫 師提醒媽咪,若脹奶腫痛嚴重硬塊大,不建議自行搭配藥材煮來吃,像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藥性較強,故中藥材最好還是經合格中醫師實際依媽咪體質來處方較妥當 喔!

 

◎藥膳名稱:通草燉豬蹄

*藥材:通草3錢;黨參、黃耆、當歸,各1~2錢;絲瓜絡2~3錢

*食材:豬蹄端一只(去掉肥肉端的前段部位)

*作法:豬蹄端川燙並與洗淨後的藥材、調味料等共同燉煮,燜煮至熟爛即可。

 

 

哺乳小叮嚀

高銘偵醫師建議想要哺乳的初產婦,在生產出院前,就可多多諮詢護理人員。即便出院後,若有哺餵技巧上的疑問,都可打電話或回診諮詢嬰兒室或婦產科病房,甚至參考衛教單張、正確授乳姿勢影片或哺乳技巧的衛教書等,都可找到幫媽咪解惑的答案。高醫師最後提醒媽咪,若乳房有「腫、脹、痛」等症且不知如何處理,最好還是先就醫,千萬別拖到變成乳腺發炎唷!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營養素不可缺!孕婦茹素怎麼辦?

 
 

Q 孕媽咪吃素,會影響胎兒發育嗎?

「不會」!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素食一樣也能達到均衡的營養。

一般而言,素食的飲食組成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A及C,相對地,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會減少,因此素食者血液中的膽固醇較低,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是素食常常比較油膩,因此要注意熱量的攝取。



Tips 素食烹調小技巧

為了保存食物中的維生素,烹調蔬菜時不宜加水烹煮,應以大火快炒。

Q 素食媽媽該如何從飲食中補充營養?

● 鐵質:重要來源為黃豆及蔬菜,而攝取充足的維生素C,也可提高鐵質的吸收。

● 葉酸:懷孕本來就需多攝取高葉酸的食物,建議可從蘆筍、馬鈴薯、花椰菜、香蕉、菠菜及黃豆等食物中來補充。

● 鈣質:存在於黃豆、綠色蔬菜中,多食用豆漿、牛奶、芝麻,加有鈣化合物的豆腐(如傳統豆腐、豆乾)等,可補充鈣質。

● 維生素B12:維生素B12多存在於肉類和蛋類中,蛋奶素的媽媽不會缺乏,但是全素的媽咪需要額外補充。

● 鋅:植物性食物來源為莢豆類、花生、花生醬等。

 

Q 素食者孕期怎麼吃?易缺乏哪些營養素?

素食者大致可分為只攝取植物性食物的全素者和攝取奶、蛋類的奶蛋素者兩類。

依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建議,懷孕第二期每天需增加20克蛋白質,要達到此量,可依照素食類型,檢視每天的食物。

全素VS.蛋奶素者的飲食建議



Tips 掌握食材分量 孕媽咪不怕吃過量

正確掌握食材分量,是懷孕期間準媽咪吃好吃巧的首要關鍵。在標示攝取分量時,常見以「份」為單位,如3份蔬菜、2份水果等。一般「一份」約為100克,或指煮熟後的半碗;而水果「一份」即以1位成人的拳頭大小為單位。

本文出自人類智庫《懷孕坐月子480個疑惑解答》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揮別15個妊娠狀況題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67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新店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葉海健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孝祖
模特兒/漂亮孕媽咪BuBu、帥氣爸比佳華
妝髮/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從孕育新生命的那一刻起,只要一有不適狀況,都難免令準爸媽擔心不已!《媽咪寶貝》整理常見的15種妊娠狀況題,請婦產科專家告訴您預防及處理之道,讓您平安順利度過10月孕期!

 

 

妊娠狀況隨孕期變化而不同

對於常見的妊娠狀況,新店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葉海健指出:「懷孕20週前最常出現的情形,例如出血、腹痛等類似於先兆性流產的症狀,通常會開立黃體素讓孕婦服用,並建議多加休息。」

 

 

S.O.S15種妊娠狀況題

以下,我們整理了15個懷孕期間孕媽咪可能遭逢的妊娠狀況,提供給大家參考,

 

 

1妊娠劇吐

妊娠劇吐通常好發於約812週的懷孕初期,造成的原因,是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濃度快速增加,使得孕媽咪難以適應急速變化而產生不適。

 

 

▲改善方式

想要改善孕吐、害喜,建議可以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除此,還要攝取充足的水分與電解質。

 

 

2妊娠性貧血

孕媽咪好發的妊娠性貧血,又可分「缺鐵性貧血」與「海洋性貧血」。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因素,葉海健醫師表示:「由於孕婦所需的鐵質高出未懷孕婦女4倍以上,加上因為害喜或食慾不振造成營養不良,或是鐵質、維生素B1B2等營養素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妊娠性貧血。」

 

至於海洋性貧血則是基因缺陷造成的疾病,倘若兩人皆為帶因者,寶寶4分之1機率遺傳重度海洋性貧血,甚至造成嬰兒水腫與死亡;即使存活,可能需要終生輸血。

 

 

▲改善方式

針對改善缺鐵性貧血,可從飲食來補充營養,例如:攝取紅肉、或請醫師開立鐵劑等。如果貧血情況過於嚴重,則可能需按時去醫院注射鐵劑。

 

 

3多胞胎妊娠

由於晚婚的趨勢,間接延後了生育年齡,一些渴求好孕氣的夫妻轉而採取人工授孕方式,也因此增加了多胞胎妊娠的機率。

 

 

▲處置方式

針對多胞胎妊娠產生的併發症,林孝祖醫師指出:「主要視孕婦個別狀況來評估危險因子。」例如曾經早產的孕媽咪也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感染所致,針對個別原因加以預防。

 

 

4出血

正常而言,孕期不至於發生大量出血情況,但仍可能偶爾出現點狀出血現象,若孕媽咪發現有異常出血,應就醫檢查出血主因。

 

 

▲懷孕初期出血

胚胎著床不穩定

懷孕初期出血,可能是胚胎著床不穩定引起,建議多臥床休息,醫師也會視狀況開立黃體素安胎。

 

 

子宮外孕

子宮外孕亦為孕期初期出血的可能原因,正常而言,子宮外孕會出現3種情況:(1)月經過期;(2)腹痛;(3)陰道出血。

 

 

▲懷孕中後期出血

前置胎盤、胎盤剝離

中後孕期的出血多是胎盤問題引起,例如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等。

 

 

子宮破裂

葉海健醫師進一步解釋:「造成子宮破裂的原因,可能是曾做過子宮肌瘤切除術或開腹手術,子宮受到破壞後卻在短時間內懷孕;或之前剖腹生產造成。另外,外力撞擊亦可能造成子宮破裂。」此時多會緊急採取剖腹生產。

 

 

其它因素

其它引發懷孕中後期的出血因素,例如:前置血管,血管位於比較低的部位;或子宮頸糜爛、子宮腫瘤等。

 

 

▲處置方式

先兆性流產

對於先兆性流產所引起的出血,通常會先請孕媽咪臥床休息,視情況給予黃體素服用。

 

 

子宮外孕

若為子宮外孕,則以週數來決定治療方式。林孝祖醫師指出:「如果週數尚小可進行內科治療,施打類似化療藥物再規則追蹤懷孕指數是否降到正常數值。如果週數過大,則應採取手術治療。」

 

 

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引發的出血,多會評估週數與出血程度。如果胎兒週數較大、肺部趨於成熟,可評估是否進行分娩,通常必須採取剖腹生產。

 

 

胎盤剝離

當胎盤與子宮分離時,胎兒的養分跟氧氣的交換會立即出現影響,一旦胎兒沒有足夠的氧氣,心跳會迅速下降,葉海健醫師表示:「會緊急採取剖腹生產。」

 

 

5 泌尿道感染

懷孕婦女泌尿道感染比例高達8%,醫師解釋:「主要是懷孕時整個生理改變,加上黃體素大量分泌,造成輸尿管的平滑肌鬆弛;而且子宮變大,將兩側的輸尿管往外推,導致尿液無法完全從腎臟輸送到膀胱;加上女性的泌尿道較短,細菌因而容易堆積在膀胱。」

 

 

▲預防方法

預防方法即是每天攝取約2000c.c.水分、不憋尿。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清潔陰部時先從尿道開始清洗,再往後清潔會陰部、與肛門等。除此,盡量穿著寬鬆衣物、避免盆浴,平時可飲用無糖蔓越莓汁預防。

 

 

6羊水過多或過少

▲羊水過多

一般來說,懷孕3637週接近足月時,羊水平均為8001000c.c.,如果超過10002000c.c.則是羊水過多,葉海健醫師指出:「造成原因20%是胎兒基因異常。」建議羊水過多的孕婦定期12週進行產檢,以測量羊水指數是否改善。

 

 

▲羊水過少

造成羊水過少的原因最常見是破水。另外,羊水亦即胎兒的小便,羊水過少可能是胎兒的泌尿道異常;除此,胎盤功能下降有時亦會導致羊水過少。

 

 

▲處置方式

林醫師表示:「主要是針對個別原因予以排除。」以羊水過多而言,若擔心是胎兒異常造成,可藉由精密的超音波檢查胎兒的腸胃結構;若懷疑染色體異常,建議抽羊水檢查;如果擔心是其它病毒或寄生蟲感染,則抽血檢查媽媽的抗體。

 

另外,醫師亦提醒,應定期追蹤是否造成胎兒的發育受限,並評估是否終止妊娠。

 

 

7早期破水

在孕期2437週之間發生破水,是為早期破水。醫師指出,若寶寶的週數越大才破水,對健康的影響越小。至於早期破水原因多為早產跡象,也可能是母體遭到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或胰臟發炎等,嚴重恐引發早產。

