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開家庭的醫藥箱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69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藥師林欣玫
部分資訊參考/《健康達人125──民眾自我照護手冊》(衛生福利部綜合規劃司衛生教育推動小組發行)

平時我們很少正視家庭醫藥箱的存在,可是一旦發生特殊情況,醫藥箱就是家庭急診室的小幫手,協助處理緊急狀況,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更需要備妥家庭醫藥箱,作為寶寶健康安全的後盾!

 

 

 

為何家庭必備醫藥箱

為什麼家庭需要醫藥箱?家庭自備醫藥箱可以在哪些時候派上用場?國泰綜合醫院藥師林欣玫表示,倘若在家中突發小狀況,有醫藥箱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先行處理,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傷害與擔心。

 

家有醫藥箱還能夠解決日常發生的小外傷,像是孩子做勞作時被美工刀劃到的刀傷,或是不小心打翻熱湯而燙到大腿的燙傷,以及即便在家也可能被蟲蟲大軍攻擊的蚊蟲叮咬等。

 

還有,家庭醫藥箱裡的藥物也應該能夠緩解常見的發燒、感冒、腸胃不適等簡單內科症狀,以及解除氣喘、高血壓等個人特殊疾病發作,並且為了外出旅遊攜帶的個人藥物,做好事先準備。

 

 

Check!家庭醫藥箱必備藥品

雖然家庭醫藥箱內,應擺放家人日常生活中可能使用的藥品,但爸比媽咪是否曾翻遍醫藥箱,就是找不到當下正需要的藥品呢?倘若如此,功效不足的醫藥箱就形同虛設了!

 

每個家庭都該有簡單的醫藥箱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家庭的醫藥箱應該備妥哪些必須藥品,才能兼具必要性與實用性?以下請專業的藥師來告訴我們,各位爸比媽咪可要記清楚!

 

 

Point 1 外傷處理藥品

外 傷處理藥品可分成四類──引赤劑(成分為薄荷油、樟腦油,可讓患部清涼,如萬金油、綠油精、曼秀雷敦)、抗組織胺劑(抑制過敏反應達到止癢效果)、局部麻 醉劑(加強止癢效果)以及類固醇(消炎、抑制過敏反應、止痛效果),還有清潔傷口的生理食鹽水、用於傷口消毒的優碘、含抗生素成分的消炎藥膏。

 

以及醫療器材方面,可準備測量體溫的體溫計、覆蓋傷口的無菌紗布、用於固定敷料或繃帶的透氣膠帶、剪紗布繃帶的鈍頭剪刀、便於使用在小傷口的OK繃,以及可用於消毒皮膚或醫療器材的小包裝酒精棉片等都是必備單品。

 

 

Point 2 內服使用藥品

為 了緩減日常生活常見的輕微不適病狀,家庭醫藥箱應備妥感冒藥、腸胃藥、止暈藥、止瀉劑等成藥,這些成藥的藥效較和緩,均可於一般藥局採買,以下將分別詳加 說明。但也提醒大家,常備藥品主要是為了在出國等不便就醫的時刻應急,平時仍應優先考量就醫接受診治,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治療。

 

1.感冒藥:市售的感冒藥有綜合型,也有單一成分型。具有多重症狀的感冒可以使用綜合感冒藥,如果只是單純的頭痛、發燒,或流鼻水、打噴嚏、咳嗽、鼻塞等,可按照症狀選擇服用單一成分藥品即可。

 

林欣玫藥師指出,常見的綜合感冒藥具有解熱鎮痛或止鼻塞、鼻水的作用,甚至也含有止咳功效,乙醯胺酚(Acetaminpphen)成分的解熱鎮痛劑,12歲以上孩童及成人建議劑量為每46小時劑量應於325625毫克之間,而一天最大劑量應避免超過4000毫克。

 

2.腸胃藥:最常見、且不需要醫師處方即可購買的腸胃藥就是制酸劑,其功能為中和胃酸,治療胃酸過多產生之不適,減輕胃酸對於胃部的刺激。林欣玫藥師指出,這類胃藥多為錠劑,建議咬碎後服用可加速藥效產生,但也可能影響其他藥品吸收,最好錯開服用。

 

而健胃整腸的藥品可分為益生菌與消化酵素兩類,益生菌通常可加入果汁或牛奶一起服用;消化酵素能促進胃腸消化過程,通常需要藉由腸衣保護避免胃酸破壞,因此服用時不可磨碎或咀碎,需整粒吞服。

 

3.止瀉劑:止瀉劑可分成兩類,一是吸附劑,會吸附胃腸道的細菌或是過多的水分黏液,需要與其他口服藥品間隔2小時再服用,以免其他藥品藥效降低;另一是抗腸道蠕動劑,為較強力的止瀉劑,因此必須確定非細菌感染的腹瀉才可以使用。

 

4.止暈劑:外出旅行需要搭車、搭船、搭飛機時,可能會有暈車、暈船的情況,而止暈劑的成分多為抗組織胺,建議於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以便發揮藥效,否則一旦出現暈車狀況,除非下車休息不然很難解除不適。

 

 

Point 3 個人特殊疾病藥物

有時個人特殊疾病可能突然發作,但又恰逢周末假日,無法馬上回診,因此氣喘、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用藥,林欣玫藥師建議事先準備35天的份量,以在不便就醫時能緩解臨時突發症狀。

 

 

家有孩子的醫藥箱

新手爸媽對於照顧寶寶容總是手忙腳亂,倘若遇到突發狀況,更容易顯得不知所措,針對孩子常發生的狀況──發燒與跌倒,家庭醫藥箱也應當有所準備喔!

 

 

情況》孩子發燒了!

半夜裡孩子突然哇哇大哭,爸媽急忙前往安撫,抱起寶寶時發現體溫似乎有點高,單憑手觸摸額頭來判斷體溫實在不甚可靠,尤其嬰幼兒時期的發燒次數頻繁,每家都應備妥體溫計,才能準確掌握孩子的體溫。

 

但是當孩子突然發燒時,若是無法立即就醫,家庭醫藥箱裡的退燒藥物或栓劑就能派上用場,幫助寶寶減緩不適。但退燒藥物僅能減輕症狀無法治癒疾病,所以爸媽應該先檢視孩子的狀況,除了發燒外是否出現其他異常,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情況》不小心跌倒了!

活力旺盛的好動寶寶,平時總喜歡到處探險、爬上爬下,不一小心摔得鼻青臉腫,身上或大或小的擦傷應如何照顧,此時家庭醫藥箱中的外傷藥品就可以派上用場,先進行簡單的傷口護理。

 

面對傷口時,林欣玫藥師提醒,不宜直接用手處理傷口,以免手部的細菌引起感染。建議先以無菌的生理食鹽水進行沖洗以減少細菌殘留,再用優碘藥水或藥膏塗抹於患部。若擔心寶寶觸碰傷口,再以紗布或OK繃遮蓋傷口即可,這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若傷口情況並無好轉應至醫療院所進行診治。

 

現今紫藥水、碘酒已被淘汰

目前已鮮少有人使用主要成分為龍膽紫的紫藥水,林欣玫藥師指出,主因在於龍膽紫被證實有致癌危機,英國衛生部也因而發布禁用令。至於碘酒的刺激性較大,現今多以殺菌效果佳的優碘取代紫藥水與碘酒,照護傷口時可別使用錯誤囉!

 

 

醫藥箱保存注意事項

在了解家庭醫藥箱應該準備哪些藥物與用品後,林欣玫藥師提醒,正確存放、保存與使用醫藥箱,也是同時需要一併注意的地方,以下提供5項重點,請你跟著一起做!

 

 

Point 1 乾燥陰涼處保存

在《健康達人125──民眾自我照護手冊》提及,藥品的保存原則須遵守避光、避濕、避熱六字口訣,而家庭醫藥箱的保存也是採用相同的原則。陽光、濕氣與高溫都會加速藥品氧化的速度,容易使藥品變質,因此浴室並非保存醫藥箱的良好選擇之處。

 

許多爸媽認為將藥品或眼藥水放置冰箱保存,可保持藥性或延長效期。對此,林欣玫藥師表示,除非特別標示應儲存於冰箱,否則一般藥品不需要冷藏或冷凍,只要置於乾燥陰涼處保存即可;如必須保存於冰箱中的藥品,則應注意與食物分開存放以免互相汙染。

 

另外,林欣玫藥師特別提醒,家庭醫藥箱應要放置在幼兒無法自行拿取的地方,有許多粗心爸媽將藥品放在孩子隨手可及之處,看似像玩具的醫藥箱被孩子費力打開後,這些色彩繽紛猶如糖果的藥品容易吸引孩子目光,若誤食將可能造成難以估計的後果。

 

因此,建議將家庭醫藥箱放置於固定地點,這是由於醫藥箱的使用頻率並不高,倘若時常改變存放位置,可能在緊急需要醫藥箱時又忘了到底放在哪裡,還得花費時間東翻西找。

 

 

Point 2 分類內服外用藥

有些爸媽蒐集平時可能用得到的藥物後,通通不加整理與分類,就全往醫藥箱裡塞,自己也不清楚家庭醫藥箱裡到底有哪些藥物,每次需要時就往醫藥箱裡翻找,其實只要事先做好分類整理,就不會這麼麻煩了。

 

關於家庭醫藥箱內部的收納整理,林欣玫藥師表示,藥物應該依照用途清楚分類,以免發生突發狀況時誤用,在《健康達人125──民眾自我照護手冊》之中也建議,存放外用藥最好與內服藥分開,舉例來說,優碘的顏色與多數咳嗽藥水類似,若使用類似容器就更很容易弄錯,因此最好不要存放在一起。

 

 

Point 3 保存原藥品標籤

有時從醫院或藥局領回藥物後就會丟棄外包裝,也連同盒上的說明一併丟掉,但隨著時間流逝,我們很容易忘記藥品的用途、用法與用量。林欣玫藥師表示,應該保留藥物的外包裝,才能確實瞭解藥品、用法與用途。

 

另外,也不要將不同的藥品收納於同一藥袋內,以免混淆而誤用。針對沒有標示的散裝藥物,可以分別存放於有蓋子的容器或小夾鍊袋,並貼上說明標籤註記相關資訊,以便需要時能正確使用。

 

 

Point 4 小包裝方便衛生

家庭醫藥箱裡的藥物與耗材都應以「小包裝」為原則,雖然大包裝的平均單價通常較划算,可是耗材一旦拆封後就不是無菌狀態,不建議再次使用。因此,像生理食鹽水可選擇旅行包裝的小瓶裝,一次開啟一小瓶,若單次未使用完畢就拋棄不用,既不浪費又顧慮的安全衛生。

 

另外也要提醒,如果醫藥箱的使用率不高,若一次存放太多藥品可能因超過保存期限而被迫丟棄。林欣玫藥師指出,像開封後的藥水或藥膏,建議1個月就應使用完畢或丟棄否則容易變質,因此小包裝既方便、衛生又經濟。

 

 

Point 5 注意藥品保存期限

選購食品之際,爸媽都懂得注意有效期限,而藥品的保存期限更應留意!藥品都有其安定性,倘若過期藥效可能降低,甚至產生未知的危險因子,因此,林欣玫藥師建議,應固定每隔6個月為醫藥箱進行健康檢查,若發現藥品超過有效期限應該立即廢棄,並適時更新補充。

 

但 即便藥物標示的有效期限未到,也未必百分之百保證此一藥品仍可繼續使用,若發現藥品有變質現象也應捨棄不用。然而要如何分辨藥物是否變質了?林欣玫藥師表 示,當錠劑藥品的顏色與認知上的顏色相差甚遠,或一整顆藥粒的顏色不均勻、藥水含有懸浮物或沉澱物,或是藥膏已結塊、不容易擠壓、帶有濃濃的油耗味等等, 都可能表示已變質或潮解了。

 

然而,這些過剩或廢藥品該如何處理呢?林欣玫藥師提醒,五大類廢棄藥物應交至居家附近的廢棄藥品檢收站進行回收,包含抗生素、荷爾蒙藥物、抗癌免疫製劑以及廢棄的針具與針頭,而其他藥品可依照一般垃圾處理,將外盒、外包裝與瓶罐依照資源回收分類。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貝「鈣」念Q&A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69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
模特兒/漂亮妹妹Victoria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為了讓孩子具備強健的骨骼、漂亮的貝齒,不少爸比媽咪汲汲於替寶貝做鈣質補充,但若沒有正確的「鈣念」,可能反而造成鈣質流失,甚至讓寶寶負擔起結石、骨骼鈣化的風險,適時、適量的供給鈣質,身體才能有效吸收。

 

 

 

缺鈣、超鈣?怎麼補才對

我們都知道鈣質很重要,卻不明白其重要的原因,對於正確補充鈣質的觀念也懵懵懂懂,提供寶寶大量的牛奶、鈣片,就算達到補鈣標準?寶寶就能長得比別人高、生得比別人壯了嗎?

 

 

基本「鈣」念知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提供的鈣質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寶寶對鈣質的需求不一,依照其鈣質吸收率,0至2個月新生兒一天的鈣質足夠攝取量為200毫克;3至12個月寶寶為300~400毫克;1至3歲寶寶約500毫克,4歲兒童一天建議攝取量為600毫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指出,剛出生的寶寶對母乳中鈣質的吸收率高達60%,隨著年紀漸長,鈣質的吸收率會逐漸下降,鈣質的吸收率取決於身體對其需求量。

 

 

少鈣、多鈣都NG

國 人一般觀念認為,攝取豐富的鈣質能夠讓骨骼強壯,增加骨質密度。但鈣質帶給人體的好處不僅如此而已,適量的鈣質是構成牙齒主要的成分;除此之外鈣質還能控 制神經感應,維持心臟及肌肉的收縮,讓人驚訝的是,我們既認定受傷時凝固血液的功臣,不獨只有血小板,鈣質也是促進血液凝固的小幫手。

 

雖然鈣質能替身體帶來這麼多益處,但血液中的鈣質濃度必須持穩,若鈣質濃度太高,引起高血鈣、腎結石等問題。

 

鈣質濃度太低,影響神經傳導,引起抽筋,因此身體會自動替我們調節體內的鈣質濃度,舉例來說,當鈣質攝取量不足時,身體骨骼會釋出適量的骨鈣來維持血液的濃度,不過長期如此會使日後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身體傷害,我們要長期維持鈣含量充足,聰明的身體也會配合需求量自動調節,當血液中鈣質濃度過低時,只要吃到含有鈣質的食物,小腸對鈣質的吸收就會增加。

 

不過徐裴莉營養師不建議過度補充鈣質,曾有阿嬤想替孫兒補鈣,提供各式鈣質補充品,結果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過量,導致高血鈣、高尿鈣及腎鈣化沉積症,使多餘的鈣質沉澱在骨骼表面,造成骨骼過度鈣化,當遭遇撞擊或不慎跌倒時,太硬的骨頭容易脆裂,適得其反。

 

 

滿腹疑問 鈣質Q&A

爸比媽咪對於鈣質的補充方式及效用,心中是否多少有一些迷思及疑問?整理出以下常見的幾個問題,有了正確觀念,想替寶寶補鈣就更得心應手囉!

 

 

Q:大骨湯能補充鈣質嗎?

是否曾聽家裡的長輩建議,讓寶寶喝下長時間熬煮的大骨湯,就能充分補充鈣質?

 

其實大骨湯的鈣含量相當少,大約要喝下20幾碗大骨高湯,才能獲取1杯牛奶的鈣含量,徐裴莉營養師提醒,用來熬湯的骨頭當中,除了鈣質還含有其他微量礦物質,例如鉛,經過長時間的熬煮,鉛也會隨之溶解到湯品中,一不小心就會讓寶寶攝取過多的鉛,且大骨湯中飽和性油脂含量較高,因此不建議倚靠大骨湯做為鈣質的補充來源。

 

不過有些媽咪在製作寶寶副食品時,習慣以大骨湯增添風味,適量的攝取是可被接受的喔,只要注意別過量了!

 

 

Q:喝牛奶與骨質疏鬆的關連?

有人說喝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也有認為牛奶會造成骨質疏鬆的說法?

 

徐裴莉營養師說明,牛奶的鈣質含量相當豐富,1c.c.的牛奶就含有1毫克的鈣質,成年人一天的攝取建議量為1~2杯的牛奶〈1杯240c.c.〉,也就是240至480c.c.左右,之所以有人認為牛奶會造成骨質疏鬆,是因為歐美國家的乳品供應量相當充足,有些人習慣把牛奶當作開水飲用,一天的攝取量可能高達1000~2000c.c.,忽略了牛奶除了鈣質含量豐富外,本身也含有高量的磷,過多的磷影響了骨鈣的吸收,使鈣質流失。

 

徐裴莉營養師進一步解釋,根據2005至200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一般民眾普遍攝取牛奶並未超過建議量,因此可放心將牛奶做為主要的鈣質補充來源,適量飲用就不必擔心因牛奶所導致的骨骼疏鬆。

 

身體會自動替我們調節體內的鈣質濃度

 

 

Q:羊奶比牛奶更適合提供給寶寶嗎?

幾年前羊奶的聲勢突然看漲,甚至瘋傳「比起牛奶,羊奶更適合提供給寶寶」一說,其實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認為羊奶好吸收、較不易引起過敏,但根據研究顯示,羊奶與牛奶在熱量、蛋白質、酪蛋白/乳清蛋白比例、碳水化合物、鈣磷比例等差異不大,也沒有充分的科學文獻顯示羊奶比牛奶更適合提供給寶寶〈其實母乳才是最適合寶寶的!〉

 

一般市售嬰兒配方奶其成分都經過調整及添加,目地都是為了要模仿母乳的成分進而使寶寶好消化吸收。因此只要是良好的乳製品來源、價錢合理,都可以適量的提供給寶寶。

 

 

Q:要優先選擇標榜高鈣產品嗎?

如同前面提到的,身體會自動調節血液中鈣質的濃度,若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的鈣質,即使補充高鈣產品,也無法順利吸收,舉例而言,鈣質的吸收必須藉由體內的維生素D幫助,缺少了催化物的作用,鈣質的吸收率就無法達到很好的效果。且高鈣商品可能會有額外的加工,若要強化鈣含量,勢必會在產品中添加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成分。

 

徐裴莉營養師表示,若消費者有疑慮,不妨參考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以固體〈半固體〉100公克/液體100毫升/液體100大卡三者規格為例,鈣含量分別達240毫克/120毫克/80毫克之食品方可宣稱高鈣產品,有了這樣的概念,在面對玲瑯滿目的食品時,才能替寶寶做出最佳選擇。

 

 

Q:所有的乳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嗎?

一般來說,乳製品的鈣含量都相當豐富,但爸比媽咪選擇時要特別注意,奶油是從乳製品中提煉出來的油脂,其鈣含量大幅降低,不建議作為鈣質的補充來源,而乳酪雖然鈣質含量高,在選擇上卻要注意其油脂的比例,盡量選擇低脂乳酪,才不會在補鈣同時讓寶寶攝入過多的熱量。

 

賣場常見的保久乳的鈣含量也很豐富,與鮮奶不同的是其在製造過程採用高溫高壓、無菌的方式包裝,但不影響鈣質的含量。替寶寶挑選乳品時,避免選擇調味乳,因其生乳含量約只有50%,另一半則添加了水、糖、水果或巧克力等香料,會使調味乳的含鈣量下降,因此挑選原味乳品才能聰明補鈣喔。

 

 

Q:小朋友過度補鈣也會有結石風險嗎?

徐裴莉營養師表示,長期攝取高鈣飲食,鈣質會透過小腸進入血液循環,當血液中鈣質濃度過高與草酸、植酸結合,就容易有結石風險,小朋友的代謝力雖然很高,但肝、腎器官尚未發展完全,鈣質固然重要,但別補過頭。

 

 

Q:鈣質攝取充足,寶寶就會長高?

鈣質確實能增加骨質的密度,但並不會因為增加鈣質,骨骼就被拉長,若爸比媽咪希望寶寶能夠高人一等,還是要注重均衡飲食,鈣質是長高重要的關鍵之一,但不是唯一,平時就要養成6大類食物攝取充足的飲食習慣,在所有來源都充足的條件下,各種營養素交互作用,才有辦法作為長高的條件。

 

鈣質在嬰兒期及青春期時的吸收率都會大為提升,家長要幫寶貝補鈣,要抓準黃金補充時期,而非持續給予大量的鈣,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鈣質是長高的關鍵之一,但不是唯一

 

Q:鈣片風味佳,寶寶索取就要提供嗎?

市面上各種鈣質的營養補充品種類繁多,除了鈣片之外,還有鈣粉、鈣質補充液,不同產品的鈣含量濃度、來源也不同,家長在選購前可先了解其鈣質來源,例如檸檬酸鈣的吸收率會高於碳酸鈣。

 

鈣片的成分中不只含有鈣質,還會添加維生素D3、鎂等幫助身體吸收鈣質的礦物質,若家裡的寶貝有偏食問題,飲食中缺乏深綠色蔬菜或乳製品時,可適度補充鈣片,參考衛服部的鈣質攝取建議量,依據不同產品提供2~4份不等。

 

但若小朋友因為風味佳而無限制的服用,長期下來會有血管鈣化或血管阻塞的風險,就失去了補充鈣片的用意,因此爸比媽咪還是盡量以天然的食材當中供給寶貝營養素,別將鈣片作為唯一的鈣質補充來源。

 

 

Q:寶寶走路走不穩、站不起來,是否因為缺乏鈣質?

以9~11個月的baby而言,若一天攝取500~600c.c.的母乳〈鈣吸收率約120~130毫克/天〉,再加上副食品中的含鈣量約140毫克/天就不容易有缺鈣問題,寶寶走路、站立等生長發育,都有一定的階段、過程,骨骼的訓練只是其中一部分,具備了堅硬的骨骼,也得注意肌肉的協調,寶寶對自己肌肉的控制才是走路穩定的關鍵,給寶寶多一點時間練習,調節能力改善後,就會越走越穩囉!

