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 7月號 NO.290
聽損≠耳聾
財 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與聽覺口語師李曉芸指出,有些爸爸媽媽會誤以為「聽損」等於「耳聾」,事實上每個孩子聽損程度與狀況不盡相同, 有的孩子單邊耳朵聽力發生問題、有的孩子是輕微的聽損,只是分不清高頻音,例如ㄗ、ㄘ、ㄙ;有的孩子是慢慢地失去聽力,可能最後連100分貝(例如,飛機起降的聲音)都聽不到。聽力損傷並非一分為二:「完全聽得到」跟「完全聽不到」。
聽損程度
輕度聽覺障礙:語文發展可能較常童慢,處在安靜環境中可以到大部份的聲音,但在吵鬧的環境下聽得較吃力,也容易聽不清楚。
中度聽覺障礙:說話會出現口齒不清的現象,例如:「飛機」說成「ㄟㄧ」;「謝」說成「ㄧㄝ」。
中重度聽覺障礙:說話時會有構音問題,由於一般談話音量幾乎是聽不到,需要對方用喊叫的音量或是經過喇叭放大才聽得清楚,因此容易造成整體語言發展落後的情況。
極重度聽覺障礙:對聲音幾乎全無反應,但能知覺聲音造成的振動,例如,重擊大鼓或飛機低空飛過時,聾人也有反應。
至於各種不同程度的聽覺障礙判定標準如何,國內耳鼻喉科醫學會、特殊教育施行細則(民76)、身心障礙等級、美國ANSI-1989分類並不一致,彙整如下表一所示,聽力損失越重(分貝數值越大)對聽取的影響越深,應即早發現,請專業醫師進行診斷,戴上助聽器或電子耳、接受聽能訓練、語言訓練。
表一 聽覺障礙判定標準
等級 |
耳鼻喉科醫學會 |
特殊教育 |
身心障礙等級 |
美國ANSI-1989 |
正常 |
<25dB |
<25dB |
--- |
10〜15dB |
極輕微 |
--- |
--- |
--- |
16〜25dB |
輕度 |
26〜40 |
dB25〜39dB |
55〜69dB |
26〜40dB |
中度 |
41〜70 |
dB40〜59dB |
70〜89dB |
41〜55dB |
中重度 |
--- |
--- |
--- |
56〜70dB |
重度 |
71〜90 |
dB60〜89dB |
>90dB |
71〜90dB |
極重度 |
>91dB |
>90dB |
--- |
>91dB |
(資料來源:聽覺障礙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相關學系、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pp.39‐5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一般環境的聲音有多少分貝(dB)?
環境中有很多聲音,以下為一般環境當中常聽到聲音的分貝數:
音源 |
分貝 |
輕聲細語 |
30~40 |
正常說話 |
50~60 |
大聲說話 |
60~80 |
吸塵器、家用電話鈴聲、菜市場叫賣聲 |
95 |
火車或捷運運行聲 |
100 |
飛機起降 |
110~130 |
(資料來源:《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
孩子被誤以為是智能不足、過動、注意力缺乏?!
輕度聽力損失不容易被發現
學齡前兒童的聽力障礙,多為父母所忽視。忽視的很重要原因是他們覺得小孩仍然「聽得到」。為什麼輕度聽力損失不容易被發現?《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一書談到,由於輕度聽力損失(mild hearing loss)不是聽不見,而是有某些頻率的聲音聽不到,所聽到的內容就會變得斷斷續續,無法接收到外界正確的資訊,例如把「余仁方老師要考試」聽成「余方老師要考試」,且由於聽不清、來不及反應,所以常被師長認為是反應慢甚至是反應遲鈍;這類孩子因為年紀還小,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有輕度聽力的損失,再加上輕度聽力損失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並不明顯,所以師長並不容易發現。
語言發展、學習力大受影響
林淑芬聽力師與聽覺口語師李曉芸指出,當孩子的聽力出現問題時,可能出現的狀況其中之一包括:爸媽、老師說繪本故事給他聽,他也不會想要坐著乖乖聽唷!甚至會在爸媽或是老師說故事、上課時任意地站起來到處跑來跑去、摸來摸去、去玩自己想玩的東西,就是不想要繼續坐著聽。
「聽 力有問題的孩子,相當排斥靜靜地坐著聽(或是必須使用聽覺)的活動,因為那些活動對他們來說既費力又無趣。」李曉芸聽覺口語師說。發生前述情況,正是因為 孩子「聽不清楚」,所以才會想動來動去(可能試著想換個方向或姿勢,可以讓自己聽得到),但很容易因此被誤認為是不專心、過動等,導致學習狀況出問題。
許 多聽力有問題的孩子,由於家長沒有及早發現,或是發現後沒有及早進行治療,容易在入學後誤認為是智能不足、過動、注意力缺乏!甚至進行錯誤的治療,花了一 兩年的時間治療好像也沒有看到孩子進步,最後才發現孩子並不是智能不足、過動、注意力缺乏,而是聽力出現問題所造成的!