 

 

▲處置方式

遇到早期破水,一般會先抽血檢查以排除感染問題,確定未受感染,醫師表示:「先安胎,後續追蹤羊水量是否有回復。」倘若確定感染,除了給予抗生素治療,另一方面也會評估破水週數及羊水量,如果在23週前且嚴重的羊水過少則會建議終止妊娠。

 

 

8臍帶繞頸

葉醫師指出:「基本上,若不是複雜的臍帶繞手、繞身體,不至於會引起胎兒窘迫的問題,因此多可採取自然生產。」

 

 

▲處置方式

一般而言,臍帶繞頸不用特別處理,不過林孝祖醫師表示:「產檢照超音波發現有此情況時,會提醒孕媽咪每天注意寶寶的胎動是否規律。」

 

 

9急產

急產發生率約12%,醫師指出:「事先難以避免亦無法預估。」造成原因可能與體質有關,例如生產胎次較多或曾有早產情形等。

 

 

▲處置方式

發生急產時,最重要是讓胎兒平安分娩,因此,醫師指示:「務必先打119求救。」

 

 

10早產

在懷孕2037週之間分娩的寶寶稱為「早產」,醫師表示:「造成原因包括多胞胎妊娠、羊水過多造成子宮撐大、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結構先天異常等。」

 

林孝祖醫師補充,曾有早產病史、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或是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所併發的胎盤功能不佳等,皆可能提高早產的機率。

 

 

▲處置方式

發生早產時,醫師說明:「子宮會出現規則性陣痛、收縮密集且規律,最好盡快就醫。」

 

 

11過期妊娠

懷孕42週還未分娩,則稱為「過期妊娠」。林孝祖醫師說明,正常而言,37週足月後會每週進行產檢,會在41週進行催生,因為41週後由於胎盤鈣化與退化的關係,胎死腹中的機率會隨懷孕週數逐漸上升。

 

 

▲處置方式

過期妊娠的處置方式是催生,葉醫師澄清:「其實催生是一個動作,如同烤肉需要火種生火,而催生雖然需要注射催生藥物以促進子宮收縮,但接下來產程仍要靠產婦自行使力。」

 

 

12妊娠高血壓

懷孕超過20週的準媽咪若出現血壓高的情況,稱為「妊娠高血壓」。醫師提醒:「要注意的是,如果舒張壓大於110mmHg,容易提高胎盤剝離與胎兒發育遲緩的機率。」

 

 

 

 

▲處置方式

改善妊娠高血壓的方法,建議每天固定測量血壓,妥善控制血壓。如果發現血壓持續升高,應請醫師評估、開立降血壓藥物。

 

 

13妊娠毒血症(子癇前症)

妊娠毒血症亦即高血壓併發蛋白尿,醫師說明:「造成因素是內皮組織功能缺陷,導致胎盤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症狀。」

 

 

▲處置方式

子癇前症多發生在懷孕後期,當後期出現血壓不穩、蛋白尿、凝血功能異常、腎功能與肝功能異常時,則要考慮終止妊娠。

 

 

14妊娠糖尿病

所謂的「妊娠糖尿病」,林孝祖醫師解釋:「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懷孕後由於荷爾蒙改變,致使身體對胰島素的阻力越來越大,引起體內出現高血糖問題。」

 

妊娠糖尿病發生率約13%。妊娠糖尿病在臺灣的發生率不高,醫師表示:「即使罹患,經由飲食控制多能獲得改善,鮮少需要藥物治療。」

 

 

▲處置方式

一旦確診為妊娠糖尿病,林孝祖醫師說明:「會先給予飲食建議,若藉由飲食調整可將血糖控管良好,則以此一方式為主。」但如果飲食控制仍無法讓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可能必須進一步評估是否要注射胰島素。

 

 

15胎兒體重不足

胎兒體重不足的情況很少見,醫師指出,可能發生在患有子癇前症的孕婦,或長期血壓高、長期抽菸、多胞胎妊娠、或胎盤功能本身不佳的孕媽咪。

 

 

▲處置方式

在懷孕32週時,如果發現胎兒的體重不足,會利用超音波檢查測量臍帶血的血流,若是正常,則繼續規則產檢到足月。假如臍帶血的血流正常可是羊水過少,可能需要密集進行相關檢查。一旦發現臍帶血血流的表現不佳,則會建議盡快生產。

 

 

留意孕期變化

在懷孕過程若發現患有妊娠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等,林孝祖醫師建議應增加產檢頻率,密集進行檢測,一旦孕期發生任何變化也可提早因應。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乳媽咪的護胸之道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67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御美醫主任中醫師廖千慧
繪畫/日光路

才剛剛受完產痛之苦,新手媽咪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每天藉由乳房提供孩子營養,又累又甜的親密接觸。辛苦的媽咪們,不但得面對各種胸部相關問題所帶來的不 適,更擔心ㄋㄟㄋㄟ在幾個月的飽脹之後,抵抗不了地心引力而出現「木瓜奶」的困擾。本期《媽咪寶貝》將隨著最了解女性的中醫師的腳步,帶您一起從傳統智慧 的保養角度,實踐屬於妳的「美胸計畫」。

 

 

 美胸,不只是年輕女孩的權利

一般而言,由於荷爾蒙的作用,生產35天後的媽咪們會開始感受到乳房腫脹,此時寶貝由吸奶獲得營養的旅程也才剛起步,兩人都正在探索能夠讓彼此感到舒服的方式,讓媽咪能順利授乳、孩子取得飽足。

 

 

哺乳期,乳房困擾多多

受到胸部脹大與新生兒吸奶刺激的影響,媽咪們在此時容易開始出現脹奶疼痛、紅腫且持續發燒不退的乳腺炎;此外,當孩子長牙之後又持續哺乳,則可能會因孩子咬傷、加上感染與母親們本身含熱毒的體質,出現乳房膿瘍,及乳頭痠痛、乳頭破裂等現象。

 

 

乳房問題,從孕期開始保養

在孕期,許多媽咪可能會優先留心營養攝取等問題,認為哺乳期的問題留到之後再擔心就好;但其實某些乳房脹痛的狀況,於懷孕中期可能就會出現,若想在之後維持乳房的美觀及減低感染機率,預防性的保養動作可不能少。

 

御美醫主任中醫師廖千慧表示,當媽咪在孕期中出現脹奶或是初乳等現象,可試著用濕冷的毛巾冷敷於胸上,並使用清水沖洗滲出的初乳,可輕柔按摩但千萬不可過度刺激,特別是乳頭或乳腺部位,以免出現下腹疼痛甚至是宮縮流產的狀況。

 

廖千慧醫師提醒媽咪們,由於血管遇冷收縮及脂肪遇冷結塊的特性,即使乳房感到又熱又脹,都不應使用冰敷的方式減緩不適,若血管收縮加上乳清脂肪結塊,反而會使得乳腺堵塞。

 

 

乳房肌膚也是保養重點

此外,乳房的肌膚也是媽咪們應注意的重點之一。肥皂會使得皮膚變得更乾燥,不建議懷孕或正在哺乳的媽咪使用,清洗過後也應擦上薄薄一層乳液或潤膚油作保養。

 

如 果在乳頭周圍發現白垢或類似痘痘的小膿包,可千萬不要硬摳或擠掉,「懷孕或是生產後的婦女身體較燥熱,一旦出現傷口便容易引起發炎或傷口潰瘍,不可不 慎。」廖千慧醫師說明,小痘痘可能是角質代謝後的結果,建議只用潤膚油或純凡士林軟化它,讓其自行剝落,或於洗澡時沖水沖掉。

 

 

其他哺乳期常見乳房問題

除了皮膚以外,哺乳期的媽咪們還有以下幾種常見困擾:

 

1.乳腺炎:若 胸中的乳汁未被定時排出,即有可能因乳汁堵塞或其他問題造成乳房組織發炎,嚴重時會受到細菌感染,而出現伴有發燒現象的乳腺炎。由於乳腺在中醫來看,與胃 經、肝經息息相關,若想預防乳腺炎發生,應盡量移除會讓身體燥熱的條件,如禁用麻辣鍋、炸物及烤物等食品之外,也要減少生氣、鬱悶等負面情緒。若確定已為 乳腺炎,媽咪們也應盡速就醫。

 

2.泌乳量不足:最 讓媽咪們傷腦筋的,就是哺乳期間乳汁遲遲追不上孩子的需求,既想要給予孩子充份的天然營養,又無法抵抗天生體質造成的泌乳量不足困擾,實在讓人感到沮喪。 針對泌乳量不足,中醫除了會以調理媽咪們的胃經與肝經的方式,讓乳腺通暢、泌乳量增加之外,也會建議媽咪們煮食能幫助胃經順暢並添加膠質的青木瓜豬腳湯, 還有補血養氣的紅豆燉鯉魚湯。

 

3.乳房變型、下垂:胸部突然上升了幾個罩杯,如果不即時更換適合的內衣,或乾脆不穿內衣任由乳房甩動,都可能會造成乳房變型或下垂,可怕的是,只要乳房已經下垂或變型就會「回不去了」,很難再利用食補或物理方式調回來。

 

因 此,媽咪們千萬記得要穿著合適的內衣讓豐滿的胸部底部得以被支撐;此外,豐胸食補的重點除了是讓乳汁分泌更順利,其膠質成份也能避免胸部下垂。廖千慧醫師 提醒:「不要過度拉扯按摩。」雖然適時活絡可幫助血液循環,但過度按摩反倒會讓胸內支撐組織斷裂,使得雙峰更容易「走山」。

 

穿著合適的內衣讓豐滿的胸部底部得以被支撐 

 

 