 

 

釐清健康新「鈣」念

藉 由上述的提問,爸比媽咪是不是對鈣質補充的觀念更了解了呢?徐裴莉營養師叮嚀,要攝取良好的鈣質,飲食的原則上要以天然食物為主,除了乳製品之外,豆腐、 豆干等有添加碳酸鈣的豆製品,也含有豐富的鈣質,另外海帶、木耳、小魚乾,都是爸比媽咪們的補鈣口袋名單;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芥蘭;堅果類食物如黑芝麻, 都是相當好的鈣質來源。

 

其他富含鈣質的食材如深海小型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等,都可納入補鈣食材,魚骨的鈣質含量豐富,把握低溫、長時間的烹調原則,可以釋出更多的鈣質。

 

除了攝取鈣質之外,促進鈣質吸收的催化劑也很重要,徐裴莉營養師建議,維生素D3是重要的協助吸收角色,可從肝臟類或蛋黃中獲取,除此之外,多到戶外曬曬太陽,皮膚也會產生維生素D3,有助於鈣質與骨骼做良好結合;適度的磷及維生素C,也都是幫助鈣質吸收的小幫手,可從天然水果如柑橘類、芭樂、小番茄中替寶寶補充。

 

而爸比媽咪最介意的長高問題,除了調整飲食模式之外,還要注意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機,均衡的營養搭配充足的睡眠、運動,才能讓營養素在合適的時間發揮最佳效果。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幫寶貝正確換奶?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53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 朱世明
攝影/本刊資料照.檸檬巷館(02-8797-8477)
麻豆/漂亮媽咪 王詩樺、帥氣爸比 陳穆;可愛寶寶 陳婕寧

媽咪剛開始哺乳一段時間後,常因奶量不足而必須給寶寶選餵配方奶,而市售嬰兒奶粉種類繁多,各種營養成份標榜各有殊異,實在教媽咪好難選擇!到底該怎樣幫 寶貝選擇適合的配方奶?又該怎麼幫寶寶正確換奶呢?本篇單元邀請專業兒科主任,為您深入剖析嬰兒奶粉面面觀!

 

 

 

嬰兒配方奶粉面面觀

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朱世明指出,在談嬰兒奶粉之前,先須開宗明義常態呼籲,若非媽咪無法哺餵母乳等因素影響,才改以配方奶來作為母奶的替代品。而原則在於必須滿足1歲以下寶寶各方面的成長需求,以及必須符合國家衛生安全標準與檢驗合格的配方奶粉最安心。

 

一般市售嬰兒奶粉種類,大約有:牛奶、羊奶、豆奶、植物奶這四種成份,若對應寶寶的成長需要及家庭的個別因素,爸媽尤應謹慎觀察寶寶平時喝奶的反應、先天的體質、成長階段的需要等,用來作為選擇配方奶的主要考量。

 

 

認識配方奶種類VS.適合的寶寶

 

牛奶粉

羊奶粉

植物性大豆奶

部份水解配方

完全水解配方

無乳糖配方奶

1.有家族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寶寶可選部份水解配方。

2.證實對奶蛋白過敏嚴重的寶寶,則可選擇完全水解配方。

乳糖不耐症寶寶專用。

1歲以上營養補充用。

1.對動物蛋白過敏。

2.純素寶寶。

 

 

水解配方-為奶蛋白過敏寶寶特製

過敏寶寶,常對牛乳的酪蛋白等較大分子無法消化,故完全水解配方,已將蛋白質水解,令蛋白質分子量至少小於1000-1500道爾頓 (1-1.5 KDa)以下,以改善誘發寶寶過敏的情形。

 

朱世明醫師表示,就醫療觀點而論,若寶寶有遺傳性過敏體質,也被證實對牛奶蛋白有過敏反應,例如:一喝牛奶就出現蕁麻疹、流眼淚、眼睛腫、流鼻水等症狀,且媽咪完全無法哺乳,建議使用「完全水解配方」的奶粉以降低過敏發生機會。

 

然而完全水解配方奶的口感較差,有時需配合寶寶的接受度。若寶寶無法完全接受,過敏症狀也漸穩定,則可幫寶寶換成「部份水解配方」,口感就會好一些,寶寶也較能接受。

 

若是寶寶經檢測有過敏傾向,父母雙方都有嚴重的家族遺傳性過敏體質,若不能哺餵母乳,一樣也可預先讓寶寶使用「部份水解配方奶粉」,以降低寶寶日後發生過敏的機率。

 

 

無乳糖配方-專為乳糖不耐的寶寶而設

朱醫師表示,腸黏膜最外層的「乳糖酶」對於消化乳糖,則是不可或缺的腸道酵素;若缺乏這種就會導致乳糖消化不耐症。

 

且乳糖酶也會因腸炎而快速崩解,而新的乳糖酶的建立就需要2~4周的恢復期,在此期間,對寶寶而言就是處在乳糖消化不耐的狀況,若腸子碰到一般含乳糖成份的奶水,會容易產生腹脹、腹痛、腹瀉或是拉肚子,所以建議先飲用「無乳糖配方奶」來減輕症狀。

 

然 而「乳糖」對寶寶來說,其實也是重要的養份。因為乳糖經腸道分解吸收,可轉變為「葡萄糖」及「半乳糖」,葡萄糖是身體主要能量的來源,而半乳糖則可供給身 體其他功能所需的養份。然而乳糖不耐症的寶寶,因為無法消化乳糖,於是所吸收的母奶或配方奶會在腸道發酵,進而引起較嚴重的腸道功能不良。

 

不過,幸好寶寶無法順利吸收乳糖的時間通常是短暫的,所以選擇無乳糖的配方奶,不見得要叫寶寶一直喝下去,只要觀察寶寶拉肚子症狀已大幅改善,或許在寶寶更換無乳糖配方約2~4週過後,就可逐漸改為一般配方奶。朱世明醫師說,除非是天生腸道乳糖酶發展力很差的寶寶,才可能需要長期持續喝下去。

 

但要提醒的是,人類腸道的乳糖酶,仍可透過後天去誘發它,即便可能先天乳糖酶分子不足,經過後天每天接觸少許乳糖成份,仍可逐步讓寶寶腸道生出更多的乳糖酶喔!

 

 

專家:小於1歲,母乳為先

朱醫師表示,葉酸在人體中,對於紅血球的生成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然而事實上,葉酸在羊奶裡含量少,若是小寶寶快速發育的階段則顯不足。故世界衛生組織亦曾指出,羊奶比較不適合作為輔助性質的營養補充品,除非羊奶營養成份經過微調添加葉黃素、鐵質等,否則仍以牛奶為較佳之替代品。

 

朱世明醫師指出,雖然羊奶也是寶寶成長奶粉的替代選項之一,但如果就替代母乳的優質性來論,牛乳成份相對會是較佳的選擇。因此,1歲以下沒有哺餵母奶的寶寶,較建議以牛乳為主的配方奶較理想,等寶寶滿1歲以後,可依個別需求考量,再將羊奶粉納入寶寶副食品當作額外營養的補給較好喔!

 

 

 

對動物性蛋白質過敏:植物性豆奶

有部份寶寶,天生對動物性蛋白過敏,可選植物性大豆製成的奶粉,不過醫師表示,一般會對動物性蛋白質過敏的寶寶,其實有的也會對植物性蛋白質過敏。不過,少數飲食純素的家庭,因不碰任何奶蛋製品,就只好選用這類專用奶粉。

 

 

先天腸道病變:完全胺基酸奶粉

除寶寶因先天腸扭結、腸道壞死等手術治療後,使腸道變得較短(25~50公分以下),完全無法消化任何蛋白質等情況下,才需要使用「完全胺基酸奶粉」。而這款奶粉最早是出於製作給太空人在外太空生存時食用(類似擠牙膏),且較易被腸道吸收卻很少殘渣才研發而出的奶粉。

 

 

 

母乳換配方奶,不可操之過急

當媽咪哺乳至寶寶滿6個月大起,媽咪可能會因為要上班等原因,而開始改換配方奶,該怎樣替寶貝換奶才好呢?醫師答說,一般建議要漸進式替換,大部分是以「某幾餐配方奶,搭某幾餐母奶」的固定方式較妥。

 

比如說,上班族媽咪,白天或許不方便親自哺餵,那麼白天就可暫用配方奶,等下班回家後再親自哺乳即可。

 

不過醫師叮嚀,先前哺餵母乳的寶寶,若想改成配方奶,轉換過程都應該要慢。以免較易引起寶寶腸胃上的適應不良,包括腸胃脹氣、拉肚子、嘔吐、起紅疹等。所以,先以少量減少母乳的方式,並觀察寶寶喝配方奶的反應,然後再慢慢增加配方奶的量,一直到慢慢的可以全部取代。

 

要提醒的是,換奶時,最忌諱將母乳與配方奶混在一起來餵寶寶的方式。因為母乳與配方奶的成份完全不同,若把兩種奶加在一起,就容易增加寶寶腸道負擔,引起腸道適應不良。

 

所以,即便想換奶,也應讓寶寶時間去慢慢適應新奶粉,尤其一喝配方奶就吐奶的寶寶,更應特別謹慎,甚至還需要多些花時間慢慢去試。

 

 

結語

人類的寶寶以牛乳作為母乳的第一替代品,約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雖然牛乳成份與母乳完全不同,但為了接近母乳的養份,配方奶於是隨時調整。

 

但無論如何,配方奶仍無法真正取代母乳的營養。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寶寶至少應哺餵母乳至6個月大,再考慮換不換奶的問題,畢竟換奶過程,也是考驗寶寶腸道的過程,除非媽咪本身不能哺乳,否則均應小心謹慎觀察孩子的喝奶反應較妥。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看就懂!嬰兒按摩很簡單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53

諮詢暨教學示範/台灣國際嬰兒按摩協會(IAIM)理事長 郭沄蓁
採訪撰文/吳慧敏
模特兒/可愛寶寶彭靖甯
攝影/小江

許多研究皆指出「給予嬰幼兒適當的按摩,好處多多」因為嬰兒按摩不只是父母與寶寶間的溫柔撫觸、也是促進親子互動的妙方、對於嬰幼兒成長發育更有意想不到 的幫助。而嬰兒按摩所要傳達的真正觀念,就是在按摩的過程中,讓照顧者和寶寶共享一份「愛」與「尊重」的感覺!

 

 

 

 

Love Touch愛的魔法手

嬰兒按摩不同於成人世界的按摩體驗,透過按摩和撫觸的過程,不僅讓寶寶接受來自於照顧者愛與尊重的展現、有助於寶寶的身心發展,最重要的便是增進親子間的親密連結。

 

 

以手傳愛,嬰兒按摩的重要性

國際嬰兒按摩協會理事長郭沄蓁表示,寶寶在子宮中發育時就開始形成觸覺,當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時,觸覺也是寶寶和外界溝通的管道之一,無論是從一開始的哺乳動作再進到手掌抓握、匍匐前進、抑或學步的過程,都是靠著身體對外感知和學習的喔。

 

嬰兒按摩強調的是在過程中,透過主要照顧者的撫觸,幫助寶寶紓解壓力、放鬆情緒、減輕疼痛、幫助成長。

 

這是因為許多人都不知道當寶寶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時,相較於溫暖、舒適、固定節奏且安全包覆的子宮環境,子宮外面的陌生環境、溫度、燈光、聲音都會讓寶寶充滿不熟悉、不安全感,會有不得不面對的壓力,以至於出現哭鬧躁動的行為,更加需要照顧者的安撫。

 

加上寶寶不會用言語表達自我的情緒問題,我們可以想像寶寶其實是處在一個無助、恐懼的感覺中,因此,父母在協助寶寶適應的過程中,除了給予營養食物的餵養,許多研究皆指出,透過嬰兒按摩的撫觸,的確可以建立寶寶的安全感,減少哭鬧的行為。

 

郭沄蓁理事長舉例,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就曾經做過一連串令人震撼的實驗,他將剛出生的小恆河猴與母猴隔離在獨立的房間中,房間內分別有一個鐵絲做成的猴媽媽,身上有奶瓶;一個是絨布做的猴媽媽,身上沒有奶瓶。

 

結果發現除了飢餓時,小恆猴大多時間都依附在絨布媽媽的身上,這項研究幾乎證明了嬰兒需要的東西不止是食物,他更需要安全的依附關係。「撫觸對於新生兒很重要,所以我們延伸這樣的想法,就是透過按摩的方式,建立媽咪和寶寶的溝通、以及傳達愛,其實就是依附感和親密感。」郭理事長表示。

 

 

Happy Time! 寶寶按摩 5 大益處

郭 沄蓁理事長笑說:「有許多媽咪會問:『有沒有專人為寶寶按摩的服務,我只要送寶寶到這邊來就好了』。」但是嬰兒按摩所強調的不僅止於「按摩手法」,最重要 的是照顧者在「按摩過程」中,與寶寶近距離的接觸,透過撫觸、味道、聲音、眼神、動作等,建立照顧者和寶寶間的情感連結與互動關係。

 

其實,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方法有許多種,例如透過哺餵母乳、給予寶寶親密的擁抱、互動等可以建立親子間的暱感,而嬰兒按摩就是透過愛與溫柔的撫觸讓寶寶直接的感受到照顧者的愛意。

 

在印度等東方國家在其古老的醫學典籍中,也列舉許多有關嬰兒按摩的重要性,近幾年來則是透過西方國家的研究中發現,原來嬰兒按摩有說不完的好處,郭沄蓁理事長簡單和我們分享如下:

 

 

1.建立寶寶安全感嬰兒按摩的過程中,會特別強調「開始」和「結束」,主要目的就是讓寶寶可以在固定的頻率中知道等一下要做什麼事,無形中會慢慢的建立他的安全感,讓寶寶有被疼愛、被接受的感覺,也能發展寶寶對人我之間的信任感,對寶寶身心發展都有助益。

 

 

2.放鬆與舒緩情緒:寶寶在緊張時免疫力容易下降,而陌生環境又帶給新生兒莫大的壓力,加上寶寶尚未利用言語表達自我的情緒和意見,透過按摩是可以讓小寶貝的身心得到放鬆與平衡。透過撫觸皮膚的傳導,達到體內神經系統與荷爾蒙的平衡,也能減少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的表現。

 

 

3.幫助成長與發育:透過簡單的按摩手法可以刺激寶寶各種器官與系統的發展,幫助腸胃道的消化與吸收、減少脹氣、促進血液循環、刺激寶寶的骨骼和肌肉的發展等。

 

而寶寶在發育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一些疼痛與不舒服的感覺,例如腸絞痛,可以適時舒緩寶寶的不適情況。提醒照顧者,不應該將嬰兒按摩視為一種治療的方式,畢竟父母不是專業的醫療人員,即使有許多研究證實嬰兒按摩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主要目的加強親子互動的連結。

 

 

4.促進親密感嬰兒按摩強調親子間親密感的連結,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透過按摩的撫觸、眼神的交會、口語的互動等,加強父母與寶寶間的依附感,這是因為按摩施行者與接受者在心情放鬆下也會分泌一種奧西特辛(oxytocin)荷爾蒙,有助於親密依附感的建立。

 

 

5.建立父母的自信心:對於新手爸媽來說,透過嬰兒按摩可以越來越認識寶寶的脾氣、喜惡,學習聆聽懂寶寶的哭聲、需求等。對產後媽咪來說,也可以促進乳汁分泌;有研究顯示,替寶寶按摩的媽咪,比較不會得到產後憂鬱,可以增強當媽咪的自信心,這是因為長期與寶寶建立互動關係的過程中,寶寶快樂、照顧者在無形之中也能獲得快樂的回饋。

 

另外,照顧者也將會認識寶寶、瞭解他的身心狀況,增加父母的觀察力和耐心,例如在替寶寶按摩時,可以看看孩子身體、皮膚的狀況,一舉兩得!

 

早產兒也可以輕輕的按摩喔

國外對早產兒進行嬰兒按摩的研究中指出,透過靜態的撫觸、溫柔的四肢按摩,每天15分鐘、一天三次、連續10天就有21~47%的早產兒的平均體重會增加,並提早6天出院!

 

 

東捏捏、西揉揉 就是嬰兒按摩!?

從寶寶出生後就可以進行嬰兒按摩,並沒有任何的年齡限制,越早和寶寶進行嬰兒按摩效果也越好。

 

郭 沄蓁理事長提醒:「有些人以為一邊看電視、一邊講手機,一邊替寶寶按摩就可以了?」其實,嬰兒按摩強調的是照顧者和寶寶間專心的互動,加上現在有許多的雙 薪家庭,父母白天都在上班,一整天下來和寶寶的相處時間只有夜晚短短的幾個小時,不妨利用十幾分鐘的時段「專心」的幫寶寶按摩,建議替寶寶洗完澡後、或是 換完尿布後進行。

 

長久下來,透過嬰兒按摩,寶寶也會感覺到照顧者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和他一起經歷這個愉悅的時光,享受親子間的互動遊戲,「誰幫寶寶做按摩,他就會愛上那個人喔!」郭沄蓁理事長表示。

 

嬰 兒按摩進行一段時間後,無形中也是在培養照顧者如何觀察寶寶的狀況。郭沄蓁理事長表示:「家長其實才是真正的專家,我們只是從旁教導支持他們,甚至有時候 我們都還要跟家長學習寶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例如,透過嬰兒按摩,照顧者可以漸漸了解寶寶的情緒和脾氣,知道寶寶在什麼狀況下適合按摩、喜歡什麼樣的按 摩部位。

 

照 顧者可以選擇舒適、自在的時間中,趁著寶寶情緒穩定、清醒時進行按摩,慢慢建立照顧找和寶寶之間的按摩默契。不過,寶寶在什時候不適合按摩呢?郭沄蓁理事 長指出,如果寶寶已經生病不舒服的狀況,則不建議進行嬰兒按摩;寶寶有時候會哭鬧、眼神往別的地方看、想睡覺等出現抵抗按摩的行為時,都不建議繼續按摩。

 

另一方面,當孩子開始學會爬行、走路後,幾乎無法乖乖躺下被照顧者施行按摩,這是正常現象,照顧者在這時候也毋須過於氣餒,只要找出寶寶在什麼時候比較安靜(睡眠時間除外),喜歡什麼樣的按摩方式,都可以不斷調整,找雙方的互動默契。

 

 

Love Touch! 按摩前的小叮嚀

以下我們將介紹幾種嬰兒按摩的簡單按摩手法,非常適合各位讀者從中學習,特別是「腹部」與「背部」這兩部分,針對腸胃道促進排泄、減緩脹氣,背部由於寶寶長期平躺,放鬆寶寶背部,特別是越小的寶寶越適合背部按摩。

 

 

1.舒適的場地:記得為自己也為寶寶佈置一個舒適的按摩環境,例如床上、或是軟墊上等。

 

 

2.避免著涼:注意室內溫度,由於嬰兒按摩時建議寶寶不穿衣服、不包尿布,為了避免寶寶著涼,室內溫度不宜過低,或是為寶寶蓋上一條小方巾,被按摩的部位露出來即可。

 

 

3.按摩油:進行嬰幼兒摩按時需要準備按摩油,以天然成分或是植物性的冷壓油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直接塗抹在寶寶身上,即便寶寶不小心吃下去也沒有關係。

 

 

4.乾淨的雙手:照顧者為寶寶按摩前,記得將雙手洗乾淨,指甲過常也需修剪,並將雙手上的飾品取下,避免傷害寶寶的肌膚。

 

 

5.力道拿捏適中:嬰兒按摩強調大面積的皮膚接觸,會讓寶寶覺得很舒服、很享受。

 

 

step by step 開始嬰兒按摩囉

按摩前預備動作

進入按摩前,先將寶寶抱在照顧者的身上,照顧者同時進行深呼吸的動作,讓寶寶感受照顧者規律的呼吸節奏、頻率。

 

 

 

按摩前,在手上滴入少許按摩油,距離寶寶的身體上方搓搓搓手掌、溫熱手掌,也讓寶寶聽到搓搓手的聲音、看到搓手的動作,同時跟寶寶說說話「我們要開始按摩囉!」以後寶寶就會逐漸習慣,也知道即將要進行按摩了。

 

 

 

 

腹部按摩

1.水車法:一手貼在寶寶肋骨下腹部處,就像是轉動水車上的槳,緩緩往下滑,另一手也以同樣的方式再試一次。

 

 

 

 

 

 

另外,也可將抓握寶寶的雙腿、輕輕抬起,用另一隻手踩水車法的方式由肋骨下腹部緩緩往下按摩。

 

 

 

 

 

 

 

2.開卷法:在寶寶的肚臍上方,肋骨下的柔軟處,使用手指指腹由中央往兩側推開,彷彿在翻開一本書的動作。

 

 

 

 

 

 

3. I LOVE YOU從寶寶的左腹部開始,用手寫下大寫英文字母「I」、之後再從寶寶右腹部到左腹部轉折倒寫大寫嬰文字母「L」、順著腸胃的方向,再倒寫大寫的英文「U」。

 

 

 

 

 

 

 

背部按摩

背部按摩前,寶寶採趴臥/俯臥的姿勢,照顧者先在手掌上滴幾滴按摩油搓一搓,告訴寶寶「等一下要按摩囉!」

 

 

 

 

 

1.背部到臀部:一隻手托著寶寶的屁股,另一隻手的掌面由上背部往下背部按滑而下。

 

 

 

 

2.背部到腿部:一隻手提握寶寶的雙腿,另一隻手的掌面由後頸部往雙腳腳掌處按滑而下。

 

 

 

 

3.背部畫圈圈:以指腹的力量進行背部按摩,在背部輕輕地畫圓圈圈。

 

 

 

 

 

按摩結束!記得要謝謝寶寶喔

別忘了進行嬰兒按摩時,照顧者隨時觀察寶寶的表情、反應,適時調整按摩的力道和方式。當按摩慢慢接近尾聲時,照顧者和寶寶面對面,雙手放在寶寶頭部兩側,由頭部到腳掌處連貫而下,告訴寶寶:「謝謝你,按摩結束囉!」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確洗淨小手,不怕寶貝四處探索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53

人物攝影/楊浩明(嬰兒與母親提供)

「勤洗手」是照顧嬰兒或大孩童時最重要的健康防護動作,為了讓全家人可以做好防疫,南僑集團特別推出南僑水晶葡萄柚籽洗手系列,共有洗手皂、液及噴霧乾洗 手等產品,全系列獲得『疾管署推薦防疫產品』,可幫助爸媽輕鬆「手」護寶寶健康。

 

 

 

