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夢遊、夜驚、作惡夢怎麼辦?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87

編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 黃雅芬醫師
   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邱惠瑄
參 考書籍╱《潛入夢境,挖出最棒的你》(橡實文化出版)、《那是我以後的樣子嗎?:讀懂你最不安內在的夢境潛意識解謎書The Complete Dream Book:Discover What Your Dreams Reveal about You and Your Life》(大寫出版)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黃小敏
演出/漂亮媽咪:李曉梅;可愛寶貝:Amelia

惡夢的發生通常與壓力有關係,對成年人來說,惡夢通常是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周遭狀況的結果,事實上,對孩子來說也是!惡夢與夜驚又有何不同?當孩子夢遊時,爸爸媽媽又該怎麼辦呢?

 

 

夢出現在快速動眼期
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邱惠瑄指出,夢與睡眠有關,一般來說,睡眠會由淺至深,以6090分鐘為一個睡眠週期,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一個晚上睡8小時,那麼在他晚上睡覺時平均大概會經歷約58次睡眠周期。

在每個睡眠週期之間,又會出現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人在快速動眼期作夢最為活躍,包括作惡夢也是在這個時期發生。

如果經歷5次睡眠快速動眼期也等於創造了5場夢境,只是不見得每個人醒來後都記得自己的夢境;邱惠瑄諮商心理師與我們分享一個有趣的說法,快速動眼期就有如一個修復期,人藉由在快速動眼期作夢來釋放自己在白天時所承受的壓力,尤其是一些還沒機會、沒時間獲得釋放的壓力;因此,也有研究顯示,當人壓力較大時,快速動眼期也會比較長,如果剝奪睡眠中作夢最多的快速動眼期,心理與生理將很快會陷入混亂。
 
 
孩子的夢境最常出現原型意象
《潛入夢境,挖出最棒的你》一書指出,孩子的夢境往往會出現原型意象,原型的英文archetype,意思是指第一、原創、原始。原型含蓋我們情緒、意義與想像模式。
 
原型的符號多采多姿,原型的資訊往往透過英雄、神話怪獸,或是善惡力量呈現,當夢中出現的象徵符號與日常生活完全不相容時,就表示已經進入到原型的世界。
 
知名心理學家 榮格認為,原型可讓我們發現本身的力量,故事是全人類共享的語言,當人們曾為某個童話故事或傳說深深入迷,代表已經進入集體意識心境的原型國度;安徒生一 類的作家跟一般多數人的唯一差別,就在於他們能夠連結到原型寶庫,並了解如何傳達原型,而一般人則透過夢境進入原型的寶庫。
 
孩子的夢境往往會出現原型意象,包括夢中有巫師、女巫、龍、吸血鬼與許多其他的童話故事、神話與傳說角色,因為兒童故事裡到處都是相似的主題,此外,孩童尚未建立龐大的個人無意識心境儲藏室,無從汲取經驗。
 
《潛入夢境,挖出最棒的你》一書的作者說到,有一個4歲的孩童告訴爸爸他的夢:他夢到自己是彼得潘,虎克船長開著割草機輾過他,他站起來後往下看看自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被壓扁的紙盒;彼得潘正是孩子的現代神話英雄。
 
不同文化,如何看孩子的夢?
薩滿文化,比如馬來西亞的賽諾族(Senoi),認為孩童的夢具有強大的力量,據說賽諾族的成人每天都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夢。
 
藉由這樣的溝通不僅教導孩子夢的價值,同時也讓他們有機會發展夢境回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相信作夢跟孩子的心理發展本身彼此緊密的連結,也會進一步教導孩子要去勇敢迎戰夢中的敵人。
 
 
孩子作惡夢,怎麼辦?
別回答:「這不是真的!」、「你好膽小!」
《那是我以後的樣子嗎?:讀懂你最不安內在的夢境潛意識解謎書The Complete Dream BookDiscover What Your Dreams Reveal about You and Your Life》一書指出,一直到8歲前,孩子其實很常作惡夢,有時候,孩子可能坐在床上,醒來好幾秒後仍持續看到夢的影像,這樣的舉動會令那些沒有相同作夢經驗的爸爸媽媽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對成人而言,那不過是一個幻象,一張開眼就結束了,人也就「安全」了。
 
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黃雅芬醫師指出,爸爸媽媽的理解與支持或許不能讓惡夢消失,但卻對孩子十分重要,鼓勵孩子把夢境說出來是個好方法,因為光是「說出來」這個行為本身就能減輕惡夢所帶來的緊張。
 