平時小動作,輕鬆保持美胸

從中醫的預防角度,可將平日胸部護理分作:物理性胸部保護、臟腑經絡調理、健胸運動及飲食搭配;在詳細說明各項方式前,我們可先從中醫的角度看看「乳房」這回事。

 

前 面提過的「肝經」及「胃經」,便是人們乳房上兩條最重要的經脈──胃經通過乳頭,肝經通過乳側胸脇,而這裡所提到的「胃」跟「肝」又與我們所認識的西方健 康常識中的兩臟器不完全相同,但只要能維持這兩條經脈的良好運行,基本上就能幫助媽咪們在哺乳過程中更加順利,並能保有胸部健康漂亮的條件。

 

判別胃經與肝經不通的方式

如何知道肝經與胃經不通暢?廖千慧醫師提供以下症狀敘述讓媽咪們參考,如果有以下身體不適的狀況,可向中醫師尋求治療辦法。

 

*胃經失調:胃腸脹氣、頻頻打嗝、食物停滯在胃中沒消化的感覺、胃凸、胃灼熱感、胃酸逆流。

 

*肝經鬱滯:胸悶、呼吸不順、常須深呼吸、壓力大、情緒煩躁壓抑、常偏頭痛、太陽穴附近痘痘較多。

 

 

好內衣,胸部健康第一關鍵

正處於孕期,或是已經進入哺乳階段的妳,是否已經隨著罩杯變化更換內衣了呢?廖千慧醫師自己就是個倡導「舒服穿內衣」的女性,除了在家作靜態活動時不穿內衣外,需要活動時,也會特別選擇材質天然、不過度勒住胸部的內衣。

 

她表示:「肝經在乳房側面通過,就是我們穿內衣時外側鋼圈緊緊勒住胸部的那一區塊,當過緊或是不合適的內衣阻擋身體的循環、讓淋巴回流不良時,對胸部健康會有不良影響,而且罩杯型狀不適合的內衣反而可能造成胸部變形。」

 

哺乳媽咪們由於容易滲乳,不適合完全不穿內衣,因此廖醫師建議可換穿較寬鬆的內衣好支撐胸部底部,並利用上方寬肩帶提拉,避免乳房被重量拉扯下垂。至於網路上有些媽咪提供「將睡覺時穿的內衣鋼圈拆掉」的辦法,廖千慧醫師認為是可行的。

 

另 外,燥熱的身體皮膚也較敏感,若於炙熱的夏天穿上不透氣的內衣,或是內衣因為染色過度留下太多刺激性的化學物質,皮膚就會容易出現濕疹,讓胸部更加不舒 服。廖千慧醫師建議在選購內衣時,可以特別考慮如「有機棉」等材質,並穿著寬鬆的內衣讓濕熱適時離開皮膚表面,以「舒適」為最優先考量。

 

不合適的內衣阻擋身體的循環、讓淋巴回流不良 

 

 

穴道按摩,讓胸部健康挺立

乳 房本身由於含有太多組織,並不適合用力拍打,特別是會讓乳房甩動的動作,會讓乳房內部支撐的組織斷裂,反而造成下垂。另一方面,一些乳房周圍的穴道,的確 可以幫助身體經絡的順暢,以下由廖千慧醫師所提供的穴道按摩,媽咪們可以在洗澡完擦乳液時做,滋潤皮膚的同時也按摩胸部。按摩順序如下:〈請參考下圖穴道 位置〉

 

 

1.將雙手合掌,磨擦讓雙手掌發熱。

 

2.先高舉左手至頭後,右手四指併攏,虎口打開放在左胸下方,食指按壓5秒(拇指靠近兩胸之間的「膻中穴」,食指放在乳房下方的「乳根穴」)。

 

3.右手拇指放開,四指指腹稍微出力,慢慢沿著乳房外側輪廓往上按壓,先至乳房外側的「天谿穴」停留5秒,再繼續往上至乳房上方的「膺窗穴」後停留5秒。

 

4.回到2的動作,右手四指放開,拇指指腹按壓「膻中穴」5秒後,慢慢沿著乳房內側的輪廓向上按壓到「膺窗穴」,再按壓5秒放開。

 

5.動作24為一個循環,重複30下,左胸部按摩完,再換右胸部。

 
 
 

運動讓血液順暢,胸形更漂亮

「若想要胸部看起來罩杯較大,除了脂肪以外,裡面的胸肌也很重要。」廖千慧醫師解釋,當胸肌被鍛鍊起來之後,整體的胸形會變得更好看,而運動時所刺激的經脈及呼吸時的氣血循環也能幫助乳腺通暢。健胸運動的作法如下:

 

1.準備兩個裝水的小保特瓶拿在手上,並於椅子上坐直。

2.雙手前身平舉,再慢慢向兩側水平張開(吸氣)。

3.雙臂再慢慢向前水平移動復位(吐氣)。

4.共做30個循環。

 

媽咪在做運動時,也別忘記換穿舒適的運動內衣或無鋼圈內衣,才不會讓乳房於運動時被壓迫影響血液及淋巴的循環喔。

 

 

吃「好」補胸

最後,廖千慧醫師提供幾個營養好吃的食補方式,讓媽咪們愉快吃東西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所需的「補胸妙方」。

 

首先,前面提到能滋陰順胃經的青木瓜豬腳湯,是以青木瓜排骨湯的方式烹煮,只是將豬腳代換排骨,讓膠質攝取量增加;如果媽咪們還是比較喜歡排骨的口感,則不妨選購含有較多軟骨的部分來煮食。

 

紅豆燉鯉魚湯適合產後大量失血的媽咪,製作方式如下:清水煮滾時放入紅豆50克(前晚先泡)、陳皮10克、薑20克、鯉魚300克、少量米酒,起鍋前加入蔥段(一支)、鹽,若擔心酒精影響的媽咪可以讓水滾久一點,好讓酒精揮發完畢。

 

如果沒有時間煮湯湯水水,也可在身體傷口癒合後,找無農藥殘留的玫瑰泡花茶來喝,也有舒肝鬱、活血的效果。

 

睡飽飽,乳汁不會少

生了孩子之後,容易因壓力、責任而睡不好覺?小心可能會氣血不足影響乳汁分泌!如果媽咪比較淺眠,可以和先生輪流在夜半孩子哭鬧時起床餵奶,或是藉由中醫調理方式讓情緒安定好睡(易取得的薰衣草、洋甘菊也有類似效果),即使夜半起床,一躺下去仍可一覺到天亮。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安胎關鍵時機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67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準主治醫師李佳潔
模特兒/溫柔媽咪Sabrina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每位準媽咪,總是希望能夠平安地產下足月寶寶,但有時未必能夠如願,萬一在足月前發生早產徵兆,務必確實遵照醫囑好好安胎,胎兒若能在母體內多停留一段時間,將有助於各項器官成熟,提高出生後的生存機率!

 

 

降低早產風險
能夠順利度過孕期生下健康的寶寶,是所有為人父母最殷切的期盼。然而有部分孕媽咪無法於足月後順利分娩,其中,胎兒在懷孕20週之前離開母體失去生命,稱為「流產」;懷孕20週後但未滿37週提前分娩,則稱為「早產」。

 
 
安胎是為了生下健康的寶寶
根據統計,每10位懷孕婦女便有1位會發生早產,但高達80%的新生兒死亡與早產有關,顯示早產對胎兒存在極高的存活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佳潔表示,發生流產或早產前都會有某些先兆,孕媽咪若感覺身體有異樣,應盡速前往醫院諮詢、檢查,把握安胎的關鍵時機。
 
李佳潔醫師說 明,由於早產兒的發育尚未完全,各種器官的成熟度不足,除了體重過輕之外,易患有肺功能發育不良、眼底視網膜出血以及腸胃出血等問題,因此,出生後需要住 進俗稱「保溫箱」的新生兒加護病房。安胎最重要的目的乃是盡力使胎兒多留在母體內一段時間,以爭取最好的健康狀態,等待器官發育得更成熟後再出生,將有利 於提高出生後的存活率,降低早產併發症的風險。
 
 
注意早產危險訊號
李佳潔醫師表示,如果孕媽咪在懷孕未滿37週之前,身體提前出現產兆,例如:子宮有規律性收縮、子宮頸變薄且擴張以及早期破水,或是有類似生理期不適的下腹悶痛、持續性的下背痠痛等症狀,這些都是身體發佈的早產危險訊號,必須盡速就醫檢查,必要時需住院安胎。
 
如果有落紅的情況也需就醫,由於陰道出血的原因較複雜,需請醫師進一步檢查,排除掉子宮頸息肉、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以及內科疾病引起的出血問題,觀察是否為胎盤著床不穩定或者胎盤位置太低所引起。
 
 
早產高風險族群
李佳潔醫師提到,過去有早產病史,或本身為早產兒的孕媽咪,懷孕期間特別需要留意各種早產先兆;母體營養缺乏或健康欠佳,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妊娠毒血症、腎臟病、紅斑性狼瘡,以及生殖器官方面有問題,如:做過子宮頸手術、子宮畸形、子宮頸閉鎖不全,也是造成早產的常見原因。
 
此外,多胞胎、胎盤功能不全、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羊水過多或過少都有可能發生早產;生活經常過於緊張、勞累的孕媽咪也容易發生早產徵兆。
 
 
安胎學問大
李佳潔醫師指出,懷孕初期與中後期的安胎方式不同,當有安胎需求時,醫師會根據懷孕週數開立適合的藥物,她提醒孕媽咪除了務必確實遵照醫囑服藥之外,保持臥床休息是比服藥更重要的事!
 