聽得到≠聽得清楚
試想,如果我們的眼睛有一隻出了問題,想用另一隻眼睛去看是很自然的本能。
當 年幼的孩子聽力出現問題的時候,他也會很自然地想要借助其他感官來理解事物,例如,藉助眼睛感官功能,或是另一隻健康的耳朵,日常生活中,他必須要更費力 且專注的看著爸媽或幼兒園老師的表情、動作或是不斷變換自己的位置姿勢來方便自己進行資訊的獲取,不像一般的孩子,可能即使完全「背對」著爸媽、老師,不 看到他們表情、動作,也一樣可以聽懂爸媽或老師想要傳達的語言訊息。
聽 覺口語師李曉芸進一步談到,尤其當孩子進入學校後,老師授課時大部分還是會站在前方講台,如果孩子的聽力有問題,又遇到剛好孩子的座位被分配到離老師較遠 的位置,或是老師發言時站的位置剛好在孩子聽力較弱的那隻耳朵那側等狀況,都會造成孩子會無法聽清楚(吸收)完整的訊息,進而影響到學習。
換句話說,孩子的聽力有問題時,不只會影響語言發展、咬字清晰度,也間接對其學習、社會發展、心理層面有所影響。
單側聽損
Q:若只有單邊聽力有問題,可以教導孩子接受與坦誠的態度即可,不需要接受療育嗎?
有爸媽提到,如果孩子只有一邊耳朵聽力有問題,直接教導孩子要坦然接受自己,並且在聽不清楚時,可以有禮貌的告訴身邊的人:「不好意思,我這一邊的耳朵聽力不好,是不是能請您換到我這一側(健康的耳朵那一側)再說一次。」而不一定要接受治療呢?
聽覺口語師李曉芸表示,孩子們能夠真正接受自己的狀態,並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地告知他人自己的聽力問題,這樣的態度很值得鼓勵。
但 是,每個孩子的聽損狀況不同,個性也不同,如果孩子天生就比較愛好面子或是害羞,加上孩子的年齡又還那麼小,不見得真的能夠做到爸媽教導他的:「好好地向 他人坦承自己一邊耳朵的聽力有問題。」如果不積極接受療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接收到一次又一次別人對他的誤解,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自信心也會受到影 響。
再換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社會上的其他人本來就有各種不同個性,爸媽也不應該過於期待當孩子進入學校後所有遇到的同學,都有一定程度的耐心或同理心,能夠去體諒孩子有聽損的狀況,去配合孩子。
因此,即使孩子只有一邊耳朵聽力有問題,仍建議爸媽積極協助孩子接受療育(包括接受完整審慎的聽力評估後決定是否配戴助聽器、接受聽覺及口語療育),改善聽力的狀況。
雅文基金會指出,當孩子只有一耳有聽力,聲源辨識能力會變得較差,因此,在吵雜環境中的語言理解能力差(學校即屬於吵雜環境),注意力比較不容易集中。
單側聽損的人會慣用優耳,這是人的本能。另一耳(劣耳)的聽力損失程度不會因此而變差,會變差的是劣耳的聽辨能力。
配戴助聽器的好處除了避免劣耳的聽辨能力變差,也可讓孩子有較好的聲源辨識能力,對於孩子在吵雜環境中的聽辨將有很大的幫助!
基本上,助聽器是隨時都可以配戴的,雅文基金會接觸過年紀最小便戴助聽器的孩子是5週大。助聽器無法讓劣耳聽力恢復正常,但是可以矯正到接近正常;最重要的是配戴助聽器前,必須先接受完整審慎的聽力評估。
寶寶做新生兒聽力篩檢了嗎?
