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做,培養幼兒挫折容忍力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60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施毓琳
模特兒/漂亮妹妹予絜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遇到挫折的機會也愈來愈多。倘若父母能從小培養幼兒面對挫折的能力,不但能讓他的情緒較穩定、助於他的人際關係,亦能增加孩子接受挑戰的自信,連帶提升學習力。

對 於輔導幼兒挫折容忍力低的情況,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施毓琳發現:「多是孩子在學校遇到學習困難或是與同儕相處出現狀況,家長才會發現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低的問題,進而帶來輔導。」由於挫折容忍力不佳的孩子不擅於控制情緒,或是不知道如何應對情境,加上要長時間跟同儕相處,容易被影響心情而出現一些暴力行 為,或是表現得較為退縮。

 

 

 

 

幼兒常遭遇的3類型挫折
對於學齡前幼兒經常遇到的挫折,施毓琳心理師提出以下類型:

 

 

 

TYPE 1發展受限的挫折

 

★ 語言與動作發展未成熟

 

3歲前的幼兒由於語言發展尚未成熟,講話或語彙無法表達得很清楚,容易無法完整地表達他的需求,如果大人沒有耐心與時間聽他把話講完,他容易感到挫折與沮喪。

 

 

 

另 外,此階段的動作協調能力還在發展,例如:1~3歲的孩子想練習自己吃飯,如果他吃得亂七八糟而被父母責備,亦會讓他感到挫折。施毓琳心理師指出:「其實 人從出生就在面臨挫折,畢竟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可以提供予一個人,當人不被滿足、需求無法被達成,或是無法展現自己時,即可能會出現挫折。」

 

 

 

 

 

★ 認知挫折

 

學齡前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孩子只能專心於一件事,無法全面理解他的動作可能會對周遭帶來的影響。例如:桌上放著一杯水,也許孩子想拿水杯旁的小汽車。由於他只能專注在他想拿取的物體上,無法顧慮到旁邊的水,也因此不小心就會翻倒水杯。這時如果大人出現指責,孩子可能會經歷驚嚇與害怕。

 

 

 

 

 

TYPE 2管教的挫折

 

亦即需求無法被滿足。大人無法滿足小孩的各種需求,像不吃飯、不睡覺、想吃糖等,施心理師表示:「畢竟父母會考量安全或教養,來要求孩子進行適當的行為,當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就會出現情緒。」

 

 

 

 

 

TYPE 3家庭衝突挫折

 

孩 子處於認知理解受限的成長階段,如果出現家庭衝突,亦會對小孩造成很深的創傷。施心理師解釋:「當父母在小孩面前出現爭執時,孩子無法分辨是大人的問題或 是我的問題。」倘若家長語出情緒性字眼,例:「都是因為你,我才會如何……」,會讓孩子的心裡產生很深的愧疚感或羞恥感,或孩子將這些錯誤歸在自己身上, 感到自責。由於認知理解的受限無法讓他看清事情的原貌,亦增加了他的挫折感,對自己的認同會較為負向。

 

 

 

 

 

受挫力低,情緒不穩、學習低落

 

受挫力低的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施毓琳心理師指出:「首先,與同儕相處容易有爭執。」由於小孩的情緒不穩定,與人相處時情緒容易被引爆。

 

 

 

通常挫折容忍力較差的孩子多是被家長過度保護,因為小孩生得少,導致一些父母捨不得小孩受傷,或幫他做好所有事,不僅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也讓他處在溫室的環境裡,不知道自己可能要面對做錯事、失敗、不如預期等情境。

 

 

 

尤 其1~3歲期間,孩子開始學著自己吃飯、上廁所,在心理發展有一個重要階段:他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能力。如果大人將孩子的這些學習搶過來做,例如:孩子吃 飯慢吞吞或吃得亂七八糟,父母索性直接餵他吃,雖然會讓他吃得很快、父母也省事,可是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等他再大一點,性格會變得比較退縮,不敢 嘗試新鮮事物,甚至可能會說:「我不會,你們幫我做」,造成孩子依賴大人幫他完成他應該做的事。也會導致他學習時變得退縮,影響他的學習動機,適應新環境 也會比較困難。

 

 

 

 

 

6招,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經常會遇到挫折,大人如是,小孩更是。由於孩子的發展受限,難免會不時遇到挫折。當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家長能以正面態度看待,即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教育

 

 

 

 

 

1願意讓孩子嘗試

 

增強內在動機

 

而 在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力,很重要的是父母願意讓孩子嘗試。施毓琳心理師說明:「假如父母連最基礎的條件都做不到,擔心小寶貝受傷、受挫;或害怕為自己帶來麻 煩等,如此,連讓孩子去經歷挫折情境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建議家長或主要照顧者不妨保持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探索、自然經歷挫折情境。

 

 

 

此 外,探索能夠展現孩子的能力,如果配合家長去同理他、讚賞他:「我發現你很棒,願意去嘗試」,讓孩子知道大人有發現他目前的動作,讓孩子瞭解到願意嘗試是 很棒的事,會增強他的內在動機而更願意嘗試。此時,對於環境的探索就會充滿好奇,再也不覺得可怕。如果大人不時的糾正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對,孩子會自我 局限,他的世界亦會變得限制與狹窄。

 

 

 

例如:孩子自己吃飯時,盡管結果可能是吃得亂七八糟,然而,若大人肯定他的行為:「哇!你很棒,你可以自己吃飯,就像大人一樣!」

 

 

 

甚至在他吃完飯以後稱讚他:「哇!你的湯匙拿得很好!」除了讚賞孩子自己動手的內在動機,亦能增加他的能力感與自信心,孩子會明白原來他這樣做很棒,會讓他更願意自己吃飯,而那也是孩子的成就感來源。

 

 

 

當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事情,亦有助於他學習新事物的意願、增加學習動機。假如父母指責孩子吃飯吃得亂七八糟,小孩經驗到做錯事、無法符合大人的期待很糟糕,開始自我否定,乾脆請大人幫忙,既不用動手也不會被罵,自然不會產生不舒服的經驗。

 

 

 

 

 

2教孩子認識挫折情緒

 

內在動機亦受到肯定

 

當 父母放寬心地允許孩子從事探索時,孩子難免會陸續出現挫折。施毓琳心理師以自己3歲半的女兒為例,當媽媽在晾衣服時,女兒覺得晾衣服好像很有趣想要幫忙。 可是受到能力發展的限制,女兒將衣服晾得歪七扭八、不像大人晾得如此整齊,為此,女兒忍不住感到洩氣。此時,施心理師對女兒說:「妳好像因為衣服晾得不整 齊而有點沮喪和難過。」先同理她,讓孩子認識這種不舒服的心情是沮喪、難過。

 

 

 

