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幼兒新聞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黏多醣症注意6口訣 提早確診提高治療率

 
 

今天(5月15號)是「國際黏多醣日」,小兒遺傳科醫師提醒家長,多注意孩子是否有骨骼發育不良、眼角膜混濁、心瓣膜病變、疝氣、呼吸雜音、反覆中耳炎等6大黏多醣症狀,如果能夠提早確診,將可提高治療率。

 

 

子瓊及淳郁兩姐妹,小時候有明顯雞胸,爸媽四處求診,只發現兩姊妹有駝背、脊椎S型側彎,還不知道是黏多醣症,多花了1年才確診。臺北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表示,黏多醣症是一種先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發生率為五萬之一,目前臺灣黏寶寶約有90人,臨床可分7種類型,黏多醣症的孩子剛出生 時沒有特別病癥,但因體內缺乏可分解黏多醣的酵素,長大後,黏多醣在體內聚積過多,外觀上將出現頭顱大於正常人,舌頭大、嘴唇厚實,毛髮濃密粗黑等症狀, 也可能發生各種器官變異,如果家長或醫師發現孩子有BECAREful口訣六大症狀,也就是(Bone骨骼發育不良、Eye眼角膜混濁、Cardiac心 瓣膜病變、Abdominal疝氣、肝脾腫大、Respiratory呼吸雜音、反覆呼吸道感染、ENT聽力障礙、反覆中耳炎等,就要儘快就醫。

 

 

林炫沛主任說,像是:嬰幼兒5、6個月時脊椎變型、個子不高、生長發育遲緩、有過動不尋常表現、爪狀手不能握拳、經常中耳炎、反覆疝氣開刀等,這些都是黏寶寶症狀,也請家長多加留意,可提早找遺傳科醫師確診治療。

 

 

圖為:中華民國臺灣黏多醣症協會邀請病童及家長現身說法並合影。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慣寶寶變多 父母是禍首

【台 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慣寶寶」數量多,父母教養方式有問題!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針對國小學生的調查發現,10個小孩中就有1、2個「慣寶 寶」,不做家事、任性、也很少表示感謝。但兒盟執秘黃韻璇提醒,孩子的表現其實反映出父母的教養態度,呼籲現代父母愛小孩要適時放手、學會說不。

兒 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年進行「慣寶寶調查」,分層隨機抽查19個縣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從「家裡大人煮或買的食物不好吃,孩子會發脾氣或拒 吃」、「被家裡大人唸時,會回嘴、回罵,對大人發飆」、「拿價格便宜的東西覺得丟臉」、「想要的東西會堅持拿到為止」4個指標發現,經常出現這些行為的孩 子佔了15.2%,平均每10個小孩就有1至2個被寵壞的「慣寶寶」。

兒盟執秘黃韻璇表示,現代父母習慣幫小孩包辦生活雜事,讓小孩平時很少有機會自理生活事務,雖然調查對象是國小中高年級小朋友,但數據顯示,很多簡單事務還是由家長代勞。當問卷詢問小孩「做過最辛苦的家事」時,小孩答「整理書包」、「盛飯」、「整理抽屜」。

有 6成以上小孩需要家人叫起床上課,3成5的小孩不會整理自己房間,將近4分之1小孩由父母挑選明天要穿的衣服、學校忘了帶東西父母隨叫隨到、吃飯時等爸媽 幫忙剝蝦殼挑魚刺,甚至有少數父母幫小孩吹頭髮、整理書包、穿鞋襪。這些不用自理生活的小孩,慣寶寶比例是ㄧ般小孩的2倍。

除了「萬事包」 父母之外,調查也發現許多「要什麼通通買給你」和「太過放任」的教養方式。近3成的小孩如果很想要某個東西,會用不斷拜託、找家裡最疼自己的人、發脾氣、 或與家人冷戰的方式,迫使大人屈服他們的要求。黃韻璇認為,家長這種有求必應、沒有限制的教養方式,會讓小孩脾氣更壞、變得更任性,容易養成有「公主 病」、「王子病」的小孩。

兒盟呼籲家長,愛小孩就要適時放手、勇於說不,培養小孩獨立自主的個性。親職部落客Choyce也分享自己培養小孩做家事的方式,她會先跟小孩訂好遊戲規則,告訴他房間是他的責任管轄範圍,之後若小孩不理會,她會減少其遊戲時間,讓小孩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Choyce還表示,家長應該要更常讓小孩做家事,因為這是訓練小朋友手眼協調、大小肌肉發展的最好時機。當小孩開始模仿父母動作時,就可以以遊戲方式,慢慢引導他們學習處理家務。

(20個題目測驗小孩的「慣指數」http://housework.children.org.tw/indulge/exam)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是OK!5成家長溺愛養出慣寶寶

「一 哭、二鬧、三上吊」是常見為了達成目的的戲劇橋段,但這般現象也正悄悄在親子教育中出現!受到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和寵溺,久而久之養出 有「公主病」或「王子病」的慣寶寶。兒福團體呼籲,若希望孩子未來不成為一事無成的「媽寶」或「啃老族」,家長應從現在開始練習當個有智慧的父母。



慣小孩3症狀:兇、挑、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公布「2014年台灣家長教養態度現況調查」,結果顯示5成孩子因家長過於寵溺,出現「慣寶寶」的症狀,其中因被叨念或嫌食 物不好吃的「逞兇」比例高達3成;23.9%眼光「很挑」,會因穿著用品太便宜而覺得丟臉;近4成則脾氣「很拗」,想要什麼就一定要拿到。