擁抱、照顧嬰幼兒前先洗手

當 大人要擁抱、照顧嬰幼兒前,請先想一下雙手是否洗乾淨了。根據疾病管制署指出,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因感染病菌而生病,而且小寶寶少出門,多 半是家中大人或大孩子,將外面的病菌帶回家中。因此,大人或大孩子返家後建議最好先換衣服並且洗手,再來接觸小寶寶,尤其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更需要隨時注 意雙手的清潔。

 

 

從小教育孩童常保雙手清潔

嬰幼兒各個都是好奇寶寶,對外界任何事物都會想要探索及了解,於是會用手觸摸、用舌頭去舔、用牙齒咬咬看各種新事物,此外,口慾期的寶寶也經常有吸吮手指、奶嘴的動作,因為寶寶特別喜歡用「嘴巴」來體驗事物,於是很容易經由雙手將細菌帶入口中。

 

當寶寶年齡增長,進入幼兒園階段時,會和許多小朋友相處在一起,不管是教具、玩具、書籍,甚至是餐具都有可能會交互使用,若小朋友沒有清潔雙手的習慣,就會增加交互感染的機會。從小在家中或幼兒園都要建立孩子正確的衛生觀念,勤洗手才能避免病從口入。

 

 

溼洗手+乾洗手,防疫更全面

根據國 內外的研究資料顯示,想要杜絕細菌孳生、維持健康,只要以流動的清水和肥皂來清潔雙手就能達到成效。但是,當爸爸媽媽帶寶寶外出或是開車時,一時很難找到 肥皂、洗手液和清水來清潔雙手,此時也可適時搭配乾洗手產品,來杜絕戶外活動、交通移動時因無法即時清潔雙手而產生的健康漏洞。

 

 

南僑水晶葡萄柚籽洗手系列獲疾管署推薦防疫產品』

南僑水晶葡萄柚籽洗手系列,獲得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推薦防疫產品』這是疾管署為協助民眾正確選購優質防疫產品,進而辦理的防疫產品推薦計劃,葡萄柚籽洗手系列憑藉著天然葡萄柚籽的萃取配方,通過重重關卡的審查,榮獲此項官方肯定。

 

該產品是國內清潔品龍頭南僑集團,最新推出的創新性產品;其中噴霧乾洗手更有別於市面上其他乾洗手產品,使用起來無乾澀感、又有自然葡萄柚清香。

南僑水晶葡萄柚籽系列包括有抗菌洗手皂、抗菌洗手液、噴霧乾洗手,幫助爸爸媽媽全面做好防疫,為寶寶打造健康防護網!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後副食品並不能避免過敏

育兒生活 7月號 NO.290

文/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葉勝雄
可愛寶寶/張語辰(本文小寶寶的照片與內容無關)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延後副食品並不能避免過敏

 

 

 

睡美人與紡錘vs.副食品與過敏

睡 美人故事裡的國王,為了擺脫女巫的詛咒,銷毀全國的紡錘,不讓它們出現在公主的面前。然而睡美人長大後,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還是遇見了紡紗的老太婆,不 小心讓紡錘扎到手指,因而陷入沉睡的狀態。如果國王換個方式,從小就教導睡美人如何不被紡錘刺傷,是否能改寫整個故事呢?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副食品與過敏的關係上。在2008年以前,認為容易過敏的食物越晚添加越好,這樣的觀念再理所當然不過了。然而在2008年之後,觀念開始修正,慢慢發現這樣的延後並不能避免過敏。

 

近幾年的研究,更進一步翻轉這樣的觀念,發現越晚添加這些被認為容易過敏的食物,反而越容易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

 

 

太晚添加副食品反而容易過敏?

在釐清副食品與和過敏的關係前,必須先弄清楚下列兩種情況的差別。第一種情況是寶寶吃過,而且真的會過敏的食物;第二種情況是別人容易過敏的食物,但寶寶還沒吃過或曾經吃過,但沒有出現過敏。

 

第一種情況,對於該樣食物,只要不是嚴重到過敏性休克,都可以暫停一兩個月之後再嘗試,有機會從過敏變成不會過敏。這種對食物的耐受性,在寶寶4個月大後,越早嘗試越有機會產生。

 

最有名的研究是比較居住在英國和以色列的猶太兒童,發現英國的猶太兒童較晚才敢開始給他們吃花生,但是在長大後,反而比以色列的猶太兒童容易對花生過敏。

 

第二種情況,如果吃了之後不會過敏,是我們最樂於見到的。2012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5個半月後才吃小麥、黑麥、燕麥、大麥,9個月以後才吃魚,11個月以後才吃蛋的寶寶,反而較容易有過敏性鼻炎,而後面兩者也較容易氣喘。

 

類似這樣的研究越來越多,顯示若某種食物超過某個時間點才添加,反而容易造成異位性的體質。

 

 

副食品何時添加才好?

介紹完這兩種情況後,究竟這些容易過敏的副食品該何時添加呢?當然也不是毫無限制地越早加越好,至少要等到寶寶4個月大,具備基本的消化能力,腸胃道黏膜也建立好初步的防禦後。

 

這時候,第一個是考量食物的形式,例如一開始從米湯、10倍粥開始,不能一下子就跳到吃乾飯。第二個考量是在營養上和母奶或配方奶的互補性,例如蛋黃應比蛋白先添加,因為蛋黃有較多母奶不夠的成分。

 

過敏反而是添加副食品的過程中,最後才考慮的問題了。而且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探討的是應該在多大之前就要吃過蝦子,以後才不會容易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呢!

 

 

哪些食物容易過敏?哪些食物較可能產生耐受性?

台北榮總調查了台灣主要的食物過敏原如下:蛋類、乳類、甲殼類動物、魚類、軟體動物類(蛤、貝、蚵、魷、烏賊、章魚)、花生。

 

次要食物過敏原包括:芒果、奇異果、木瓜、桃李、筍、柑橘、玉米、豆類、麥類、杏仁、腰果、栗子、松子、榛果、開心果、胡桃等等。

 

其中兒童對乳類和豆類,較花生或蝦子容易產生耐受性。美國2012年發表的研究則發現,對雞蛋過敏的兒童最容易產生耐受性,有一半以上到7歲時就不再對雞蛋過敏了。

 

 

過敏性休克!

這是最嚴重的過敏反應,發作快速且可能致命。會造成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低血壓、心肌缺血、心律不整。會造成這種反應的食物應該終身避免,除了注意包裝上的食物內容物標示,有可能被污染到的食物,即使沒有標示出來,也都要避免。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力不佳竟是孩子聽力出問題!

育兒生活 7月號 NO.290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 林淑芬、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覺口語師 李曉芸
參 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新竹市東區衛生所網站、《黃瑞珍、李妙佳、黃艾萱、吳佳錦、盧璐(2009)零歲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發展篩檢 測驗》(心理出版社)、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網站、中山大學醫學院網站、東元綜合醫院新聞稿、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雅文基金會網站、《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 力》(新自然主義出版)
插畫/日光路

通過了新生兒聽力篩檢不表示從此孩子聽力正常?孩子被誤以為是智能不足、過動、注意力缺乏,竟是聽力出問題?造成後天幼兒聽力的隱形殺手有哪些?

 

 

 

聽損≠耳聾

財 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與聽覺口語師李曉芸指出,有些爸爸媽媽會誤以為「聽損」等於「耳聾」,事實上每個孩子聽損程度與狀況不盡相同, 有的孩子單邊耳朵聽力發生問題、有的孩子是輕微的聽損,只是分不清高頻音,例如ㄗ、ㄘ、ㄙ;有的孩子是慢慢地失去聽力,可能最後連100分貝(例如,飛機起降的聲音)都聽不到。聽力損傷並非一分為二:「完全聽得到」跟「完全聽不到」。

 

 

聽損程度

輕度聽覺障礙:語文發展可能較常童慢,處在安靜環境中可以到大部份的聲音,但在吵鬧的環境下聽得較吃力,也容易聽不清楚。

 

中度聽覺障礙:說話會出現口齒不清的現象,例如:「飛機」說成「ㄟㄧ」;「謝」說成「ㄧㄝ」。

 

中重度聽覺障礙:說話時會有構音問題,由於一般談話音量幾乎是聽不到,需要對方用喊叫的音量或是經過喇叭放大才聽得清楚,因此容易造成整體語言發展落後的情況。

 

極重度聽覺障礙:對聲音幾乎全無反應,但能知覺聲音造成的振動,例如,重擊大鼓或飛機低空飛過時,聾人也有反應。

 

至於各種不同程度的聽覺障礙判定標準如何,國內耳鼻喉科醫學會、特殊教育施行細則(民76)、身心障礙等級、美國ANSI-1989分類並不一致,彙整如下表一所示,聽力損失越重(分貝數值越大)對聽取的影響越深,應即早發現,請專業醫師進行診斷,戴上助聽器或電子耳、接受聽能訓練、語言訓練。

 

表一 聽覺障礙判定標準

 

 

等級

耳鼻喉科醫學會

特殊教育

身心障礙等級

美國ANSI-1989

正常

<25dB

<25dB

---

10〜15dB

極輕微

---

---

---

16〜25dB

輕度

26〜40

dB25〜39dB

55〜69dB

26〜40dB

中度

41〜70

dB40〜59dB

70〜89dB

41〜55dB

中重度

---

---

---

56〜70dB

重度

71〜90

dB60〜89dB

>90dB

71〜90dB

極重度

>91dB

>90dB

---

>91dB

 

(資料來源:聽覺障礙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相關學系、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pp.39‐5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一般環境的聲音有多少分貝(dB)?

環境中有很多聲音,以下為一般環境當中常聽到聲音的分貝數:

 

 

音源

分貝

輕聲細語

30~40

正常說話

50~60

大聲說話

60~80

吸塵器、家用電話鈴聲、菜市場叫賣聲

95

火車或捷運運行聲

100

飛機起降

110~130

 

(資料來源:《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

 

 

孩子被誤以為是智能不足、過動、注意力缺乏?!

輕度聽力損失不容易被發現

學齡前兒童的聽力障礙,多為父母所忽視。忽視的很重要原因是他們覺得小孩仍然「聽得到」。為什麼輕度聽力損失不容易被發現?《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一書談到,由於輕度聽力損失(mild hearing loss)不是聽不見,而是有某些頻率的聲音聽不到,所聽到的內容就會變得斷斷續續,無法接收到外界正確的資訊,例如把「余仁方老師要考試」聽成「余方老師要考試」,且由於聽不清、來不及反應,所以常被師長認為是反應慢甚至是反應遲鈍;這類孩子因為年紀還小,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有輕度聽力的損失,再加上輕度聽力損失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並不明顯,所以師長並不容易發現。

 

 

語言發展、學習力大受影響

林淑芬聽力師與聽覺口語師李曉芸指出,當孩子的聽力出現問題時,可能出現的狀況其中之一包括:爸媽、老師說繪本故事給他聽,他也不會想要坐著乖乖聽唷!甚至會在爸媽或是老師說故事、上課時任意地站起來到處跑來跑去、摸來摸去、去玩自己想玩的東西,就是不想要繼續坐著聽。

 

「聽 力有問題的孩子,相當排斥靜靜地坐著聽(或是必須使用聽覺)的活動,因為那些活動對他們來說既費力又無趣。」李曉芸聽覺口語師說。發生前述情況,正是因為 孩子「聽不清楚」,所以才會想動來動去(可能試著想換個方向或姿勢,可以讓自己聽得到),但很容易因此被誤認為是不專心、過動等,導致學習狀況出問題。

 

許 多聽力有問題的孩子,由於家長沒有及早發現,或是發現後沒有及早進行治療,容易在入學後誤認為是智能不足、過動、注意力缺乏!甚至進行錯誤的治療,花了一 兩年的時間治療好像也沒有看到孩子進步,最後才發現孩子並不是智能不足、過動、注意力缺乏,而是聽力出現問題所造成的!

 

 

聽得到≠聽得清楚

試想,如果我們的眼睛有一隻出了問題,想用另一隻眼睛去看是很自然的本能。

 

當 年幼的孩子聽力出現問題的時候,他也會很自然地想要借助其他感官來理解事物,例如,藉助眼睛感官功能,或是另一隻健康的耳朵,日常生活中,他必須要更費力 且專注的看著爸媽或幼兒園老師的表情、動作或是不斷變換自己的位置姿勢來方便自己進行資訊的獲取,不像一般的孩子,可能即使完全「背對」著爸媽、老師,不 看到他們表情、動作,也一樣可以聽懂爸媽或老師想要傳達的語言訊息。

 

聽 覺口語師李曉芸進一步談到,尤其當孩子進入學校後,老師授課時大部分還是會站在前方講台,如果孩子的聽力有問題,又遇到剛好孩子的座位被分配到離老師較遠 的位置,或是老師發言時站的位置剛好在孩子聽力較弱的那隻耳朵那側等狀況,都會造成孩子會無法聽清楚(吸收)完整的訊息,進而影響到學習。

 

換句話說,孩子的聽力有問題時,不只會影響語言發展、咬字清晰度,也間接對其學習、社會發展、心理層面有所影響。

 

 

單側聽損

Q:若只有單邊聽力有問題,可以教導孩子接受與坦誠的態度即可,不需要接受療育嗎?

有爸媽提到,如果孩子只有一邊耳朵聽力有問題,直接教導孩子要坦然接受自己,並且在聽不清楚時,可以有禮貌的告訴身邊的人:「不好意思,我這一邊的耳朵聽力不好,是不是能請您換到我這一側(健康的耳朵那一側)再說一次。」而不一定要接受治療呢?

 

聽覺口語師李曉芸表示,孩子們能夠真正接受自己的狀態,並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地告知他人自己的聽力問題,這樣的態度很值得鼓勵。

 

但 是,每個孩子的聽損狀況不同,個性也不同,如果孩子天生就比較愛好面子或是害羞,加上孩子的年齡又還那麼小,不見得真的能夠做到爸媽教導他的:「好好地向 他人坦承自己一邊耳朵的聽力有問題。」如果不積極接受療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接收到一次又一次別人對他的誤解,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自信心也會受到影 響。

 

再換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社會上的其他人本來就有各種不同個性,爸媽也不應該過於期待當孩子進入學校後所有遇到的同學,都有一定程度的耐心或同理心,能夠去體諒孩子有聽損的狀況,去配合孩子。

 

因此,即使孩子只有一邊耳朵聽力有問題,仍建議爸媽積極協助孩子接受療育(包括接受完整審慎的聽力評估後決定是否配戴助聽器、接受聽覺及口語療育),改善聽力的狀況。

 

雅文基金會指出,當孩子只有一耳有聽力,聲源辨識能力會變得較差,因此,在吵雜環境中的語言理解能力差(學校即屬於吵雜環境),注意力比較不容易集中。

 

單側聽損的人會慣用優耳,這是人的本能。另一耳(劣耳)的聽力損失程度不會因此而變差,會變差的是劣耳的聽辨能力。

 

配戴助聽器的好處除了避免劣耳的聽辨能力變差,也可讓孩子有較好的聲源辨識能力,對於孩子在吵雜環境中的聽辨將有很大的幫助!

 

基本上,助聽器是隨時都可以配戴的,雅文基金會接觸過年紀最小便戴助聽器的孩子是5週大。助聽器無法讓劣耳聽力恢復正常,但是可以矯正到接近正常;最重要的是配戴助聽器前,必須先接受完整審慎的聽力評估。

 

 

寶寶做新生兒聽力篩檢了嗎?

一出生,寶寶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可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檢,大約2~10分鐘即可完成篩檢。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規定,每一個新生兒應在滿3個月大前完成聽力篩檢。若居家附近之診所並無做聽力篩檢,可至各大醫院做免費聽力篩檢(醫院名單請至各縣市政府網站查詢)。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操作時並不會造成寶寶不適。檢測方法可分成兩大類,一是「耳聲傳射儀」(Oto-acoustic emission, OAE),此儀器的特點為以小耳塞放置於外耳道即可測得耳內的聽覺功能。二是「自動聽性腦幹誘發(電位)反應」(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ABR),檢查方式為:在頭皮貼上三個感應導極,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導極接收寶寶對聲音的反應。

 

 

為什麼要做新生兒聽力篩檢?

有助發現先天性聽損

台灣新生兒先天性雙耳中重度聽障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2,輕微的聽障程度,若不經由精密儀器篩檢,只依靠家族病史或醫師的主觀觀察,是很難百分百被發現確認的,如果不經新生兒聽力篩檢,輕中度聽障平均要到2歲半,重度聽障約在1歲半才得以診斷,此時已過了幼兒的黃金學語期。

 

 

6個月前介入療育,成效佳!

聽覺能力是語言發展的基礎,3歲以前是嬰幼兒的語言發展黃金期。

 

美國NIH於200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能夠經由新生兒聽力篩檢發現聽損問題,先天性聽力損失於6個月大以前介入療育,則其語言、情感及社交能力能獲得正常發展。

 

所謂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配戴適合的聽能輔具,如助聽器、人工電子耳,以及提供幼兒專業的聽覺、口語等訓練,這些聽損兒未來的語言發展、溝通及學習成就幾乎可以與其同齡聽力正常的孩子相同。

 

新生兒聽力篩檢有補助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1年3月15日起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計畫,補助對象為自101年3月15日(含)以後出生,設籍本國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由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提供服務者,每案補助700元。

 

 

Q:「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是指孩子「耳聾」了嗎?該怎麼辦?

影響篩檢未通過因素

耳聲傳射儀OAE易受不好的外耳或中耳狀態而影響,少部分新生兒耳道中會有的胎脂、殘餘羊水或耳道過於狹窄等因素,皆有可能會導致不通過的檢測結果;自動聽性腦幹誘發(電位)反應aABR的檢測過程中,寶寶也必須要呈現穩定並熟睡的狀態,其生理反應才不至於受到干擾而延滯檢測時程甚或影響檢測結果。

 

因此,檢查時的確容易受到外來因素干擾,「未通過」意指寶寶「可能」有聽損,需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其聽力。

 

 

新生兒聽力篩檢流程

篩檢的流程為出生後24~36小時內進行第一次篩檢(初篩),若不通過者於出生後36~60小時內進行第二次篩檢(複篩)。

 

新生兒應在出生3個月內完成初篩及複篩。未通過複篩者則轉介至「確診」醫院進行確認。目前全國各縣市新生兒聽力篩檢特約醫療機構約有100多所。(確診醫療機構認證名單將陸續增加,最新名單可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r/HearPart2.aspx

 

 

新生兒聽力篩檢

新生兒初次聽力篩檢

●寶寶於出生24〜36小時後進行。

●檢查地點:具聽力篩檢設備之國健署特約醫療機構。

 

新生兒聽力篩檢複篩

●寶寶出生36〜60小時後進行。

●檢查地點:原初篩醫院。

●建議寶寶1個月大前完成。

 

恭喜您,寶寶通過了聽力健康的初次把關,提醒您仍須時時關心孩子的聽力健康,未來寶寶進入幼兒園中班後還須接受「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對象:3~4歲幼兒)。

 

檢查通過,日後仍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異常情況,因沒有檢查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

 

 

完整聽力評估

●檢查地點:國健署公告新生兒聽力確診醫療機構耳鼻喉科。(確診醫療機構認證名單將陸續增加,最新名單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

●建議寶寶3 個月大前完成確診。

 

 

選配助聽輔具

●與醫師、聽力師、及助聽器公司選配人員討論選配助聽輔具,建議確診後1個月內完成。

●接受早期療育:建議寶寶6個月大前開始接受療育。

 

 

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從此孩子聽力絕對正常?!

新生兒聽力篩檢不同於完整的聽力檢查,其準確度無法達百分之百,若寶寶通過篩檢,表示其目前聽力與一般聽力正常者相同,但並不代表終生不會有聽力問題!仍需留意可能造成聽力受損的因素。

 

 

後天性幼兒聽力的隱形殺手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醫師表示,有許多後天因素會使原本聽力正常的小孩聽力受損,如中耳炎反覆發作、腦膜炎、感冒病毒感染、中耳積水等。

 

力博宏主任進一步說明,急性中耳炎是幼童常見的感染症,表現出的症狀有發燒、耳朵痛、耳鳴等,由於幼兒會感覺到耳朵很痛,爸媽也很容易發現,只要及時就醫,給予一定療程的藥物治療,大多可痊癒。

 

然而,中耳積水與急性中耳炎大不相同,之所以很容易被爸媽忽略的原因是因為發作時不會出現高燒等症狀,孩子甚至不會感覺到耳朵疼痛!如果中耳積水情況持續一段時間,都沒有被發現,將有很大可能造成幼兒聽力受損。

 

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幼兒時期的中耳炎對日後的語言及閱讀能力都有負面影響。美國另有一篇研究亦指出,幼兒期反覆的中耳炎或中耳積水會造成4~6歲甚至9歲之後的高層次語言能力(包括聽覺記憶、視覺、聽覺學習、噪音中的語言辨識力等)欠佳。

 

中耳積水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由中耳與外界相通的唯一管道「耳咽管」受到阻塞或是功能不良,一部分的中耳積水是發生在中耳炎之後,一部分是在感冒之後才形成。

 

其他有些不明原因的中耳積水則可能與感冒、鼻過敏、鼻竇炎、腺樣體肥大、扁桃腺炎有密切關係,由於幼兒的耳咽管較成人的平且短,因此才容易在感冒時或感冒後受到影響。

 

如果中耳積水發作時,孩子不會感覺耳朵痛,那爸媽又該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有中耳積水呢?力博宏主任指出,爸媽可以多留意孩子平日的行為與學習。

 

例 如,孩子變得很喜歡靠近電視看節目、將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聲、注意力無法集中、講話變得不清楚、語言學習與發展緩慢、呼叫多次才反應,或從背後叫孩子,孩子 沒有反應,或是出現與往常不一樣的行為反應,例如,無法正確辨識音源(左邊來的聲音反而轉向右邊去找)、聽電話一定只用一邊耳朵聽…等。

 

此外,如果孩子有經常性的中耳炎反覆發作或感冒,也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中耳炎或感冒痊癒之後,仍應帶孩子去耳鼻喉科,讓醫生進行耳朵的檢查,當爸媽懷疑孩子患上中耳積水時,應儘速帶往醫院進行檢查,以免拖延治療時間,對孩子的聽力、語言及認知能力等造成負面發展。

 

 

我的孩子需要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嗎?