接 著再鼓勵她:「妳才3歲,能力有限,沒做好是正常的,將來大一點就會晾得很整齊。」讓女兒瞭解有些事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但是她願意幫忙,是她的內在動 機。而在這情境裡,她的內在動機被肯定,也帶動她的學習意願,雖然有受挫經驗,但不會讓她感到懼怕並放棄,而她也會明白原來做事情會遇到挫折。

 

 

 

 

 

3培養延宕滿足的能力

 

提供替代方案

 

有時候孩子挫折的產生是因為父母的管教造成,施心理師指出:「管教其實是要讓孩子在生活中經歷該完成的事,從中可以獲得成就感或產生挫折的情緒,但原則上,父母是希望由孩子自己完成。」

 

 

 

以 父母要求孩子收玩具為例,收玩具經常是孩子不喜歡做的事,可是,父母仍要溫和的堅持孩子要完成,而且,不見得要用生氣或吼叫的方式,可以用一些好玩的方式 來引導,例如:「你如果不收玩具,玩具沒有辦法回到家裡睡覺,它會很冷……。」若孩子仍是不想做,父母仍是必須堅定地回答孩子:「不行耶,玩具沒收完我們 不能做接下來要做的事,例如:吃點心或看卡通等。」

 

 

 

不 過,並非完全不讓孩子依賴父母,但至少要讓他先努力過。當孩子願意收玩具,也許不見得全收好了,父母不妨幫孩子打氣:「媽媽看見你很棒,雖然你一開始很不 情願,但仍願意去收拾。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累,讓我們一起完成。」雖然還是在管教,但他有被同理、被看見他願意嘗試的動機,加上後來大人陪著他一起完成,他 會覺得有人跟他一起做,而在收拾過程也增加了親子關係的親密感。

 

 

 

假設孩子真的做不到,也可以給他替代方案。例如:如果他還是不想收,在同理完他的情緒以後,可以詢問他:「你覺得怎麼樣可以完成這件事?」孩子如果想不出來,家長可以幫他找個替代方案:「我們先吃飯或吃點心,吃完以後再來收。」給他一個可以討論的彈性空間,不過,仍堅持他一定要收完,否則下一次就沒有點心吃。施心理師指出:「有時提供孩子替代方案,可以刺激他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也會影響他未來的學習。」

 

 

 

 

 

4培養孩子的正面思維

 

發現另一種驚喜

 

有時孩子遇到挫折情境是因為發展的受限,例如:只能專注於玩玩具,而不小心打翻玩具旁邊的垃圾桶等,其實,父母可以趁機培養孩子正面思考。施毓琳心理師曾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一個小孩不小心將牛奶打翻了,大部分的家長會怒氣沖沖的責備,可是文章裡的媽媽很有智慧的說:「哇!這裡出現一片牛奶海洋。」讓本來很擔心會被罵的小孩發現自己創造了另一個驚喜。當父母有這樣的眼光與角度時,孩子在面對失敗或挫折,自己也會發展正向的思維去看待事情。

 

 

 

 

 

5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挫折經驗

 

教孩子轉換挫折、學習經驗

 

當父母分享挫折的經驗,小孩亦會瞭解到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原來他們也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同時讓孩子體會挫折並不可怕,重點是怎麼去轉換挫折、學習經驗。

 

 

 

 

 

6用閱讀引導孩子

 

引導、刺激孩子思考

 

營 造親子共讀的時間,不過,閱讀的內容是很隨性,並不是因為小孩遇到挫折,就趕緊拿一本與挫折有關的書來讀。施毓琳心理師指出:「閱讀的好處是透過別人的故 事、別人的情境來思考事情,不會讓小孩覺得自己做錯事。」閱讀完畢,倘若孩子的語言發展較完整,可以帶著他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情緒,或在挫折的情節打 住,引導、刺激孩子思考可以怎麼辦。

 

 

 

 

 

爸媽具備8種態度,提升孩子受挫力

 

1多同理、少責備

 

父 母首先應具備溫和與堅定的態度。管教是清楚的,溫和的,不跟孩子發脾氣,並堅持孩子必須完成任務。不過,也要視孩子的能力開出適合的條件,不要給予他達不 到的標準,這會令他感到挫折。施毓琳心理師解釋:「成功的經驗需要慢慢培養與累積,如果爸媽設定的目標高得令孩子達不到,孩子會很輕易的說我不會、進入挫 敗經驗。」

 

 

 

 

 

2支持與肯定孩子的內在動機

 

多支持與肯定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只看孩子做的結果、是否達到期待。當家長看到孩子願意嘗試、願意努力,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有被看見,接著就比較願意嘗試新的挑戰。即使孩子出現挫折,但大人接住他的挫折、同理他,他會發現挫折並不可怕,願意繼續努力。

 

 

 

 

 

3讚美孩子要適度

 

家 長讚美孩子的行為要適度。現在小孩生得少,很多長輩看到孩子做任何事都會說「你好棒」,漸漸地養成小孩自我中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可是當他上學之後,因 為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而且老師必須照顧這麼多的孩子,他不見得會像在家裡一樣受到這麼多的關注,如此會令他感到挫敗。因此,家長除了適度的讚美,最重要 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與限制,讓他瞭解自己並非萬能。

 

 

 

 

 

4讓孩子學習自然結果

 

由於少子化,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寶,像孩子忘了帶東西,家長就急忙將東西送到學校,這也讓孩子無法學習為自己負責;而且,家長可能因此生氣責罵小孩,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施心理師表示:「其實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去承擔後果。」

 

 

 

例 如:施心理師一個月只買一樣新玩具給女兒,她可以自由選擇玩具。如果她還想再買其它玩具,必須等到下一個月或用自己的零用錢購買。如此,小孩很清楚一個月 只能買一樣玩具的遊戲規則,而她也會謹慎選擇。像有一次,她買黏土,可是玩完了以後她沒有收好,黏土乾掉了,這個月她沒有新玩具可以玩,從中她也學習到要 珍惜玩具的經驗。

 

 

 

 

 

5讓孩子在生活中經驗

 

在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時,要讓孩子在生活中經驗,而且,大人必須看見他的能力、體會他的挫折情緒,給予孩子學習的時間,尤其年紀愈小的孩子愈需要充裕的時間。像是讓孩子自己吃飯,可能要容許他吃兩、三個小時,等待他的能力比較成熟,再慢慢縮短時間。

 

 

 

 

 

6耐心

 

父母若缺乏耐心,很容易發火。因此,要瞭解到孩子的發展需要時間成長,請父母耐心等待,別讓孩子承受自己的情緒。

 

 

 

 

 

7忍心

 