調查更發現,符合上述「兇、挑、拗」等習性的任性小霸王,比例高達15.2%,其中獨生子女恃寵而驕的情況最為明顯,且年紀越大的孩子更加驕縱和任 性,並沒有隨著成長而學習到應有的情緒管理和體諒別人,加上普遍因父母的過分溺愛,未曾做過家事,茶來張口、飯來伸手,「不知道感謝、不懂得分享、不會做 家事」,逐漸變成現代慣寶寶們的真實寫照。

捨不得孩子吃苦!恐養出小鴨霸、媽寶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指出,現代孩子生得少,孩子們不管是含著金、銀或是銅湯匙出生,幾乎都一樣受到父母親們高規格的照顧和服務,捨不得孩子吃苦,所以要求什麼都OK,因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做錯什麼都OK,久而久之這些ok父母也養出了許多「小鴨霸」。



孩子的表現可直接反應出家長的教養態度,兒盟呼籲,若不希望孩子們將來成為無法獨立思考、什麼都不會的「媽寶」或是「啃老族」,家長們現代就要用智慧教導孩子。

【要愛‧不要溺‧3要教養守則】

1.家長要說不,孩子懂退讓:在孩子提出請求時,家長應教育孩子區分必要的和想要的差別,並藉由適時的拒絕,讓孩子瞭解滿足他的一切需求,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2.家長要有原則,孩子能遵守:缺乏原則、太輕易就投降妥協,很容易讓孩子無法適從,甚至變成無法管教與溝通。家長如果能與孩子討論出合理、可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期望,孩子必能建立更好的生活常規,並將更信任與尊重家長。

3.家長要放手,孩子才會成長:讓孩子學習做家事、參與家務,其實是培養孩子負責、為家人付出、避免變成慣寶寶的好方法,初期可以用漸進方式,先要求孩子負責把自己的房間,再進一步去負責家裡的公共區域。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魚父母一把抓 4成學童驕又拗

兒福聯盟昨天公布最新調查,半數以上十到十二歲的學童,因為家長過度溺愛,出現凶巴巴、愛挑剔、脾氣拗等症狀,常對父母發飆,更不懂得感謝分享,成為現代「慣寶寶」,背後則是來自「八爪章魚」型的父母。

兒盟公布「台灣家長教養態度現況調查」。調查發現,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中,近四成孩子曾因被父母念而發飆、想要什麼就一定要拿到,兩成三因為穿地攤貨或用便宜手機覺得「丟臉」。

調查指出,獨生子女成為慣寶寶的機率高於有手足的孩子,高年級出現的機率又比低年級高。也就是說,隨著年紀愈大,如果孩子沒有學習體諒他人,反而會愈來愈驕縱。

調查也發現,現代家長包辦孩子生活大小事,除幫孩子整理書包、送東西到學校,甚至還幫孩子剝蝦挑魚刺,造成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兒盟執行長陳麗如說,久而久之,就養出公主、王子病的「小鴨霸」。

調查發現,「不知感謝、不懂分享、不做家事」,是慣寶寶共同寫照。三成二孩子表示很少感謝家人,三成三很少分享好吃好用的東西給親友,另外超過三分之一不曾整理過自己的房間。

兒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說,愛孩子就要適時放手、學會說不、訂定家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親職部落客Choyce說,她會先跟孩子訂好遊戲規則,告訴他房間是他的責任範圍,然後討論工作分配,讓孩子有發聲權。

小草媽媽說,她會用競賽方式培養孩子做家事,剛開始她會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從此愛上做家事。

兒盟去年十月四日至十八日,依內政部統計處公布的各縣市人口結構,分層抽樣調查小四至小六學童。發出一九六六份問卷,有效回收一六五三份,在百分之九十八信心水準下,誤差在百分之三內。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謊壞習慣快快改 給孩子正確教養

 

Q:說謊習慣快快改,培養家庭誠實氛圍!

◎專家怎麼說

王慧敏--教育專家

三歲的小朋友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對於真實跟幻想的事物常常會搞混,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太能把他歸納為說謊,因為小朋友有時候可能會把神話故事,或他 聽過的故事跟真實,全部都混合在一起,可是小朋友自己是不自覺;或是有時候把爸媽曾經說過的話也湊過來用,這是因為受到他認知發展的限制,才產生的情況。



當小朋友說謊時,大腦的中心處有個「厭惡中心」,那個地方會活化,就跟我們聞到氨水時大腦會產生反應的活化位子是一樣的。這就表示,我們在說謊的過 程中,其實情緒是起伏的,那我為了要掩飾它,其實要花很大的力氣做不落痕跡的說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說謊對小朋友來說IQ是比較高的。

但是,爸爸媽媽也應該要注意,如果小朋友說謊的頻率很高,而且他每次都得逞,可能會讓他大腦迴路裡面的路線固定下來,造成說謊的習慣。所以,當小朋友說謊時,爸爸媽媽比較要擔心的,是小朋友說謊的頻率,以及是不是每次說謊都能夠如他所願。

◎討論延伸

Q1.小朋友不會偷吃糖,是將來成就較高的表現?

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最早這種實驗是看小朋友會不會偷吃了棉花糖,若是越晚偷吃棉花糖,或根本不偷吃的,表示他以後成就對挫折忍耐度比較高,所以成 就也比較高,因為他可以抗拒誘惑,而且一般也比較少見這樣的情形。如果爸爸媽媽們有興趣的話,自己在家也可以試試,拿出幾顆糖果放在桌上,告訴小朋友不准 吃,然後再偷偷觀察小朋友的反應,看看小朋友是不是會偷偷的拿來吃呢?從這種實驗中,爸爸媽媽們就可以觀察、分析出,你家的小朋友可能說謊的動機,以及怎 麼樣應用他說話的技巧囉。

Q2小朋友反騙爸媽,是他比一般小朋友更優秀的表現?