一出生,寶寶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可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檢,大約2~10分鐘即可完成篩檢。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規定,每一個新生兒應在滿3個月大前完成聽力篩檢。若居家附近之診所並無做聽力篩檢,可至各大醫院做免費聽力篩檢(醫院名單請至各縣市政府網站查詢)。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操作時並不會造成寶寶不適。檢測方法可分成兩大類,一是「耳聲傳射儀」(Oto-acoustic emission, OAE),此儀器的特點為以小耳塞放置於外耳道即可測得耳內的聽覺功能。二是「自動聽性腦幹誘發(電位)反應」(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ABR),檢查方式為:在頭皮貼上三個感應導極,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導極接收寶寶對聲音的反應。
為什麼要做新生兒聽力篩檢?
有助發現先天性聽損
台灣新生兒先天性雙耳中重度聽障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2,輕微的聽障程度,若不經由精密儀器篩檢,只依靠家族病史或醫師的主觀觀察,是很難百分百被發現確認的,如果不經新生兒聽力篩檢,輕中度聽障平均要到2歲半,重度聽障約在1歲半才得以診斷,此時已過了幼兒的黃金學語期。
6個月前介入療育,成效佳!
聽覺能力是語言發展的基礎,3歲以前是嬰幼兒的語言發展黃金期。
美國NIH於200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能夠經由新生兒聽力篩檢發現聽損問題,先天性聽力損失於6個月大以前介入療育,則其語言、情感及社交能力能獲得正常發展。
所謂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配戴適合的聽能輔具,如助聽器、人工電子耳,以及提供幼兒專業的聽覺、口語等訓練,這些聽損兒未來的語言發展、溝通及學習成就幾乎可以與其同齡聽力正常的孩子相同。
新生兒聽力篩檢有補助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1年3月15日起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計畫,補助對象為自101年3月15日(含)以後出生,設籍本國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由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提供服務者,每案補助700元。
Q:「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是指孩子「耳聾」了嗎?該怎麼辦?
影響篩檢未通過因素
耳聲傳射儀OAE易受不好的外耳或中耳狀態而影響,少部分新生兒耳道中會有的胎脂、殘餘羊水或耳道過於狹窄等因素,皆有可能會導致不通過的檢測結果;自動聽性腦幹誘發(電位)反應aABR的檢測過程中,寶寶也必須要呈現穩定並熟睡的狀態,其生理反應才不至於受到干擾而延滯檢測時程甚或影響檢測結果。
因此,檢查時的確容易受到外來因素干擾,「未通過」意指寶寶「可能」有聽損,需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其聽力。
新生兒聽力篩檢流程
篩檢的流程為出生後24~36小時內進行第一次篩檢(初篩),若不通過者於出生後36~60小時內進行第二次篩檢(複篩)。
新生兒應在出生3個月內完成初篩及複篩。未通過複篩者則轉介至「確診」醫院進行確認。目前全國各縣市新生兒聽力篩檢特約醫療機構約有100多所。(確診醫療機構認證名單將陸續增加,最新名單可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r/HearPart2.aspx)
新生兒聽力篩檢
新生兒初次聽力篩檢
●寶寶於出生24〜36小時後進行。
●檢查地點:具聽力篩檢設備之國健署特約醫療機構。
新生兒聽力篩檢複篩
●寶寶出生36〜60小時後進行。
●檢查地點:原初篩醫院。
●建議寶寶1個月大前完成。
恭喜您,寶寶通過了聽力健康的初次把關,提醒您仍須時時關心孩子的聽力健康,未來寶寶進入幼兒園中班後還須接受「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對象:3~4歲幼兒)。
檢查通過,日後仍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異常情況,因沒有檢查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
完整聽力評估
●檢查地點:國健署公告新生兒聽力確診醫療機構耳鼻喉科。(確診醫療機構認證名單將陸續增加,最新名單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
●建議寶寶3 個月大前完成確診。
選配助聽輔具
●與醫師、聽力師、及助聽器公司選配人員討論選配助聽輔具,建議確診後1個月內完成。
●接受早期療育:建議寶寶6個月大前開始接受療育。
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從此孩子聽力絕對正常?!