如同小孩學走路,會跌倒、碰傷,讓爸媽感到十分心疼。因此,家長不妨排除危險情境、營造安全環境,即使孩子在學走路的過程跌倒、摔跤,父母可以陪著他、同理他、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即使想伸手扶孩子,也要讓他自己花點力氣站起來。

 

 

 

 

 

8別讓孩子承擔不必要的責任

 

有 些婚姻關係不睦的父母,或是工作壓力大的雙薪家庭,有時會不自覺的將情緒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對孩子講情緒性語言,像是「都是因為你,不然我早就離開這個婚 姻」等,孩子聽了既無法解決父母的問題,也感到無能為力。施毓琳心理師指出:「這不是孩子的錯,家長要懂得照顧自己,請自己負責自己的情緒。如果工作壓力 大,自己應想辦法紓解,而不是將情緒帶回來跟小孩互動,讓小孩承受。」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期頭暈,是不是貧血呢?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 吳依誠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3215070)
梳化/陳瑄娸
model/韓雅如

懷孕時為什麼會容易貧血?孕期頭暈,即為貧血的症狀嗎?孕期貧血,只要多補充鐵質就有用?本文將回答孕媽咪對於貧血的各種疑問與困擾。

 

 

貧血的檢測方式與時間
吳依誠醫師表示,孕期是否貧血,必須以抽血來檢測。女性每100C.C.血液中, 血紅素必須介於12~14gm/dl,如果小於12gm/dl,即為貧血;男性的血紅素則必須介於14~16gm/dl。女性懷孕後,至醫院做第一次公費 產檢時,醫師就會幫孕婦抽血檢查是否有貧血問題。之後的產檢就不會再有這個項目的檢查,除非孕婦覺得頭暈無力、虛弱,醫師才會再度檢查。
 
可以在家自行觀察眼瞼部位
如果孕婦懷疑有貧血的問題,其實可以對著鏡子用手指將下眼皮往下拉,看眼瞼的部分有沒有泛白。如果泛白,則表示貧血,建議至醫院抽血確認。
 
 
孕期常見貧血的原因與種類
(1) 缺鐵性貧血
絕大多數貧血的孕婦,都屬於「缺鐵性貧血」的類型。為了供給胎兒的養分,孕婦對鐵的需求比沒懷孕的人高達4倍以上。當鐵質攝取量不足、血色素的生成減少時,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即指血液中缺乏造鐵的成分。
 
吳依誠醫師指出,若懷孕合併子宮肌瘤,也可能會引起貧血。當孕婦知道自己有子宮肌瘤時,可以抽血檢查確認有無貧血的問題,否則隨著子宮肌瘤的變大,貧血狀況可能會愈趨於嚴重。
 
 
(2) 海洋性貧血
海洋性貧血又稱為地中海貧血,與父母的遺傳有關。罹患海洋性貧血的人,紅血球的帶氧能力不足且比較脆弱,長期下來即會導致貧血。其實海洋性貧血在婚前的健康檢查即可篩檢出來,屬於隱性遺傳的一種。當孕婦被診斷有海洋性貧血的問題時,老公也應該要去接受檢查,若兩人都有這種問題,胎兒也受到遺傳的機就比較高。
 
 
貧血的症狀
無論是海洋性貧血或是缺鐵性貧血,兩者的症狀都相去不遠。輕微貧血者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中度貧血的孕婦可能會臉色蒼白、眼瞼泛白、頭昏眼花、視力模糊、容易感到疲倦;當貧血的程度過於嚴重、血紅素太低時,孕婦甚至會呼吸困難。
 
 
如何改善與預防孕期貧血的問題 
對於海洋性貧血的孕婦來說,海洋性貧血是遺傳性的疾病,目前臨床上沒有藥物可以解 除貧血症狀,必須仰賴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飲食習慣來改善。此類型貧血者攝取過多的鐵質反而會造成身體的負擔,應多攝食鮮柑橘類、綠色蔬菜、內臟、瘦肉等含 有豐富葉酸的食物來治療;不過對於缺鐵性貧血的孕婦來說,即可藉由飲食上多補充鐵質來減輕貧血的症狀。
 
除了醫師會開鐵劑給孕婦服用之外,攝取充足的熱量和蛋白質也非常重要。另外,富含鐵質的食物亦可多吃,例如:菠菜、紅棗、枸杞、櫻桃、高麗菜、金針菜、紅肉、龍眼肉、紅蘿蔔、雞蛋、杏仁、豆類、黑芝麻、草莓、柑橘、鳳梨、蘋果等。
       
缺鐵性貧血,可補充B群與葉酸
孕期營養不足或飲食中缺乏鐵質、維生素B群、葉酸等都可能引起貧血。除了補充富含鐵質的食物與鐵劑之外,也可以服用孕婦專用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懷孕初期(前三個月)亦可補充葉酸。
 
貧血,可能與先天性心臟病有關
有時候貧血不一定只是「血液」方面的問題,也可能是心臟相關疾病所引起。例如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二尖瓣脫垂…等,都有可能會導致貧血。當孕期肚子還不會很大時,倘若爬樓梯會感到很喘,建議最好去心臟內科檢查。
 
 
貧血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致
除了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與海洋性貧血之外,如果心臟檢查也無異狀,就要考慮是否為身體其他器官所發出的警訊:
 
 
1.      癌症:如淋巴瘤或血癌,骨髓被惡性細胞所取代。骨髓就像是身體造血的工廠,一旦被惡性細胞取代時,就會出現貧血的現象;另外自體免疫的問題,也可能會引起溶血性貧血。
2.      白血病:白血病會導致骨髓的生成減少,同樣會影響到造血功能。
3.      內出血:如腸胃道出血、胃潰瘍、甚至是大腸癌,都會引起貧血。
4.      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的症狀是腹部會有劇痛感,下體也可能出血;另如前置胎盤則可能產生無痛性出血,須藉由超音波來診斷。
5.      凝血因子異常: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異常時,也可能會引起貧血。
 
 
要先探究貧血的原因
由於會造成貧血的成因相當複雜,也可能是身體所發出的警訊,因此與其一味想要改善貧血症狀、治療貧血,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導致貧血的真正原因」,才不會治標而不治本,畢竟改善緩解症狀只是暫時的,一旦真正成因沒找出來,仍然可能反覆貧血。
 
 
貧血時的注意原則
當頭昏眼花、頭暈目眩時,別突然站起來或改變姿勢,以免因姿勢性低血壓而不慎跌倒,要扶著傢俱慢慢起身,或是可以躺著休息。
 
 
容易頭暈,並不代表貧血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空腹太久,也會導致血糖太低,因而引起頭暈,所以容易頭暈的人並不表示即有貧血問題,仍應以抽血檢測結果為準。在日常生活上,做運動也會使孕婦的精神變好,改善血液循環,比較不容易頭暈。平常在飲食攝取上,必須盡量營養均衡不偏食,才不會動輒頭昏眼花。
 