如果小朋友把糖藏起來,卻騙爸爸媽媽說自己偷吃掉了,會用這種方式面對大人,這表示他的認知發展其實是很超前的,因為他會去猜測爸爸媽媽可能的回應,因為小朋友基本上他都是自我中心,所以出現這種行為就代表他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猜爸爸媽媽的心態,這種發展是很超前的。

不過爸爸媽媽們也不要開心得太早,如果小朋友有出現這種情形,還是要跟小朋友說,因為你的欺騙讓爸爸媽媽心裡很受傷,還是要讓小朋友知道他欺騙你,是你覺得不舒服的,不管小朋友多小,爸爸媽媽都要把這樣的感覺讓他知道,欺騙是個不好的行為 對。

除此之外,小朋友會出現這種行為,還可能有兩層意義:

1、小朋友跟你在玩遊戲:因為小朋友覺得爸爸媽媽在拿糖果跟他玩,所以小朋友有時候也會反過來玩弄大人。

2、想引起注意:也許家中有兩個小朋友,而比較大的那個,可能最近比較沒有受到爸爸媽媽的注意,所以運用這個方式引起注意,這也是有可能會做這個動作的原因。

Q3小朋友說謊,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有些爸爸媽媽在物質及金錢層面會有很多擔憂及恐懼,所以潛意識裡就會擔心明天工作怎麼辦,或算錢的時候很緊張。而爸爸媽媽的這種焦慮,小朋友第一時 刻就馬上可以感受得到爸爸媽媽怎麼了,而由於這種爸爸媽媽容易因為外在環境進而影響到對小朋友的態度,讓小朋友恐懼被罵,進而說謊。所以,專家建議,爸爸 媽媽們千萬不要把你的不安跟害怕表現在小朋友面前,因為小朋友是可以接收得到的。

Q4說謊的小朋友,其實不一定愛說謊?

有時候,小朋友說謊時,他會看爸爸媽媽給他的回應是什麼。也許以往他在說謊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給的是讚賞的眼神,也許這種小朋友他有的時候是想要 得到這種關注,而剛好此時發現爸爸媽媽給他的眼神是他要的,讓他覺得說謊好像是一個好的表現。但是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適時讓小朋友知道,說謊的嚴重後果是 什麼,誠實的重要性是什麼,這樣小朋友才可以知道,遇到狀況時,他應該怎麼樣去做回應。

◎聰明父母這樣做

每個小朋友都會說謊,所以當爸爸媽媽們發現小朋友說謊的時候,其實該探究的是小朋友為何要說謊,並且注意教養過程中的「三三一原則」--三天前的事 情,三天後處理,一次只處理一件事,因為當下發生的事情,不管爸爸媽媽們再怎麼和顏悅色,那些憤怒、不滿的情緒都還是在,過了三天後,跟小朋友講道理的時 候,他才看到你的道理,看不到你的情緒,而不是當下處理。如果父母親情緒穩定了,就可以開始處理了,然後趁機再好好的導正觀念、探就小朋友說謊的原因,才 是正確的處理原則喔。

本文出自三采文化《請你跟我這樣過》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牙科協會: 嬰兒可用含氟牙膏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小嬰兒也應該使用含氟牙膏潔牙!美國牙科協會(ADA)日前建議,父母可用「米粒」大小的牙膏量,幫3歲以下幼兒刷牙,而3至6歲的幼兒,則可提高含氟牙膏「劑量」至豌豆大小。

過 去不建議嬰幼兒使用含氟牙膏,主要是因為幼兒還不會「吐」的動作,很容易就把牙膏吞下肚或留在口腔裡,因而傷害胃腸道,或造成「氟中毒」,導致新生的乳牙 泛黃。ADA先前建議2歲以下幼兒以牙刷蘸清水潔牙即可,2至6歲才用豌豆大小的牙膏量刷牙,修正幼兒口腔保健指南,則是為兼顧預防蛀牙及氟中毒。

ADA科學事務主委艾德蒙楚拉夫指出,全美現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在上幼稚園前就已經蛀牙,每年小朋友花在看牙醫而請假的總時數達5千1百萬小時,顯示使用含氟牙膏預防蛀牙的年齡有必要提前,甚至在乳牙「冒出頭」時,就必須保持用含氟牙膏刷牙的習慣。

據 ADA評估,米粒大小的牙膏量不至於造成氟中毒,但父母仍需及早訓練幼兒吐掉牙膏及漱口水的「技能」;ADA發言人強納森申肯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 示,學會吐漱口水與年齡關連不大,他曾經收治已屆5歲的兒童,卻還學不會吐漱口水,家長因此不敢讓孩子使用含氟牙膏,最後導致蛀牙。

延伸閱讀:http://www.ada.org/9611.aspx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哭就餵 8月嬰和6歲小孩同重

 

(中央社倫敦19日綜合外電報導)哥倫比亞最胖的男嬰孟多薩(Santiago Mendoza),才8個月大體重幾乎和6歲兒童一樣重,他的母親坦承,只要孟多薩一哭,她就餵他。如今孟多薩已展開「救命」的減重治療。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母親范丁諾(Eunice Fandino)寫信向Chubby Hearts基金會求助後,19.7公斤的孟多薩已於16日離開家鄉,被送到首都波哥大。

范丁諾坦承,因為自己「疏忽」,導致兒子體重不健康地增加,她說每一次孟多薩哭,她就塞食物或牛奶讓他安靜下來。

范丁諾表示,因為兒子「太重」了,讓她沒辦法帶他出去走走,兩個人根本只能困在家裡。

螺聲廣播電台(Caracol Radio)報導,自從孟多薩出生後,就出現好幾種過胖產生的併發症送醫。

Chubby Hearts基金會表示,哥萊那醫院(ColinaClinic)專科醫師會評估孟多薩的情況,在讓他接受一連串手術前,會先試圖把他的體重降下來。

外科醫師厄尼斯托(Cesar Ernesto)向「觀察報」(El Espectador)表示:「孟多薩可能需要長期治療、教育與健康的食物,等他大一點得開始運動。」