 
懷孕三階段安胎大不同
一般人常認為只要懷孕前3個月胚胎著床穩定後,應該就不會出現大問題,事實上,從懷孕的第1週到37週,孕媽咪隨時可能面臨流產與早產的風險,應該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更加小心呵護。
 
 
懷孕初期
懷孕初期由於胚胎著床還不夠穩定,可能會發生子宮點狀出血或大量出血的早產徵兆,除了臥床休息之外,對於因黃體素缺乏而發生早產先兆的孕媽咪,治療方式以補充黃體素為主,有注射、口服以及陰道塞劑之分,補充黃體素可幫助胚胎在子宮內更穩定地著床,降低先兆性流產的風險。
 
不過李佳潔醫師提到,懷孕前3個月是胚胎自然淘汰的考驗階段,若是胚胎發育不良或染色體異常,便會發生自然流產,在臨床上若懷孕20週前發生較嚴重的早產症狀,因為通常「安不住」,所以醫療上便不會採取較積極的安胎治療。
 
懷孕前3個月是胚胎自然淘汰的考驗階段
 
 
懷孕中後期
李佳潔醫師表示,懷孕滿20週後,胎兒的發育較為成熟,早產出生的存活機率較高,因此具有安胎的實際意義;孕期滿34週之後,使用安胎藥物對母體的傷害大過於對胎兒的幫助,因此懷孕20~34週是醫師會積極介入治療的安胎關鍵時機。
 
除了給藥治療之外,若早產症狀較為嚴重,醫生會要求孕媽咪保持「絕對臥床」,安胎期間一切吃、喝、拉、撒都只能在床上解決。
 
要是安胎並不順利,胎兒隨時會出生,醫師仍會施行安胎治療,其目的是爭取在藥物作用的48小時內完成類固醇注射療程,此舉能夠增加胎兒的肺部成熟度,避免早產後發生重大後遺症。
 
 
不建議安胎的特殊狀況
子宮是最適合胎兒成長的「天然保溫箱」,安胎最主要的用意便是延長胎兒待在子宮內的時間,但李佳潔醫師提到,若發生某些特殊狀況,醫師反而不建議孕媽咪勉強接受安胎治療。這些特殊狀況包括:
 
1.胎兒有染色體異常、先天畸形的情形,或者發生胎兒窘迫、重度胎兒生長遲滯等現象,醫生通常不建議介入安胎治療。
 
2.當子宮頸擴張速度太快,或者已經擴張達3公分以上,此時使用安胎藥已難發揮作用,勉強安胎反而可能造成產後大出血。
 
3.早期破水可能造成子宮內感染,如果懷孕已滿34週,醫師會建議孕媽咪提前生產,避免因感染造成胎兒病變。
 
4.如果繼續孕程會嚴重影響母體或胎兒的健康,例如孕媽咪本身患有心衰竭、腎衰竭等重度疾病,或者有重度的子癲前症以及嚴重併發症、胎盤剝離以及合併大出血,為了保障孕婦與胎兒的安全,醫師多會建議盡早分娩。
 
 
常用安胎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
需要住院安胎時,醫師會先給予經由靜脈注射的安胎藥物,藉由抑制子宮收縮,避免早產發生,但針劑的藥性較強,副作用相對較大,因此在症狀趨緩之後,會改以服用口服藥劑,此時就可以返回家中自行安胎。
 
由於使用安胎藥具有不等的副作用,李佳潔醫師特別囑咐孕媽咪,住院安胎時若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告知醫師或護理人員;居家服藥安胎必須確實遵照醫囑,不可長時間用藥或過量用藥,以免發生無法預料的危險。

居家服藥安胎必須確實遵照醫囑
 
 
六大類安胎藥物
除了懷孕初期所使用的黃體素之外,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安胎藥物共有4種,其中只有1種藥物是經過美國FDA核准使用,其餘3種則是取其具有抑制子宮收縮的效果來提供安胎治療,以上皆有健保給付,醫師會評估孕媽咪及胎兒的狀況,給予適合的藥物。
 
由於健保給付的安胎藥物副作用較大,若孕媽咪的身體無法負荷,或者健保給付的安胎藥物效果不佳時,李佳潔醫師建議孕媽咪可自費使用新型「催產素拮抗劑」來安胎。
 
 
1.黃體素
黃體素又稱「助孕素」,是懷孕早期最重要的荷爾蒙,其作用是幫助胚胎著床以及維持子宮內環境的安定,補充黃體素可能伴隨有頭暈、倦怠、嗜睡、噁心等副作用,目前有新型陰道塞劑可避免發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反應。
 
 
2. Ritodrine
目前最常用於抑制懷孕20週以上早產的藥物,屬於一種「β阻斷劑」,這是唯一經過美國FDA 核准使用的安胎藥物,主要作用為降低子宮平滑肌的收縮現象達到安胎效果,剛開始使用時有呼吸急促、心悸、胸痛、噁心、低血壓及血糖升高等副作用,使用一段 時間後便可適應。李佳潔醫師提醒,由於此藥物的藥性較強,不宜連續使用超過48小時。
 
 
3.鈣離子阻斷劑
子宮收縮必須仰賴鈣離子的幫助,使用原為高血壓治療用藥的「鈣離子阻斷劑」來安胎,可降低子宮收縮頻率,但可能有低血壓、熱潮紅、鼻黏膜充血、心悸、噁心、暈眩及情緒焦慮等副作用。
 
 
4.硫酸鎂
原是用於預防子癎症發作的硫酸鎂,取其可抑制肌肉收縮的功能來抑制子宮收縮,由於副作用強烈,如:低血壓、熱潮紅、頭痛、口乾、全身肌肉無力、肌腱反射消失、呼吸功能抑制、腎臟功能抑制,通常在使用Ritodrine仍無法有效抑制子宮收縮的情況下,才會改開立硫酸鎂。
 
 
5.前列腺激素抑制劑
前列腺素是人體內自然產生的激素,可幫助調節細胞生長,卻會刺激子宮收縮,用於痛風止痛的前列腺激素抑制劑雖有安胎作用,但會減少羊水、造成腹瀉以及傷胃,使用形式為塞劑。
 
 
6.Atosiban
Atosiban是一種「催產素拮抗劑」,安胎效果佳,雖然有噁心、嘔吐、頭痛、胸悶、心悸等反應,但不易發生其他安胎藥物對於心臟血管方面的嚴重副作用,目前健保並未給付,自費使用一天需花費近2萬元,對孕媽咪來說是一筆龐大的經濟負擔。
 
 
掌握正確安胎原則
除了服藥之外,保持臥床休息與愉悅的心情,是安胎期間最重要的大事,李佳潔醫師提醒準爸爸及家人應多給予關心及支持,幫助孕媽咪度過難熬的安胎期!
 
 
居家安胎須知
即使在家自行安胎,也應盡量保持臥床休息,減少走動及爬樓梯。
 
服用了安胎藥,並且保持臥床休息,但子宮收縮的情況仍未改善,請立即就醫檢查。
 
搬動重物時下腹部需用力,可能會刺激子宮肌肉收縮,應請他人代勞。
 
若有便祕情況,解便時下腹部施力可能會刺激早產症狀,除了平時留意飲食攝取,必要時可請醫師開立軟便劑。
 
腹瀉太厲害容易引起子宮收縮,安胎期間飲食須格外注意,避免吃壞肚子。
 
 
長期臥床安胎須知
住院安胎是很辛苦的過程,孕媽咪需要長時間施打點滴來抑制子宮收縮,還要忍受安胎針所帶來的副作用不適,加上吃、喝、拉、撒都只能在床上解決,想必心情不太好受!
 
當醫師告知需 要絕對臥床安胎時,孕媽咪首先要設法克服在床上解決大小便的問題,剛開始或多或少會因為心理障礙而無法順利如廁,除了努力學習與適應之外,家人應多給予協 助與鼓勵。長期臥床也會造成腸胃蠕動狀況不佳,李佳潔醫師提醒孕媽咪要避免解便時過度用力,飲食上應採取清淡飲食,建議多補充水分及高纖蔬果,保持良好的 排便習慣,若仍有便秘問題,再請醫師給予軟便劑。
 
李佳潔醫師再提到,因為長期臥床缺乏運動,下肢肌肉會有衰退的情形,導致下肢無力、行走困難,因此產後下床行走時務必請家人在旁扶持;長期活動量不足也會導致骨質流失,孕媽咪應多攝取鈣質,幫助鞏固骨質。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把職場低氣壓帶回家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67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
模特兒/可愛親子檔小白媽咪&聖傑爸比&阿豆弟弟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工作累了一天,回家只想好好放鬆,卻遇上在家忙碌一整天、等著與人分享生活瑣事的另一半?或是終於回到家的興奮孩子,想和剛下班的爸比媽咪玩遊戲,卻沒人 提得起勁、展開笑顏和孩子進入「親子時間」?臺灣有越來越多雙薪家庭,夫妻倆必須同時努力工作賺錢,才能撐得起一個家;但工作環境與家庭環境不同,不能只 靠集中精神有效率地完成,還需要更多心力投入。在外工作很辛苦的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不會因工作而影響家庭關係?

