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該送孩子上幼兒園了嗎?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87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奧林文化&大穎文化&讀享網 總編輯 謝淑美Carol
參考書籍/《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黃淑文 著
照片/本刊資料室

又到了家長們開始幫孩子挑選幼兒園的密集期,在選學校之前,其實有一個問題更需要父母衡量:「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嗎?」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提供思考脈絡,決定權仍在孩子父母的手上。

 

 

從4個基本考量點來思考
送小孩去上學,媽媽就會 比較輕鬆,去幼兒園孩子就有玩伴了,希望孩子早點接觸團體生活…,總總因素之下,家長於是有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念頭。但這都是家長自己的想法,您是否站在 孩子的立場替他想想看呢?以下由幾個父母經常考量的因素來切入,讓我們一塊來思考,孩子是否適合上幼兒園了?

 
1、年齡考量
滿2歲的幼兒就符合幼兒園的收托年齡,那就表示孩子準備好去幼兒園了嗎?到底孩子幾歲才適合上學?奧林文化&大穎文化&讀享網總編輯謝淑美認為,每一位小孩的狀況、個性皆不同,因此很難用2歲、3歲或5歲去做精準的評估。
 
 
先有自理能力,再過團體生活
義大利的某些 幼兒園有很嚴格的規定,如果小孩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家長是不能把他送來幼兒園的。他們認為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還不會的小孩,不應該這麼快就 被帶離開家裡,也就是說,孩子一定要先有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讓他去過團體生活。謝淑美總編輯表示,太幼齡的小孩,自理能力還不那麼成熟的時候, 也會影響他跟團體互動的機會跟表現。
 
 
4歲,各方面發展穩定的年紀
259期的育兒生活中,臺北市立育航幼兒園園長許明珠提出,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來看,孩子最適合上學的年紀,應該是4足 歲(中班年紀),因為在身體動作方面,他們的大肌肉、小肌肉動作發展都較為成熟,體力也比較好,不容易生病;在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方面,已經可以安靜的聆 聽別人說話,能夠依照大人指示去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此外,他們也會依照情境的不同,調整說話的語氣和內容,比較能夠適應團體 生活;而在社會情緒發展方面,他們已經很懂事了,和媽咪分開也幾乎沒有分離焦慮,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也願意分享共用物品,並且樂於協助大人完成一 些工作。
 
一對一的照顧,較適合小小孩
相對來說,23歲的孩子就沒有那麼適合進入幼兒園,因為他們還非常以自我為中心,會把喜愛的物品據為己有,不肯與他人分享,而且他們的語言發展也還不成熟,在學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回家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家人表達,因此,這種小小孩比較適合一對一的照顧方式。
 
 
2、個性考量
孩子個性害 羞,早點去上幼兒園有助於人際關係?謝淑美總編輯提醒,這是急不得的!個性多數源自天生,要改變孩子的個性本質並不容易,如果孩子天性害羞,在他基本的成 熟度和自信心還沒建立起來之前,父母就急著把他推到外面去,不但無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反而會讓他更害怕、更退縮!
 
 
人際關係不只在幼兒園裡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作者黃淑文,曾經做過3個生命實驗,其中一個就是:孩子沒有讀幼兒園,將來上學人際關係會不好嗎?
 
從孩子會走路開始,不管上市場買菜、逛街、聽演講或看戲,黃淑文老師都會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參與。孩子每天最常接觸的人是媽媽,從媽媽如何與別人打招呼、溝通聊天,自然而然就會學習如何與周遭的人群互動、應對進退。
 
此外,把孩子 當做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去對話,讓孩子體會完整的人性,學習尊重和體諒別人也很重要。一個完整的人,生命的面向是多元的。黃淑文老師讓孩子從小就看到媽 媽很多不同的面向,不刻意在孩子的面前掩飾她脆弱的一面,或老是用大人的權威武裝自己。相對的,黃淑文老師用一種生命陪伴生命的方式,讓孩子看到媽媽的夢 和眼淚,看到媽媽如何面對挫折,找到往前的勇氣。
 
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這是黃淑文老師的兒子雖沒有讀幼兒園,仍能從小一到國一都有好人緣的原因!
 
黃淑文老師並沒有反對孩子讀幼兒園,她的女兒因為看兒子上小學,也想上學,後來也讀了2年幼兒園。黃淑文老師單純認為孩子的人際關係,關鍵不在有沒有讀幼兒園,而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帶領他們走入人群,和家庭以外的成員互動。
 
 
了解孩子的個性並適時引導
就像多數的媽媽一樣,謝淑美總編輯當初送孩子去幼兒園是以孩子的個性為首要考量。老大豆芽天生害羞內向,為此謝淑美總編輯選擇在孩子2歲半時送她去全美語幼兒園。不是考量語言的因素,而是因為外國人的肢體動作都比較大,「我看到外國男老師在門口迎接孩子,孩子從下車就開始助跑然後衝向老師,老師一把將他抱起來,好像一個巨人抱著一個小矮人!
 