若您有任何下述疑慮,您的孩子應該要立即接受檢查

 

 

0~2個月大

□未通過聽力篩檢。

□孩子對巨大的聲響沒有驚嚇的反應(例如用力關門聲、拍手聲)。

□孩子在淺睡狀態,從未被大的說話聲或噪音干擾而吵醒。

 

 

3~6個月大

□當你對著他說話時,他從未發出咿咿唔唔的聲音或是有眼神的接觸。

□在餵奶時,從未因突發的聲音而停止吸奶。

□哭鬧時,卻從未因為聽見媽媽或照顧者的聲音安撫而安靜下來。

□對一些環境中的聲音從未表現出興趣(如:電鈴聲、狗叫聲、電視聲、汽車聲音等)。

 

 

7~12個月大

□從未出現牙牙學語的表現,例如發出ㄇㄚ、ㄅㄚ、ㄉㄚ等聲音,並自得其樂。

□對發出聲音的玩具不感興趣。

□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回應(反應)、不了解常用語的意思,例如「不可以」和「掰掰」的意思。

□當你從背後叫孩子,他不會轉頭找尋聲音。

 

 

1~2歲大

□還無法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不了解生活中簡單的指示(如:給我)。

□2歲左右時,還無法重複你所說的話、片語(如:不要、沒有了)或是短句子(如:爸爸去上班)

 

 

3歲以上

□說話比同年齡的孩子還要不清楚或語言能力明顯比同齡孩子差。

□經常答非所問或是常要求別人重複述說。

□在家或是在學校似乎很難專心。

□在看電視或是聽音樂時,音量設定比其他人來得大聲。

□有多次中耳感染。

□當你說話時,他似乎非常注意你的嘴型。

(資料來源:雅文基金會)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必知!家中意外緊急處理

育兒生活 7月號 NO.290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自由時報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Jennifer Tien、可愛寶貝:柔柔

對於任何事物充滿好奇、精力旺盛的孩子來說,在家發生嗆到、流鼻血、撞到頭的狀況是十分常見的,爸媽除了需要事前多花心思預防意外發生之外,若真的不幸發生意外狀況,又該怎麼做緊急處理呢?

 

 

 

異物侵入氣管

勿追著孩子餵飯

異物侵入氣管是非常危險的,3歲以前的小朋友因為臼齒發育未完全,咀嚼功能全靠門齒或犬齒來完成,有時候爸媽餵食小朋友較硬的食物,小朋友往往偷懶,會把這類食物含在口中,如果此時又一邊玩耍一邊吃,很容易一不小心跌倒或大哭時深吸一口氣,就會把異物吸入氣管之中了!

 

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幼兒在嬉戲時應禁止飲食,此外,爸媽或主要照顧者更不應該追著孩子餵飯,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再三強調,意外事件的事前預防,絕對比事後治療更為重要!

 

 

3歲以下應禁止直接大量食用堅果類食物

氣管內的異物,以花生最常見,不可以讓3歲以下幼兒直接大量食用花生、豆類、腰果之類的食物,除非是磨成泥狀;否則每一小塊都可能成為進入氣管的異物。

 

堅果類食物(包括花生、腰果、開心果、夏威夷豆等等),對嬰幼兒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食品,建議爸媽應尋找替代食品給小孩子咬,例如,米餅、早餐穀麥片都有類似像堅果類食物脆脆的口感,或是把吐司麵包切條烤一下讓它脆脆的。

 

再來就是從新鮮的蔬菜水果中,找尋比較有口感的,例如,歐美的爸媽會把小黃瓜、蘋果、胡蘿蔔等等切成條狀讓小孩咬,滿足寶寶的磨牙口慾期。

 

 

誤食魚刺,勿喝醋

小朋友若誤食魚刺,第一個症狀往往是進食困難,哭鬧疼痛。

 

坊 間有一種說法,可飲用醋來治療誤食魚刺,因為醋有軟化的作用,事實上,醋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軟化效果,加上食道喉頭的黏膜若遇到強酸的刺激,可能會產 生水腫、潰瘍,甚至造成氣管開口的阻塞,引起窒息或是化學性的灼傷、發炎,所以爸媽切勿誤信偏方!請直接至耳鼻喉科請醫師評估處理。

 

 

哈姆立克急救法

陳萬德醫師指出,若是異物卡住氣管、臉色發黑,此時需要急救,急救方法稱之為哈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

 

 

患者年齡1歲以下

當急救對象是1歲以下嬰幼兒,先讓傷者臉朝下,趴在施救者的前臂上,頭比胸低,一手固定頭頸,另一手掌從兩肩胛骨間向前拍打;接著翻轉臉朝上,頭比胸低,兩根手指放在嬰兒乳線下一指寬處,向下連續擠壓1〜2公分,直到異物排出。

 

 

患者年齡1歲以上

當急救對象是1歲以上,施救者站在患者的身後,一手握拳並以虎口面放在傷患肚臍上方的腹部,另一手放在拳頭上並緊握,用力從抱住患者腹部上方,間歇性的壓迫,把氣管內的異物給擠出來。

 

避免孩子身邊出現任何直徑3公分以下的物品

陳萬德醫師提醒,為了避免發生異物侵入氣管的意外,絕對不要讓孩子身邊有直徑3公分以下的物品。此外,尖銳物品、所有可吞食的物品(包括成人食用的維他命或藥物)也應該放在可以鎖起來的櫃子中鎖起來,避免讓小小孩有取得的機會!

 

 

流鼻血

3大常見原因

原因1、異物入侵

孩子們的好奇心強烈,有時會將小物品塞進鼻孔中,造成流鼻血,甚至造成繼發性的感染;此外,孩子們也常對於自己的身體感到新鮮好奇,喜歡摳鼻孔,鼻腔很容易因此薄化,血管暴露之後就流血了。

 

 

原因2、鼻腔發炎

過敏性鼻炎與感冒是造成幼兒鼻腔發炎兩大原因,加上孩子們不斷大力揉、擤鼻子,力道掌控不當時,這些動作將造成原本已相當脆弱的鼻腔黏膜破裂,而流血不止。

 

 

原因3、溫差太大

室內外溫差過大時易造成血管反覆放鬆與緊縮,造成鼻黏膜容易破裂流血;此外,當氣候較乾燥或是夏天經常待在冷氣房中,鼻腔需要更多血液流經以提高溫度與濕度,此時若鼻腔調節功能有問題,鼻黏膜容易充血腫脹、乾燥,進而發生流鼻血的狀況。

 

 

Q:為什麼孩子靜靜的睡覺,也會流鼻血呢?

許多爸爸媽媽感到納悶,為什麼小朋友靜靜的睡覺也會流鼻血?最主要是因為不論是哪一種原因所引起的鼻腔黏膜受傷,都不見得會立即流血,這些淺淺的傷口往往要等到有外力再進行破壞,或躺下血液集中在鼻部、運動、血管擴張時才會流血。

 

 

止血2步驟

Step 1:直立坐姿

陳萬德醫師表示,流鼻血時,讓孩子採取直立坐姿,頭部前傾,而不是往後仰,才不會干擾到正常呼吸、甚至因鼻血倒流而嗆到!鼻子位置要比心臟高,降低血流壓力,因此為了避免血液向鼻部集中,不能故意將頭壓低,理論上,流鼻血時,平躺也是不適當的姿勢。

 

 

Step 2:壓迫止血法

出血點90%以上都是在鼻中膈非常靠近鼻孔的位置,這也是鼻腔內最狹窄而空氣流速度最快的位置,所以一旦出血,可用壓迫止血法,用手指將流血側的鼻翼,也就是鼻孔外圍鼻子沒有骨頭的部分,向中間且向對側眼睛的方向壓迫5~10分鐘,直到停止流血為止。若流血不止,請盡速就醫。

 

NG做法!拿衛生紙塞住鼻孔

流鼻血時,拿衛生紙塞住鼻孔是錯誤方式,其實,最後出血點是因為自行凝血而停止流血的,不是因為衛生紙塞住才不流血的!如果一不小心塞得太進去,也很容易阻塞呼吸道,發生窒息危險;此外,由於衛生紙並非無菌,衛生問題也是一大考量!

 

 

撞到頭

情境:從床上摔下

小寶才6個多月大,有一天不小心從床上摔下來,額頭瘀青,腫起來,此時該怎麼辦呢?

 

幾乎所有的孩子開始能夠翻身、爬行、行走之後,都會有撞到頭的經驗!有別於成人,觀察0~2歲的孩子身體結構與整體發育,可以發現其頭部所佔比例重於身體其他部位,因此,當小孩發生跌落或是碰撞意外時,頭部先著地的機率較高。

 

不過,爸爸媽媽勿過度擔心,即使是頭骨尚未密合完全的新生嬰兒,頭部也有腦脊髓液(CSF)的保護,因此,如果是從床的高度跌落,一般並不會有腦出血的情況產生,換句話說,只要不是過度猛烈撞擊,例如從一層樓高的高處跌落,或是一時失控的暴力行為,很少會造成嚴重的頭部傷害。

 

 

72小時內觀察3指標

孩子跌到或撞到頭部之後,如果沒有明顯的外傷(包括流血、瘀青),只是腫了個包,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用力搓揉患部,1歲以下嬰兒也應避免使用冰敷。最重要的是要觀察以下3件事情,一旦出現下列狀況,應立即送醫或立即撥打119。

 

 

觀察指標一:孩子有沒有昏迷?

 

 

觀察指標二:72小時內有沒有出現鼻孔或耳朵流出血或水樣的液體、持續嘔吐、走路不穩、頭痛欲裂、意識不清的情況?

 

 

觀察指標三:除了頭部以外,也應注意四肢、胸部、腹部等有無傷害,例如,手腳一側比較軟弱,或是手腳出現抽筋狀況。

 

最常見的是頭部碰撞所引起的腦震盪,症狀一般有嘔吐、頭昏、食慾不振。它的臨床表現如果輕微會自行痊癒;但若嚴重時需要醫師專業的診斷與住院觀察。頭部撞擊或是外傷,若沒有明顯腦部受傷的症狀,觀察72小時大多無礙。

 

值得注意的是嬰幼兒撞到頭之後,經過72小時的觀察,沒有任何症狀產生,不表示之後一定沒事,有少數病例是在2個星期後才發作!需要經由醫師進行專業的電腦斷層掃描等各類檢查,才能做出判斷,因此爸媽持續細心的注意與觀察是非常重要的。

 

小叮嚀

陳萬德醫師提醒爸爸媽媽:

 

1.爸媽應養成拉起嬰兒床欄的習慣,即使只是短暫離開躺在嬰兒床中的寶寶幾分鐘的時間。

 

2.照顧小孩的人手應足夠,切勿讓6歲以下兒童獨處。

 

3.較硬、邊角較為銳利的家具,或是桌角等皆可用軟海綿或軟墊貼起來,此外,也可以在孩子常活動的區域(或是嬰兒床下)鋪設軟墊,降低孩子跌落、跌倒時受傷的機率。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紅疹護理錦囊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68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陳中明
模特兒/俏皮弟弟小羿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小寶貝粉嫩細緻的肌膚最招人疼愛,偏偏容易受到刺激物與病菌的侵襲,當莫名的小紅疹在寶貝的身上大舉入侵,有時還伴隨有高燒現象,真是讓爸比媽咪既心疼又擔心啊!

 

 

小紅點突擊!

嬰幼兒的肌膚特別嬌嫩脆弱,時不時就出現莫名的小紅疹,有時還伴隨著高燒及其他不適症狀,當寶貝因為發疹子不舒服而頻頻吵鬧,總讓家長感到擔心卻又束手無策!

 

 

小紅疹大麻煩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陳中明醫師表示,嬰幼兒的皮膚表皮層比成人薄30%,對抗外在刺激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到有害物質及病菌的侵害而出現小紅疹,這些紅疹可能分別代表不同的皮膚病症,例如0至1歲的嬰兒常見的「新生兒毒性紅斑」、「脂漏性皮膚炎」,1歲以上的幼兒容易感染的「玫瑰疹」、「小兒川崎症」,或是皮膚受到汗水及尿液的過度刺激而發生的「汗疹」、「尿布疹」,以及因接觸過敏原而誘發的「蕁麻疹」,以上皆是小兒門診常見的紅疹病因。

 

由於許多疾病都會表現出紅疹的症狀,每種疾病各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陳中明醫師提醒家長,學會簡單判斷各種常見紅疹病症固然有助於照顧寶寶,但皮膚出現紅疹症狀時仍需經由醫師診斷以便了解正確病因,切勿自行塗藥處理,以免因誤判病情而延誤治療。

 

 

紅疹1,新生兒毒性紅斑

毒性紅斑是常見的新生兒皮膚病症,多發生於出生後2星期內,目前醫學上尚未確認發生原因,陳中明醫師說明,這是一種不須施以治療即可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症,存在的時間很短,痊癒後不會在身上留下痕跡。

 

 

典型症狀

患有新生兒毒性紅斑的新生寶寶,臉上或身上會出現不規則狀約米粒大小的紅斑,中央則有白色、淡黃色的小丘疹或膿疱,症狀持續約3~6天即會自行消退。

 

 

護理方法

新生兒毒性紅斑通常會在發病數天內自動痊癒,因此不須給予藥物治療,家長只需保持寶寶的皮膚清潔即可。

 

 

醫師小叮嚀

陳中明醫師指出,雖然新生兒毒性紅斑不須治療,但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而發生的新生兒膿疱症也有相似的症狀,因此需要就醫請醫師診斷。

 

 

紅疹2,脂漏性皮膚炎

新生寶寶經常可見在皮脂腺發達的部位出現黃色的分泌物、鱗屑,這是一種因為油脂分泌較旺盛所造成的短暫皮膚發炎現象,特別在換季時節容易加重症狀,所幸脂漏性皮膚炎通常會在寶寶成長至3~6個月大左右會自然痊癒,家長只需幫寶寶做好日常清潔即可;另外,陳中明醫師提到,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所致,需要長期觀察以確認病情。

 

 

典型症狀

脂漏性皮膚炎經常發生在出生2~10週的寶寶身上,在皮脂腺較發達的部位,如頭皮、前額、臉頰、眉毛、耳朵及皮膚皺褶處,發生皮膚輕微潮紅,上面覆蓋著濕濕黏黏的黃色油屑,病情嚴重者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而流出組織液。

 

 

護理方法

陳中明醫師表示,脂漏性皮膚炎基本的護理原則便是保持患處清潔及乾燥,如有輕微結痂,可以用清水打溼患處,待結痂片軟化後再予以清潔;若有滲出組織液的情況,可請醫師開立類固醇藥膏來改善皮膚狀況。

 

 

紅疹3,玫瑰疹

玫瑰疹是嬰幼兒時期相當常見的病症,主要由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所傳染,好發於6個月至1歲半的孩童,以春、秋兩季為高峰季節,陳中明醫師指出,玫瑰疹感染前期會持續高燒3~5天,但寶寶的活動力及食慾通常不受影響,當體溫漸退時會出現全身性的小紅疹,代表病情已經接近尾聲。

 

 

典型症狀

感染玫瑰疹的前期症狀是突發性高燒,體溫會上升至39~40℃,約略持續3~5天,原則上無其他明顯症狀,但有些孩子會伴隨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或腹瀉,因此初期常被誤判為感冒。隨著體溫漸退,身體會開始冒出如玫瑰色的細小紅疹,由軀體向臉部及四肢延伸,待2~3天後紅疹消退即自然痊癒。

 

感染玫瑰疹的前期症狀是突發性高燒 

 

 

護理方法

玫瑰疹是一種良性感染病症,不需要特殊治療,家長需多給寶寶補充水分,當寶寶燒退大量流汗時要勤換貼身衣物;洗個溫水浴有助於降溫,也能預防因持續高燒而引起「熱性痙攣」;倘若寶寶因為高燒而出現突發性的手腳對稱抽搐,持續長達2~3分鐘,家長須注意不可讓寶寶口腔內含有異物,以免造成異物吸入。

 

 

醫師小提醒

陳中明醫師提醒,當寶寶發生不明原因的高燒,同時伴隨活動力變差、嗜睡、嘔吐的情況,或出現非典型玫瑰疹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是否為尿道炎、腦膜炎或其他嚴重感染。

 

 

紅疹4,小兒川崎症

小兒川崎症被兒科醫師公認為是最棘手的兒童疾病,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童,以春季、夏季為流行季節,目前病因未明,常造成孩童持續高燒,早期診斷困難誤診率高,如未及時給予適當治療,可能發生心血管合併症及後遺症。

 

 

典型症狀

陳中明醫師指出,患有小兒川崎症時,除了持續高燒39℃以上超過5天之外,還會陸續出現嘴唇紅、草莓舌、眼睛結膜充血、大範圍不規則狀紅疹、手腳末梢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以及接種卡介苗處紅腫等症狀,患童的活動力狀況不佳。

 

 

緊急就醫指標

小兒川崎症會侵犯動脈血管,如未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有2至3成的病童會發生心血管的併發症及後遺症,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相似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治療。

 

 

紅疹5,汗疹

俗 稱「痱子」的汗疹,在臺灣屬於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於汗腺發育尚未成熟、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的嬰幼兒身上,一般人大多認為夏天較容易長汗疹,事實上嬰幼兒在 冬天發生汗疹的案例也相當多,原因是家長怕寶寶著涼,替寶寶穿著過多衣物,造成體溫過熱、排汗增加,卻未適當清潔汗水,皮膚因受到刺激而長出疹子。

 

 

典型症狀

汗 疹的成因主要是皮膚的角質層吸收濕氣、汗水後膨脹,造成皮膚表面的汗腺排出管堵塞,無法妥善排出的汗液使皮膚表面出現發炎反應,嬰幼兒的汗腺較細小,更容 易發生堵塞長出痱子。汗疹最常發生在額頭、頸部、前胸、後背及皮膚皺褶處,表現症狀為密密麻麻如針頭大小的紅疹,有時也會出現水泡,疹子處有刺癢感,嬰幼 兒常會因為發疹子不適而哭鬧不休。

 

 

預防方法

掌握正確的嬰幼兒穿衣原則,只給寶寶穿著比成人多一件衣服即可,千萬不要因為怕寶寶著涼而包得密不透風,陳中明醫師提醒,給寶寶穿著吸汗性強、透氣的棉質貼身衣物可避免發生汗疹;而檢視寶寶冷不冷不能單靠手腳心的溫度來判斷,手腳冰冷有時是身體的散熱作用所致,正確做法為檢視寶寶的後頸、背部體溫,如果發現有出汗的現象,應立即減少衣物,並且擦去汗水。

 

 

護理方法

當寶寶身上出現汗疹時,通常改善環境溫度、除去過多衣物,使寶寶的身體保持透氣、乾爽即可獲得改善,如果久未改善或有惡化現象,則應請醫師開立藥物予以治療。

 

 

紅疹6,尿布疹

需要長期包覆著尿布的小寶寶,幾乎都曾經發生尿布疹的困擾,這是由於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皮膚所造成的發炎症狀,特別在寶寶腹瀉時最容易發生,有時還會合併黴菌感染,陳中明醫師表示,預防及治療尿布疹最好的方法,便是勤換尿布、保持寶寶肌膚乾爽。

 

 

典型症狀

尿布疹顧名思義即為穿著尿布的範圍內所發生的疹子,通常出現於外生殖器周圍,剛開始受刺激處會出現紅斑,若未加以清潔及保持乾燥,便會惡化轉變為細小凸起的紅疹,有時甚至會合併鏈球菌或念珠菌等黴菌感染。

 

一般尿布疹與黴菌感染的尿布疹症狀極為相似,不同的是,一般尿布疹為大範圍紅疹,只要加強患處清潔與保持乾燥便可獲得改善;經黴菌感染的尿布疹則會出現圓圈狀紅疹伴隨脫屑的現象,需要局部擦藥治療。

 

黴菌感染的尿布疹會出現圓圈狀紅疹伴隨脫屑

 

 

預防方法

使用吸濕力不足的尿布,或長時間未更換尿布,導致寶寶的小屁屁受到排泄物的過度刺激,是發生尿布疹的主要原因,預防方式便是勤換尿布,特別是哺餵母乳的寶寶解便次數較多,家長應該時常檢查寶寶的尿布是否需要更換。

 

 

護理方法

當 寶寶的小屁屁出現紅疹時,應該立即以清水輕柔洗淨,稍微擦乾水分後再換上乾淨的尿布,避免使用濕紙巾擦拭患處,以減少對皮膚再度刺激;由於嚴重的尿布疹會 造成皮膚破損,容易引起黴菌感染,因此當寶寶出現紅屁屁時不可置之不理,若經清潔護理後尿布疹狀況仍未轉好,就需要就醫治療。

 

 

紅疹7,蕁麻疹

陳中明醫師表示,嬰幼兒發生蕁麻疹的原因,通常是對食物或藥物過敏而產生的急性發炎反應,也可能因接觸過敏原而誘發,疹子特性為紅、腫、癢,出疹時要避免寶寶用手搔抓,以免傷害皮膚加重病情。

 

 

典型症狀

蕁麻疹是一種奇癢無比、大小不一的突起疹塊,類似蚊子叮咬後鼓起的紅色或白色斑塊,通常為急性,於數小時或數天內反覆發作,但紅疹不會存在超過24小時。

 

 

預防方法

以 乳奶為主食的嬰兒,誘發蕁麻疹的原因通常與牛奶及奶製品的添加劑有關,開始進食副食品的幼兒,則容易因為牛奶、蛋、花生、帶殼海鮮、魚、小麥、黃豆、堅果 類等易致敏食物而引起蕁麻疹,除了與醫師討論發病原因外,家長應詳實記錄寶寶的每日飲食,並且多留意是否有其他環境因素。

 

 

護理方法

蕁麻疹發作時最難忍受的便是癢感,陳中明醫師提醒家長務必修剪寶寶的指甲,避免搔抓皮膚造成破損;使用冷毛巾冷敷皮膚可提供止癢作用,如果症狀嚴重則應盡速就醫。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哪些產婦會發生血管栓塞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撰文/林禹宏醫師
編輯/編輯部

哪些產婦會發生血管栓塞?兩次懷孕間的BMI變化會影響剖腹產後自然產的成功率。

 

 