 

 

工作家庭兩頭燒……

「我 老公回家從來就不做家事,他每次都說自己很累,難道我就不累嗎?一切都是我該做的嗎?」、「我沒有說這是你該做的……我工作真的很累,而且我明明就有幫 忙,回家以後都是我在看小孩不是嗎?」、「你帶著小孩看電視叫作照顧小孩?而且照顧小孩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嗎?為什麼說是『幫忙』?」

 

 

當職場與家庭面臨衝突

在諮商室裡,一對夫妻將平時累積的怨氣一股腦兒地朝對方擲去,儘管衝突總是一再重覆,數次成為他們爭吵的導火線,卻似乎永遠都沒完沒了,讓兩人的關係陷入死胡同裡。

 

 

職場影響家庭,有時不易察覺

進 入婚姻關係之後,兩人關係從戀愛中單純的享樂、互動,轉變成為彼此的責任,加上隨著孩子出生,有越來越多事需要共同承擔;此時,若正值工作起步的階段,雙 重壓力在每日生活中考驗著個人的反應能力,更於生活的細節中試探夫妻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職場造成的問題,常常藏在爭吵的背後,不容易被察覺。」

 

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如果仔細聆聽每對夫妻的吵架內容,也許會發現他們在爭執時所提到的問題,不一定與兩人在關係中承受的壓力相關,爭吵,只是一個引爆點而已。

 

 

工作壓力帶來生理與心理耗損

根據勞委會去年底做的調查,臺灣於2013年全年的工時時數高達2141個小時,在30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3;工時長第一個影響的層面,是每日疲憊的身體。

 

有許多人在810個小時的工作後,就變成一個洩了氣的皮囊,只想要躺在沙發上不動腦筋地控制遙控器或是滑手機,如果此時還要被提醒處理家務,恐怕是雪上加霜,脾氣會來得比身體動作還要快。

 

另 一個會在工作中被耗盡的,還有可以面對壓力的心理承擔程度。現代社會工作分工精密,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不免必須面對與人交流,處理各種大小的人際狀況,即 使早上都精神抖擻地上班,經過一日下來同事、其他與工作相關人士的疲勞轟炸,接近下班時間,不知不覺中連與人聊天、作基本的社交都讓人感到煩躁。

 

如果此時另一半問起:「晚餐想要吃什麼?」可能還會引起不耐:「連這種事也要問我嗎?你不能自己決定就好?」

 

 

未覺察與紓解,壓力成黑洞

於是,在工時長的捆綁之下,大家僅能將這些情緒及疲憊暫時推到一旁,撐起意志處理當下的家庭要務;所謂的壓力,就靠快速又簡單的方式解放,「例如有些人就會開始喝酒、抽菸麻痺自己,比較極端的甚至是飆車,或是加入更多應酬。」

 

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說到,但是這樣的方式不但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對健康有害,有時還會引起另一半的不快,爭吵過後又是更多壓力,再次陷入行為的惡性循環。真正有效的方式,需要時間與耐心,發掘出壓力源之後找出較好的方式解決,可惜在忙碌的家庭裡,似乎不太容易做到。

 

 

角色定位增加夫妻分工壓力

除此之外,由於成長環境影響,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仍悄悄地左右著臺灣的每個家庭,例如女性將重心放在孩子的成長,男性將重心專注在外面的工作,即使今日社會形態轉變,男性與女性的工作量逐漸一致,夫妻雙方回家之後,仍需面對傳統的分工壓力。

 

太太可能需要煮飯、洗衣;先生一旦無法賺取足夠的家用,就會被太太視為「無用」、沒有發揮其角色的功能。即使有一方對於工作或家務的分配現況不滿意,卻無法放手或暫停,害怕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

 

於是,「金錢」常常坐上夫妻爭吵原因的寶座,只要先生工作不順、沒有賺取相對的工資,就會讓太太失去安穩家庭的感受、轉而使得男性感到自卑。雖然金源在現實生活很重要,卻不該成為「非有不可」的吵架工具。

 

這 樣的場面容易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於是他們便開始覺得「有錢才會幸福」、「我長大以後一定要賺很多錢」,甚至將過錯推給自己,認為因為自己的存在需要很多 金錢來培育,才讓父母總是因為這個議題吵得面紅耳赤,除了害怕父母之外,有時更會導致他們的行為發展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偏差行為。

 

「金錢」常常坐上夫妻爭吵原因的寶座

 

 

5階段,支持你的另一半

每 個家庭的確都有本難念的經,隨著家庭背景不同,每個人所面臨的問題也相距甚遠,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解決。當決定一起成立家庭的那一刻,便是認同對方為自 己的家人,面對日常生活最親近的人,即使想要壓抑內心的不快,往往都是適得其反,將另一半關在門外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

 

夫妻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了解、體諒,羅惠群諮商心理師提出5個方法,幫助大家懂得並支持另一半再多一點點,這5階段分別是──知曉家庭狀況、同理、轉念、合作及回饋。

 

 

知曉家庭狀況找時間談心

在烏煙瘴氣的辦公室裡工作,一下是主管找麻煩、一下是同事又捅出了一個大簍子,回家後還要擺出無所謂的笑臉,要演得好可能比得到金鐘獎最佳男(女)主角還困難,可惜另一半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講了,好像也無濟於事。

 

但事實是,如果問題無法在家庭這個第一道防線獲得排解,受到影響的往往還是最親密的另一半,持續不談的結果,可能還會造成誤解:「我才不相信一份工作可以讓你累成這樣!」讓兩人關係更加緊張。

 

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認為,夫妻由於生活緊密,可以成為對方最好的紓壓夥伴,只要讓另一半了解自己的狀況,通常可以獲得很好的陪伴療癒效果。

 

值 得注意的是,若需要和對方「聊一聊」,首先就必須選擇雙方最輕鬆的狀況,才能得到相對平和分享的效果,「例如先生下班回到家的那一刻,或是太太剛哄完孩子 上床後的時間,都是『終於能好好鬆一口氣』的狀態,加上住處是讓人最容易情緒鬆懈的空間,這樣的時段及場合不適合聊太過嚴肅的話題。」

 

如果能找到時間,可於放假日的尾聲,兩人找間咖啡廳坐下來,輕鬆與彼此談談生活、工作近況,為彼此的心靈充電,會是較好的方式之一。

 

 

同理與轉念了解後設身處地為對方想

「在關係當中,100%是雙向的。」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說明,了解對方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便不會於面對衝突時進入到負面情緒當中。

 

同理的前提,是在討論或談天時細心發掘對方說明情況時背後的意涵,若兩方有一人不擅於使用言詞形容自己的情況,可試著多問一些問題、或是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等等,以站在對方角度的方式,想像自己身處在相同的情況當中。

 

「明天我不回家吃飯,客戶說要一起去喝點酒放鬆一下。」、「又來了!今天又是我一個人在家孤軍奮鬥看小孩嗎?」雖然不太容易,一旦能同理對方的想法,要再轉念就容易多了。

 

當了解先生要陪客戶吃飯、應酬是迫於無奈,便可以在他提出下一個應酬行程時換個方式想:「他也是百般不願意,雖然喝酒傷身,但這樣卻能討客戶的歡心,賺到錢對我們家來說也是好事!」只要夫妻雙方都有為家打拚的共識,那麼在溝通時便可減少許多磨擦。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方可以接受、轉念,但不代表他就完全承擔責任。」羅惠群諮商心理師提醒,同理與轉念應是雙向的,任何一方都不該被視為應接受所有責任,否則天平又會回到不平衡的位置。

 

 

合作 不會做?學習就好了

當前三項的目標做好時,夫妻便可站在較為平穩的角度,進行理性的分工合作,為家庭一起做最大努力。由於過去生長環境對於男女角色分配根深蒂固,爸比媽咪們應該要了解,能做到完全不失衡的狀況是少數,磨合的過程很長,若遇到挫折也別太苛責自己。

 

所謂的合作,就是兩人在輕鬆的狀態下,共同討論家庭分工方式或是教養觀念,並不以個人需要作為前提;例如於假日時,工作忙碌的父親就可多做一點,讓平日常缺席的角色顯現出來。

 

很多男性於婚後面臨完全陌生的家務工作,例如從未下過廚、或洗衣服等,這表示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傳統母親較多的照顧,此時妻子便可趁機教會丈夫如何順利完成家務,也許還能幫助他於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成就感!

 

 

回饋 為更長的路程努力下去

合作的過程中,一定偶有付出較多、或嘗試以前不願意做的行為的一方,此時另一方給予適時的正向回饋,便顯得珍貴且重要。以女人生養孩子為例,若太太願意放下自己對於職業生涯的期望,持續付出直到孩子大學畢業,這20多年的歷程將漫長且充滿衝撞,很容易使人感到筋疲力竭,不得不中途喊停或是放棄。

 

正向回饋就像是支持另一半生活的重要架構,即使知道明天仍得面對遙遙長路,卻有身邊人的支持與愛護,一句:「你就去試試,無論成功失敗我都支持,會在你身邊陪伴。」就像是一顆具有強大療效的定心丸,讓關係不至於解體。

 

 

劍拔弩張前嘗試專業協助

一 對看似關係和諧的夫妻,在相處磨合的過程裡,絕對都曾歷經過許多風雨,在討論及妥協之中,找出最適合彼此的步調,合力演出一曲不會常常踩到對方腳趾的雙人 舞。即使今日資訊發達,爸比媽咪們在網路上就可輕易找到許多書本或是理論,但大部分的夫妻相處訣竅,還是得經過個人思考,將與自己接近的部分找出再套用, 會得到較好的結果。

 

如 果還是無法找出與另一半的相處模式,羅惠群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在小磨擦開始出現前,就先一同尋求專業協助:「有很多夫妻來諮商之後都說,如果早點知道方 法,就不必走這麼多年冤枉路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適時的向外求援,若能讓婚姻細水長流,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不是嗎?

 

找出共識,也可以有休息時間

雖 說夫妻雙方都有分擔家務的責任,但個人偶爾會有低潮、無法面對挑戰的狀況,此時可試著與另一半達成共識,例如在另一半壓力大時接受他可到附近超市逛半小 時,進行良好的情緒轉換。「通勤時也是心情轉換的好時機!」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表示,戴上耳機聽聽自己愛的音樂,隔絕自己與人群的距離,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 放鬆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期出遊,不是人人都適合?

嬰兒與母親 5月號 NO.451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蔡育倫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
model/徐千惠(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孕期想要出遠門旅遊嗎?旅遊的目的在於讓孕婦覺得很開心與放鬆,如果沒有充分事前規劃好適合孕婦的行程與備案,導致敗興而歸甚至發生意外,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孕期應依個人的狀況來評估是否適合旅遊。

 

 

如何預防這種情形發生?