還聽女兒說,老師會拉著他們的腳,把他們顛倒過來跟他們玩!」因為外國人的文化很習慣做這些肢體的接觸,謝淑美總編輯希望能藉此引導豆芽放開她的肢體,進而影響她的內在性格。
 
念完全美語幼兒園後,因為豆芽是該學年度末尾生的小孩,所以又讓她念一次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大班。來到這裡,面對的大多是一路從幼幼班、小班、中班念到大班的同學,5歲多的豆芽在跟同學們的互動上卻完全沒有問題。一直到這個時候,謝淑美總編輯才終於確定,老大豆芽已經學會了怎麼跟別人互動,即便仍保有她那害羞內向的本質。
 
不同個性,不一樣選擇
謝淑美總編輯的兩個孩子,老大比較害羞內向,因此希望早一點讓他接觸團體生活。小的則正好相反!完全不怕生,活動力很強,那時候在保母家,因為空間比較小,所以也在2歲半的時候選擇讓他去場地比較大的幼兒園試試看。由此可見,沒有哪一種個性的孩子絕對需要早一點或晚一點上幼兒園,重點在孩子做好準備了嗎?以及挑選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番外篇:總編輯的私房教養術
1歲的時候就發現豆芽特別害羞,他是那種只要外人看他一眼就會哭的小孩。因此謝淑美總編輯在生活上花了很多心思訓練豆芽。
 
*你去了就知道
比方說,豆芽想要喝果汁,謝淑美就會拿錢給豆芽鼓勵她自己去買~
豆芽:「我要怎麼講?」
媽媽:「你去了就知道。」
豆芽:「他要找錢給我嗎?」
媽媽:「你去了就知道。」
豆芽:「那他如果聽不懂我說的該怎麼辦?」
媽媽:「你去了就知道。」
很多媽媽也會試著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但多數媽媽仍不放心,因此會幫孩子把劇情演練一遍,「你就跟阿姨說你要柳橙汁,給她一百塊她會找你錢喔,媽媽就在這邊等你。」這樣孩子只是傳達你的話,即便他去買了回來,那個買東西的經驗也不是他的。
 
*親身經歷過程
結果豆芽去買回來了,下面是豆芽買果汁的親身經歷~
豆芽:「我要葡萄汁。」
老闆:「沒有賣葡萄汁喔。」
豆芽:「那我要蘋果汁。」
老闆:「也沒有蘋果汁耶!」
看了看透明的冰櫃後……
豆芽:「是不是這個冰箱裡有的水果你才有?」
老闆:「對!」
豆芽:「那我要柳橙汁。」
這就是豆芽自 己想出來的方法。謝淑美總編輯表示:「我說『去了就知道』,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現場會有很多主客觀因素,要從這些線索裡面去找出方法與別人應對。如果媽 媽今天教孩子這樣說,到現場去發生的事卻跟媽媽教的不一樣,這個時候小孩反而會更慌,又要跑回來找你!此時孩子其實已經受挫了,會有「我果然是不行的」之 類的負面想法,如果想要再叫他行動一次,就更難了!
 
*經歷後的整理
讓孩子親身去經歷之後,謝淑美總編輯還會幫孩子再整理一次過程,跟孩子討論他所感受到的東西。
媽媽:「剛去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害怕?」
豆芽:「對。」
媽媽:「其實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也會怕~」
豆芽:「真的嗎?你也會怕嗎?」
媽媽:「對,我是一面怕一面做。」
豆芽:「對!我剛剛也是一面怕一面做。」
 
所以孩子會知 道原來可以一面怕一面做,即使害怕,還是可以把事情做完。謝淑美總編輯在生活上一直反反覆覆不斷地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孩子去嘗試,當然孩子仍有不願意的時 候。然而,謝淑美總編輯提醒,「父母千萬不要企圖用負面語言去激怒這類型的孩子,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激將法通常是不見成效,還可能讓孩子因此對自己產生 負面觀感。不如順其自然些,陪孩子做準備,從生活中去引導他,在他學習及嘗試的過程中就請耐心等候。」
 
一直到豆芽以轉學生的身分念第二次大班,和同學間的互動都完全沒有問題時,謝淑美總編輯才終於確定,豆芽已經學會跟別人互動的方法了。然而,豆芽的個性本質並沒有改變,現在已經14歲的他,還是一個比較沉穩、害羞而安靜的孩子,但他已經學到了方法,知道如何去跟別人互動,而在學會了這個方法之後,他原來那個害羞的個性就不會再去干擾他或束縛他跟別人互動的機會了!
 