新生兒聽力篩檢不同於完整的聽力檢查,其準確度無法達百分之百,若寶寶通過篩檢,表示其目前聽力與一般聽力正常者相同,但並不代表終生不會有聽力問題!仍需留意可能造成聽力受損的因素。
後天性幼兒聽力的隱形殺手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醫師表示,有許多後天因素會使原本聽力正常的小孩聽力受損,如中耳炎反覆發作、腦膜炎、感冒病毒感染、中耳積水等。
力博宏主任進一步說明,急性中耳炎是幼童常見的感染症,表現出的症狀有發燒、耳朵痛、耳鳴等,由於幼兒會感覺到耳朵很痛,爸媽也很容易發現,只要及時就醫,給予一定療程的藥物治療,大多可痊癒。
然而,中耳積水與急性中耳炎大不相同,之所以很容易被爸媽忽略的原因是因為發作時不會出現高燒等症狀,孩子甚至不會感覺到耳朵疼痛!如果中耳積水情況持續一段時間,都沒有被發現,將有很大可能造成幼兒聽力受損。
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幼兒時期的中耳炎對日後的語言及閱讀能力都有負面影響。美國另有一篇研究亦指出,幼兒期反覆的中耳炎或中耳積水會造成4~6歲甚至9歲之後的高層次語言能力(包括聽覺記憶、視覺、聽覺學習、噪音中的語言辨識力等)欠佳。
中耳積水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由中耳與外界相通的唯一管道「耳咽管」受到阻塞或是功能不良,一部分的中耳積水是發生在中耳炎之後,一部分是在感冒之後才形成。
其他有些不明原因的中耳積水則可能與感冒、鼻過敏、鼻竇炎、腺樣體肥大、扁桃腺炎有密切關係,由於幼兒的耳咽管較成人的平且短,因此才容易在感冒時或感冒後受到影響。
如果中耳積水發作時,孩子不會感覺耳朵痛,那爸媽又該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有中耳積水呢?力博宏主任指出,爸媽可以多留意孩子平日的行為與學習。
例 如,孩子變得很喜歡靠近電視看節目、將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聲、注意力無法集中、講話變得不清楚、語言學習與發展緩慢、呼叫多次才反應,或從背後叫孩子,孩子 沒有反應,或是出現與往常不一樣的行為反應,例如,無法正確辨識音源(左邊來的聲音反而轉向右邊去找)、聽電話一定只用一邊耳朵聽…等。
此外,如果孩子有經常性的中耳炎反覆發作或感冒,也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中耳炎或感冒痊癒之後,仍應帶孩子去耳鼻喉科,讓醫生進行耳朵的檢查,當爸媽懷疑孩子患上中耳積水時,應儘速帶往醫院進行檢查,以免拖延治療時間,對孩子的聽力、語言及認知能力等造成負面發展。
我的孩子需要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嗎?
若您有任何下述疑慮,您的孩子應該要立即接受檢查
0~2個月大
□未通過聽力篩檢。
□孩子對巨大的聲響沒有驚嚇的反應(例如用力關門聲、拍手聲)。
□孩子在淺睡狀態,從未被大的說話聲或噪音干擾而吵醒。
3~6個月大
□當你對著他說話時,他從未發出咿咿唔唔的聲音或是有眼神的接觸。
□在餵奶時,從未因突發的聲音而停止吸奶。
□哭鬧時,卻從未因為聽見媽媽或照顧者的聲音安撫而安靜下來。
□對一些環境中的聲音從未表現出興趣(如:電鈴聲、狗叫聲、電視聲、汽車聲音等)。
7~12個月大
□從未出現牙牙學語的表現,例如發出ㄇㄚ、ㄅㄚ、ㄉㄚ等聲音,並自得其樂。
□對發出聲音的玩具不感興趣。
□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回應(反應)、不了解常用語的意思,例如「不可以」和「掰掰」的意思。
□當你從背後叫孩子,他不會轉頭找尋聲音。
1~2歲大
□還無法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不了解生活中簡單的指示(如:給我)。
□2歲左右時,還無法重複你所說的話、片語(如:不要、沒有了)或是短句子(如:爸爸去上班)
3歲以上
□說話比同年齡的孩子還要不清楚或語言能力明顯比同齡孩子差。
□經常答非所問或是常要求別人重複述說。
□在家或是在學校似乎很難專心。
□在看電視或是聽音樂時,音量設定比其他人來得大聲。
□有多次中耳感染。
□當你說話時,他似乎非常注意你的嘴型。
(資料來源:雅文基金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