應該避免對孩 子說:「這只是夢,不是真的,你不會有事。」用這種「這不是真的」的方法回應,會讓孩子更受挫,孩子會認為沒有任何人可以體會到他的情況有多嚴重、他有多 害怕,甚至以後再也不會把作的夢與你分享。此外,更別為孩子貼標籤,任意指責孩子:「你真是有夠膽小!」那麼做不但會造成孩子的壓力,更有可能會內化為孩 子對自己錯誤的形象認知。
 
 
協助孩子找出生活壓力
孩子也會有壓力?!
邱惠瑄諮商心理師說,可別以為孩子年紀還小,又不用上班、寫功課,每天都很開心地在玩,怎麼可能會有壓力?舉例來說,同樣是聽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對自己說:「我不要你了!」
 
若是成人,由於其認知已經能夠理性分析、做出回應,加上自己也有賺錢養活自己的能力,因此不會像孩子一般,聽到之後可能會產生有如失去全世界般的害怕與恐懼。
 
此外,生活中還有許多孩子無法控制的狀況,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壓力,包括家裡添了新的弟妹、剛進入幼兒園、跟兄弟姐妹之間發生爭吵等等情況。
 
此外,黃雅芬醫師認為,孩子的壓力還來自於他們無法隨心所欲地憑藉自己的力量完成許多事情,加上如果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無法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感覺或需要,更容易加深孩子的心理壓力。
 
10歲後仍經常夜驚和夢遊,要注意!
10歲以下孩童出現夜驚和夢遊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10歲後,孩子還經常夜驚或夢遊,建議爸爸媽媽帶孩子接受專業的腦波檢查,進一步確認是否有腦部或是癲癇的問題。
 
 
避免過大的刺激與轉變
有些爸爸媽媽提到,帶孩子去國外迪士尼樂園玩,白天的時候,孩子對園區內的每個大型玩偶都好喜歡,感覺很興奮,但是,到了晚上卻接連幾天都作惡夢!
 
邱惠瑄諮商心理師表示,其實並不是因為迪士尼這個地方讓孩子出現作惡夢的情況,而是當孩子白天受到過多的刺激時,交感神經太發達,就可能出現難以入睡或是作惡夢的狀況,這個原理其實跟大人作惡夢是相同的。
 
尤其爸爸媽媽帶孩子出國去迪士尼,可能是一次就安排在園區內連玩23天,到了晚上910點又要等著看完煙火秀才離開,孩子的作息與平常完全不同,生理、心理自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回復到平靜的狀態。
 
 
夜驚、夢遊怎麼辦?
邱惠瑄諮商心理師指出,夜驚與作惡夢的差別在於作惡夢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如前所述,正常的睡眠是由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交替循環出現,必須先經過一些時間才會進入快速動眼期,所以惡夢大多發生在睡眠的後段。
 
而夜驚與作惡 夢發生的時間點不同,夜驚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大多發生在入睡後的一兩個小時,孩子眼睛仍閉著就開始哭鬧、躁動了,但是可能沒多久又會自己睡著,等到 隔天醒來後,完全不會記得昨晚發生過什麼;因此,也不會像作惡夢的孩子一般,驚醒後可能會馬上哭著找爸爸媽媽說自己剛剛作惡夢了。
 
當孩子發生夜驚的情況時,建議爸媽可先做觀察,先別急著馬上安撫寶寶,因為有些寶寶很快能自行入睡,有時因為爸爸媽媽的介入安撫反而讓孩子忽然驚醒或哭鬧得更大聲。
 
至於夢遊,邱惠瑄諮商心理師與黃雅芬醫師皆認為當孩子在夢遊時不需要立即把孩子喚醒,也是以觀察為主,因為有些孩子夢遊時也只是起來走一下,很快自己就會回到床上繼續睡覺了!
 
發現孩子夢遊 時,最重要的是爸爸媽要特別替孩子注意環境的安全,以免孩子在夢遊時發生意外或受傷;如果某些情況真的很危險,必須將孩子喚醒,邱惠瑄諮商心理師建議,仍 要以最輕柔溫和的方式,將夢遊中的孩子喚醒,因為夢遊時孩子處於熟睡期,如果用激烈的方式,強行把孩子叫醒,孩子的身心會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反應與調適。
 
提升孩子的睡眠品質
1.白天勿睡太久。
2.睡前避免玩跑、跳等活動量大或容易興奮的遊戲或活動。
3.製造愉快的氣氛,引導孩子歡歡喜喜地去睡覺。
4.製造安靜環境,幫助孩子入睡
5.讓孩子選擇喜愛的玩偶陪伴入睡。
(資料來源/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珍珍 的頭像
    珍珍

    新竹縣珍珍保母屋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