哪些產婦會發生血管栓塞

最近病房有一位產婦在生產完一個禮拜出現小腿腫、痛,診斷後發現是下肢血管栓塞,經過抗凝血劑治療後順利出院。雖然血管栓塞在白人比較常見,但是臺灣人偶爾還是會看到。

 

懷孕中血液比較容易凝固,以避免發生產後大出血,但是凝血功能過度就會發生血管栓塞,所以孕婦比一般人容易發生血管栓塞,尤其產後是最容易發生血管栓塞的時候,以往的研究發現產婦血管栓塞的發生率是一般人的2.5倍到84倍。2014年5月份的美國婦產科學會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上有一項研究探討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時間點和危險因子。

 

這項研究是分析美國在2005到2011年間發生產後血管栓塞的案例,血管栓塞包括了深部靜脈栓塞(如下肢)和肺栓塞,研究者分析不同週數的發生率,以及各種可能導致血管栓塞的危險因子的影響。結果發現在這段期間共有2,456例在產後12週內發生血管栓塞,發生率是16/10,000。

 

以每星期來分,發生率最高的是產後前三星期,而且隨著週數逐漸下降。生產後第一星期是萬分之9.2;第二、三、四、五、六、七星期分別是2.42、1.43、0.94、0.56、0.34、0.30,一直降到12週的0.13。年紀大、肥胖、抽煙會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各種生產的併發症如剖腹產、妊娠毒血症、貧血、產前出血、產後大出血、產後感染等也會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

 

 

兩次懷孕間的BMI變化會影響剖腹產後自然產的成功率

臺灣有三分之一的產婦接受剖腹生產,雖然大部份的婦產科醫師和產婦在下一次生產會選擇剖腹生產,但是理論上剖腹產後可以嘗試自然生產。只是有千分之五子宮破裂的風險。

 

剖腹產後自然產的成功率約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的產婦最後還是剖腹產。2014年四月份的美國婦產科學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上有一項研究發現兩次懷孕間的BMI變化會影響剖腹產後自然產的成功率。

 

這項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是回溯整理1992年到2009年間生產紀錄,研究者挑選出這段期間內生產兩次,而且第一次剖腹產,第二次嘗試自然產的產婦,然後比較兩次懷孕前的BMI變化。

 

研究者將BMI的變化分為「維持」:BMI增減一單位以內;「減少」:BMI減少一單位以上;「中度增加」:BMI增加一到二單位之間;和「高度增加」:BMI增加二單位以上。結果在8,302件符合條件的生產資料中,有62.4%的產婦在第一次懷孕前是正常體重、有23.4%過重、肥胖的有14.2%。第二次生產成功自然生產的有65.4%,愈胖的產婦自然生產的成功率愈低(在正常BMI、過重和肥胖產婦的比率分別是69.5%、62.2%、55.9%)。

 

進一步分析BMI的變化和自然產的關係,對第一胎正常BMI的產婦,兩次懷孕間BMI中度增加和高度增加會減少8%和12%的自然生產成功率,對過重和肥胖的產婦,BMI減少則會增加12%和24%的自然生產成功率。如果第一胎BMI就超過,兩次懷孕間BMI變化的影響更明顯。所以剖腹產後想自然產的產婦,在懷孕前就要控制體重。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4年6月號。http://www.mababy.com/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by尿布疹 怎樣照護才正確?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 薛惠珍
特別感謝/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薛惠珍護理長示範指導拍攝
內文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組圖攝影/張明偉
Model/漂亮媽咪 王詩樺 & 可愛寶寶 陳婕寧

寶寶尿布疹是嬰兒最普遍的皮膚疾患,每3名嬰兒就可能會有1個,正式名稱為「尿布性皮膚炎」(Diaper dermatitis)。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表示,就字面上的意義可以知道,乃與尿布所包覆處所引起的局部皮膚發炎反應。本篇單元,特別邀您認 識寶寶尿布疹正確照護方式,讓寶寶揮別紅臀的困擾!

 

 

尿布疹的兩大主因

接觸性的皮膚炎

薛惠珍護理長說,尿布疹發生的主要原因,一為接觸性的皮膚發炎及過敏現象。像寶寶若是整個小屁股紅通通,就可能是對尿布材質、尺寸及剪裁不舒適等,因摩擦而引起皮膚過敏。再者,包括鬆緊帶的部位太緊,也一樣能引起寶寶的過敏情況。當然最常見的主因,就是尿布包覆太久,尿水侵潤不透氣而引起。

 

 

細菌性的皮膚炎

其次,非接觸性引起的細菌性感染尿布疹,則是念珠菌(黴菌)感染,一般多從尿布疹剛開始會出現發紅現象,轉而變為續發性的細菌感染,而出現局部性小丘疹,也就是俗稱的「星狀斑點」(Satellite lesion)現象。有的小疹子甚至帶有膿疱,而濃疱破掉的話,更易引起嚴重的二度感染。

 

 

 

 

尿布疹的症狀及型態

薛惠珍護理長指出,嬰兒尿布疹經常會在夏天出現(體溫高、汗水多),而以6個月至12個月大的嬰兒最易發生。當寶寶罹患尿布疹時,主要症狀包括:皮表具有廣泛性的小疹、皮膚粗糙、有水泡或膿疱產生;尤其在尿布包覆的範圍內,寶寶的小屁股有時幾乎有整片泛紅的現象。

 

所 有的尿布疹都屬於皮膚炎,但依據症狀出現的部位,也有不同的分類。例如,受尿水長期侵潤引起的,稱為「氨皮膚炎」。發生在肛門周圍的紅疹,則稱「肛門周圍 皮膚炎」。發生於女寶寶陰唇內的,稱「對磨疹」。對尿布材質過敏、潮濕悶熱刺激引起的,則稱「接觸性皮膚炎」。若是受到白色念珠菌(黴菌)感染引起,則為 「念珠菌感染皮膚炎」。

 

 

尿布疹因素

常見型態

接觸性

受尿水長期刺激侵潤

氨皮膚炎

發生在肛門口周圍的紅疹

肛門周圍皮膚炎(寶寶紅臀)

女寶寶陰唇內的紅疹

對磨疹

對尿布材質過敏、潮濕悶熱刺激

接觸性皮膚炎

細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黴菌)

念珠菌感染皮膚炎

 

薛護理長指出,當寶寶臀部肌膚長時間浸泡在濕潤的尿布裡,若再加上尿布本身的材質不夠透氣,或是家長為了節省尿布錢,明明該用M號卻買了S號以為可以有比較多片的尿布,反而卻造成寶寶皮膚與尿布接觸密不透風、反覆摩擦,進而引起臀部皮膚角質層結構受損,更易促使寶寶罹患尿布疹。

 

其 次,寶寶大小便排泄物,包括尿液當中的「氨」會使皮膚酸鹼值升高,加之糞便中的酵素刺激下,因而引起刺激寶寶臀部周圍肌膚。再者,不好的尿片,成份不天然 的清潔劑、香皂、溼紙巾,或產品成份中含螢光劑等,也會造成化學刺激的作用,刺激寶寶敏感嬌嫩的皮膚,而引起各種不適症狀。

 

 

尿布疹的照護原則

薛護理長指出,想要避免寶寶尿布疹,最好的方法不外乎就是:

1.家長要勤換尿布,每隔2~3小時查看並更換。

2.溫水洗寶寶小屁屁,並用乾淨紗布巾拍乾,避免使用溼紙巾或用力擦拭,以免增加臀周皮膚摩擦負擔。

3.選擇透氣性較佳、尺寸合適的舒適尿布。

4.勿用痱子粉,以免堆積於寶寶皮膚皺摺部位,造成發紅皮膚的更大刺激。

5.幫寶寶平時穿著透氣較佳的衣物,避免使用吹風機及烤燈,以免造成寶寶皮膚乾裂。

6.平時寶寶洗澡,可使用PH5.5的溫和無香精刺激的清潔劑或母乳皂為佳。

 

已罹患尿布疹的小寶寶,該怎樣照顧他呢?薛護理長提供小撇步說,當寶寶皮膚若有滲血、破皮現象,應先帶寶寶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更嚴重的繼發性感染。平時則可將寶寶患部(臀部及會陰部),暴露於乾燥的空氣中,對尿布疹的痊癒極有幫助。

 

若擔心寶寶不包尿布,則可用兩只尿片上下頭尾對貼,家長不僅仍可抱寶寶,也可讓寶寶光屁股躺著透氣也不擔心尿濕床舖唷!

 

 

護膚品使用注意事項

薛惠珍護理長指導說,若寶寶尿布疹皮膚沒有傷口的話,通常媽咪在幫寶寶清洗乾淨,換上新的尿片前,可幫寶寶臀部塗上一些凡士林(透明狀),使用護膚膏可略留意成份,含有維他命B5的保溼劑、氧化鋅(含溫和藥性的白色乳膏狀)屬於非處方藥,一般均可買來使用,也有隔絕排泄物的較佳保護作用。

 

最後護理長提醒,即使寶寶沒尿布疹,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因為痱子粉遇到尿液、汗水等較易結塊,若黏於寶寶皮膚或皺摺處就更為刺激,更容易讓破皮部位發紅。

 

若剛好寶寶本身又屬於異位性皮膚炎或脂漏性皮膚炎的孩子,皮膚的耐受度通常更脆弱易敏,只要一點點刺激則更容易引起尿布疹。拉肚子的寶寶或住院期間的新生兒,若剛好正接受抗生素治療,糞便常會更刺激,若照護不當,更易引發尿布疹。

 

 

尿布疹須治療嗎?

初期的尿布疹,亦即接觸性皮膚炎,症狀若輕微,可於勤換尿布、透氣乾爽、擦護膚高等照護方式下,讓寶寶回復昔日的健康膚況。但是,如果皮膚的保護機制長時間受尿布性皮膚炎破壞,這時常易併發黴菌感染,而造成「念珠菌尿布疹」(candida diaper rash),這類感染常於身體皺摺部位出現周圍紅斑、脫屑與衛星病灶等症狀,這時醫師就得用抗黴菌藥膏才能治療了。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腹絞痛按摩圖解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臺安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王和順、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
特別感謝/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薛惠珍護理長示範拍攝按摩步驟
攝影/張明偉
插圖/日光路
Model/漂亮媽咪 歐諺榕 可愛寶寶 孫譯晨、胡瑀霏

寶寶半夜腸絞痛哭鬧不止,每4名寶寶就可能有1個,症狀經常超過一個月,讓不少新手爸媽總是睡眠不足、吃盡苦頭。您知道嗎?當寶寶腸絞痛時,可能是膨風引 起,但有的膨風卻不一定就是腸絞痛…本篇邀請專業兒科醫師及護理長親自示範嬰兒按摩物理療法,教父母一次擊退寶寶腸道的消化困擾!

 

 

新生兒腸絞痛機率高

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表示,婦女產後離院的四個月內,護理師們經常也以母乳諮詢電話持續追蹤關心寶寶在家的餵養情形,而有許多媽咪反應的困擾,往往就是遇到寶寶腸絞痛、腹脹、腸躁症等消化不良如何處理等問題。

 

嬰兒肚子餓也哭,尿濕了也哭,到底怎樣判斷寶寶是腸絞痛所引起的夜哭呢?護理長薛惠珍表示,只要扣除寶寶肚子餓、尿濕、室內溫度過冷過熱、衣服釦子或標籤讓身體敏感刺痛不適,甚至是想給大人抱抱等安全需求外,則很可能是腸絞痛、脹氣等原因所致。

 

薛 護理長說,如果是腹脹引起,可先然後用手輕拍寶貝的小肚子,看看是否有打鼓般的空氣回彈音,若有,則屬腹脹(註:平時腹內若沒有太多氣體,聲音較實,並不 會回彈如鼓音)。再者,若寶寶是嚴重腹脹,肚子外觀也會比平時還鼓脹,肚皮也因緊繃變得較亮,這時則要趕緊帶寶寶就醫了喔!

 

 

腸絞痛症狀及原因

其 次若輕拍寶寶肚皮,僅有一點點鼓音,則配合觀察寶寶排便是否正常,因為平時寶寶若沒大便,就不太會排氣,有時也會因此引起寶寶的腹脹現象。畢竟腸絞痛非疾 病,但原因不明;較高的發生比例,則是因為肚子脹氣、腸胃蠕動較快所致。另外若腸道消化酵素分泌不足,兒科醫師亦會開立乳酸菌等處方來調整。

 

因為有時腸道菌叢會分佈不均衡,亦會造成寶寶消化不良等腸絞痛、腹脹、蠕動較快等現象。當寶寶腸絞痛發生時,往往哭泣聲也較尖銳,臨床上更以寶寶「日哭3小時以上」、「一週約有3天發生率」、「症狀延遲達3週」來作為診斷腸絞痛的主要症狀。

 

一 旦寶寶有「腹脹」的嚴重情況,薛護理長提醒,不管寶寶多大都應馬上送醫!因為這往往也與腸套疊、腸扭結的初期症狀相似,故家長千萬不可小覷。寶寶腸絞痛並 非疾病,因為寶寶吃喝仍可維持正常的發育;但腸套疊、腸扭結則屬疾病,會影響寶寶生長發育,因此必須盡快尋求醫師治療。

 

薛護理長也叮嚀,腸絞痛不是腹脹(膨風),但有時也會伴隨輕微腹脹(一點點鼓音),有時則完全不會腹脹。當寶寶輕微腹脹卻可以吃喝,只是一直哭鬧,身高體重等發育均正常,則多因於本身腸胃蠕動較慢、菌叢不平衡所致,這時亦可用嬰兒按摩來舒緩;但若是嚴重腹脹,寶寶不吃不喝,那就一定要給醫師診斷。

 

 

腸絞痛須治療嗎?

臺安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王和順醫師表示,嬰兒腸絞痛約有五分之一的發生機率,好發於3個月大以下的寶寶,通常4個月大起,症狀就會自然好轉,約有三成孩子,症狀則可能持續至5個月大,僅有少部份寶寶持續至10個月大,一般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

 

王主任指出,腸絞痛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與乳糖耐受不良、腹脹、牛奶蛋白過敏、腸道神經系統不成熟,及餵食技巧不當所致。腸絞痛的症狀一般平均發生在一個月大左右,最早則可能發生於出生兩週的小嬰兒身上。

 

腸絞痛每天可能有3次發生機率,最常於傍晚或夜晚兩時段,即副交感神經活動較旺盛,易促使腸道蠕動加快的時段,且症狀可能超過3小時。但隔日寶寶卻依然吃得好、睡得好、不哭鬧,也沒有感冒、咳嗽、流鼻水、發燒、腸胃炎拉肚子等病況,然而夜晚卻會哭鬧,絞痛的情況甚至超過一個月,很可能即是典型的腸絞痛。

 

針 對腸絞痛的緩解法,王主任建議,日常時段可透過「物理療法」,替寶寶順時針方向按摩,以促進腸道蠕動排氣。夜晚時,則建議家長將手心搓熱,按摩寶寶肚子。 因為當人的體表溫熱,能讓腸道蠕動減慢;體表趨冷,腸道蠕動則快。故利用用溫熱的掌心替寶寶按摩,可舒緩夜晚腸道蠕動太快所引起的疼痛感。

 

使 用熱毛巾熱敷可以嗎?王和順主任答說,較不建議家長使用熱毛巾,因為往往不擅拿捏熱水溫度,反容易因此燙傷寶寶。其次是「飲食療法」,若寶寶易有腸絞痛、 腹脹情形,則可改以不含乳糖,或是乳糖減量,及水解蛋白的配方奶粉。若寶寶症狀較嚴重,在「藥物療法」方面,主要則請兒科醫師評估,是否幫寶寶補充益生 菌、乳酸菌等,來幫助寶寶腸道獲得改善。

 

王 和順主任叮嚀說,別小看寶寶腸絞痛的症狀,因為發生時段主要在半夜,父母隔日又必須上班,長期下來,家長通常十分疲累。也因此,當寶寶有腸絞痛情況時,夫 妻雙方在照顧寶寶方面,亦應彼此相互支援與體諒,或尋求長輩協助照顧,平常適當紓解情緒壓力,則是現代父母相當重要的生活課題。

 

 

嬰兒按摩好處多多

薛護理長說,嬰兒剛出生必須適應和媽媽子宮不一樣的環境,因此小寶寶本身會有被抱等心理上的安全感需求。但當寶寶半夜突然哭鬧,則睡眼惺忪的父母,往往也不得不爬起床照顧寶寶,往往也是新手父母最感疲勞的地方。

 

故薛護理長表示,「嬰兒按摩」可有助改善並緩解寶寶腸絞痛發生的種種不適現象;且歐美父母幫寶寶按摩舒緩腸絞痛已相當普遍。據土耳其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嬰兒腹部按摩,甚至亦可縮短寶寶哭泣時間及症狀的強度。

 

其次平時幫寶寶按摩腹部,能舒緩寶寶脹氣,增加排氣,讓食物在腸胃道能順利消化代謝。由於腸絞痛並非疾病,故嬰兒腹部按摩,就是針對寶寶沒有疾病的狀態,給予寶寶預防和平時保健的最佳方法。

 

 

嬰兒腹部按摩圖解

(一)認知篇:

薛護理長指出,幫寶寶按摩時,可使用寶寶專用的天然乳液,或選擇較不刺激寶寶皮膚的嬰兒按摩油。尤其6個月以下的寶寶,則應避免使用純度過高的按摩精油,以免濃度比例不恰當,引起新生兒肌膚過敏刺激。

 

寶寶年齡多大,才可替他「嬰兒按摩」呢?薛惠珍護理長表示,其實寶寶出生起,就可施行按摩了。但是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嬰兒,如早產兒等,則更適合施行按摩,可促進寶寶健康生長及發育,包括從頭到腳等處,均有局部對應的按摩方式,用以促進寶寶口腔肌肉發展或增進食慾。

 

 

(二)安撫篇:
通 常寶寶腸絞痛時,雖然仍維持吃喝,但卻常有啼哭、四肢緊縮的情況,此時可以使用「嬰兒按摩」嗎?薛護理長答說,當寶寶哭得厲害、情緒不安、心煩氣躁,並不 適合施行按摩。不妨這時「參考」以下姿勢來安頓寶寶身心。但媽咪要知道,下方是參考圖,所以仍可依寶寶個別情況,去順應寶寶較舒服的姿勢,來略做調整才是 最重要的喔!

 

 

 

方法1:寶寶面朝外,背部貼靠媽咪胸前,媽咪右手環抱寶寶胸前,另一左手則托住寶寶臀部,並可同時左右來回輕輕搖動,直至寶寶舒適為止。

 

方法2:讓寶寶身體趴靠在媽咪的左手臂上,左手虎口則扶寶寶下巴固定頸部,將寶寶身體倚貼媽咪胸前,右手再從背部輕撫寶寶,同時可上下與左右來回輕輕搖動,直至寶寶舒適為止。

 

薛 惠珍護理長提醒,除上述安撫寶寶的姿勢外,當寶寶很不舒服一直哭鬧的時候,也可帶著寶寶換環境,例如抱著孩子到客廳或陽台走走,或坐搖籃、搖椅、白天則可 開車兜兜風或放音樂給寶寶聽,或使用包巾稍稍包覆給予安全感。另外,有些寶寶甚至喜歡低頻噪音,如電風扇轉動的嗡嗡聲、吸塵器馬達聲等,反而有某種安定 感,薛護理長表示,這些自然療法,有時更具安撫寶寶的作用。

 

 

 

(二)日常篇:

當 寶寶平時無絞痛症狀,或是一般的健康寶寶,都可選在寶寶睡前、沐浴後等時間點,避開寶寶剛吃飽的時間,來替寶寶按摩保健,以作為預防脹氣、腸絞痛的妙方。 薛惠珍護理長提醒,在替寶貝按摩前,應先注意室溫、環境是否舒適,勿選在有風吹的窗口,也可放些輕音樂,媽咪務必事先打理好所有待辦事項(比如接大寶放學 等),以免過程因干擾而中斷,並維持自己和寶貝的最佳心情。

 

●按摩配件:大浴巾或看護墊、嬰兒按摩油、柔和不刺激的燈光及音樂等。

●小叮嚀:

1.按摩時,應同時觀察寶寶臉部表情是否舒適,身體肌肉是否放鬆,若按摩途中,寶寶有任何不舒服或啼哭,則應停止,避免強迫。

2.幫寶寶在家按摩,可暫時不包覆尿褲,讓寶寶感覺更自在,但可於下方墊一塊大浴巾或看護墊,以免寶寶突然尿濕。

 

 

Ι++U;口訣I Love You

●步驟:

1.寶寶肋骨下方,在腹部左上(降結腸)為起點,以四指併攏的前緣,順勢往下推柔至腹部左下,如組圖的順序,像畫出英文字母Ι的手勢。

 

 

 

2.同樣是肋骨下方,於寶寶腹部右上(橫結腸)為起點,也以併攏的四指前緣,橫向往寶寶腹部左側底再轉往下推,如組圖的順序畫出英文字母倒L的手勢。

 

 

 3.最後則是從寶寶腹部右下方(升結腸)上推,再轉橫(橫結腸)往右推到寶寶腹部左側底然後轉往下推(降結腸、乙狀結腸),如組圖的順序,畫出英文字母倒U的手勢。

 

 

 

●用途:

以上手勢,均約做3~5次。可順應人體「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的順序,以按摩方式,將腸內氣體順利排空。

 

 

順時鐘、臍周畫小圈

●步驟:利用兩指端併攏,順時鐘幫寶寶連續在肚臍畫小圈圈。

●用途:按摩小腸,促進腸道消化。

 

 

 

單腳騎腳踏車

●步驟:握住寶寶左腳掌並向上推,如圖1以彎曲寶寶的大腿並緩緩貼近寶寶下腹,停留約3~5秒後,再如圖2慢慢幫寶寶伸直放腿。結束後換右腳做。

●用途:促進下腔腸道排空。

 

 

 

雙腳騎腳踏車

●步驟:同時握住寶寶左右兩腳並一起向上推,如圖1以彎曲寶寶的大腿並緩緩貼近寶寶下腹,停留約3~5秒後,再如圖2慢慢幫寶寶伸直放腿。

●用途:利用加壓按摩法,以減緩腸道症狀即將發作前的不適與疼痛。

 

 

 

當寶寶接受媽咪按摩時,同時也是聽覺、視覺及觸覺的一種輕度刺激,對某些較敏銳的寶寶來說,刺激也可能感覺較大,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每天可固定只選1、2種按摩法,每次約做3~5次,大約五分鐘,並觀察寶寶的接受度,若接受度高,才可慢慢加入新動作或日漸延長按摩的時間。

 

按摩時,媽咪也可溫柔的對寶寶說話,並端詳寶寶表情,注意寶寶全身反應,這都是特別應注意的細節唷!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S!嬰兒的聽力異常?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張璽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梳化/陳瑄娸(Vivian化妝箱世界)
model/熊依蘋、曹以樂(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參考/國民健康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前身)新生兒聽力篩檢衛教單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聽力篩檢衛教單張

聽力是寶寶最早發展出來的感官能力之一,也是與生俱來的基礎能力。有人說聽力是語言學習及社交溝通之本,與其他認知領域的學習關係密切。寶寶的聽力正常嗎?一起來聽聽看吧!