厄尼斯托說:「不然的話,未來他可能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嚴重的關節問題。」(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030320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兒激增7倍!母乳為改善過敏良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過敏兒好多!據統計,短短20年間,過敏幼童激增7倍,民眾不應再輕忽過敏的威脅與防範。對此,醫師建議,想要讓孩童遠離過敏困擾,最好把握0~3歲預防關鍵期,利用飲食替寶寶做好體質調整,讓過敏鼻炎、皮膚癢不再纏上家中寶貝。

根 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1985年幼童過敏性鼻炎的比例為7.84%,直到2007年增加至50%,20年間足足飆升7倍,嚴重性不容忽視。對此,馬偕醫院 小兒科部楊俊仁醫師表示,許多父母會因為新生兒尚未出現過敏症狀,而疏於防範,結果1歲之後,陸續出現過敏問題,建議家長應把握0~3歲預防關鍵期,透過 飲食提早幫寶寶做好體質調整。

楊俊仁醫師進一步說明,過敏發生主要和家族遺傳,或接觸食物、環境的過敏原有關,隨著寶寶年齡增長,接觸到的外在環境變多,過敏體質更可能被誘發,不可不慎。

此外,過敏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皮膚容易反覆搔癢、抓破皮而引發感染,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的嚴重情況;寶寶也會因為過敏性鼻炎,長期鼻塞不適,使得注意力不集中,或出現不自覺的重複行為而影響學習狀況,因此過敏症狀需加以防範及治療。

0~3歲加強預防過敏!

對此,楊俊仁醫師建議,對嬰兒而言,天然的母乳無疑是最佳的營養來源,除了好消化、吸收外,母乳中的β-乳球蛋白的含量較低,不易引發過敏,因此建議母親盡量餵食母乳。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抱著一起睡著 2月嬰在父懷中悶死

 

〔自由時報記者吳岳修、俞肇福/綜合報導〕台北市鄭姓男子年初喜獲愛女,近期冷氣團來襲,他擔心女兒受寒,親自懷抱哄睡,昨晨阿嬤發現孫女臉色慘白、毫無動靜,嚇得喚醒兒子,女嬰送醫仍不治,鄭男哀痛欲絕,檢警相驗不排除窒息致死。

怕她冷 沒想到釀悲劇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兒科主任廖裕民說,嬰兒哭鬧時,絕大多數父母親都會抱著嬰兒哄他睡覺,一旦家長精神不濟而睡著,此時若壓到嬰兒,嬰兒無法掙脫,易造成嬰兒窒息意外,呼籲家長最好讓嬰兒睡嬰兒床,只要注意保暖及安全就可,避免因疏忽而釀悲劇。

擔任水電工的鄭男,今年農曆年前喜獲愛女,全家人疼愛有加,鄭男更是事必躬親,百般照顧。近日冷氣團來襲,北部溫度下降,鄭男擔心女兒受寒,前天深夜抱著女嬰哄睡,自己不久也沉睡,懷裡仍緊抱著女嬰。

昨天上午,阿嬤起床發現兒子緊抱著孫女,孫女臉色異常發白,雙眼緊閉毫無動靜,她覺得不對勁,叫醒兒子,女嬰已全身冰冷,無生命跡象,送醫仍回天乏術。

檢警調查,女嬰健康,無生病或病痛症狀,但初步相驗未發現女嬰有外傷、受虐情形,懷疑鄭男熟睡中懷抱女兒過緊,或女嬰趴睡在鄭男懷中不易翻身,造成窒息身亡,家屬要求檢警調查女嬰確切死因,檢察官不排除擇日解剖。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飲食地雷 1歲前少碰3類食物

 

剛 誕生的小baby就像天使一樣可愛,但是這樣脆弱的小生命,需要爸媽的百般呵護與細心照料,才能安全長大,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PP)建議,嬰兒出生6個 月內哺餵母乳,是最好的方式,而過了6個月之後,漸漸可以開始食用其他東西,這時爸媽也會開始頭痛,究竟哪一些食物寶寶可以吃,哪一些又是不能碰的地雷 呢?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給予的建議,嬰兒最好自4~6個月大起,再開始食用副食品。因為此時消化系統的發育已有基本能力,家長可以準備流質、糊狀至泥狀的食品餵食。不但可以補充額外營養,還能訓練寶寶吞嚥和咀嚼的能力。

不過,雖然可以開始進食其他東西,仍要注意要以「全熟」的食物為主,特別是肉類、肝臟、魚、蛋或海鮮等食物,才能避免一不小心讓寶寶感染到細菌,造成拉肚子的症狀。



【1歲前寶寶 三大常見飲食地雷】

1.想讓小寶寶喝最營養的鮮奶?反而易消化不良

1歲前的小孩儘量別飲用鮮奶。美國小兒科健康兒童網站指出,鮮奶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及蛋白質,像是結構較大的酪蛋白分子,但1歲前的寶 寶腸胃功能還無法完全分解、吸收,且腸道分泌的乳糖酵素仍不足以分解乳糖,恐怕反而容易造成疾病或產生不適症狀。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家長,也別給小嬰兒飲用 果汁,其中含有高量糖份,對於寶寶的腸胃吸收也會造成影響。

2.蜂蜜營養高又甜甜的,寶寶最愛?小心病菌感染

蜂蜜、玉米糖漿不建議讓1歲以下小孩食用。蜂蜜在製造過程中為了避免營養成份遭到破壞,因此沒有經過高溫殺菌消毒的程序,有可能存有 肉毒桿菌感染的危機,而1歲以下的寶寶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都未發育齊全,感染風險更高。不過1歲之後的寶寶,倒是可以讓他們吃點蜂蜜,因為蜂蜜富含許多天 然微量元素,還能幫助寶寶排軟便,避免便祕危機。