 
服用鐵劑可能容易使孕婦便秘
「服用鐵劑會使孕婦便秘嗎?」吳依誠醫師表示,的確有些孕婦會因為服用鐵劑而便秘。腸胃道的不適、便祕、腹瀉,是口服鐵劑最常見的副作用。不過並非每個孕婦都有這種問題。如果醫師覺得孕婦有必要補充鐵劑時,應多喝水與多吃蔬果來改善排便問題。
 
「吃血補血」的觀念,大錯特錯
有些人因為貧血而多吃豬血、鴨血,其實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吃血」並不能「補血」,仍應找出導致自己貧血的真正原因,例如缺鐵性貧血則應多補充鐵質與維生素B群。只有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陪寶貝好好玩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郁筱惠、實習記者連淑凌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慧如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帥氣爸比/韋恩虎
可愛寶貝/韋承宇

0~1歲的寶寶,不是哭,就是笑,再不就是牙牙學語,他懂得玩耍嗎?醫師指出,幼寶寶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家長一不小心玩過頭,過度搖晃和振動將可導致「嬰 兒搖晃症候群」,故父母在陪伴逗弄時,怎樣玩耍才安全?陪寶貝玩樂,哪些是危險動作?本篇邀請兒科醫師分享,替妳寶貝找出最恰當的遊戲方式!

 

 

◎小貝比需要遊戲嗎?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慧如表示遊戲寶寶來說,是種非常好的訓練機會每個階段的寶寶,其發展成熟度都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遊戲訓練。千萬不要只是讓寶寶單獨躺在床上,孤單的玩著床搖鈴,讓寶貝身心缺乏適度的刺激和訓練。

不同的階段,可以不同的方式,運用適當的遊戲來促進寶寶的身心發育,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及智力訓練等。比方:寶寶還小的時候,可看圖卡刺激寶寶的視神經並促進大腦發育大一點時,透過節奏與聲響,可刺激寶寶聽覺;當寶貝喜歡東抓西找時,則可練習抓取的精細動作,就能促使寶寶肢體語言更敏銳

 
 
◎寶寶各階段玩樂方式
0~4個月:視覺認知訓練
陳慧如醫師指出,在許多研究中指出,「閱讀」其實也是寶寶的一種遊戲。因為,幼小的寶寶,不認為書是一種負擔,反而會覺得這是他的玩具(如玩具書);這也等於是養成寶寶認為「書也是玩具」的想法,等孩子長大至學習階段時,也較不容易排斥閱讀,對讀書也較不易心生反感。
 
只不過看書與玩遊戲一樣,在不同的階段得看不同的書。因此,陳醫師認為,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可開始讓孩子漸漸學著接觸書本了。像是1~2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帶他看看「黑白」的書或圖卡。尤其當孩子喝完奶還清醒時,就可跟寶寶說故事,雖然孩子還小聽不懂,但也會啟發腦部發展並接受語言訊息。
 
此外,黑白圖卡對寶寶來說也是一種視覺刺激,對寶寶的大腦很有幫助。當然,寶寶閱讀時間不需要太久,大約1~2分鐘內就可以了,但是透過每天日積月累的刺激,就能讓寶寶逐漸印象深刻。
 
2個 月以上的寶寶,此時則可讓他開始看有色彩的書。當然,給寶寶的書,絕對是有大圖的圖卡,藉由講故事的方式,簡短帶入家長想傳遞給寶寶的訊息。陳醫師說,就 算是外籍媽媽,看不懂中文,講英文也可以;使用父母的語言,講給寶寶聽,都同樣有效。透過語音訊息及色彩刺激下,爸媽不用擔心語言是否能跟寶寶溝通,只要 每天陪孩子講一些話,都能促進寶寶大腦與視聽覺的發展提昇。
 
 
4~6個月:抓取動作練習
陳慧如醫師表示,4個月以上的貝比,手的精細動作已開竅,寶寶會想伸手抓物品。建議爸媽用顏色較鮮豔或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去逗弄寶寶或讓他抓取,一來可訓練寶寶眼睛隨玩具做追隨的練習,二來也可訓練寶寶左右手的協調能力,試著用手抓到他感興趣的東西。
 
藉由抓取訓 練,亦可提昇寶寶對觸覺的敏感度。故醫師建議,許多家長擔心寶寶用手抓傷面部,故而長期幫寶寶戴手套,其實並非必要。如擔心寶寶抓傷,則應檢視寶貝是否起 疹,或求診醫師治療;然後,適時幫寶貝修剪指甲,就可避免寶寶意外抓傷。當孩子白天活動時,應盡量讓寶寶雙手打開,訓練寶寶的觸覺敏銳度,然後去練習抓 握,這些動作對孩子日後的感覺協調及精細動作將很有助益。
 
 
6~10個月:爬行肌肉協調訓練
一般來說,6 個月以上的寶寶多半已學會坐、爬,此時建議家長可開始透過一些會動的玩具去吸引寶寶注意;也讓寶寶有努力想抓到東西的欲望,並讓他練習爬行。陳慧如醫師 說,此時家長可盡量少抱寶寶;或許因為家長太忙,常常揹著寶貝做家務,以致讓寶寶在地板爬行的時間不多,這樣反而使寶寶肢體動作的發展有所受限。
 
至於玩具的選 擇上,6個月以上的寶貝,自己若能坐得很好,就可試著讓他玩一些玩具箱,包括像是坐著把球丟進球洞裡或健力架等玩具。7個月以上,當寶寶漸漸學會爬行時, 則可玩會動的玩具或是會滾的球,然後在寶寶面前逗弄,讓他試著依賴爬行去取得,這些對寶寶都是很不錯的親子活動。
 
 
10個月~滿周歲:認知發展學習
醫師指出,當寶寶9~12個月後,坐得可說非常穩了,此時就可勤作小肌肉等的鍛鍊,包括像是玩一些大型拼圖板、套圈圈、串珠珠。當然,要特別注意,玩具的Size不能太小,以免寶寶誤食。
 
10個 月大的寶寶,已學會自己翻厚紙板的書,另外也可讓寶寶接觸各種質感的書,像「布書」之類的玩具。從幼齡寶寶的視覺、語音的刺激訓練後,再逐漸帶入大齡寶寶 的認知發展,讓寶寶從認知中學習記憶,並逐漸聯結過去的印象,運用一切動作訓練小肌肉等觸覺發展,即是一連串綜合性培養寶寶智力發展與感覺統合的提昇過 程。
 
 
1歲以上:從遊戲培養創造力
陳醫師建議,1歲以上的寶寶,多半已學會走路,故此時可以帶寶寶到戶外進行活動,用以訓練寶寶的肌肉發展。同樣的,這個階段也可讓寶寶接觸玩法較多變的玩具,包括像是海邊堆沙、家中捏黏土、堆積木等,還能讓寶寶練習發揮創作與想像力。
 