 
3、心理考量
送孩子去幼兒園還有一個是家長和孩子都必須面臨的大挑戰,那就是分離焦慮。那麼年齡大一點再上幼兒園,就比較不會有分離焦慮?理論上好像是如此,但並非絕對,重點在於在孩子上幼兒園前的那一段時間裡,爸媽和家裡的人是否幫他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勇於去面對外面的挑戰。
 
 
以自信心跟基本能力為基礎
孩子要跟別的 小朋友有互動,通常需要先認識自己,把自己建立好之後,才能在比較穩固的基礎下去跟別人互動。如果對自己的認知都還不夠,自信心及基本能力都還沒建立起 來,就太早就去經歷社會化過程,去學習人際的交往,謝淑美總編輯認為,這個基礎太薄弱了!對孩子來講是危險的,他可能必須經歷比較多的時間跟掙扎,這個過 程裡面,孩子很容易一再的受挫折,不是他不願意學習,而是他還沒成熟啊!
 
謝淑美總編輯建議,面對幼齡的孩子,大人要比較客觀的去考慮他現在的成熟度,不要急,等孩子穩定度夠了,有自信心且充滿安全感,此時孩子的性格就會比較穩定,也比較不會哭鬧很久,用這樣的個性基礎再去面對團體,學習與他人的互動,孩子在社會化的路上會適應得更好。
 
 
從分離焦慮期的長短來評估
謝淑美總編輯的兩個寶貝,都是2歲半去上幼兒園,個性截然不同,但在分離焦慮的表現上卻是差不多的,一樣會哭,但時間都沒有很長,大概一個禮拜之內。有些孩子可以很快地度過這個階段,通常12個禮拜的適應期都算普遍,而也有孩子哭了12個月,甚至一整個學期!
 
送孩子去幼兒 園的頭幾天,面對哭哭啼啼、捨不得離開你身邊的孩子,相信爸媽們都於心不忍,但是後來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去一個禮拜後就不再哭了,開始覺得上學很好玩,喜 歡同學做伴,下課了還不想回家…。即便孩子還小,你仍可以確定他可以去適應這樣的新環境。但如果是年紀很小的孩子,適應期又拉得特別長,謝淑美總編輯表 示,媽媽就要考慮,也許你的孩子還沒準備好要過這樣的團體生活。
 
 
面對分離焦慮中哭泣的孩子
面對因分離焦慮而哭泣的孩子,幼兒園的做法通常會請一位老師陪著他、安撫他,讓剛剛離開媽媽身邊的孩子,能在幼兒園裡很快地找到一個情感上依附的對象,以陪伴孩子更快地度過這段分離焦慮期。
 
然而,有一些 比較傳統的幼兒園,他們認為孩子本來就會哭,因此就把孩子放在那邊讓他哭。謝淑美總編輯表示,對孩子來講,這是他社會化的第一步,孩子哭久了,如果都沒人 理他,他當然無可奈何,哭累了,就停了。但這種因為哭累而停,求救無援,然後洩氣的經歷,給孩子的感受是「我有需要的時候,這個世界都不回應我」,可能導 致孩子往後在面臨挑戰時,容易選擇不求援,也不做太多的反應或爭取,或乾脆就提早放棄。
 
CHECK!孩子準備好上幼兒園了嗎?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太一樣,媽咪可以根據以下指標,觀察孩子的發展情形,再決定是否要送孩子進入幼兒園。
 
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會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穿脫衣服和鞋子。
 
能夠聽懂大人指令可以聽得懂「脫鞋子」、「進教室」等指令,且願意配合執行。
 
可以清楚表達需求和情緒肚子餓、想上廁所或身體不舒服時,會清楚的向大人反應;回家後可以跟家人說明在學校裡發生什麼事。
 
有正常的作息和足夠的體力孩子可以早睡早起、用餐時間固定;體力上,可以維持半天的活動而不需中途小睡片刻。
 
身體狀況良好較少生病,即使身體有些不舒服也可以稍微忍耐一下。
 
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知道自己的名字,認識基本的顏色、形狀。
 
渴望有伴孩子可以專心進行一件事10分鐘以上,且常常表示希望有人陪他玩耍;會和同年齡層的孩子分享玩具,遇到衝突時能稍微控制自己的情緒。
 
表達自己想上學的意願路過幼兒園時,會好奇的停下來觀看,詢問那是什麼地方、自己是否也能進去玩;或是經常表達想要快點長大,和哥哥姊姊一起去上學;玩扮家家酒時,也會加入和上學有關的情節。
 