3.花生醬寶寶應該也可以吃?恐有過敏危機

小嬰兒最好避免食用花生醬。家中有過敏家族病史,要小心孩子可能也會有同樣的過敏原。在食物的方面,花生就是一大過敏因子,且堅硬的花生乾果類,小孩子本就不易入口,加上花生本身含有花生油酸,會促進人體易發炎的症狀,因此小嬰兒最好避免食用這類堅硬又有過敏因子的食物。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嬰兒哭無淚、尿尿少 恐是脫水病徵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但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吳宗侔指出,3個月以下嬰兒發燒仍不能掉以輕心,一旦尿量大幅減少,或哭泣時無眼淚,恐是脫水,為重症病徵。

吳宗侔醫師表示,有無發燒、體溫高低都不一定能代表疾病的嚴重度,兒童生病時,重要的是觀察有無重症的「危險病徵」。他說,3個月以下嬰兒體內還有母親的抗體,通常比較少生病或發燒,所以一旦出現發燒38°C,哭泣時無眼淚或8小時內幾乎無排尿,需特別留心重症的可能。

「發燒傷腦袋」的說法,吳宗侔表示,主要來自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的觀察,早期民眾多半無法理解,以為是發燒造成。這些神經後遺症與發燒無直接的因果關係。發燒本身並不可怕,因為發燒其實是生病時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適度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

近日由於流感、諾羅與輪狀病毒肆虐,許多小朋友發燒、重感冒、甚至上吐下瀉,連家中的大人也無法倖免,紛紛擠進醫院急診室,各家醫學中心急診湧進大量患者。

家長往往一發現小朋友發燒,就趕緊抱到醫院求診,甚至要求打退燒針或打點滴。醫師提醒,發燒只是症狀,疾病引發的併發症及是否有危險病徵才需更加留意。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出現發燒感染症狀,嘴唇、手指、腳趾發黑,可能是心肌炎。小兒科醫師吳宗侔指出,感染可能造成心肌炎,一旦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或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時,需緊急送醫。

幼童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或肢體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或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等都是重症表現。有些感染也會導致心臟肌肉發炎。

如果咳痰有血絲或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也需留意。醫師吳宗侔指出,日前有位11歲的女童因為咳嗽與反覆高燒三天來醫院求診,醫師發現女童呼吸喘而且費力,肺部X光顯示右肺有厲害發炎,建議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

但住院數個小時內病情便急遽惡化,呼吸衰竭需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入住加護病房後,肺炎鏈球菌快速尿液篩檢呈現陽性,血液培養也驗出肺炎鏈球菌,因為敗血症併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至醫學中心還一度裝上葉克膜搶救,所幸住院2個多月後終於平安出院。

醫師指出,這類嚴重的感染與併發症,病情容易快速惡化甚至導致死亡。全世界每年約有一百萬小於5歲的兒童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主要死因多是肺炎、腦膜炎、敗血症。2歲以下的嬰幼兒因免疫功能較差,是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危險群。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鬼難纏 假哭吸引注意

家長們總認為自己的小孩有時候根本就是在「假哭」,常因此被逗得又好氣又好笑;日本東京聖心女子大學團隊發表於《嬰兒行為及發育》期刊的研究指出,嬰兒有時也會像青少年或成人一般,發出「有目的」的哭喊聲,其目的多是為了吸引家長注意。

研究人員連續跟拍嬰兒受試者6個月,分析嬰兒在發出哭喊前後的情緒變化;嬰兒還無法「喜怒不形於色」,因此可藉由笑聲、「嗚咽」的聲音、五官緊皺及「小嘴一癟」等表情,判斷嬰兒當下的心情。

主 導實驗的研究員中山寬子接受「英國心理學會」訪問時表示,通常嬰兒在發出哭喊前後都是不開心的,但有一種狀況例外,就是母親或照顧者在與嬰兒玩耍的過程 中,突然作勢要離開,本來滿臉笑容的嬰兒會突然發出哭喊,但只要母親一回身,嬰兒又立刻恢復笑容,代表嬰兒不是因為肚子餓、不舒服或受傷而哭泣,「假哭」 的目的純粹只是希望母親更靠近他而已。

中山寬子強調,儘管研究報告中是採用「假哭」的字眼來描述嬰兒的行為,但並不代表假哭在幼兒心智發育 上會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根據嬰幼兒心理學推論,假哭的實質意義在於增加嬰兒與照顧者間的互動,嬰兒發展假哭的「技能」,其實是一種社交能力及情緒控管 的心智發育,特別是「擅長」假哭的嬰兒,與照顧者間的「溝通」較為順暢,也就是照顧者較容易察覺嬰兒的需求。

研究人員也發現,擅長假哭的嬰兒,在「真哭」時哭聲的「變化」較多,發出哭喊的頻率也較高;中山寬子推測,這可能與嬰兒必須在同儕間博取更多注意力的本能有關,因為相對而言,獨生子假哭的情形就比較少。

延伸閱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732624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節幼兒燙傷意外多 5原則確保安全

 

(優 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看好寶貝、安全加倍!家中若有6歲以下兒童,春節期間更要留意居家安全,以免發生意外!幼兒往往在大人一個不留神、幾秒鐘 間就可能發生意外,因此千萬不要讓小孩離開自己的視線,更不可以讓兒童獨處在易發生危險的環境,以避免高樓墜落、玩火引燃、溺水、傷燙傷或玩窗簾拉繩窒息 等意外事故發生。