日前新聞報導「一名孕婦和先生去韓國遊玩,卻意外跌倒早產,當地醫院要求支付2百萬元醫療費用,夫妻倆一時付不出錢,不知如何是好,最後兩人不得已將小孩留在韓國,先返抵台灣,再趕緊籌錢回韓國接小孩。」

 

蔡育倫醫師表示,孕婦出國前一定要先請醫師評估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出國。國外的醫療費用昂貴,曾聽過有孕婦去巴西遊玩,卻意外早產,花了240萬元的醫藥費才能抱回小孩。

 

根 據醫師的臨床的經驗,曾遇過有一些孕婦認為「已經購買了機票」或是「難得有假期,不去玩很可惜」,不過母胎安全才應為首要考量。「我們不能控制國外的醫療 費用價格及可能會發生的情形,能做的只有盡量事前預防與產檢、請醫師評估是否可以出國,才能降低在國外旅遊發生意外卻求助無門的機率。」

 

 

哪些孕婦不適合出國遊玩或長途旅行?

以下這些情形比較不適合出國遊玩或去長途旅行:

 

1.過去有不良生產經驗者

子宮外孕、妊娠毒血症、早產、子宮頸閉鎖不全、難產、剖腹生產、胎盤早期剝離、子宮及胎盤先天異常、高血壓、骨盆腔發炎、下肢靜脈曲張合併栓塞、Rh陰性血型者、懷孕早期有嚴重害喜現象者、子宮曾經動過手術的人。

 

 

2.罹患內科疾病者

糖尿病、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臟病(如瓣膜性或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病變(如陳舊性腦中風)、痛風(或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嚴重貧血(孕期貧血症狀會更嚴重)、氣喘、癲癇、下肢靜脈炎、動暈症(暈車、暈船、暈機)、某些嚴重的過敏性疾病。

 

 

3.有潛在性懷孕期間伴隨的合併症者

懷孕期間,曾經被告知患有如尿蛋白、高血糖、子癇症、或是高血壓者,皆不適合去旅行。

 

 

哪些孕婦可以出國遊玩或長途旅行?

16週~28週時(尤以26週前為佳),胎象比較平穩、不適症狀也比較少。如果想出國或去國內較遠地方遊玩的孕婦,建議趁這段時間出遊比較恰當。如果28週之後想去旅遊,過去也沒有以上不良生產經驗或罹患內科疾病者,請詢問您的主治醫師評估您的狀況是否可以遠行。(不過即使產檢的狀況都很好,也不代表旅行必定萬無一失。)

 

 

出國旅行的適航證明

每家航空公司的規定皆不相同,訂定出國旅遊的行程時,請上該航空公司官網查詢相關規定。以新航為例,網站上有明文規定:「不接受單胞胎且懷孕週數超過36週的孕婦搭飛機旅行;亦不接受多胞胎且懷孕週數超過32週的孕婦搭飛機旅行(計算方式以預產期為基準)」。

 

單胞胎孕婦懷孕週數29週~36週期間搭乘飛機旅行時(多胞胎孕婦則是懷孕週數為29週~32週),請提供以下醫師證明文件:

 

●醫師開立的適航證明。

 

●懷孕週數及預產期。

 

●以上醫師診斷證明,需於孕婦滿28週且在出發日期的10天內開立。在機場劃位報到時,航空公司會檢查相關資料。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以新航為例,如果孕婦出國時還沒滿28週、回程時卻已滿28週,回程時必須出示醫師證明文件。因此孕婦也要評估回程時自己懷孕的週數來準備證明。購票前必須先閱讀清楚各家航空公司的相關規定,以免敗興而歸。

 

 

懷孕前4個月不宜出國

懷孕早期狀況比較不穩定,萬一旅行途中感染了病毒,將大幅提升胎兒先天畸形的機率。

 

 

出國行前應注意事項

●注意國外疫情資訊,遠離疫區。蔡育倫醫師舉例,前陣子日本德國麻疹大流行,患者破萬,他提醒想要去日本旅遊的孕婦必須先抽血確認體內是否有德國麻疹的抗體,如果有抗體才能去。

 

●在訂位前,請諮詢您的醫師是否可以出國,並請醫師開立醫藥指示。

 

1628週以外的時間,盡量不要出國。

 

 

出國時(或國內長途旅行)時應注意事項

●外出要小心行走,以免不慎摔倒,最好穿防滑的平底鞋。

 

●孕期嚴禁搭乘雲霄飛車等遊樂設施。

 

●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不要久站或久坐。(搭飛機時,體型較豐腴的孕婦栓塞的機率也比較高,血栓容易導致中風或其他問題,所以應三不五時站起來稍微活動一下四肢。)

 

●坐飛機時容易脫水,應多補充水分。

 

●飲食上應吃熟食,少吃生菜沙拉、生魚片等食物,並要盡量注意飲食衛生,少吃路邊攤。

 

●勤洗手,並可隨身攜帶乾洗手。

 

●要帶保暖的外套,以免感冒;腸胃藥與外用藥也都要攜帶。

 

●為了降低被傳染疾病的機率,在公共場所最好都能戴口罩。

 

●孕期因血管擴張及腸胃蠕動變慢,特別容易暈車。但是不要自行服用坊間所購買的成藥,尤其是止吐藥或是防暈眩的藥物。擔心暈車的話,應請醫師開立合適的暈車藥物;此外行車時,打開車窗保持空氣流通也有助於避免暈車。

 

●運動量別突然過大。孕期平時最好能每天散步半小時,規律運動,提高肌耐力。

 

●少碰觸野生動物,尤其不要碰到動物的排泄物。

 

 

為什麼旅遊會帶來一些風險?

有一些孕婦平時很少在運動,旅遊時卻每天排了滿滿的行程,到處走動,運動量可能會突然太大;另外也常因舟車勞頓、水土不服等原因,引起身體不適。到了溫差較大的國家,亦會使血壓上升或容易生病。每到一個新的環境就需要重新適應一次,孕婦本身的抵抗力較差、也有諸多不適,更容易疲倦、生病。

 

 

行前要打流感疫苗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倘若孕婦感染流感,胎兒與孕婦的死亡率皆會提升。孕婦感染流感,死亡率是一般人的4.3倍,住院率則是7.2倍。因此不要去流感流行的地方,如果要去必須先接種減毒性疫苗,並戴口罩與勤洗手。

 

 

國內旅遊,行車注意事項

如果是由孕婦開車,要注意緊急剎車時力道太大,即使沒有遭到撞擊也可能因子宮瞬間承受極大的壓力而導致胎盤早期剝離,開車要盡量平穩、緩慢。28週以後則不建議再開車,繫安全帶時也要注意:不要將安全帶勒到肚子,可以將安全帶一條繫於肚子上、一條繫於肚子下,以免壓到肚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孕期易有嗜睡感,開車時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另外孕期視網膜也會水腫,導致看不清楚、有短暫近視的問題,加上水腫亦會使得手部發麻、反應較慢,因此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最好整個懷孕都不要開車,由家人代勞。

 

 

應採分段式旅遊

在 國內旅遊,最好可以採分段式旅遊,也就是一邊休息一邊玩,不要直接開車直達目的地。一來孕婦不應為了如廁不便而少喝水,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引起尿道感染;另 外長途跋涉的舟車勞頓也會使孕婦感到很不舒服,畢竟車內空間有限,要讓孕婦可以每開一段路就下車(如休息站)適時活動一下,喝水與上廁所。

 

如果不方便採分段式旅遊,交通工具的選擇上也可以考慮搭乘火車或高鐵,可以解決久坐與憋尿的問題。

 

開車出遊還有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塞車。蔡育倫醫師指出,曾經有一年的連續假期,遇到許多外縣市來的孕婦被送來緊急生產,一個晚上就連續接生了9個寶寶。

 

一問之下才發現許多孕婦都是興沖沖北上遊玩卻遇到高速公路大塞車,坐久了不舒服,緊急開車下交流道提前生產。因此他強烈建議懷孕後期真的不太適合遠行,還是要以母胎安全與孕婦舒適性為優先考量,並提早規劃行程、不要去太遠的地方。

 

在旅遊地點的選擇上,最好避開人潮較多處,孕婦去人擠人的地方相當不安全。風光明媚、空氣清新的風景區能讓人放鬆,若能避開人潮最多的例假日與國定假日走訪,比較能使孕婦的身心放鬆。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測量胎動?

嬰兒與母親 5月號 NO.451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王樂明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梳化/Tomoko
model/卜郡俞
參考/國民健康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前身),102年孕婦健康手冊

「寶寶又踢我了!」胎動是評估胎兒健康狀況的指標,懷孕滿28週以後,建議每天紀錄胎動,可以提供醫師了解胎兒狀況的參考,並藉以降低胎死腹中的發生率。

 

 

如何紀錄胎動?

●每天找一段空閒的時間計算胎動的次數(建議於晚餐之後),紀錄10次胎動所需要的時間。

 

●測量10次胎動所需要的時間,並根據測量結果填上○的記號於對應的ABCDE空格中。

 

●如果在30分鐘內測量到10次胎動,則應紀錄在A的欄位內;若在3060分鐘完成10次胎動測量,則紀錄在B欄位中;在6090分鐘完成,紀錄在C欄位中;在90120分鐘測量到10次胎動,則紀錄在D欄位中;萬一超過2個小時才完成,則紀錄在E欄位中。

 

 

胎動紀錄表的填寫範例

 

星期

時間

 

18

 

A

 

 

 

B

 

 

說明:該範例表示孕婦在星期二晚上6點(18點)開始計算胎動的次數,10次胎動共費時40分鐘,所以要填上○的記號於對應的B欄位內。

 

 

胎動紀錄表

A030分鐘    B3060分鐘    C6090分鐘    D90120分鐘

E:超過2小時(請盡快赴醫院門診或洽詢您的醫師

 

 

 

(※以上圖表擷取自國民健康局102年孕婦健康手冊)

 

 

什麼是胎動?