分離焦慮程度較低孩子是否可以短暫與父母分離,分離焦慮感明顯較以往減輕,不會一離開爸媽就嚎啕大哭、無法與團體中其他人互動。
 
 
4、健康考量
擔心孩子太小去上學,容易被傳染疾病,破壞身體抵抗力?網路上甚至有媽媽表示,為了挑選較健康的幼兒園,而走訪校園附近的小兒科,向醫護人員調查來看病的小朋友大多念哪幾所學校!謝淑美總編輯坦白的說,這其實是她當初最不考慮的部分。
 
 
保護太周到,抵抗力變弱
謝淑美總編輯認為,小孩子的抵抗力常常是因為被保護得太周到,所以抵抗力才會變弱。天一冷就穿很多衣服,穿很多衣服又流汗,流汗一吹風就感冒了。
 
以前的幼稚園是沒有冷氣的,現在的幼兒園幾乎都有(尤其在台北),孩子整天都待在冷氣房裡,加上活動空間較小,對身體的抵抗力來說其實是比較不利的。然而在都會區,公寓式的幼兒園比比皆是,就算是非公寓式的幼兒園,也很難在充斥著喧囂、汙染的環境裡,長期不關上門窗!
 
也因此,當有鼻子過敏的豆芽在念幼兒園的時候,謝淑美總編輯其實是抱著「認命」的心態,也就是說她知道這段時間裡孩子的鼻子過敏是很難改善的。而一直到豆芽上了小一,低年級的教室裡沒有裝冷氣,而且每逢下課時間他就喜歡往操場跑,鼻子過敏的毛病竟然就好了!
 
所以假日只要 有空,謝淑美總編輯一定帶著孩子往外跑,去公園、去郊外,去跑跑跳跳,去親近陽光。她不帶孩子逛百貨公司,因為她不要孩子老是待在空調環境裡。也因此,謝 淑美總編輯現在住的房子是有庭院的,那時候換屋的目的,就是希望家裡能有一個庭院,讓陽光可以照進屋子裡,讓孩子可以快樂的在院子裡玩耍。
 
 
不上幼兒園,在家做什麼?
若孩子還沒準備好去幼兒園,若媽媽(或爸爸)的時間允許,學齡前階段由媽媽(或爸爸)陪伴寶貝,對孩子來說仍是較好的選擇。您可能有過懷疑,我能教孩子什麼?交由專業來指導是不是會更好?倘若真的決定自己帶,孩子每天的生活是否該細心安排?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自理能力訓練者
你認為學齡前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不是數學、練字、學筆畫,最重要的其實是──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學者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13歲是孩子學習自主與自我管理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非常渴望嘗試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如:學會自己上廁所、穿衣服),如果這時能有一對一的照顧者從旁協助,給予他們較多的引導,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學會這些能力。
 
如果在此階段,孩子因為缺乏協助而使其自主性發展得不理想,孩子就會感到非常挫折,進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此外,2歲幼童的表達能力也還不夠成熟,不太能夠說出很完整的句子,可能還是家中的主要照顧者最能了解他的表達與需求,因此,相較於幼兒園,媽咪還是寶貝最好的自理能力訓練者!
 
 
讓孩子跟著您一起過生活
謝淑美總編輯表示,如果您是位全職媽媽(或爸爸),真的不用太擔心自己可以教小孩什麼,只要您在生活上有足夠的時間,耐心可以培養,孩子想做什麼,您就陪他探索!提供他安全的環境,而不是「這個不能碰,那個不准拿」!
 
您做家事的時候,就帶著孩子一起做,您煮菜,可以給孩子一根胡蘿蔔,他就可以玩得很開心,34歲的孩子甚至可以幫忙洗菜了!媽媽晾衣服,請孩子幫忙夾襪子;拖地板時,也給他一條抹布,分配一小塊區域讓他打掃!這些家事正訓練著孩子手眼能力的協調,並促進大小肌肉的發展,陪孩子在生活上很自然的去接觸及學習生活自理的部分,這不也就是孩子在幼兒園裡要學習的東西嗎?
 
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很多的親子時間都用在家裡看電視,這是爸媽們一定要戒除的壞習慣!放下手中遙控器,換成一本童書會更好,跟孩子一起讀、跳進故事裡,享受孩子的表情隨著您的故事情節而變化的可愛模樣!
 
「我幾乎跟一個全職媽媽沒兩樣!」
即使是職業婦 女,時間仍是可以分配的。「我現在做三餐!」不用驚訝,謝淑美總編輯就是可以辦到。早上起來做早餐和孩子們的午餐便當,晚上也會回去煮飯。因為謝淑美總編 輯在還是單身的時候,就預先做好了她的生涯規劃,因為朝著理想目標前進,所以努力成立自己的公司,讓自己能自主掌控時間,因此有著現在這般讓人羨慕的生 活。不論您是職業婦女或全職媽媽,也都可以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珍珍 的頭像
    珍珍

    新竹縣珍珍保母屋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