 

 

嬰幼兒的聽力發展里程碑

出生前

張璽醫師表示,聽力是最早發展出的感官能力。當胎兒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大約25週左右即可開始聽到一些母體體內的聲音,例如血流的聲音…等;懷孕大約8個月時,胎兒則可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不過因為是隔著羊水、聽覺器官也尚未發展成熟,所以聽得不是相當清楚,與大人的聽力不同。

 

 

出生後

出生~2個月

●巨大聲響(例如:關門或拍手聲)會令寶寶做出一些反應(例如:眨眼)或是受到驚嚇。

●對熟悉的人、事、物有所反應,例如:聽到父母的聲音。

 

2個月~6個月

●可以辨別「經常聽到的聲音」(例如:父母說話)與「不常聽到的聲音」(例如:陌生人說話)。

●即使看不到父母,光是聽見父母的聲音,就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或表情。

●開始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表現出興趣,例如:按門鈴的聲音、狗叫聲…等。

 

6個月~1歲

●寶寶開始注意聲音的來源(例如:轉頭尋找聲音的來源),亦開始牙牙學語。

●喜歡對他人說話,不過別人都聽不太懂。

●10個月左右,逐漸開始模仿別人說簡單的話,也會分辨大人高興或生氣的聲音。

●11個月左右,可能會隨著音樂節拍而舞動四肢。

 

1歲~2歲

●可以理解部分單字,並能夠說出一些簡單的詞語。

●雖然有時候發音不太清楚,不過可以使用至少3~20個別人聽得懂的詞彙。

 

 

寶寶聽力異常的各種原因

●可能逐漸恢復正常的原因:

●由於新生兒的耳道較軟,聲音傳導的過程比較曲折,因此有時候會造成聽力異常。此類型的聽力異常問題,會隨著耳道發展(耳道會愈來愈直)而自動消失。

●出生時,有少許羊水存在於耳道的深處,經過數週之後,羊水自然會被吸收、代謝,聽力異常的問題也就隨之消失。

●剛出生時,胚胎發育不成熟,耳朵接收聲音反射的能力較弱。等到幾個月之後,胚胎發育比較成熟,耳朵反射的能力增強,聽力異常的問題大多也跟著消失。

 

 

●可能隱藏嚴重問題的原因:

●先天遺傳性問題所致(大約千分之一的嬰兒為這個原因)。

●在子宮內的感染或自體免疫性問題所致。

●其他特殊原因。

 

 

寶寶接受聽力篩檢的必要性

根據研究顯示,每1,000位新生兒中,約有1~2名新生兒有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的問題(多數聽障問題都同時發生於雙耳)。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寶寶,如果能夠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來及早發現,並於滿6個月前接受療育,未來在語言、認知與溝通技巧方面的發展,都不會與其他孩子有太大的差異。

 

 

聽力檢查的時機與方式

建議寶寶出生後的24~48小時內,即可為寶寶進行聽力篩檢,所有寶寶都要檢查。檢查方式為讓寶寶戴上耳機,並將3個感應貼片貼在寶寶的皮膚上,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再由感應貼片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腦波反應,大約2~10分鐘即可完成篩檢。

 

過程相當安全,費用由健保補助(出生3個月之內的寶寶皆可接受篩檢補助,但建議出生後24小時即可篩檢。不過要注意:嬰幼兒聽力篩檢的正確性並非100%,即使通過檢查,如果日後懷疑有聽力問題時,也必須重新接受評估)。

 

 

篩檢沒通過

假使聽力篩檢沒通過,代表寶寶必須進一步接受聽力確診檢查。如果還是無法通過,則會依據聽力障礙的種類與程度,以助聽器、人工電子耳或聽能療育等方式來協助寶寶的聽力發展。

 

 

篩檢通過

倘若寶寶通過聽力篩檢,家長也要注意:即使新生兒聽力篩檢通過,也不表示終生聽力都沒有問題,仍有許多後天原因可能導致聽力受損,例如:中耳炎、外傷、腦膜炎…等。可以從日常生活來觀察寶寶的行為,藉以評估聽力發展的狀況。

 

 

寶寶感染中耳炎的症狀?

中耳炎因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症狀包括寶寶的耳朵感到疼痛、發燒、哭鬧不停、摸耳朵等,以3歲以前的嬰幼兒最容易感染。中耳炎也會容易反覆感染。如果沒有根治中耳炎,可能會影響到聽力發展。

 

 

如何幫助寶寶的聽力發展?

●可以讓寶寶多聽適齡的音樂,有助於刺激寶寶的聽力發展。一般來說,人類的右腦控制創新與美感,左腦則是控制理性及語言,聆聽音樂有助於刺激右腦的發展。

●以棉花棒掏耳朵時,不要掏太深,以免傷害到耳朵。

●大人平時要多跟寶寶講講話,寶寶通常對高音比較有反應。(不過家長也要有一個觀念:不要預期你給寶寶的聲音他都會有所反應,有時候其他更有趣的事物也會吸引他的注意力,使他不一定會去注意身旁的聲音。)

 

 

嬰幼兒聽力及語言發展的簡易篩檢表

0~4個月

●聽到有人逗弄他、跟他玩耍的聲音,會出現高興的表情或聲音。

●對環境中至少兩種非說話的聲音有反應(可能呈現靜下來專心聆聽的樣子),例如:開關門聲、電話鈴聲。

●突如其來、較大的聲響會使寶寶受到驚嚇,例如:打雷聲。

 

 

5~8個月

●寶寶將物品或手指放到嘴巴裡時,倘若大人對他說「不行」或「不可以」,寶寶會暫時停止動作、抑或把手指或物品從嘴巴裡拿出來。

●聽到大人叫他的名字或小名時,會注視著大人,或用微笑、出聲回應大人。

 

 

9~12個月

*能夠發出任2種重複的音節。例如:ㄇㄚㄇㄚ、ㄅㄚㄅㄚ、ㄆㄚㄆㄚ、ㄉㄚㄉㄚ、ㄌㄚㄌㄚ…等。

 

 

聽力發展及學習語言,息息相關

如果聽力異常,寶寶將無法正常學習語言,無法與他人溝通及表達自我,進而影響到社會性與生活品質。聽力發展、語言學習、與他人溝通皆一環扣著一環,因此應及早接受聽力篩檢。

 

「生活中萬一懷疑寶寶的聽力異常,應盡早帶寶寶就醫檢查,藉以掌握學習與治療的黃金期。」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小寶貝,冷氣電扇怎麼吹?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52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特力屋內湖店電器達人 陳思翰、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葉勝雄(依文章出現順序排列)
模特兒/靚亮媽咪Monica&可愛寶貝鄭硯霓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插畫/日光路

每到炎炎溽夏,舉凡冷氣、電扇等消暑電器就會成為家電市場的新寵兒、也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家電用品。各大品牌的冷氣、電扇每年也會不斷地推陳出新,訴求 低噪音、強調冷房效果、宣稱節電等功能。但您知道要如何聰明選購、使用,才能讓有小寶寶的家庭,吹出健康和舒適?

 

 

健康+舒適+省電

雖然家有小貝比的環境,有些爸爸媽媽會擔心使用冷氣或電扇,會不會招致寶寶著涼而生病,但面對節節上升的悶熱溫度,不僅大人受不了、孩子也會因為氣溫炎熱感到不適。其實,正確使用冷氣、風扇,或是聰明搭配夏季涼感產品,是可以同時吹出健康與舒適。

 

 

聰明使用冷氣,吹出健康與舒適

特力屋內湖店電器達人陳思翰表示,由於小貝比需要一個安靜舒眠的環境,因此在冷氣選購上建議以變頻分離式、渦卷式壓縮機的冷氣機種為佳,具有省電和低噪音的優點。

 

另一方面,臺灣夏季雨水多、濕度高,雖然部分冷氣也有訴求除濕、或是過濾髒空氣的功能,但若是照顧者擔心室內環境的濕度、過敏原偏高,不妨另外搭配除濕機或是空氣清淨機使用。至於如何正確使用冷氣或空調,以下有幾點小建議:

 

 

1.溫度不要調太低

「不建議將室內溫度調到24度以下。」陳思翰表示。雖然外頭天氣炎熱,但是室內溫度大約保持在26~28度就可以達到舒適的狀態,另外,將溫度調高風速相對也會比較慢,對小寶寶來說也較適合。此外,夜晚氣溫較低,也要適時調整冷氣或空調的溫度,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2.注意風速與風向

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切忌將冷氣或空調的出風口直接對著人體吹送,達人提醒:「冷氣最忌諱的就是風向往下正對著人體吹,吹久了會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不舒服。」

 

 

3.擺放位置要正確

由於冷空氣會往下降,因此嬰兒床擺放的位置必面在冷氣或是空調的下面或是正對面,也不要放在角落,建議放在兩側。

 

 

4.不妨搭配電風扇使用

許多人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冷氣開了這麼久,室內溫度還是一樣高,一點都沒有涼爽的感覺?」陳思翰建議冷氣若是搭配電風扇一起使用,可以加速冷房效率,同時達到節約用電的效果。

 

而 且冷氣搭配循環扇的效果最優,在冷氣相對應的角落位置擺放一台循環扇,利用循環扇螺旋出風、集中風力的設計,加速冷空氣的對流、冷房效率快、就會越省電、 讓角落也能充滿涼意。如果室內空間坪數較大,還可以在天花板加裝吊扇、以微速的風力運轉,也能加快冷房效率。無論如何,都要記住冷氣或循環扇都不能直接對 著人體吹拂。

 

變頻冷氣,噪音小也省電

近 年來,家電產品紛紛主打「變頻節能」的功能,主要是利用變頻壓縮機的電子技術,控制冷氣空調的轉速、保持室內溫度的恆溫。陳思翰指出,目前分離式冷氣機大 多採變頻,除非家裡有裝潢限制只能裝窗型冷氣,否則以有小寶寶的居家環境建議以變頻分離式冷氣機較為適合,一來噪音小、二來也省電,也不妨考慮有冷暖功能 的機種。

 

此外,購買冷氣有建議要有「買大不買小」的觀念,假設四坪大的空間,若是買符合坪數大小的冷氣,冷房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但如果是買相對於坪數大一點的冷氣,冷房效果相對較好。

 

 

搭配電風扇,吹出清涼一夏

如果沒有安裝冷氣或空調計畫的家庭,陳思翰指出使用吊扇搭配循環扇會比只使用電風扇來得舒適,使用吊扇時也只要調到最慢速的風力即可。如果是小坪數的空間,選用水冷扇也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但切忌無論使用何種電風扇,其風向都不能對著小寶寶吹送。

 

目前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風扇機種,常聽到的有電風扇、循環扇、水冷扇、霧化扇、吊扇(空調扇)等……。以下由達人陳思翰為我們解說市面上常見的風扇種類:

 

風扇種類

特色

變頻設計

電風扇

利用滾軸扇葉的原理。出風量有限、並受限於擺頭轉動的範圍。DC直流電頻風扇又比AC交流風扇(傳統三片式電風扇)來得省電、風力相對柔和、噪音值也較小。

循環扇

渦流循環設計,風力集中、強力放送、吹送距離遠。適合大空間使用、也適合搭配冷氣和空調使用。

霧化扇

霧化扇是利用高壓將水分子震盪成霧化,以增加空氣中的濕度,可調節室內濕度。

水冷扇

透過水、冰塊降低快速降低室內溫度,相對價格較高,但無法取代冷氣。

吊扇(空調扇)

懸掛於天花板下方,加速空氣對流。缺點是無法移動。

 

 

變頻節能,加入小道具輔助冷房效率

夏季耗電量,讓用電量節節上升,無形中荷包也跟著緊縮,而實施節約能源與面對炎夏高溫得兩難,的確讓許多人為此錙銖必較。不過市面上有許多以「變頻」設計的冷氣或是電風扇,可省下為數不小的電費。

 

陳思翰指出,經測試「DC直流電頻風扇」和「AC交流風扇」的用電量發現,在風力相同的狀況下,一台AC交流風扇的用電量和三台DC直流電頻風扇的用電量幾乎一樣,變頻機種的電器其能源消耗量相對減少。

 

但是,變頻產品單價相對比傳統機種來得貴,但以長遠時間來衡量,使用變頻產品所得到的成本回饋和使用體驗會比傳統的家電還要好很多。但由於不同風扇訴求的功能不同、價格也不一,還是需要消費者依據您的需求選購一台最適合您的機種。

 

另一方面,除了冷氣和電風扇可以帶來涼爽感受,利用一些小法寶也能為居家減少熱浪的侵襲,或是加速冷房的效率。例如,將隔熱紙貼於窗戶表面、加裝隔熱窗簾、頂樓塗上一層隔熱漆等,都能適時阻絕日光和熱能,室內再搭配冷氣、電風扇等使用,達到消暑、解熱、省電的目標。

 

 

定期清潔,避免冷氣風扇卡灰塵

陳思翰提醒,使用冷氣電風扇必須注意清潔問題,由於過了一個冬天都沒有使用冷氣,在使用前一定要記得將濾網、散熱鰭片清潔乾淨。夏天時,因為頻繁使用冷氣,建議兩至三個月將濾網拆卸、清洗,住在路邊或一樓的住家由於落塵較多,清潔頻率也要增加,避免濾網卡灰塵,或是影響風量與風速。

 

電 風扇的清潔方式主要根據不同的產品而不同,因為扇葉轉動的靜電作用容易卡灰塵,也是建議用清水清洗乾淨即可,或是使用靜電除塵紙。霧化扇和水冷扇則要注意 裝水的容器,久不用容易滋生細菌或是出現青苔,必須定時清洗乾淨後充分讓陽光曝曬,在管道處也要記得清潔,才能降低異味或霉味的產生。

 

有小貝比的家庭,基於安全上的考量,在風扇外層不妨套上保護網,髒了後直接拆下清洗即可。

 

 

Must Know! 兒科醫師的專業小叮嚀

炎 炎夏日,熱浪一波接著一波報到,貝比也會熱得受不了,究竟該如何正確使用冷氣與電風扇,才能吹出健康與舒適呢?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表 示,由於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比較差、皮膚汗腺發育不全,對於體溫調節的能力尚未健全、體溫容易受到波動,以下有幾點提供給照顧者小建議:

 

1室外室內溫差不宜過大

帶著寶寶從室外高溫進入室內時,建議不要馬上開冷氣或是電扇,以免張開的毛孔突然緊縮,身體會不舒服。

 

2先將寶寶的汗液擦乾

如果寶寶在室外流得滿頭大汗,回到室內時,必須先將寶寶的汗液擦乾後再開冷氣或電扇,否則冷氣吹到寶寶流汗的皮膚表面,瞬間溫差太大會讓寶寶著涼,也比較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的狀況。

 

3風口不能直接對著寶寶

無論是冷氣或是電扇,風口都不能直接對著寶寶吹拂。

 

4避免寶寶著涼

吹冷氣或是電風扇時,最基本的就是穿上紗布衣再加一件薄外衣,記得要將寶寶的肚子遮蓋住,或是再蓋上一條小棉被。由於小寶寶比較容易流汗,背部記得再鋪上一件紗布巾。特別是,在寶寶入睡前,一定要幫他把汗液擦掉,以免汗液在蒸發時、體溫降低,容易受寒。

 

5寢具要隨季節更換

寢具材質也要注意。寢具必須隨季節更換,尤其是寶寶大多時候靠流汗來調節體溫,如果寢具材質過於保暖、不透氣,寶寶睡覺容易流汗而悶在體內而阻塞汗腺、容易長痱子。

 

6如何觀察室溫適不適合小寶寶?

如果寶寶滿頭大汗,就代表氣溫過於炎熱;如果寶寶手掌、腳掌冰冰涼涼的,就代表外界氣溫過低,需要添加外衣喔!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腸病毒」徹底out!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89

採訪撰文/陳韻如
諮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 蘇韋如
企劃編輯/張玉櫻
健康寶寶/高均翔(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與內容無關)

疾病管制署於5/19公布今年第1例腸病毒71型重症案例, 2歲5個月大男童因發燒、手口足病等症狀到診所就診,隔晚即出現抽搐、嘔吐、心跳過速等疑似重症病徵,所幸即時轉至大醫院就醫治療,狀況穩定,研判為腸病 毒71型重症個案。疾管署提醒,目前台灣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鄰近的中國、香港、新加坡及越南等國疫情亦持續攀升,大人小孩都要嚴加防範!

 

 

疾管署加強防範計畫

疾管署蘇韋如醫師表示,因應腸病毒流行期來臨,目前已經協同地方衛生單位完成各項防治整備工作。在衛生教育方面,透過辦理「加強腸病毒防治計畫」,分區培訓防治種子人員教導民眾預防知識,並完成國小、幼稚園、托兒所等機構之洗手設備及衛教宣導查核,提供幼學童衛生的學習環境。

 

在提升醫療品質方面,疾管署自3月起即與台灣兒科醫學會合作,分區辦理「腸病毒診斷處置」教育訓練,提升臨床醫師診斷能力與照護品質。同時「腸病毒重症醫療網」之75家責任醫院(見表一)亦已完成整備,希望可以於腸病毒流行期間,有效確保嬰幼兒健康,降低疫情對社會的危害與衝擊。

 

表一「腸病毒重症醫療網」之75家責任醫院

 

 

 

※註:位處離島或無責任醫院之澎湖縣、金門縣及連江縣,可透過空中轉診機制或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指揮官之協助,進行轉診或病床調度。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病毒性感染症合約實驗室(8家):

臺大醫院、三軍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大醫院、高雄長庚醫院、花蓮慈濟醫院。

 

 

小心!「腸病毒」找上門!

蘇韋如醫師提醒爸比媽咪,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像是:家庭、校園、安親班等公眾場合最容易傳播,因此民眾要特別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在親吻、擁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要正確洗手。

 

 

當心傳染途徑

人 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 腸病毒發病前幾天,喉嚨部位與糞便檢驗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具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12週之久。

 

 

常見臨床6病症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蘇韋如醫師表示,最常引起的是手足口病以及疱疹性咽峽炎;有些baby則是會面臨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像是: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若 家中孩子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不要上學,不要帶至托嬰中心、托兒所、幼兒園或安親班,並請注意觀察家中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例如嗜 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蘇韋如醫師表示,一旦出現上述病狀,務必 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針對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疾病、臨床症狀及可能病毒型,蘇韋如醫師說明如下:

 

 

Type1‧泡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此症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以及咽峽部位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天。但此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Type2‧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引起)

此症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嘴唇,還有四肢的手掌、腳掌、手指及腳趾處)。此病毒會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Type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此症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嘔吐;一開始常被誤以為是肺炎,接著會有明顯的心跳過速,進而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若能順利度過症狀,復原也會很快。

 

 

Type4‧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此症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合併有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病程約1週。

 

 

Type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

此症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病程會持續4~14天。

 

 

Type6‧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

此症狀會有皮疹出現,通常為斑丘疹狀合併有小水泡。

 

 

消滅腸病毒,消毒預防一起來!

疾管署因應腸病毒流行期來臨,已經協同地方衛生單位完成各項防治整備工作;在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的季節,爸比媽咪可以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預防9方法

1.每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新生baby可多餵食母乳,提高自體抵抗力。

3.幼童生病時應儘速就醫,並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保持室內通風。

5.孩子的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或絨布玩偶)應經常清洗、消毒。

6.嬰幼童的照顧者或長期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7.病毒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和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8.維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可提昇免疫力抵禦病毒。

9.避免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baby及幼童。

 

 

消毒4撇步

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因此,使用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2.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就可減少腸病毒殘留與傳播。

3.乾燥的環境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4.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夏日肌膚診療室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89

採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臺安醫院皮膚科主任 陳眉穎
攝影/愛麗絲寶貝寫真館
演出/可愛寶寶:陳星妤;漂亮媽咪:蘇品琦

好不容易,太陽公公趕走了寒冷的天氣,宣告夏季正式來臨!你準備帶家裡的寶貝上哪走走呢?適度的戶外活動不但有助於寶寶全身大小肌肉的發展,爸比媽咪也能 藉此機會帶領寶寶觀察大自然、提供發展所需的感官刺激。只是,寶寶的肌膚比成人嬌嫩,該如何幫助他們遠離烈日、汗水及蚊蟲大軍的侵襲呢?