衛生福利部表示,根據99至101年死因統計結果顯示,事故傷害是造成兒少死亡的首要原因,0~19歲因事故致死者,有 1311位,其中包括運輸事故、意外墜落、中毒、溺水及火災致死;而居家意外事故則以跌墜落、壓砸傷、燒燙傷、異物梗塞、中毒較為常見。衛福部進一步說 明,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居家事故傷害,以燒燙傷居多,故提醒家長注意5大事項。

1)小心香火/祭拜祖先時,注意香火,避免觸傷兒童眼睛。

2)留意金紙火爐/燒金紙時,避免兒童靠近火爐,以免燒燙傷。

3)遠離廚房/不要讓幼童靠近廚房,以免被熱食或爐火燙傷。

4)熱食危險/圍爐時,避免使用桌巾,或是把熱湯放在桌緣,以免發生幼兒拉扯桌巾而被桌上熱食燙傷的意外;用餐時,也要避免熱湯靠近幼兒座位。

5)放好電鍋/電熱鍋插電時,儘量靠牆邊擺放,並避免電線懸空、導致絆倒而打翻熱鍋,造成兒童燙傷。

最後,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簡慧娟署長提醒,天冷給幼兒洗澡時,一定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避免幼童好奇伸手玩水,或瞬間跳入浴池,導致燙傷。兒童安全沒有萬一,一定要時時注意,隨時提高警覺意識,確保居家安全。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罕見! 新生兒腸旋轉不全合併小腸閉鎖


(健 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準媽咪做產前檢查真的很重要!一名準媽咪做產檢時,發現胎兒有不正常的脹大腸氣,由於已懷孕28週,且其他生長正常,因而決定 生產;沒想到嬰兒出生後無法進食,且不時嘔吐含綠色膽汁,經由醫師診斷證實是罹患罕見的腸旋轉不全合併小腸閉鎖,所幸立即進行緊急手術治療,這名嬰兒恢復 良好,一周後即正常飲食出院回家。

收治這名新生兒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黃元惠醫師表示,小腸閉鎖的發生率大約 3000個嬰兒之中會有1例;發生的原因一般認為是胎兒時期,小腸生長時血管受傷缺血所致,例如胎兒時期的腸扭轉或腸套疊等狀況產生。而懷孕越早期出現的 腸閉鎖,影響腸胃發育越大,出生後存活的機率會較差,越接近足月的腸閉鎖,影響越小,超過9成腸閉鎖的嬰兒在手術後可以存活及正常發育。

臨床顯示,無法存活的腸閉鎖嬰兒以合併其他先天畸形最常見,其次是無法控制的敗血症。平均而言,約10%的腸閉鎖小孩會合併先天畸形,如唐氏症、心臟、腎臟、肌肉骨骼系統或神經系統異常等。

黃 元惠醫師表示,腸旋轉不全合併小腸閉鎖的新生兒,在台灣越來越少見,上一次收治這類病患是2年前;由於出生率下降及產前超音波檢查發達,通常在發現胎兒罹 患此病後,有些媽媽會選擇人工流產。黃醫師進一步提醒懷孕期間的媽媽,務必定期做產前檢查,如發現胎兒有異常狀況,需詳細與醫師討論,及準備出生後可能必 須處理的狀況,以保障媽媽與胎兒的健康。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嬰肚臍噴尿 臍尿管退化不全作怪

一名出生才一個月的男嬰肚臍竟噴出尿液,小兒外科醫師指出,因為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因「臍尿管」退化不完全造成,出生後膀胱裡的尿液會通過臍尿管,從肚臍噴出,這種少見的病例,經手術即可恢復正常。(記者廖佳倩 台中採訪報導)

一 名產婦在嬰兒出生落掉臍帶後,覺得嬰兒的肚臍眼老是濕濕的,點了碘酒後還用紗布覆蓋,沒幾天男嬰的肚臍四周有紅腫發炎情形,甚至有天突然從肚臍噴出液體, 家人緊急送醫治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說,胎兒的膀胱和臍帶之間有一條「臍尿管」連結,在胎兒泌尿系統成熟前,好讓胎兒的尿液透過臍帶由 母體排出,通常胎兒在母體內四到五個月後,這條臍尿管就會退化,由原來中空管狀變成實心韌帶狀,阻絕膀胱和臍帶的相通。經超音波和探針檢查,證實這名從肚 臍噴尿的嬰兒是臍尿管未退化,透過手術解決問題。

林雨利指出,新生兒出生一週後留在肚臍外的臍帶通常會乾枯掉落,再經一週應該會有乾爽的肚臍眼,如果發現新生兒的肚臍一直濕濕的,就要提高警覺,如果太晚發現,有可能會造成新生兒的肚臍化膿,一旦細菌感染,危險性更高。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殺手!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9A

小 兒出現發燒、咳嗽、活動力變差,只要疑似有感冒症狀,千萬別輕忽!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揪出真正病因,甚至無法在黃金時間內妥善治療,疾病進程惡化速度往 往很快速,而且恐引發更難治療的併發症。其中,容易被忽略的幼兒健康大敵─肺炎鏈球菌,即是令人望而生畏,甚至可能奪命的殺手代表。



「已經開過一次刀了」沒想到,惡化這麼快!小寶(化名)才兩歲多,因為發燒、咳嗽,看起來像是感冒,但活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像過去「好奇寶寶」似的探索事物,家長急得送醫,才發現「事情大條了!」原來小寶不是單純感冒,而是感染肺炎鏈球菌。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醫師表示,最初的一個星期,一開始就使用兩種堪稱最強的後線抗生素,但效果有限,加上患者肺部積水積膿,必須立刻開刀,先清除積膿,但肺漏氣,又有膿殘留,隔一周後,又得再次挨上一刀。