 
◎小心!危險遊戲
1.拋高、轉圈、騎馬
家長們都會跟寶寶玩一些「傳統」的遊戲,比如:拋高、騎馬、坐飛機等遊戲,因這些遊戲的刺激性高,會刺激寶寶大腦神經,使寶寶當下顯得很開心。然而,因為遊戲搖晃過劇,很容易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輕者頭暈、嘔吐,重者則將使腦部受損或有死亡危機,故家長務必格外避免。
 
 
2.不要過早看電視
陳慧如醫師表示,有眾多報告顯示,電視螢幕切換太快,對寶寶的專注力,具有分散作用,因此不建議寶寶太早看電視。雖然至今沒有足夠證據,認為寶寶不適合看電視,但卻有許多的報導指出,太早讓寶寶看電視,甚至讓孩子邊吃飯,邊玩手機、平板電腦,均會傷及寶寶視力及日後專注力的發展喔!
陳慧如醫師表示,若2歲以上的寶寶,可選擇適合適齡的影片,因速度較慢,不像電視卡通是屬於大孩子的節目,不符嬰幼兒觀看的需求;但觀看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
 
 
3.不要睡吊床
傳統父母或長輩,甚至在家中自行綁吊床給寶寶睡。彷彿玩盪鞦韆般,但這種搖晃程度仍屬人為施力,通常難以確實控制,就容易致生危險。而且,睡吊床對寶寶的脊椎發展有害。
 
 
4.不要坐螃蟹車
醫師提醒說,坐螃蟹車太久,不僅容易讓寶寶肌肉缺乏訓練,甚至導致寶寶肢體發展有延遲發展的情形。陳醫師強調,目前許多個案及學會研究均顯示,螃蟹車危險性過高,彷彿「如虎添翼」更容易導致意外,故特別不建議給寶寶使用。
 
 
5.睡前以靜態遊戲為主
寶寶睡前應盡量安排聽故事、聽音樂等靜態遊戲,以免寶寶因過度興奮而不易入眠,間接影響寶寶健康的身心發展。
 
 
◎避免嬰兒搖晃症候群
陳慧如醫師指出,兩歲以下的寶寶,脖子的支撐力極為不足。而且,寶寶的「頭」與身體的比例,比成人相對大很多。因此,在脖子支撐力不足、頭又比較大的情況下,寶寶最怕的就是「搖晃的動作」。嚴重的話,則易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
 
如何避免「嬰兒搖晃症候群」呢?就是不要把寶寶用力抓起來,上下或前後,快速的甩動。陳醫師具體量化說,就是不要「一秒鐘晃動2~4次的前後來回」;因這樣的速度極快,極易明顯傷害。加上寶寶身體重力加速度,還會讓寶寶腦部水腫,甚或是出血的危險。
 
陳醫師提醒 說,即便力道不大,但長期下來,還是有可能造成輕微的腦部小積水、小出血等。日積月累後,就有寶寶腦部發育不全的問題產生。因此,建議家長要避免劇烈晃動 或拋接寶寶,甚至抓著寶寶的手快速轉圈,乃至於坐在大人腿上用力左右來回晃動,如坐海盜船般,這些動作均應避免。
 
和 寶寶玩耍時,最忌諱看孩子笑得開心,當下沒有不舒適的反應,還是繼續「用力」玩「晃動」的遊戲。醫師提醒說,也許當時在玩的時候,寶寶對身體沒感覺,但持 續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傷害就可能造成也無法挽回了。另外,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在哄小孩時,因為怕孩子哭鬧,不自覺越搖越快,越晃越大。尤其,當寶寶的脖子又 沒有撐住,更是容易傷及寶寶。
 
陳慧如醫師指 出,曾有一個例子是媽媽騎摩托車,用揹巾將寶寶揹在身後,本來要帶寶寶看感冒,卻因沿路騎車晃動,使本來只有發燒感冒症狀的寶寶,反而併發出現嬰兒搖晃症 候群。因此,寶寶脖子是否有完好支撐,真的非常重要,不管是玩遊戲或安撫,尤其2歲以下的孩子,千萬都不要輕忽大意。
 
陳醫師提醒, 利用揹巾抱寶寶的媽咪,尤要特別注意揹的姿勢。很多家長都很關心,嬰兒什麼時候才能從橫抱改為直立而揹?陳醫師表示,四個月以上的寶寶,若脖子夠挺,其實 可以直立抱沒問題,但是妳在走路時會晃動,還是要用手去撐住寶寶的脖子才對。還有要特別提醒的是,1歲以內的寶寶,千萬還是不要後揹(揹在身後),因為無 法看見寶寶,故也特別危險。
 
嬰兒搖晃症候 群是指嬰兒或幼兒頭部曾遭受劇烈的來回搖晃而造成的不良後果。會造成寶寶的腦部損傷甚至死亡等的可能性。目前大部份的病例是發生在一歲以前,尤其是3至8 個月大的寶寶。由於嬰兒腦部水分含量較高,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而嬰兒頸部肌肉較柔軟無力,故在搖晃時腦部更容易被扭曲和壓迫,因此並非只有頭部的直接碰 撞才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
 
 
◎玩樂小叮嚀
寶寶玩樂除可增進親子關係,還可進寶寶身心發子遊戲是健康和開心的,若能注意避免對寶寶有危險的動作,則可預防造成遺憾產生。陳醫師提醒,在兒童健康手冊內,有很多正確的參考資訊,只不過家長遇到難題,有時候竟以網友的言論為主。網路有很多資料,僅是個人看法,對每個人來說,無法同一而論,故家長最好僅作參考。此外,寶寶的動作發展均有其成長意義,如能在最佳時機給予正確輔助,對寶寶身心發育才有實際良效。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吃,擺脫膚色黯沉so easy!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 陳玉娟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
model/張雅淳

懷孕時容易膚色黯沉,不僅易曬黑也容易長黑斑,該怎麼辦?有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食物建議少吃?中醫師教妳8個擺脫膚色黯沉的妙方,讓妳容光煥發、耀眼動人。

 

 

黑色素沉澱、膚色黯沉的原因
陳玉娟主任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大概有三種經脈可循:

(一)     肝經:
「肝」在中醫裡並不是指肝臟,而是指情緒、神經系統,肝經不通順的人,會血瘀氣滯,膚色黯沉。肝氣鬱滯的症狀是經常唉聲嘆氣、腹脹,甚至會胃食道逆流。
 