簡單來說,「胎動」即為「胎兒的動作」,係指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各種動作(例如:踢腿、伸展、翻滾、吸手指、摸頭…等)。根據統計顯示,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發生窘迫時,經常會伴隨著胎動減少。胎動是評估胎兒健康狀況的指標,當母親覺得胎動好像異常時,就要去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胎動紀錄注意事項

●當10次胎動在120分鐘內完成時(也就是填寫於ABCD欄位中),表示胎動並無異常。

 

●一旦測量胎動10次超過2小時、甚至是超過2小時完全沒有胎動,請回診確認胎兒狀況。

 

●胎動紀錄僅能初步觀察胎兒在子宮內的胎動狀況,卻無法完全避免胎死腹中的可能性發生。

 

師小叮嚀~

少數孕婦會購買胎兒監視器在家自行使用監測;在絕大多數孕婦沒有自備胎兒監視器的情況下,王樂明醫師提醒,尤其是3536週之後,更要特別注意胎動。

 

因為快生產時的生理狀況往往瞬息萬變,曾有一位孕婦已足月,胎兒卻突然沒有心跳了,研判可能是胎兒先天有問題、妊娠糖尿病或子癇前症過於嚴重所致。正因為懷孕後期的狀況比較難以預料,因此孕婦更應每日留意胎動狀況。

 

 

胎動好像變得很少,需要立刻去醫院嗎?

王樂明醫師表示,其實每一位孕婦都知道胎兒常有的胎動頻率,應該自己與自己比較,一旦比平常的頻率少了很多,甚至半天幾乎都沒有胎動,就要盡快回醫院確認胎兒的狀況了。

 

不 過在前往醫院之前,可以先喝一些果汁或吃一點甜食、摸摸肚子或輕輕搖晃肚子,觀察看看有沒有胎動。有時候胎兒只是睡著了或是餓了沒力氣動,給予一點輕微的 刺激或飲食,即可喚起胎動(不過要注意,搖晃肚子的力量要很輕,切忌敲擊肚子,以免造成胎盤早期剝離)。如果仍然沒有胎動,則必須立即就醫。

 

 

大約幾週時可以感覺到胎動?

大約20週左右,有一些孕婦可以開始感覺到胎動;到了25週時,所有孕婦皆能感受到胎動。倘若懷的是多胞胎,則20週以前即能感覺到胎動。

 

 

為什麼週數較小時感覺不到胎動?

大約10週時,子宮還在骨盆腔中,20週子宮大約到肚臍附近位置,這時候子宮較大,所以胎動比較明顯。況且20週以前的胎兒仍然很小,當他有動作時,媽咪幾乎都無法感覺到。

 

 

晚上胎動比較多?

胎動是一種主觀的認定,其實一整天不分時段都有胎動,不過孕婦往往覺得夜晚時胎動比較明顯,主要是因為孕婦白天的活動較多,有時候可能沒有發現輕微的胎動;夜深人靜時才比較容易感受到胎動。

 

此外,多數胎兒的生理作息與大人相反,日夜顛倒,夜晚的確較常醒著活動。

 

 

胎動過少可能代表的危機?

除了胎兒在睡覺的因素之外,倘若很久都沒有胎動,有胎兒窘迫、沒有心跳、臍帶繞頸、胎盤功能不佳…等多種可能性,應就醫檢查。醫師會裝胎兒監視器測量胎心音與子宮收縮頻率,藉以評估胎兒的狀況。

 

究竟是胎動?還是子宮收縮?腸胃蠕動?

有些孕婦會分不清楚這三者的感覺,其實子宮收縮時下腹部會痛;胎動不會有疼痛感,只會覺得肚子單一區塊好像被踢了或動了一下;至於腸胃蠕動則幾乎不會有感覺,除非嚴重便秘,才會一陣一陣抽痛,通常疼痛範圍較大。萬一真的分不清楚三者的差異,感到腹部疼痛時,應稍事休息。1小時以後,倘若疼痛感仍然沒有緩解,必須要就醫。

 

 

不同孕期,胎動的力道輕重?

隨著週數愈來愈大,胎動的力道會愈來愈強。不過到了大約35週時,由於胎兒太大、子宮內部的空間太小,胎兒能夠活動的空間變少,胎動的力量與次數也會隨之下降。但要注意此階段仍然一定要有胎動。

 

 

胎動較多有問題嗎?

王樂明醫師指出,胎動較多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孕婦不用過於擔心。

 

 

胎動時,孕婦可以做什麼?

摸摸肚子回應胎兒、或是與胎兒講講話,都是孕媽咪可以做的事情喔!不過即使沒有摸肚子或講話也沒有關係,可以依個人隨心所欲。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產後會發燒?

嬰兒與母親 5月號 NO.451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財團法人天主教聖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洪思齊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梳化/陳瑄娸(Vivian化妝箱世界)
model/熊依蘋(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為什麼產後會發燒?
發燒是因為傷口感染嗎?
體溫稍微高一點,就算是發燒?
如何盡量避免產後發燒?

 

 

產後發燒的定義

產後24小時~10天都有可能產後發燒。如果產婦並不是剛喝完熱湯或是穿過多衣服,只要口溫測量38度以上、耳溫測量38.5度以上,就都算是發燒(正常的成人體溫大約37.3左右)。

 

 

成因與危險因子

洪思齊醫師表示,「產後發燒」即為「產褥熱」,在醫療還不發達的年代比較常見。從前因醫療與衛生環境不佳,許多產婦在產後23天內常因子宮或會陰部傷口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燒,甚至是喪命。現今的醫療與衛生條件皆大幅改善,醫師也都會洗手與使用無菌手套,所以因細菌感染導致產褥熱的產婦人數比從前減少許多。

 

不過目前仍有大約5%的產婦因傷口感染而有產褥熱的問題。危險因子大約如下所示:

 

生產前:

●貧血或營養不良,身體的抵抗力不佳。

 

●懷孕時沒有按時做產檢,一旦破水超過24小時還沒生產,感染的機率即會提升。

 

生產時:

●內診次數過多,也會提高感染的機率。

 

●剖腹產的產婦。

 

●倘若產程遲滯,使用產鉗或真空吸引來幫助生產,器械式的生產方式會使得產道的傷口開更大,較易感染,不過有時候卻是必要的保命措施。

 

 

產褥熱的症狀

產婦發燒合併子宮壓痛(按壓子宮時,子宮的位置會感到疼痛)、陰道分泌物或惡露有臭味,另外會陰部的傷口有時候也會化膿。

 

 

產褥熱的治療方式

以給予抗生素或住院施打點滴為主,通常23天可以康復。若有哺餵母乳的媽咪,治療期間仍然可以餵奶。

 

 

產後12天體溫稍微高一點,就算是發燒嗎?

產後體溫稍微高一點不一定是發燒。生產時產婦流血量較多,倘若產後又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在身體水分不足的情況下,體溫也會偏高。如果產後體溫稍微偏高,可先多喝水與多吃水果,再測量是否回到了正常體溫;假使體溫依然偏高,必須請醫師進一步檢查是否因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

 

 

引起發燒的其他原因

除了因為子宮或會陰部傷口感染之外,亦有其他因素導致產婦發燒:

 

●尿道發炎:

女性的尿道較短,隨時都有可能尿道發炎,不一定在產褥期(產後68週)時才會尿道發炎。倘若此時正好有尿道發炎的現象,症狀是解尿疼痛或有灼熱感,應以抗生素治療。

 

●脹奶:

大多在產後第23週時出現,因母親擠奶或寶寶含乳的方式不正確,奶水沒有被充分吸出,脹奶的時間久了也會引起發燒。

 

易混淆!因脹奶所引起的發燒,並非產褥熱

洪思齊醫師指出,許多產婦以為產後發燒因感染所引起,其實大多因為脹奶所致。因脹奶所引起的發燒,症狀上除了發燒以外(大多高達39度以上),按壓乳房時,也會有明顯的疼痛感。

 

如果脹奶的情形比較嚴重,就會導致乳腺炎。想要治療因脹奶而引起的發燒,根本的解決方式還是要從落實正確餵奶姿勢做起。護理人員會給予產婦衛教知識;倘若脹奶很不舒服,醫師也會斟酌是否給予安全的消炎、止痛藥來緩解不適。

 

●自體免疫問題:

倘若本身有自體免疫的問題,例如:紅斑性狼瘡…等,也比較容易產後發燒。此外,極少數的案例因產婦吸毒或免疫力極差,導致壞死性筋膜炎,這種病症也會容易引起產後發燒。

 

●其他原因:

感冒、肺炎或膽囊炎等也可能合併發燒,不過不是因為生產所引起。

 

 

發燒時,使用冰枕或退燒藥有效嗎?