「肺炎鏈球菌一旦發威,治療都會有些棘手!」呂俊毅醫師回想起這個小小病人,在第二次手術後,持續投以抗生素,整整住院一個月後,才可以出院,但出院時X光仍顯示肺部有纖維化與肺氣瘤的後遺症,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才能修復。



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9A抗藥性高 增加治療難度

呂俊毅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本來就存在部分人體的鼻咽腔黏膜中,跟健康的人體和平共處,呈現無症狀的帶菌狀態,但每當流感或其他病毒傷害身體後,肺炎鏈球菌便趁機由鼻腔黏膜侵入,破壞人體的防禦系統,所以可能原本只是小感冒,卻在短短幾天內,併發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重症。

以往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發病,以抗生素治療並不困難,但台灣近年來盛行血清型19A,據疾管署最新疫情報導研究顯示,血清型19A針對常用的抗藥性已 高達8至9成,以致在治療上都須用到更後線的抗生素,治療難度逐年增加。呂俊毅表示,後線抗生素治療有較強的副作用,部分抗生素則可能會影響腎臟功能!因 此,如果能夠接種疫苗讓幼童遠離肺炎鏈球菌威脅,才是健康護身符!

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9A 2-5歲幼兒為高危險群

據疾管署發布最新侵襲性肺炎鏈球菌(IPD)週報顯示,今年度已有近百名未滿五歲的幼童確診,已造成兩名幼童死亡。其中2-4歲幼兒的肺炎鏈球菌感 染率為所有年齡層最高,但根據疾管署數據發現,雖然政府已經自今年3月開始提供免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給2-5歲的兒童施打,但是到10月為止,累積接種率僅 有54.6%,仍有近35萬幼童尚未接種,顯示尚有5成幼兒仍陷於肺炎鏈球菌的威脅中!

呂俊毅醫師自門診中觀察父母親帶小朋友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不見得清楚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差異,家長往往不知道其實之前帶2-5歲幼童施打舊型的七價 肺炎鏈球菌疫苗並無涵蓋目前台灣盛行的血清型19A,故只有接種舊型疫苗的2-5歲幼童,並無法避免遭目前盛行的19A血清型感染。

2-5歲已有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打 家長別錯過

中央政府今年3月1日起特別針對2~5歲幼童全面進行補打一劑有涵蓋血清型19A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家中若是有民國97-100年出生且年滿2~5 歲之幼兒,只要過去未接種或尚未完成新型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時程者,政府皆提供補接種一劑,對2至5歲幼童健康將有顯著保護!

至於雙北地區更是擴大補助,設籍臺北市滿1歲至未滿2歲且持有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證之幼兒,以及設籍新北市滿1 歲至未滿5歲,未曾接種或尚未完成新型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時程,也可提早接種。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寶寶按摩 可刺激大腦發展

 

(優 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嬰兒甫出生不久就需要父母愛的撫觸,家長越早進行嬰幼兒按摩,就能越早激發寶寶的大腦發展及各系統調節和激活,提升寶寶專 注力和改善睡眠品質、舒緩脹氣、便秘等問題,同時還可放鬆、減少焦慮,有助於寶寶成長。醫學文獻研究指出,嬰兒按摩除了有助寶寶生理發展,更能從心理層面 上建立親子間更親密的溝通。

0-12個月 感官知覺發展黃金期

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張筱君 醫師表示:觸覺是小嬰兒與生俱來的第一種感官經驗,寶寶按摩益處為:互動、刺激、舒緩和放鬆,幫寶寶在0-12月各感官知覺發展黃金期按摩,觸覺刺激大腦 發展及各系統調節和激活,提升寶寶專注力和改善睡眠品質、舒緩脹氣、便秘等問題,並能讓寶寶放鬆、減少焦慮,增加肌肉柔軟度與協調性,促進感官、神經系統 等發展。

寶寶按摩 降低媽媽產後憂鬱症發生

大千復健科賴伊柔物理治療師表示,按摩部位並沒特別限制,包括:腳、手、臀部、胸、腹、臉等部位。幫寶寶按摩雖然是件好事,且隨時皆可,但切記按摩前先徵求寶寶同意,不強迫寶寶接受按摩;應挑選寶寶沒有哭泣躁動或拒絕動作及心情平緩時。

復健科張筱君醫師也表示:研究發現,嬰兒按摩能降低媽媽的產後憂鬱症發生率,促進媽媽乳汁分泌與提升放鬆荷爾蒙的分泌,讓父母更仔細了解自己的寶寶,提升照顧者的信心,可說是親子溝通的最佳橋樑。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子愛吃螃蟹蚵仔 小心餵出過敏兒

 

嬰幼兒過敏在台灣日益嚴重,研究發現,吃錯月子餐,容易造成嬰幼兒過敏,特別是吃螃蟹、蚵仔等帶殼海鮮,或迷信「喝奶補奶」的媽媽,餵出過敏兒機率大增;醫師建議,產婦坐月子期間一定要多忌口,多諮商專業醫師,避免越補越過敏。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王志堯醫師指出,雖然政府多年來,積極推動母親哺育母乳政策,希望能降低嬰幼兒過敏發生率,但是在都會區仍成效不彰,平均每2位新生兒中,就有1個是過敏兒,包括食物過敏或是皮膚過敏。

坐月子 少碰過敏食物

特別是0到6月齡小嬰兒的食物過敏患病率最高,臨床上以胃腸道症狀為主要表現,包括持續性腸絞痛、嘔吐、腹瀉和便血,這些症狀可突然發生,也有可能很輕微、過敏性休克是最嚴重的食物過敏反應,可危及生命。

而6月齡以上嬰兒和幼兒除了胃腸道症狀外,主要還表現為皮膚損害,如濕疹、多型性疹等。同時這些過敏反應,多由8類高致敏性食物引起,包括:蛋、魚、帶殼海鮮、牛奶、花生、大豆、堅果和小麥。