 
(二)     肺經:
中醫所說的「肺」主「皮毛」,另外體內循環的氧氣及淋巴系統等都是肺所掌管的。當孕婦的肺氣足夠時,肌膚表面比較不會產生斑點,也會比較健康。肺氣不足的人,症狀為臉色蒼白、較易感冒。
 
 
(三)     心經:
斑點的生成,除了與「肺」有關,也與「心」有關。中醫所說的「心」主「血脈」,若血液循環不順、不暢通,一旦黑色素沉澱,斑點生成後會不易被身體所代謝。因此血液循環與代謝好的人,較不易有斑點。
 
 
產後是否會自行恢復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通常產後約3~6個月,黑色素就會逐漸被身體代謝而恢復白皙。不過讓孕婦最感到困擾的「肝斑」(也就是「黑斑」或「孕斑」,經常出現在臉頰上),即使是產後也可能不會消退。
 
 
黑色素沉澱的影響
黑色素沉澱,也導致孕婦容易產生妊娠紋。有些人懷孕時膚色較黯沉,臉上可能會有肝斑,此外腋下、手肘、膝蓋或身體的關節處,都容易膚色黯沉;妊娠中線亦會隨著腹部日益隆起而越變越黑。
 
 
如何預防孕期黑色素沉澱
    平時須做好防曬的工作。無論是撐傘、穿長袖、戴口罩、戴帽子,只要不會覺得過熱即可。(但是也不能完全不曬太陽,每天仍須日曬20分鐘,藉以幫助維生素D的攝取,以免骨質疏鬆。)
 
    亦可擦防曬乳,不過內含A酸的保養品,則不建議在孕期時使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想要擁有好膚質,就要好好睡個「美容覺」。晚上11點之後,血液必須回到肝臟解毒。11點~3點是身體最重要的排毒期,如果熬夜,解毒、代謝不順,將更容易使黑斑生成。由於11點之後最好要睡著,所以建議10點即須準備就寢。
 
    心情應保持愉悅。心情輕鬆愉快,肝經通暢,同時多活動與散步,自然氣血循環順暢
 
    可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有助於美白。例如檸檬、番茄、白木耳、白蘿蔔、蜂蜜、葡萄、鳳梨、甘蔗汁、綠葉蔬菜、小黃瓜、櫻桃、豆漿等。
 
    根據中醫的理論,應少吃竹筍、芹菜、香菜、蔥、蒜、芒果、紅蘿蔔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導致黑色素沉澱。
 
    由於黑色素經常會在手肘等處沉澱,打電腦時,應盡量避免手肘摩擦桌面。(同一部位若受到壓迫太久,易使黑色素沉澱。)臀部也容易遇到相同的問題,因此不建議久坐,坐一陣子後最好起身活動一下。
 
    少吃沾了醬油的食物,也要少喝咖啡。吃火鍋時最好不要沾醬料;至於滷味,則是為了入味,湯汁裡會加入大量醬料,因此不宜多吃。
 
服用珍珠粉,可以美白嗎?
陳玉娟主任表示,從中醫的角度而言,其實並不反對以服用珍珠粉來美白。不過建議在懷孕4、5個月以後再服用珍珠粉,服用3個月即可停止,無須吃到生產。若想服用珍珠粉,應選擇經過檢驗合格的知名品牌,別服用來歷不明的珍珠粉。
 
 
產後可以這樣吃
除了以上孕期的8點做法仍可繼續以外,產後還可以吃薏仁、糙米、麥片、杏仁、黑木耳等食物來幫助美白。黑木耳主活血,孕期不宜多吃,建議等產後再吃;另外當歸、生化湯、四物、青木瓜等也可以於產後適量食用。
 
全身已恢復白皙,但嘴唇仍然黑黑的?
倘若產後嘴唇色澤仍然偏黑,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腎不好或是口紅色素沉澱所致,應與妊娠黑色素沉澱無關。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不出來怎麼辦?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台北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 葉長青
企劃編輯╱張玉櫻
繪圖╱日光路

準備自然產的孕婦,最怕遲遲生不出來,飽受產痛之苦,甚至以剖腹收場!其實如果孕期有規則產檢、適當運動、產前熟悉生產環境,並與醫護人員溝通,心情放輕鬆,一旦進入產程,大部分都能順利自然生產,不用太過焦慮。

 

 

3P,影響產程進展的主要因素
台北榮總婦產部葉長青醫師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因產程遲滯而開刀的產婦只佔約15%,而影響產程進展主要有3P,即Passenger(胎兒)、Passage(產道或骨盆)、Power(子宮收縮力道)。
 
產程拖太久,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胎兒太重、太大的關係,但其實胎兒大小只是參考值,臨床上有胎兒超過4000公克,產婦照樣生得很快;也有胎兒不到3000公克,卻因為胎頭下不來,最後只好改行剖腹產。所以無論胎兒輕或重,都可能發生產程遲滯。
 
由於生產是胎 兒要通過骨盆腔、產道才能娩出,因此,是否能順產?應該同時看胎兒大小(Passenger)以及產婦骨盆腔(Passage)的相對關係;另外也要看角 度,產程進行過程中,假如胎兒角度沒轉對,也有可能半途卡住而被迫採剖腹生產;此外,產婦的子宮收縮力道(Power)也很重要,如果力量不夠,或無法正 確用力,都會影響產程進展。
 
 
產婦放輕鬆,有助順利生產
也有人將Psychology(指產婦心理、情緒)列入影響產程的第四個P,主要指產婦的情緒,因此建議孕婦在產前能先了解生產是怎麼一回事(可參加媽媽教室),並且熟悉生產環境(可先參觀產房),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放輕鬆,並配合醫護人員指導,採取正確的用力方式。
 
此外,產程是否順利,也和產婦年紀有些關係,高齡產婦必須接受催生以及剖腹產的機會確實比較高,但並非絕對。而缺乏運動也會讓產程拖比較久,運動能使骨盆腔韌帶維持好的彈性,讓生產更順利。
 
 
哪些狀況要進行催生或助產?
葉長青醫師表示,一般會先針對產婦和胎兒的狀況進行評估,才會建議進行催生,尤其如果胎兒出生會比待在子宮內來得好,最好趕緊催生,以減少可能併發症的機率。
 
因母體因素而催生的常見原因包括:孕期血壓上升、嚴重蛋白尿、子癇前症、血液或肝腎功能異常等,都應該考慮提早催生,以免造成母親和胎兒雙方的危險;胎兒方面,若有生長遲緩、羊水過少,也必須考慮催生;而超過預產期過久(如懷孕41週)還無產兆,一般也建議催生。
 
進入產房待產之後,醫師會觀察產程進展的狀況,包括胎頭下降速度以及子宮收縮力道,假如每3分鐘陣痛一次,加上收縮強度也夠,胎頭也逐漸下降,則不需打催產素(Oxytocin)來助產,若觀察了一段時間都沒進展,就要考慮使用催產素。
 