 

 

寶寶肌膚特性

電視上的廣告常說,Baby的肌膚嬌嫩、脆弱,需要加倍的呵護,究竟,他們的皮膚和成人有何不同?臺安醫院皮膚科主任陳眉穎指出,寶寶的肌膚主要具有兩大特性:

 

 

1.厚度薄

寶寶皮膚的厚度約只有成人的1/3,角質層也較不具備保護力,因此,比成人的肌膚更敏感,任何一點刺激都有可能引起不適,如:氣候的變化、衣服厚度及材質的改變…等等。

 

 

2.汗腺功能不成熟

寶寶的汗腺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常有排汗異常的情形,且汗孔容易被汗水所阻塞,稍微一悶住就容易起疹子。

 

 

夏季4大肌膚問題

問題1:痱子、汗疹、對磨疹

夏 季高溫、潮濕,對於新陳代謝比成人快的寶寶而言,經常是汗如雨下,再加上寶寶的汗腺分泌較為旺盛,很容易因排汗不良而產生肌膚問題。陳眉穎主任表示,夏日 門診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痱子、汗疹及對磨疹,它們的成因都很類似,多半是父母擔心孩子著涼,給寶寶穿過多的衣物,以致大量排汗,因汗水酸鹼值與皮膚不同而造 成對肌膚的刺激。

 

其中,因汗水阻塞於汗腺或汗孔裡所形成的一顆顆紅色小疹子,可能是膿皰狀、也可能像清澈小水滴的稱為「痱子」;成片泛紅的則稱為「汗疹」。至於「對磨疹」好發於脖子、腋下、跨下及腹股溝,甚至有些年紀較小、體重較重的小嬰兒,身上會像「米其林寶寶」一樣有一圈一圈的皺褶,這些地方平常會被悶住、浸潤於汗水中,然後因小朋友好動、產生摩擦而發作。

 

 

應對要點

●穿著棉質、透氣衣物,且不要讓寶寶穿太多,頂多比成人多加一件即可。

●控制室內溫度在令寶寶舒適的25°C左右,濕度則在55%〜60%為宜。

●尿布不要包太緊、太悶。

●常為寶寶更換姿勢,特別是脖子、腋下、跨下、腹股溝等皺褶較多的區域,可利用寶寶睡眠時幫他舒展開來透透氣。

●沒有必要因怕流汗而限制寶寶運動,只要注意大量流汗後,儘快沖澡或以毛巾沾水把汗擦乾即可。

 

 

問題2: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寶寶,在夏天流汗多的情況下也較容易惡化,異位性皮膚炎多半與過敏體質有關,經常在1歲以下的寶寶身上發生。

 

由於汗水夾帶許多體內排出的廢物,本身是一種刺激性物質,若不盡快從身上洗去,就會引發「癢」的感覺,促使寶寶更頻繁的搔抓皮膚,也會讓異位性皮膚炎更加惡化。

 

此外,異位性皮膚炎寶寶天生表皮屏障有問題,肌膚不容易保住水分,清潔不當可能會越發乾燥,所以夏季肌膚的清潔、保養對於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來說,是一項很大的考驗。

 

 

應對要點

●發作時儘快就醫把情況控制下來,平常則要著重於保養。

●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構造是有缺陷的,患者每天必須使用乳液保濕,且在剛洗完澡、身體還有些水份時就要趕快塗抹。

●盡量不要給寶寶穿著人造纖維或動物毛材質的衣料。

●環境要注意通風、涼爽,少用毛毯及絨毛玩具。

 

 

問題3:蚊蟲大軍侵襲

夏天蚊蟲特別容易孳生,再加上會有比較多戶外活動的機會,特別是公園、草地…等地方,由於蚊蟲喜歡叮咬體溫高、容易流汗而皮膚濕潤的人,小朋友剛好具備這些特性,再加上寶寶的行動能力較差、不太可能去「反擊」蚊子,這也是他們比較容易被蚊子盯上的原因。

 

許多爸比媽咪反映,家中寶貝每次被蚊蟲叮咬,都要好久好久才會好,甚至容易留下疤痕,為什麼會這樣呢?陳眉穎主任表示,成人被叮咬的經驗較多,對蚊蟲的唾液已有適應性,但寶寶的免疫系統正處於成長、調節的階段,對於蚊蟲叮咬的免疫反應通常較為激烈。

 

因此,被叮咬的部位較容易產生強烈的局部反應,再加上較大的嬰幼兒經常無法克制自己而動手去抓被叮咬處,一旦抓破皮、產生傷口,就容易併發細菌感染,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爸比媽咪不可不慎!

 

 

應對要點

●一旦被蚊蟲叮咬,越早擦藥來減少過敏反應越好。

●以冰敷、外用藥物(寶寶專用蚊蟲叮咬藥膏、或醫師處方的止癢抗過敏藥物),來減少寶寶搔癢的症狀,若寶寶仍無法克制搔抓行為,可請醫師評估是否開立口服止癢藥物。

●到蚊蟲較多的地方前,記得先幫孩子噴、擦上防蚊液,但防蚊液對較小寶寶的肌膚來說過於刺激,最好噴在衣物上,或貼防蚊貼紙、帶防蚊手環。

●在家可使用電蚊香、蚊帳等措施來預防寶寶遭受蚊蟲攻擊。

●為避免孩子被蚊蟲叮咬,室內盡量避免栽種植物。

 

 

問題4:曬傷

夏 天是戶外活動的旺季,也是寶寶最容易曬傷的時候,一般人總以為小朋友多曬一點太陽無所謂,反正皮膚的新陳代謝很快,過沒多久就可以白回來,其實,爸比媽咪 需要建立一個觀念,皮膚不只會曬黑,還會曬傷,許多醫學報導都認為,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是從小就開始累積,因此許多人到了20〜30歲時,肌膚就開始出狀況,這和兒童時期有沒有做好防曬工作有很大的關聯性。

 

 

應對要點

●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太陽最毒辣的期間帶寶寶出門。

●2歲以下的小寶寶不能以防曬品直接塗抹於身上,建議以遮蔽的方式來防曬,如:穿著織法較密的薄長袖衣物、戴寬邊帽、撐傘或以嬰兒推車遮棚阻擋陽光。

●2歲以上活動量較大的大寶寶,除了遮蔽的防曬措施之外,還必須搭配孩童用防曬乳液或防曬噴霧劑…等防曬產品的使用。

 

 

呵護肌膚3步驟

清潔篇

1.隨時為寶寶擦汗

由於汗水對皮膚來說也是一種刺激物,爸比媽咪最好隨身攜帶小毛巾,或是溫和不刺激的濕紙巾來幫寶寶擦拭身體,尤其是最容易出汗的脖子、腋下、胯下及腳底。

 

 

2.勿過度清潔

陳眉穎主任認為,使用清潔產品的洗澡方式,一天還是以1次為原則,一天洗多次澡容易造成過度清潔而傷害肌膚,若寶寶運動後大量流汗,可以擦澡或清水沖洗的方式即可。

 

「我還滿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使用沐浴油來泡澡,尤其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皮膚容易乾燥或敏感性肌膚的寶寶,因為沐浴油本身具有保濕滋潤的功能,泡完也不需再以水清洗,畢竟有時要幫寶寶全身塗抹乳液並不是那麼方便、容易。至於2歲以上、活動力較好的孩子,可能就要選擇較具清潔成份的產品,才能把汗水髒汙洗乾淨。」陳眉穎主任說。

 

 

保養篇

1.寶寶天生麗質不用擦保養品?

許多爸比媽咪常誤以為,寶寶的肌膚天生麗質又嬌嫩,最好少用、甚至不用護膚產品,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因為寶寶的皮膚和皮下組織較薄,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差,反而比成人更需要保護。

 

 

2.依氣候選擇不同保養品

在冬天,你可能必須為寶寶選擇加強保濕力滋潤、質地較油的保養產品;但在夏天,清爽、無負擔才是最重要的訴求,否則反而容易造成寶寶毛囊阻塞、引發毛囊炎。以常用的凡士林為例,由於它的黏稠度較高,在冬天是很好的保濕產品,可是在夏天反而會因包覆性太強而使寶寶不舒服。

 

 

 

防曬篇

選擇物理性防曬產品

市面上的防曬產品可分為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兩種。物理性防曬的原理是採用粉末基質混和油脂的成份,以反射紫外線的方式達到防護效果,因為只會停留在皮膚表面,容易清洗、不刺激皮膚,對嬰幼兒來說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而化學性防曬則是先吸收紫外線能量後,再轉化為一種較低的能量釋放出來,藉此消除紫外線對肌膚的影響,質地較為輕透、防曬效果也更強,但使用在寶寶身上卻有化學成分代謝的問題,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影響健康,因此最好避免將純化學性防曬品使用在寶寶身上。

 

 

如何挑選肌膚產品?

由於一般消費者很難從成分上分辨產品的好壞,最好選擇有信譽的大廠牌,並且注意產品的認證及是否通過兒童臨床測試。

陳眉穎主任建議,如果爸比媽咪擔心化學成份傷害寶貝的肌膚,可以選擇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使用的產品,因為通常不會含有色素、香料、防腐劑,相對來說較為安全。

若爸比媽咪對於挑選寶寶的肌膚產品有任何疑慮,也可以請教皮膚科醫師,由醫師來推薦適合寶寶膚質的產品喔!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揪出衛生死角,小孩免疫力UP UP!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89

採訪撰文/陳宥妤
諮詢/板橋雙十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鄭康祥
攝影/張鎮宇
梳化/蔡琇惠
演出/帥氣爸比:鄭康祥;漂亮媽咪:趙芷麟;可愛寶貝:鄭家宜
拍攝場地提供/新北市新店區私立佳欣幼兒園

為什麼自從小朋友到幼兒園上課後,感冒、肚子痛、拉肚子情況輪番發生,三天兩頭就要到醫生叔叔那裡報到;難道小孩真的不用太早去上學嗎?還是幼兒園環境衛生有我們看不見的死角,導致幼兒時常生病?

 

 

上幼兒園就一直生病?

幾乎許多媽媽們都有類似的經驗:小孩送到幼兒園或托兒所後,感冒、發燒、腸胃炎等症狀隨之而來,原本健康又不常生病的孩子,生病的頻率變得好高,常常診所醫院跑不停。

 

板橋雙十聯合診所主治醫師鄭康祥表示,初生嬰兒在母體裡得到許多來自媽媽的抗體,保護他們不受多種病菌的感染,但這些抗體會隨年齡增長漸漸消失,寶寶也要開始獨立面對許多的病毒與細菌,建立自己的免疫力;離開家裡進入托兒所、幼兒園這樣的公共環境,也是幼兒離開保護、開始蒐集各種抗體的好時機,等孩子各式各樣的抗體蒐集足夠後,他們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健全,往後就比較不容易生病了。

 

 

盤點孩子進入幼兒園常生病的原因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為什麼比較容易生病?鄭康祥醫師整理出3種原因如下。

 

 

1.幼兒間交叉感染

孩 子在家裡環境單純,進入幼兒園後必須和超過一個以上的小孩互動,將許多孩子集中在一個空間裡,若有一個孩子感染細菌或病毒而生病,那其他小孩也難以倖免; 再加上幼兒園或托兒所流行的病毒種類很多,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還有造成腸胃炎的輪狀病毒、諾羅病毒 等,在同一個時間點,幼兒園裡有不同的病毒正在流行,幼兒間交換病毒的結果,就引發孩子時常生病了。

 

 

2.環境衛生沒有作確實

許多父母在選擇幼兒園時,會將師資、地點和設備列入考量,卻忽略了環境衛生的檢驗問題。幼兒每天長時間在裡頭活動,吃的、用的、玩的,所有接觸到的東西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因此,若環境衛生沒有落實乾淨,無疑是將幼兒的健康擺放在最令人憂心的地方。

 

 

3.幼兒抗體尚未齊全

人體內的白血球,天生就具有吞噬細菌的能力,淋巴球也可以製造出各種抗體,而有的抗體在寶寶剛出生時就具有相當的數量,有些卻要等到幼兒6歲左右才能達到和成人相同的標準量。也因此在6歲前,幼兒因為抗體尚未齊全,當他們受到細菌和病毒侵襲時,會藉由生病來產生抗體;而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因為生活接觸面積擴大,再加上與人互動的機會增多,感染病毒和細菌的機率也就變高了。

 

不過,鄭康祥醫師也強調,隨著幼兒年齡增加,由於疾病的一再刺激,體內抗體增多,抵抗力也慢慢的增強,6歲後,生病的次數就會開始慢慢減少,父母們不必將生病和上幼兒園這件事劃上等號。

 

 

check!幼兒園衛生死角大公開

幼兒園環境有很多衛生死角容易被忽略,而這些地方卻可能是孩子每天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地方,爸媽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地方在我們的意料之外。

 

 

1.廁所馬桶

馬桶細菌數多,眾所皆知,清潔動作如果不確實,幼兒如廁後又沒有洗手,布滿細菌的雙手再接觸到食物,很容易透過「糞口傳染」的途徑感染由輪狀病毒和諾沃克病毒導致的急性腸胃炎疾病。

 

 

2.餐具擺放處

常 見許多幼兒園擺放幼兒餐具的地方周圍骯髒,幼兒使用後的餐具以清水沖洗過後,甩一甩就直接擺放在櫥櫃或桌上,殊不知空氣中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灰塵附著在 上,下次使用時就讓幼兒通通吃下肚;鄭康祥醫師指出,潮濕的狀態確實會讓病菌容易孳生,建議餐具使用後可擺放在烘碗機中保存,下次使用時再拿出來,乾燥後 的餐具衛生度也會提升。

 

 

3.午休睡具

孩子午睡會使用到棉被、睡袋及枕頭等睡具,這些直接接觸到幼兒皮膚表面的用品,應定期清洗並讓陽光曝曬,以免幼兒的汗水及附著在上的髒污會透過接觸性感染導致幼兒皮膚疾病。

 

 

4.球池

幼 兒在滿布五顏六色彩球的池子裡玩得不亦樂乎,但這些彩球和球池底部若沒有清潔乾淨,很容易成為疾病的溫床;幼兒碰過彩球後,再將手放入嘴巴中,彩球上的細 菌也跟著跑進身體裡面,或許前一個小朋友如廁後沒有洗手碰過同一顆球,或是正患有感冒的孩子不小心在球上打過噴嚏,若沒有經過定期消毒和清潔,球池就會變 成幼兒生病的推手。

 

 

5.飲水機

除了爸媽們從家中準備的飲水外,幼兒園也有提供飲水機讓幼兒飲用,當然裝水會由老師們協助;飲水機機體若沒有清潔乾淨,出水處容易藏污納垢,甚至孳生黴菌,若讓幼兒飲用下肚,各種腸胃型疾病也跟著上身。另外,飲水機管線也要定期清理,確保飲水純淨和衛生。

 

 

6.餐點準備處

飲 食衛生與否也是一大考量,準備餐點的環境清潔工作很重要,除了細節處清潔消毒外,餐點保存問題也要納入考慮;部分幼兒園或托兒所為了怕延誤幼兒用餐,會先 將餐點提早準備好,但鄭康祥醫師表示,餐點擺放過久除了不新鮮容易讓食物變質外,有些食材經過擺放會有病菌產生,如「仙人掌桿菌」,是一種土壤中的微生 物,經灰塵、昆蟲傳播污染食物,常見於不新鮮的炒飯、米食等澱粉類食物。

 

6方法,讓孩子減少生病

想讓幼兒生病的機率降低,首先要先提升他們的免疫力,鄭康祥醫師提供以下6點建議供爸媽們參考。

 

1.督促幼兒勤洗手:幼兒喜歡摸東摸西,手上的病菌也多,許多疾病的產生來自手的傳遞;督促幼兒如廁後洗手、玩玩具過後洗手、飯前飯後洗手等,能有效降低生病機率。

 

2.保持室內通風:密閉的空氣,會降低幼兒的抵抗力,因此最好開窗讓室內空氣流動,以免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高,病菌又在裡頭活躍,對孩子的健康不利。

 

3.多補充營養:孩子的免疫力需要營養的補給,飲食要營養和全面,適當攝取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其中維生素C、D等的補充很重要;糙米、全麥麵包、深色蔬菜、深色水果,這些富含維生素與益生質的食物,天天都要攝取。

 

4.生病隔離:孩子群聚在一起很容易藉由交叉感染生病,幼兒生病應先在家休養,以免經由飛沫傳染再度讓其他小孩生病或延後本身康復時機。值得注意的是,若孩子生病勉強到學校裡,暴露在更多細菌中,本來只是單純的感冒,反而可能併發肺炎。

 

5.多曬太陽:平時不要只待在室內,要偶爾到戶外曬曬太陽,讓陽光活化皮膚上的維生素D,提升身體免疫力。

 

6.關注幼兒習慣:日常時時提醒孩子不要把手放嘴巴裡,或是揉眼睛、挖鼻孔等動作,才不會讓細菌或病毒有機會侵入身體。

 

 

讓病毒&細菌遠離孩子

幼兒園的環境衛生和孩子健康息息相關,許多看不見的死角,卻是暗藏細菌和病毒的大本營,留意細節處並清理確實,再輔以教導幼兒正確的個人衛生習慣,相信病毒、細菌漸漸的會和幼兒說bye bye!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耳炎的4迷思+5預防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89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高凱亮
攝影/2026兒童拍拍(0955871691)
化妝/小敏
演出/漂亮媽咪:江惠瑜、可愛寶貝: 張恩禔

當孩子耳朵流出膿或水,或說耳朵痛,一定是中耳炎嗎?為什麼孩子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中耳炎的治療一定要服用抗生素嗎?得過中耳炎的孩子嚴禁游泳?中耳炎的預防與居家照顧,又該怎麼做呢?

 

 

幼兒中耳炎的成因

中耳炎顧名思義就是中耳發炎,一般來說,中耳炎的細菌與病毒都是由鼻咽部的耳咽管進入,因此,耳咽管的功能是否良好,與是否容易罹患中耳炎有關(耳咽管是人體調節中耳壓力的一條小管,也是連接中耳腔與鼻咽部的通氣管,開口於鼻咽部)。

 

事實上,耳朵的構造十分嚴密,除非真的有受傷,否則細菌不太容易從外耳直接攻入中耳,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高凱亮醫師指出,幼兒之所以很容易感染中耳炎,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幼兒耳部結構尚未發育完全,與成人相較之下,他們的耳咽管比較短也比較平,又與鼻咽相連,因此,當感冒(鼻腔受到感染)時,病毒很容易沿著鼻咽管漫延至耳咽管進入中耳腔,進而引發中耳炎。

 

此 外,患有過敏性鼻炎的幼兒,也容易因為鼻塞使鼻咽管壓力不平衡,進而使耳咽管功能失調,造成中耳發炎;換句話說,反覆性感冒、鼻竇炎、感冒、鼻腔有異物塞 住、鼻腔受到感染、鼻腔內黏膜的發炎時,耳咽管因腫脹而堵住,導致病毒逆行進入到耳部,進而造成耳咽管堵住等,都有可能造成中耳發炎。

 

 

Q:游泳或洗澡,耳朵進水,會造成中耳炎嗎?

基 本上,游泳或洗澡時的耳朵進水是不會造成中耳炎的。高凱亮醫師表示,游泳或是洗澡時造成耳朵進水,水都只會在外耳的部分,由於外耳跟中耳之間還有一層耳膜 的隔絕,基本上,外耳的水是不會進入到中耳,除非是耳膜本身已經有破洞或破損,才有可能發生外耳的異物或積液進入到中耳的可能。

 

 

中耳炎的好發族群

高凱亮醫師表示,15歲是中耳炎好發的年齡,3歲以下的幼兒,大概有三成左右都會反覆得到;5歲以上或是成人也會得到,只是相較之下比例較少。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6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得到中耳炎!

 

他們之所以會得到中耳炎,主要與喝奶的姿勢有關係,當吮奶的姿勢躺得太平,會造成奶水逆流刺激鼻腔、耳咽管,進入其中而引起中耳發炎,因此,高凱亮醫師提醒爸媽應注意嬰兒的吮奶姿勢(保持約45度的餵奶姿勢),在喝完奶後也可以將寶寶直立15分鐘,防止奶水的逆流。

 

 

中耳炎的症狀

急性中耳炎的症狀,最明顯的就是耳朵痛、發燒。年紀比較大的小孩,通常會跟爸媽反應自己耳朵痛,還無法用語言表達耳朵痛的孩子,可能可以觀察到的症狀包括:孩子特別煩躁不安、哭鬧不休、不斷拍打或摸耳朵、高燒不退等。

 

 

Q:耳朵流出膿或水、說耳朵痛,一定是中耳炎嗎?