糞血便 小心腸道過敏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今年10月在嘉義聖馬爾定醫院追蹤新生兒過敏,發現15位住院新生幼兒中,雖然產婦都有哺育母乳,但仍有1/5嬰幼兒患有過敏,且生不滿1個月就有血便症狀。

持續追蹤,發現這些過敏兒,都是腸道性食物過敏,且新手媽媽坐月子期間,都來自坐月子中心,因此,高度懷疑,坐月子中心的月子餐,大量食用螃蟹、蚵仔等帶殼海鮮,是造成嬰幼兒過敏的元兇,且合理推論,這也是為何多年來,都會區過敏兒居高不下原因之一。

哺母乳 拒絕食物過敏

讓人擔憂的是,雖然政府大力推動母親哺育母乳政策,希望能降低嬰幼兒過敏發生率,但是成效不彰。調查發現,國小兒童氣喘比率,28年增加15倍,過敏性鼻炎及蕁麻疹的好發率,20年來分別上升4倍,這些多與食物過敏有關。

而嬰幼兒過敏比例大幅攀升,主要原因肇禍居住環境集中、空氣污染,尤其是「飲食」問題,更是關鍵,研究就發現,雖然餵母乳可以減少嬰兒出生後過敏性皮膚病,但媽媽如果吃錯東西,反而會促進、誘發過敏現象,千萬不可小覷。

【醫師小叮嚀】:

當母親在懷孕時,需留意自己有對哪些食物過敏,盡量避免食用,另建議坐月子中心,設計月子餐應與醫師多溝通,減少過敏食物的攝取量,減少過敏兒的發生風險。

★《抗過敏大補帖》不看太可惜,多看就有收穫!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會過敏兒比例高 喝母奶做防護

 

調 查發現,台灣嬰幼兒過敏比率逐年攀升,每3人就有1人過敏,在台北市等都會區更飆破5成以上;醫師提出警告:父母親若忽略過敏預防的重要性,恐將間接導致 寶寶生長發育遭受影響。建議父母們,必須把握0至3歲的過敏預防關鍵期,尤其透過飲食強化體內防護力更是重要關鍵。(影音/攝影記者張世傑)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理事長、成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王志堯醫師指出,亞太各先進國家及地區,如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民眾患有過敏症狀的比例都居高不下,台灣也不例外。

都會區過敏兒 增長快速

除了環境變遷,父母親缺乏預防過敏的正確觀念,也是小兒過敏率持續攀升的癥結點之一。由於部分家長因為孩子出生後沒有過敏徵兆就掉以輕心,但其實有些過敏症狀可能到1歲之後才會出現。

而有部分父母親較為消極,認為有過敏症狀出現再就醫就可以,但過敏可能造成孩子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一旦症狀出現,需要長期耐心接受治療才可能逐漸好轉,對孩子或父母親而言,都是漫長而辛苦的歷程。



過敏困擾睡眠 影響發育

王志堯醫師強調,過敏可能導致嬰幼兒夜間睡眠品質變差,而熟睡時腦下垂體會分泌最多的生長激素,若睡眠品質不好,就可能影響嬰幼兒的成長發育,因此所有父母親,務必在寶寶出現過敏現象之前,提前做好過敏防範,對孩子的終身健康才最有保障。

而透過飲食由內調整體質,強化孩子體內的防護力,是重要關鍵之一。目前醫界一致推崇媽媽應該哺餵母乳,因為母乳中含有最天然的抗體,能增強寶寶體內免疫力。建議媽媽們,應盡可能採取全母乳哺餵1年,對寶寶的健康會有最佳幫助。

水解蛋白配方 調整體質

至於,在母乳期結束之後,或是母乳量不足的情況下,在配方奶粉的銜接上就必須特別謹慎,因為嬰幼兒容易對牛奶蛋白產生敏感。建議可採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它的機轉是將牛奶蛋白分解成較小的蛋白質分子,減少蛋白質中的誘發分子,有助於調整嬰幼兒體質,增強嬰幼兒體內防護力。

【醫師觀點】:

如果懷疑小兒有過敏體質,或是有過敏體質的家族史的話,為避免誘發其過敏體質,吃母奶是最佳的策略,而水解蛋白奶粉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無法餵食母乳的情況下,才改用水解蛋白奶粉。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方奶納含量超標? 驚傳初生兒腎衰竭死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初生兒疑似因奶粉而攝取過量納含量,更因血液中含有過多納,而出現血鈉症併發急性腎衰竭而死。幼兒母親質疑,可能是初生兒每天喝的奶粉有問題,便將奶粉送檢,竟發現配方奶的鈉含量超標。不過,奶粉業者仍堅稱,奶粉檢驗都符合規定。

媽媽為自家寶貝選喝藥局推薦的配方奶粉,喝了一陣子後,幼兒卻出現身體異狀、發燒不斷後送醫,醫師檢驗出血液中含有過量鈉含量,後出現併發急性腎衰竭症狀而不治死亡。

而先前嬰兒母親則已將問題奶粉自行送往多家檢驗公司後發現,奶粉中每100克的鈉含量,竟是遠遠超出外包裝標示的每100公克含有130毫克的鈉含量,多達5000毫克到6400毫克,甚至每天喝進奶粉中的鈉攝取量,更是成人每日最高鈉攝取量的2倍之多。

奶粉成鈉罐子?對於首度發生奶粉疑似含量過高鈉成分,導致幼兒攝取過量納含量事件,被指控的奶粉業者也在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並現場開封新產品 檢測,內含物都符合規定,質疑家屬的檢驗結果是否有其他因素所致,認為幼兒血液含有過量納含量與奶粉可能無關;而全案現由檢調追查幼兒死因,了解幼兒是否 真為奶粉致死。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