 
評估產婦、胎兒風險,必要時還是得剖腹產
生產過程當中,醫師會依當時狀況做評估,萬一產婦及胎兒已面臨一定的風險,就會進一步建議改採剖腹產。葉長青醫師表示,進入產程之後,必須全程觀察產婦和胎兒的變化,包括胎頭前進多少、子宮頸開幾指和胎兒心跳的變化等等。如果超過醫療所訂的標準,例如產婦已用力2、3個小時,胎頭還未下降,就應該改採剖腹產;或是胎兒心跳出現異常變化,胎頭仍然比較高,子宮頸也只開一半,這些時候就會改用開刀方式讓寶寶盡快生出,因為胎兒如果卡太久,感染機率會增加,胎盤也容易出狀況,媽咪產後出血的風險也會提高。
 
台灣方面醫健 保署的規定,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就符合剖腹產健保給付的標準(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則建議4500公克以上採取剖腹產)。但由於產前超音波的預估體重 可能有所誤差,因此萬一出生後發現體重不到4000公克,產婦就必須依規定自付剖腹產費用差額,這部分醫師會在產前告知產婦及家屬。
 
 
只差臨門一腳,可使用哪些助產方式?
上了產檯卻一 直缺乏臨門一腳,醫師這時候需要使用真空吸引器、產鉗或腹部加壓等方式來助產嗎?葉長青醫師表示,有幾個狀況會考慮採取上述助產方式,例如胎兒出現心跳異 常、不穩等緊急狀況,而醫師已經看到胎頭,這時候要改剖腹產恐怕更費力費時,胎兒必須儘早娩出,就會使用器具協助;或是產婦已用力好幾個小時,就只差那麼 一點點。
 
要用上述的助產方式,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胎頭要夠低、子宮頸要全開,若胎頭還很高,卻使用吸的或夾的方式,容易造成產婦和胎兒受傷,所以一定要先有所評估。若產婦已經沒力氣,必須要看產程進展,當胎頭夠低,無其他禁忌症,是可以用真空吸引、產鉗或腹部加壓方式來助產。
 
 
真空吸引、產鉗、腹部加壓安全嗎?
然而產婦多會擔心,真空吸引、產鉗、腹部加壓等方式,會不會有什麼危險?葉長青醫師指出,在合格的婦產科醫師評估和操作下,這些助產方式是安全的,而且可以降低母親和胎兒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真空吸引:使用杯狀的吸引器提供力量,副作用是寶寶頭上可能會有小包包(頭皮水腫),不過出生兩三天後會消失,極少數可能顱內出血,這是比較嚴重的後遺症。
◎產鉗:其牽引力道是真空吸引的兩倍,但是危險性較大,其風險包括使用後可能會讓寶寶臉上留下壓痕或臉部瘀傷,極少數情況下有可能造成寶寶骨折。無論使用真空吸引或產鉗,產婦陰道裂傷的機會都較自然生產增加。因此,以上兩種助產方式都建議經婦產科醫師評估後才使用。
◎腹部加壓:提供產婦腹部一些推力,進行時不一定要很用力,只是要讓產婦知道正確用力的方式,副作用是產婦肚子可能會瘀青,而極少數會合併肋骨、腹內器官受傷。
 
 
孕期做好功課、生產時配合醫護人員,祝妳順產!
葉長青醫師最後提醒,要讓產程順利,孕婦也要做些功課,首先就是孕期接受規則產檢,若有妊娠糖尿病,必須進行飲食控制,以避免胎兒過大。其次要有適當的運動,運動能使骨盆腔放鬆,增強肌肉力量,幫助生產順利,包括散步、瑜珈都不錯(爬樓梯有跌倒風險,最好避免),除非產檢發現必須安胎,或有腹痛、前置胎盤、出血情形等才需要避免運動。
一旦進入產程,絕大部分都能自然生產,準媽咪們不必過度擔心,只要按時產檢加上適當運動,足月產檢時可先熟悉一下醫院產房環境,並且多參加媽媽教室,了解生產過程,待產時和醫護人員多溝通,做好準備就不至於太過焦慮,也能讓生產更加順利喔!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揮別產後憂鬱症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吳書儀
人物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梳化/Tomoko
model/漂亮媽咪 劉青青

產後媽咪,心情老是Blue Blue毫無喜獲麟兒的美好喜悅。動不動就想哭泣,夜晚睡不著覺,半夜又常作惡夢,白天心情焦慮不堪,遇到事情就拼命自責,完全吃不下飯菜,昔日樂觀的媽 咪怎麼突然消失了!本單元邀請專長自殺防治、心身醫學及辯證行為治療的精神科醫師,讓媽咪別再擔心產後憂鬱找上門。

 

 

認識-產後憂鬱症
現任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書儀表示,從生理學來看,孕媽咪體內雌激素與荷爾蒙比昔日增高,在分娩後卻急遽下降,且產後72小時內,這些荷爾蒙會消失或轉變成可幫助供應母乳的荷爾蒙,故母體在極短時間內,荷爾蒙發生巨大變化;另外,加上生產過程的痛楚、體力消耗,乃至產後角色的轉變,及照顧新生兒所導致睡眠剝奪等,均使產後媽咪可能造成憂鬱的情緒。

總體而言,約有8成比例的產婦,於產後的10天之內,約略有輕微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的情形。症狀包括心情不佳、焦慮、情緒起伏較大、較難入眠等,但症狀尚屬輕微,嚴重時每天可能有數分鐘會有想不開的情況,但狀況ˋ可安撫、也還可照顧小孩。
 
然而,若產後情緒低落的時間,持續超過2週以上,且在情緒表現症狀上,孕媽咪不僅有心理憂鬱,還包括有失眠、毫無緣由地想不開、極度焦慮、易怒、容易有罪惡感等心理,甚至影響親子關係時,則可能已逐漸罹患所謂的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事實上,產後憂鬱的情況,可依病情發生的時間長短與症狀輕重程度,將產後憂鬱疾患分為三種,詳如下表所示。
 
 

 

產後
A產後情緒低落
Postpartum blues
B產後憂鬱症
Postpartum depression
C產後精神病
Postpartum psychosis
發生
比例
五~八成
一~二成
12人/千分比
發生時間
產後310天內
產後13個月內
產後4週內,亦有人產後1年才發病
症狀
輕微情緒低落,通常約2週內自行緩解。
憂鬱持續2週以上,暴躁失眠、激動易怒、頭痛疲倦、食慾減退、容易自責、罪惡感、無法專心。
情緒激動起伏激烈、妄想幻覺嬰兒被掉包或死亡、嚴重時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
區別
一天內數分鐘低落
整天情緒低落且持續達2週以上,最長可持續1年,第二胎產後復發率約23成。
情緒失控、有幻覺、妄想症、表現呆滯對外界無反應、常見生頭胎的年輕產婦(屬早發型)。
照顧
嬰兒
仍可照顧嬰兒
雖可照顧嬰兒
但有輕微影響
無法也最好不要
獨自照顧嬰兒
危險性
有自殺危險
5%自殺率、
4%殺嬰率(他殺)
治療
心理治療
心理及藥物治療
需要住院及積極的藥物及心理治療
 