高凱亮醫師指出,進行中耳炎的診斷時,最主要會觀察耳膜的變化,當中耳炎很嚴重,耳膜破裂才會流膿水;耳朵流出膿或水,不一定是中耳炎的症狀,有時候孩子半夜睡覺,有異物(例如小蟲子)進到耳朵裡面,也會造成耳朵疼痛,所以並不能說耳朵疼痛是中耳炎的特定現象。

 

 

中耳炎的併發症

治療不完全的中耳炎,有時會成為慢性中耳炎、耳內積水,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幼兒的聽力發展,嚴重的中耳炎甚至會造成腦膜炎、腦膿瘍等腦部併發症。早期治療不當的中耳炎併發症較為嚴重,例如,乳突發炎,細菌會經由中耳進入乳突內造成感染,造成乳突骨以及周邊組織發炎。近年由於醫學知識較為進步,醫師與家長皆了解中耳炎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因此發生機率大幅降低。

 

 

中耳炎的治療

【情境】

5歲的林妹妹發燒3天了,體溫一直很高,而且一直說耳朵很痛,經過醫生診斷後,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媽媽心想:「抗生素吃多了是不是不好?真的只有這樣的治療方法嗎?」

 

 

2歲以下直接使用抗生素

急性中耳炎的處理,最重要的是症狀緩解、水分補充,以及抗生素使用。高凱亮醫師進一步指出,在美國最常使用抗生素對抗的疾病就是中耳炎,然而,為了避免造成過度診斷以及抗生素的濫用,200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與家庭醫學會,訂立了下列共同的治療準則:

 

●6個月以下嬰兒,若是被診斷出或疑似中耳炎,直接使用抗生素治療10~14天。

●6個月至2歲,診斷出中耳炎, 直接使用抗生素治療10~14天。

●2歲以上幼兒,症狀不嚴重, 先使用止痛藥1~3天,有些時候中耳炎會自然痊癒,如果症狀惡化或持續,才會使用抗生素。

 

 

中耳炎治療的四大錯誤迷思

錯誤迷思一:中耳發炎應使用外滴藥劑

高凱亮醫師表示,許多爸媽會認為耳朵發炎了,必須趕快滴藥劑在耳朵治療,其實,大部分滴耳劑的藥物是用於治療外耳相關疾病,中耳炎的治療主要仍是藉由口服性的抗生素吸收,緩解發炎的症狀,滴劑通常在個別的個案才會考慮使用。

 

 

錯誤迷思二:得過中耳炎的孩子不能游泳

高凱亮醫師表示,當中耳炎已經嚴重,耳膜破裂時,進水會很不舒服,此時才會建議爸媽盡量避免讓孩子的耳朵進水;但是,如果耳膜並沒有破裂的情況下,是可以游泳的。

 

 

錯誤迷思三:前後拉耳朵可讓中耳炎好得快

高 凱亮醫師表示,拉耳朵這個動作單純只是醫生看診時的動作,若前來求診的小朋友出現發燒、耳朵痛的症狀,醫師會微微拉扯小朋友的耳垂,如果才輕輕拉扯,小朋 友就會痛得哇哇叫,醫生就會再進一步以耳鏡來觀察與診斷是否為中耳炎。針對中耳炎的治療,藥物治療效果遠遠勝過物理性治療,爸媽切勿自行亂拉扯患有中耳炎 寶寶的耳朵。

 

 

錯誤迷思四:儘早戒奶嘴可預防中耳炎

有爸媽提及儘早戒奶嘴,可以預防中耳炎?高凱亮醫師表示,目前沒有研究證實儘早戒奶嘴可以預防中耳炎,如果是反覆性中耳炎發作,比較有可能的情況是長時間含著奶瓶,因為奶水在口腔裡面很容易嗆到,逆流到中耳。

 

 

中耳炎的預防與居家照顧

1.減少感冒機會

中耳炎其實是感冒的併發症,當感冒的次數多,也會較容易導致中耳炎的感染。反覆得到中耳炎的小孩不小心感冒時,爸媽一定要請醫生仔細檢查耳朵有無發炎的症狀。

 

 

2.注意寶寶喝奶姿勢

注意寶寶喝奶的姿勢,避免躺平,最好保持45度的餵奶姿勢,喝奶完畢之後,將寶寶直立15分鐘,避免奶水逆流至中耳。

 

 

3.控制孩子的過敏性鼻炎

鼻 腔有重要的過濾與加溫的功能,過敏性鼻炎就是環境中種種因素,引起鼻腔黏膜的過敏反應,會出現不斷打噴嚏、大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過敏性鼻炎可能併發中 耳炎;有效控制孩子過敏性鼻炎的方法包括:均衡營養的攝取、注意早晨與換季時的保暖、多喝水、避免過敏性食物、保持環境的通風與整潔、避免讓嬰幼兒處於二 手菸的環境當中。

 

 

4.按時接種疫苗

還沒有得到中耳炎時,施打疫苗或預防針可以降低得到中耳炎感染的機率,按照接種時程,讓孩子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3合1疫苗

 

 

5.保持寶寶鼻腔清潔

協助孩子或引導孩子學習輕輕地擤鼻子,保持鼻腔暢通如果孩子已經處於重感冒狀態,爸媽要更勤於協助孩子清潔鼻腔,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讓孩子鼻塞的情況持續太久,造成黏膜腫脹併發中耳炎。此外,高凱亮醫師建議,可以適度地使用洗鼻水或是可以打出小分子的噴霧式洗鼻器,減少鼻腔內的分泌物。

 

母乳中含有許多抗體,1歲前多餵母乳,也可以減少中耳炎發作的機率。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魚刺卡喉嚨,速就醫!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67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蔡易錚
模特兒/溫柔媽咪宣蘋、活潑寶貝東東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魚刺造成喉嚨梗塞,是耳鼻喉科內常見的案例,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有7成民眾會試圖想辦法解決,常見的偏方包括吞食固體食物、喝醋、飲水,用手挖喉嚨等,但 這些方式反而具有造成損害身體的風險,尤其當年幼的寶貝被魚刺扎傷,更不可輕舉妄動,最好迅速前往耳鼻喉科就醫。

 

 

老偏方Don’t do it

每當身邊有人誤吞魚刺,馬上就會聽見旁人嚷嚷著傳統偏方,但是這些偏方真的有效嗎?即使魚刺順利取出或吞下肚,是否又會造成哪些不良的影響?

 

 

錯誤方法1:大口吞飯

家 中小孩在吃飯時,貼心的父母總會替孩子將魚肉撕成細小的碎片食用,雖然在處理魚肉的過程中,已經注意過避免殘留魚刺,但還是偶有遺漏的狀況發生,而寶寶由 於相當仰賴父母提供的食物,可能已經養成了吃飯時不特別注意魚刺的習慣,因此細小的魚刺很容易就夾雜著白米飯,一同進入寶寶的口腔、喉嚨當中,增加了寶寶 誤吞魚刺的風險。

 

由於魚刺卡在咽喉中的方向及位置不明,若貿然吞進大口白飯,可能使得魚刺扎進寶寶食道。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即使藉由大口吞白飯的方式,順利將魚刺帶離咽喉及食道,較堅韌的魚刺仍有可能造成寶寶胃穿孔的危機、甚至魚刺若不慎進入縱膈腔內,還會造成嚴重的縱膈腔發炎。」

 

 

錯誤方法2:飲用大量白醋

許 多人認為,藉由大量飲用白醋,便能在白醋接觸到魚刺時,使魚刺軟化,將魚刺帶離咽喉及口腔。不過蔡易錚醫師說明:「家長可以實驗將魚刺浸泡在大量的白醋 中,魚刺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達到軟化的成果,因此飲用白醋的做法是錯誤的。」反之;白醋的濃度相當高,若讓寶寶飲用,可能造成食道或胃部灼傷,奉勸家長 切勿嘗試。

 

 

錯誤方法3:催吐、自行取出

孩子喉嚨出現異物感時,有些父母會替孩子進行催吐動作,或用手電筒照射孩子的喉嚨,試圖自行替寶寶取出魚刺。常見的催吐方法如:用手指伸入喉嚨,但催吐的過程中,可能造成孩子的食道及喉嚨出現血腫,且若食物不斷反覆進出寶寶的食道與腸胃,也可能加重魚刺梗塞喉嚨的情況。

 

若想嘗試自行使用鑷子取出魚刺,則可能會遇到遍尋不著魚刺蹤跡的窘境,蔡易錚醫師說明:「魚刺梗塞的部位經常在舌根或食道入口等較深入的部位,父母使用市售鑷子在孩子咽喉中找尋的過程,很可能不小心破壞或刮傷了孩子的咽喉組織,造成出血、水腫。」

 

 

速就醫,無後顧之憂

雖然魚刺梗塞喉嚨只是一個小小的病症,但帶給孩子的痛苦跟恐懼卻非常強烈,發生魚刺刺傷喉嚨情況時,最好盡速帶孩子就醫,請專業醫師幫忙取出魚刺,父母及孩子都放心。

 

 

專業器械有保障

蔡 易錚醫師呼籲:「耳鼻喉科診所內的器械專業度較高,使用頭燈照射會比一般手電筒更能探清寶寶咽喉中魚刺的梗塞情形,且專業的細小鑷子能精準夾出魚刺,過程 相當快速。」家長們千萬別因為怕麻煩而自行處理,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後續問題會更多,假設魚刺不慎進入體內,最嚴重的情形還得開刀將其取出。

 

另外在耳鼻喉科診間也偶有「假性卡魚刺」的狀況發生,例如在醫師檢查後發現沒有魚刺梗塞,但孩子卻感覺不舒服,有可能是孩子吞嚥的過程中被較堅硬的食物或體積較小的魚刺劃傷而產生異物感,不適的感覺通常在3天左右就會自動消失,若孩子超過3天還是感覺不舒服,要盡速帶孩子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寶寶因噎廢食怎麼辦?

魚刺梗塞的狀況經過處理後,孩子皆可正常進食,但有些寶寶會因為以往不愉快的經驗,而對吃魚產生抗拒,蔡易錚醫師建議家長不必過於勉強孩子的進食狀況,短時間內若孩子不願意吃魚,可多替孩子補充其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蛋、豆、其他肉類。

 

也可用漸進式的方法,例如改變魚類料理的烹調方式,將魚肉挑出,製成魚漿、魚丸等。如果寶寶抗拒魚類的情況太過嚴重,也可尋求兒童身心治療師的幫助,化解孩子的恐懼。

 

 

做好防範,避免異物梗塞

蔡易錚指出,如虱目魚、秋刀魚等魚刺較細小的魚類,常是造成寶寶魚刺梗塞的兇手,建議家長在挑選食材時,可選擇鮭魚、鱈魚等魚刺明顯的魚類,就能有效減少寶寶魚刺卡喉嚨的狀況發生。

 

且經由烹調方式,也能改變魚刺的性質,例如魚類經過油炸後,骨頭會變得酥脆,不如以往堅硬;或透過長時間的料理方式,能使魚刺軟化,降低發生意外的風險。其他常見的異物梗塞案例,如:鹹酥雞的小骨頭、硬幣等,家長都要多加防範。

 

錯過黃金治療期,後續問題會更多。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天然素材清潔寶寶日用品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67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清潔達人陳安祺
模特兒/溫柔媽咪盈君&俏皮妹妹依潔
妝髮/小蓉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部分資訊參考/《清潔寶典》、《小蘇打天然清潔你的家250+》麥浩斯出版

身處於進步繁榮的現代社會,可是在無形之間,生活中卻潛藏了一些人為添加的毒素,可能深深危害你我及寶貝的健康。因此,本期特別邀請專業的清潔達人陳安祺 老師,教媽咪如何擺脫化學清潔劑,選用天然素材也能簡單清潔!聰明的爸比媽咪們,請別再和寶寶以身試「毒」了!

 

 

無毒才安心!

去年年底,某知名品牌洗衣精被檢驗出含有用於農藥及環境用藥的化學成分,這項成分超過容許標準數十倍到數百倍不等,長期使用恐對內分泌造成影響;而在去年年中,部分市售洗碗精、洗衣精也被發現雖標榜為天然洗劑,卻有5成以上含有石化類界面活性劑、人工香精與螢光劑,這些成分很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有致癌的危險。

 

 

日常清潔用品隱藏危機

洗衣服非得使用聞起來香噴噴的洗衣精,然後再加入兩大匙柔軟精?拖地一定要用清淨力強、味道芬芳的地板清潔劑?明明碗盤不太髒,沒用洗碗精就感覺洗不乾淨?

 

日常生活常見的清潔用品裡,其實可能隱藏令人擔心的危機,這些化學清潔品除了無法被自然分解、危害環境生態之外,對呼吸道及皮膚健康也會形成直接的威脅,更別提代謝功能較差的嬌嫩寶寶,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

 

 

天然素材就能清潔乾淨

科技進 步、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裡,人們常要求凡事立即見效,這樣的生活習慣讓強調方便迅速的化學合成清潔用品有機可趁。其實,從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天然素材中,也 能夠達成清潔的效果。雖然天然素材的性質溫和,或許需要多等待一點時間發揮作用,倘若平時養成保持居家環境整潔的好習慣,使用天然素材清潔打掃也絕非難 事。

 

 

幫手1 小蘇打粉

小 蘇打源自於礦石,是存在於大自然的天然物質,經過多道程序處理後成為粉末狀,再乾燥、包裝成市售常見的白色粉末。小蘇打粉對環境的污染性極低,是天然的清 潔萬能法寶,透過酸鹼中和原理,弱鹼性的小蘇打可分解弱酸性的污垢;除此,透過摩擦原理小蘇打粉可藉細緻粉末產生研磨作用,因而去除污垢;而且還具有除臭 及溫和漂白的效果,能消除衣物的異味並防止發黃。

 

小蘇打粉依照純度可分為工業、食品以及醫療級這3類,陳安祺老師表示,在大賣場、食品雜貨店、烘培材料行可取得食用級的小蘇打,當中已去除較多雜質,一方面能食用,另一方面直接運用在會跟寶寶接觸的用品上也較安心。

 

 

幫手2 白醋

含醋酸成分的白醋,無色且味道單純,平時常被利用於烹調食物上,也能防止食物腐壞,還具有抗菌、除臭、去污、去水垢等家庭環境清潔之用途。

 

 

食衣住玩樂,請你跟我這樣做

你已經習慣使用化學清潔劑了嗎?以下將從寶寶每天必定會經歷的食、衣、住以及玩樂著手,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天然素材達到無毒清潔效果!

 

 

》蔬果清洗

俗 語說「民以食為天」,家中的小寶貝當然也不例外。寶寶每天需要從各式食物中獲取足夠的營養才能健康長大,食物在進行烹調之前,必須先去除外表的髒污及農藥 殘留,但許多媽咪誤以為一定要用化學清潔劑才能徹底清潔乾淨,其實目前使用於蔬果的農藥多為水溶性,只要以大量的流動清水沖洗,就能去除水溶性的農藥。

 

陳安祺老師提醒,若是葉菜類的蔬菜應一葉葉逐一沖洗。有些瓜果類如青椒、苦瓜等,因為其表面並非完整光滑,建議以兒童軟毛牙刷仔細清洗凹陷與縫隙,以免農藥殘留。

 

除了水溶性農藥之外,還有些脂溶性農藥無法單純用清水洗淨,此時可利用小蘇打粉的酸鹼中和原理,稀釋50倍後浸泡約1015分鐘再以清水沖洗,之後才進行「切」的處理,切記務必先洗潔再切,否則農藥容易從缺口滲入。不過農藥的成分和類型眾多,即便使用小蘇打粉浸泡也無法百分之百清除。

 

 

》餐具清洗

長期受到電視廣告洗腦,不少媽咪認為一定要用洗碗精才能將油膩的碗盤洗淨,甚至搓一搓會發出乾淨的「沽溜」聲!但你知道嗎?倘若洗碗精殘留於碗盤,下次再直接拿來使用,我們就可能將化學合成洗劑吃下肚了!

 

其實,隨手可得的煮麵水及麵粉,因為當中的澱粉類能去除碗盤上的油污,可以拿來當成清潔寶寶餐具、大人碗盤的用途,不過,使用前最好先將碗盤上的殘渣、油漬刮除才較容易清除,這時可以利用擦過嘴巴的衛生紙、衣服的標籤卡來刮除油污,再以熱水沖一沖就能讓碗盤變乾淨。

 

 

》冰箱除臭

儲存著各式食物的冰箱,總是充斥著許多不同的味道,有些媽咪會貼上市售的冰箱專用除臭劑來解決,但這些產品無法重複使用,既不環保也不經濟實惠。陳安祺老師表示,其實茶葉渣、小蘇打粉以及木炭也具有吸附異味的作用,也是不錯的天然除臭好幫手。

 

不妨可以找個寬口容器(容量如養樂多般大小)盛裝適量茶葉渣或小蘇打粉。選擇寬口容器的原因在於接觸空氣的面積大,才能發揮更好的除臭功用。而木碳則可以用棉布包妥,以免黑黑的碎屑弄髒冰箱內部。建議在冰箱內每一夾層放一小瓶或一支自製的除臭劑即可。

 

另外,每隔23星期可定期將茶葉渣、小蘇打粉或木炭置於太陽下曝曬,之後又可再度利用。小蘇打粉雖然會因為受潮而結塊,只要輕輕弄碎就不影響效果,或是將除臭過的小蘇打粉再做其他清潔用途也沒問題。

 

不過,陳安祺老師提醒,媽咪急著想消滅冰箱異味前,更應該設法找出異味的元兇!基本的定期清理及食物管理不能少,將容易有異味的食物、過期或腐敗食物清除,並且把味道較重的食物以密封保鮮盒妥善保存,否則在冰箱中放再多的除臭物質也是徒勞無功。

 

 

》衣物清潔

一般大眾常使用的洗衣精、洗衣粉,多半是從石油提煉的石化製品,容易殘留於衣物上,其中還可能添加螢光劑、漂白劑甚至防腐劑,這些物質一旦經由衣服接觸皮膚,膚質較敏感的寶寶就會直接產生紅腫、搔癢等不適反應。

 

至於由天然油脂加鹼皂化製成的水晶肥皂,對棉質衣物的清洗效率較佳,小寶寶的衣服多為棉質,相對於一般洗衣精來說,水晶肥皂較易沖洗乾淨。未滿56個月大的寶寶以母奶(或配方奶)和副食品為主食,衣物較少有食物的污漬殘留,只需使用小蘇打粉稍微浸泡洗淨即可。但若是年齡較大的孩子,吃東西可能沾到衣服,或是平時玩耍流汗髒污多,則需要以水晶肥皂清潔衣物。

 

 

》漂白水的作用

腸病毒肆虐之際,醫師會建議使用稀釋100倍的漂白水進行居家環境消毒殺菌,但媽咪可知道,漂白水還分成「氯系」和「氧系」兩類?陳安祺老師表示,氯系漂白水確實具有殺菌及漂白效果,適合用於居家消毒,但成分容易對肌膚造成刺激,且對環境的傷害也較大。因此,建議以氧系漂白粉處理發黃衣物。

 

氧系漂白水的主要用途雖然在於增艷,但粉狀的特性漂白效果佳,且粉狀便於針對局部進行漂白,像是袖口較髒即可取適量漂白粉再以湯匙壓一壓,放置約半小時後搓一搓即可去污。雖然氧系漂白水相較於氯系其作用速度較慢,但對環境較友善。

 

除了漂白水之外,陳安祺老師指出,平常洗衣時可以添加少許小蘇打粉一起清洗,能用以預防衣物變黃,這就是天然的清潔預防好方法。

 

 

》殺菌效果

提到衣物殺菌,使用漂白水看似是最快速的方式,但其實效果佳又經濟的消毒辦法,是讓衣物用品接受紫外線的曝曬!當衣物清潔完畢後,請在太陽底下曝曬到完全乾燥。

 

自製去污膏真方便!

取適量小蘇打粉加入少許清水調勻,使其呈糊狀或膏狀,就是簡單好用的天然去污膏。陳安祺老師提醒,未使用完畢的小蘇打糊一定要以密封容器收納,才不會讓水分蒸發。

 

 

》去污方式

好動又活潑的寶寶,身上總會沾到各式污漬,若衣服有嚴重的髒污,是不是一定得靠強力去污劑幫忙呢?此時哪些天然素材可以派上用場?又該如何去除頑垢?陳安祺老師特別提醒,媽咪一旦發現寶寶的衣物沾上污漬,就應該馬上清洗,否則污垢深入纖維就很難清潔了!建議可以用下列方式去污:

 

1.液體污垢:先使用乾布將液體吸出再用清水沖過,之後依照一般清洗流程處理,若有印漬則可以塗上肥皂加強去污。

 

2.固體食物:為了避免塗抹擦拭會擴散污漬,應先將固體污垢捏除,浸濕衣物後在局部塗上水晶肥皂,或以小蘇打糊進行搓揉,之後再進入一般清洗流程即可。

 

3.嘔吐物:利用塑膠卡片把將污垢刮起,浸濕衣物後在局部塗上水晶肥皂,或取適量小蘇打糊置於局部靜置後搓揉,再以一般程序清洗即可。

 

4.嚴重黃漬:污漬處先以溫水浸濕,再灑上氧系漂白粉,並以湯匙按壓後靜置約20分鐘再搓揉,接著以一般流程清洗即可。

 

 

》柔軟效果

為了保持衣物柔軟並散發香味,許多媽咪會添加柔軟精洗滌衣物,但柔軟精的香味多半來自於香精,容易對呼吸系統造成刺激。建議以天然的食用白醋軟化纖維,而衣物的洗劑多為鹼性,加入中性物質後能發揮中和效果,取代柔軟精的作用,讓布料變得較柔軟舒適。

 

老師建議大家,只要在最後一次清水洗淨的步驟時添加兩大匙白醋,浸泡約5分鐘後接著脫水,就可直接曝曬日光不用額外清洗。但有些媽咪還是會擔心衣物會有醋味,陳安祺老師表示,白醋味道很淡,經過陽光的日曬洗禮就會消失了。

 

 

》客廳清潔

1.地板:小朋友總是喜歡在地上又滾又爬,東摸摸、西摸摸之後又把小手直接塞進嘴中,讓媽咪十分擔心居家的桌面、地面應該如何安心清潔,陳安祺老師建議,以乾淨的溫水擦地是最放心的作法,或是可以在拖把上噴點稀釋10倍的白醋,能加強抗菌效果。

 

正在學習吃飯的寶貝,桌面、地面總是「保持」一片亂糟糟,若桌面有點油漬可以利用小蘇打水擦拭,而地面則可以使用小蘇打粉加水稀釋20倍,噴在乾淨的抹布上來清潔。

 

2.沙發:家中的皮製或木製家具,清潔保養是最令媽咪頭疼的難題!陳安祺老師表示,依照2份橄欖油與1份白醋的比例,混合裝入乾淨無水的噴瓶內搖勻,噴在乾布上可以擦拭皮質或木質傢俱。這麼做是由於橄欖油與其他油類相比較不易酸化也不會黏黏的,而白醋具有除菌軟化的效果,少量使用不會殘留白醋味。

 

3.玻璃:玻璃窗戶除了使用玻璃化學清潔劑之外,還能如何將玻璃擦拭乾淨呢?陳安祺老師建議,使用稀釋的白醋噴在玻璃上再以濕布擦勻,最後利用刮刀或乾布將水份清除掉即可。

 

 

》廚房打掃

廚房很容易藏污納垢,其實只要定期以小蘇打粉清潔,既輕鬆又不須擔心洗劑殘留。像是小蘇打粉稀釋15倍裝入噴瓶,就可做為每日擦拭廚房油污的小幫手。而將8分之1洗衣肥皂切碎,加500c.c.溫水浸泡34天後會變成肥皂糊,可用做清潔廚房油污之用。另外,利用牙刷、菜瓜布等小工具來增加摩擦力,亦能加強清潔效果。

 

 

》浴室衛生

每天洗香香的浴室當然也得保持清潔衛生,關於衛浴清潔,其實也有天然的清潔方式喔!陳安祺老師指出,以肥皂糊再加水稀釋裝入噴瓶,可用來清洗衛浴皂垢及清洗馬桶。

 

至於水龍頭水垢則可使用稀釋20倍的檸檬酸水及紙巾敷貼2小時後再清潔。還有以肥皂糊和檸檬酸粉調勻,或是用洗碗精加檸檬酸粉調勻,塗抹在淋浴間的玻璃上放置1小時再以細緻菜瓜布刷洗,就可以去除上頭的皂垢及水垢。

 

 

玩樂

小朋友最喜歡毛絨絨的玩偶,總是又抱、又親甚至是用嘴咬一口,而玩偶又該如何清潔呢?老師提醒,若是以洗衣機清潔,建議先將玩偶放入洗衣袋後,以清水或肥皂類清洗。至於手洗則可以先將臉盆放八分滿的水,再加入1大匙小蘇打粉浸泡後洗淨。最後,請記得將玩偶拿到太陽底下曝曬,讓紫外線幫助趕跑隱藏在娃娃裡的細菌。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