要依據發燒的原因而定。如果因產褥熱而引起發燒,使用冰枕不會有效果、服用退燒藥亦不能治本,應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如果醫師確認是因感染所引起的發燒,則仍然要以抗生素治療才能見效。

 

 

產後傷口的正確護理方式

若要預防產後傷口感染而引起發燒,建議落實以下預防措施:

 

●會陰部灌洗:產後23週內每次如廁完畢,建議灌洗會陰部(最好大小便都要灌洗)。倘若會陰部沒有傷口或傷口較小,則可詢問醫師是否仍要灌洗。

 

●傷口應保持乾燥:產後傷口應盡量保持乾燥,不要碰水。

 

●勤換棉墊:惡露排出期間,應勤換衛生棉墊,以免細菌孳生。

 

●惡露量較多時,不宜溫水坐浴:產後23週內的惡露量較多,此階段建議不要溫水坐浴。

 

如果要預防產後發燒,必須做好產後傷口護理、並確定擠奶與含乳的姿勢正確,另外也要保持身體健康。產婦身體狀況好的話,感染的機率自然變小,也比較不會發燒。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搶救!哺乳媽咪5大放棄親餵理由

育兒生活 5月號 NO.288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台灣母乳協會秘書長 高宜伶
郵政總局郵政醫院藥劑科主任 洪增陽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Janet Wang;可愛寶寶:Emerson Shard

美國小兒醫學會指出,母乳是所有嬰兒(包括早產兒及生病嬰兒)最好的食物,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也鼓勵媽咪們在寶寶出生後的6個月內完全哺餵母乳,以支持寶 寶適當的成長及發展。遺憾的是,哺乳過程常不如想像般順遂,可能存在各種大小問題打擊媽咪的信心,甚至因此中斷了哺乳之路。現在,就讓專家針對媽咪們最常 遭遇的哺乳難題,提供您詳細的解答與建議。

 

 

問題一:覺得奶水不足,擔心寶貝吃不飽

這是哺乳媽咪最常遭遇的難題之一,一方面想給寶寶全母奶,以提供最好的營養與抗體,另一方面卻擔心自己的奶量不足、不夠供應寶寶所需,甚至懷疑寶寶根本沒有吸到奶。

 

台灣母乳協會秘書長高宜伶認為,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在問題還沒發生前,就要設法避免,舉例來說,產前準備不光是做好產檢、買齊所有嬰兒用品,一些與新生兒相關的知識,如:餵奶的方式、泌乳機制、寶寶的基本需求…等,事前都應該清楚地了解。

 

 

新生兒需要少量多次的哺餵

高宜伶秘書長指出,經常見到心急如焚的媽咪因為擔心寶寶吃不飽而前來求助,但細問媽咪正常情況下要多久餵一次奶、如何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她可能完全沒概念。其實,剛出生的嬰兒胃只和彈珠一樣大,不至於會有餵不飽的問題,但相對地一天可能要餵上1012次,12小時就要喝一次奶。

 

很 多時候,產後媽咪可能會因為家人的各種意見而不知所措,卻忘了此時最重要而單純的一件事:「跟寶寶在一起,頻繁地供應奶水」,高宜伶秘書長表示,要預防奶 水不足、奶水太多,甚至嬰兒拒絕乳房…等各種疑難雜症,還是要回歸生命的本質,哺乳類動物的新生兒就是需要跟媽咪在一起。

 

 

在寶寶吸吮後擠奶

若擔心奶水不足,媽咪可以在寶寶吸吮後多花510分鐘來擠奶,必要時,也可以利用吸乳器等工具加以輔助,其實,能擠出多少奶量並非重點,主要是為了讓身體接受刺激,多分泌奶水。

 

高宜伶秘書長提醒媽咪,母乳的分泌會依寶寶的吸吮及需求而有一定的供需原則,因此也不要過度擠奶,以免日後奶水過量造成困擾,甚至不必要地消耗了自身所需的營養與能量,只要觀察到寶寶直接在您身上吸吮就能滿足需求,這就足夠了。

 

 

觀察寶寶喝奶的狀況

媽咪常有的迷思,就是看到寶寶在哭,就覺得他沒有吃飽,其實,這也有可能是寶寶依附需求較高、需要人抱。至於寶寶究竟有沒有喝到奶,這部分可以從尿布的更換量來確認。

 

高宜伶秘書長指出,剛出生第一天的寶寶要有1片濕透尿布,第二天兩片、第三天3片,第五天開始,每天要有5片以上尿濕的尿布。通常會請媽咪拿一片尿布裝45cc的水,這就差不多是一片濕透尿布的重量。至於排便,一開始一天至少會有一次排便,在第五天左右應有25次排便,這大概就是第一個月大致的情況,之後也差不多維持這些次數,只是排泄的量會增加。

 

 

問題二:媽咪生病吃藥,還能哺餵母乳嗎?

一 位媽咪心急地向母乳協會求助,剛開始親餵母乳時,因為寶寶會一直搖頭、個性太急等問題,而造成媽咪乳頭破皮流血,濕疹也接著找上門,因此,媽咪接受了治 療,吃了西醫抗生素與調養身體的中藥。但是,長輩們的壓力來了,他們認為母親的身體已經差了,吃了藥的母乳品質還會好嗎?

 

 

絕大多數的藥物都是相對安全的

藥物一定會進入母乳嗎?郵政總局郵政醫院藥劑科主任洪增陽指出,其實能夠進入母乳的藥物比例微乎其微,約95以上的藥物在使用過程中都不會影響母乳,特別是一些在小兒科都能使用的藥物,如:抗生素,因為孩子服藥時藥物會直接進入體循環,但媽咪服用藥物再分泌到乳汁裡的比例,約佔1100而已,對孩子幾乎沒有影響。

 

 

利用國健局母乳諮詢專線求助

可惜的是,藥廠所提供的說明書多半站在保守的立場,鼓勵媽咪用藥期間暫停餵奶,洪增陽主任建議,如果在哺乳期間有用藥的疑慮時,可以撥打國健局母乳諮詢專線:0800-870870求助。

 

 

問題三:乳房疼痛、受傷好不了

高宜伶秘書長表示,產後媽咪最常發生的乳房問題就是乳頭痠痛,原因通常是哺乳姿勢不良或皮膚太嫩;皮膚太嫩的問題會隨著鍛鍊而改善,但姿勢不好,問題就會一直存在,甚至惡化,如果媽咪發現哺餵的過程中乳頭痠痛一直持續、甚至破皮,就代表餵奶的姿勢需要調整囉。

 

 

正確的餵奶姿勢

寶寶的嘴巴張得夠大

寶寶和媽咪肚子貼著肚子,身體成一直線

只看到寶寶的一只耳朵、一隻手,看不到肚臍

盡量縮短和寶寶之間的距離,穩固寶寶的身體

新生兒的身體較小,可能需要在孩子跟媽咪的大腿間墊個枕頭

 

 

配戴乳頭保護罩,傷口好得快

高 宜伶秘書長建議,當媽咪乳頭有傷口時,可以利用坊間販售的乳頭保護罩,避免胸罩或衣物壓迫傷口,復原得比較快。此外,可在傷口塗抹乳頭藥膏、羊毛脂…等; 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當乳頭較乾澀、痠痛時,也可以塗抹高油脂的後奶,對於乳頭有保養的作用。倘若問題一直無法改善,可以尋求哺乳門診或泌乳顧問的協助。

 

 

問題四:啊呀!又懷了下一胎

孕期哺乳是否可行?答案是:因人而異,媽咪需要量力而為。多數的媽咪約在懷孕23個月左右,身體容易出現不適的現象,不得不放棄哺餵母乳,或是由於孩子自己覺得味道變了而不想再喝。但也有少數媽咪得以順利地在整個孕期都能哺乳,多半是因為孩子比較大,對母乳的需求已經相當少了。

 

 

傾聽身體發出的訊息

高宜伶秘書長認為,懷孕的媽咪是可以繼續哺乳的,但重點是要隨時留意身體的狀況,一旦有持續出血、哺乳時難以忍受的乳房疼痛、或是一哺乳就出現子宮收縮的現象,這些訊息都代表著該減少餵奶了。倘若減少餵奶頻率仍有不適,則需引導孩子離乳,以確保胎兒安全。

 

 

不適合在懷孕期哺乳的媽咪

曾有不良孕史:如習慣性流產、早產…等

懷孕第四個月後體重沒有增加

醫師囑咐需暫停性行為的媽咪

 

 

溫和漸進地引導大寶貝離乳

晉身為哥哥姊姊的孩子,突然面臨福利縮減、不能想喝奶隨時能喝的命運,可能會有許多負面情緒,這時特別需要其他家人幫忙安撫,以溫和漸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特別是年紀還小的孩子。

 

有些媽咪可能因為讓大寶貝提前離乳而感到愧疚,但是當小寶貝誕生後,只要大寶貝仍有意願,還是可以回頭繼續喝奶,或許媽咪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彌補無法全母乳哺餵大寶貝到2歲的遺憾。

 

 

問題五:要上班了!重返職場如何擠奶?

重返職場對於哺餵母乳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變數,媽咪難免會感到十分焦慮,但唯有保持對自己和寶寶的信心,才能一路順利地哺餵下去!

 

 

受法律保障的哺乳權益

產假過後立即需要回到工作岡位的媽咪,最擔心的就是回到職場後,究竟能否有充足的時間擠出足夠的奶水。高宜伶秘書長表示,《勞基法》及《兩性工作平等法》都保障了上班媽咪的哺乳權利:「子女未滿1歲前,除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每日另給哺乳時間2次,每次30分鐘,且這段擠奶時間需視為工作時間」,這是屬於您和寶寶的權益,一定要盡力爭取。

 

只要利用這兩次的哺乳時間再加上午休時間,差不多就可以擠出足夠寶寶一天在保母家所需的奶量。若有不足,可以早點把寶寶送至保母家,在上班前再擠一次奶,或是下班後多擠一次奶再去接寶寶回家。

 

 

預先模擬上班後的狀況

高 宜伶秘書長建議,媽咪可以在重返職場前,連續幾天比照上班後的生活作息,把寶寶交給其他照顧者,在寶寶與您分離的期間試著擠乳,就可以揣摩出該怎麼擠奶、 擠幾次、奶量是否足夠…等,也可以了解寶寶一天的奶水需求,同時,也讓寶寶練習使用奶瓶,這麼一來,相信不論是媽咪或寶寶,未來都比較容易適應這段不得已 的分離時光。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