 
產後憂鬱的三大成因
1.生理因素:
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除前述產前產後,體內雌激素及荷爾蒙等黃體素變化的急遽影響外,也間接影響「腦部調節情緒區域的活性」,故而影響產後媽咪情緒上的變化。再者,生產所帶給媽咪身體上的疼痛、肌肉酸痛、睡眠不足均包含在內。
 
 
2.社會因素:
包括懷孕期間或產後,婚姻破裂、婆媳問題、失去親人、經濟壓力、產後失業等。此外,非預期懷孕及本身不想懷孕卻意外懷孕的婦女,較容易發生產後憂鬱的情形。
 
 
3.心理因素:
對於適應母親的角色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擔心自己產後身材不能恢復,擔心自己喪失對另一半的吸引力,以及對於照顧新生兒不熟悉等所產生的心理情緒。
 
 
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一些在產前就具有焦慮症、憂鬱症、家族有憂鬱症病史的親友、平時經前症候群較嚴重的婦女等,均為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此外,懷孕或生產時,曾罹患妊娠高血壓、早產或生產併發症的婦女,以及孕前或孕程平日菸酒不忌或有非法藥物的濫用者,均是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如何揮別產後憂鬱?
1.醫療改善
吳書儀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產後憂鬱症有兩大治療方向;一者、心理治療;二者、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而以罹患產後情緒低落的輕微患者,多以開導、心理支持等方式與病人作心理輔導,來改善病人的憂鬱情形。
 
但若是產後重度憂鬱的患者,通常要如何改善病情呢?吳書儀醫師表示,重度憂鬱的婦女,必需要藥物方面的協助治療,光是心理輔導則是不夠的;此外,在治療方面,也需家屬的同意與配合。至於,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除施予藥物控制之外,有時也必須配合精神科病房的住院治療。
 
 
2.自我評量
吳書儀醫師指出,包括在國健局所發給孕婦健康手冊內,也有教導產後如何自我評量,是否得了憂鬱症的測試題目。透過兩個主要的問題,讓產婦簡易自行檢視「是」、「否」有精神上的情緒低落情形,提示如下:
■過去一個月,是否常被情緒低落、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過去一個月,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
醫師表示,若以上兩個題目,產後媽咪都回答「是」的話,最好應主動尋求醫療諮詢與就醫協助了,因為醫師叮嚀「及早治療,就能及早痊癒」,千萬不要讓憂鬱的情緒歹戲拖棚,才是對媽咪最好的幫助喔。
 
 
3.家庭支持
產後情緒憂鬱的現象,通常在大部份的產後婦女身上,多少都會有些微心情低落的情況發生。然而,這些心情不佳、情緒不好的情況,最主要還是有賴家人及親友的關懷和支持等方面作改善。
 
因此,醫師建議,包括產後婦女身心不宜過勞、做好月子、多補充睡眠與休息,先生也可共分擔照顧孩子的義務並關懷愛妻,及長輩應多以鼓勵關心來代替責備媳婦、替新生兒哺乳有較多泌乳激素能降低憂鬱等,皆可影響產後婦女身心與情緒上的協調能力。
 
 
4.選擇婦女醫療整合門診(婦產科&精神科)
即使不曾有過 憂鬱病史的初產婦女,也應多多觀察並注意自己產後的身心狀態。目前,正好擔任馬偕醫院所設置的女性醫療整合門診中心的精神科吳書儀醫師表示,該門診目的就 是將精神科與婦產科作結合。因此,讓懷孕婦女從產前到產後,掛一科門診等同看兩科具有便利性,亦讓容易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婦女,可得到孕前產後更完整的 身心諮詢與照護,不妨提供需要的家屬作為優先參考。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總是離不開你?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張璽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
model/蔣富梅、楊浩雲

「咦?孩子剛出生的前幾個月都不會怕生、媽咪要離開也都沒有問題,怎麼快滿1歲的時候,孩子都黏著媽咪不放?」「孩子一直黏著我,我連單獨上廁所也沒辦 法!」如果家長有以上問題,那麼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分離焦慮」的時期到囉!什麼是「分離焦慮」呢?該怎麼處理比較妥當?請您繼續閱讀。


 

 

「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
當孩子1歲左右時,可能會出現離不開主要照護者的情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分離焦慮」。有些孩子「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最早8~10個月就會出現。當孩子會爬、活動範圍擴大,有時候可能看不到主要照護者時,就會開始有這種情形。

 
 導致「分離焦慮」的原因
 1歲的孩子身體發展動作與能力越來越進步,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甚至會四處探索,但是孩子的心智發展卻還不成熟,隨著依附關係的建立,孩子會很黏主要照護者,當大人一離去,孩子不知道大人還會不會再回來,很容易產生「我是不是被拋棄了」的疑問,因此會感到驚慌失措。
 
除了年齡與發展的階段之外,當媽咪再生弟弟妹妹時,因為媽咪的注意力會轉移到新生兒身上,孩子也可能會有「分離焦慮」的傾向;另如剛上幼兒園或到新環境,孩子也會開始焦躁。
 
 
這種狀況通常會持續多久
通常等到孩子滿3歲以後,隨著心智年齡越來越成熟、社會化的歷程與逐漸習慣與主要照護者分離,孩子就慢慢不再會有「分離焦慮」的問題了,所以「分離焦慮」只是一個過渡期的行為表現,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孩子所黏的對象,不一定是媽咪
基本上,孩子所黏的對象都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照護者。如果媽咪並非家庭主婦,那麼孩子所黏的對象則不一定會是媽咪。
 
 
夜晚時容易哭鬧不休
處於「分離焦慮」時期的孩子,白天時會黏著主要照護者不放;夜晚睡覺時,突然醒來時若看不到主要照護者,孩子容易夜啼難眠。當大人半夜被孩子的哭鬧聲驚醒,檢查既不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也不是穿太多、太少或生病不舒服,通常都是因為與大人分離不安所致。
 
 
「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過程
儘管孩子緊黏著大人不放,會讓大人受不了,不過張璽醫師表 示,「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階段,是因為孩子相當信賴大人的緣故,表示親子互信與依附關係建立得很好,兩人之間密不可分。這只是成長的過渡階段,大人不 用想「該如何使孩子不要太黏人」,除非孩子太黏的問題持續到5、6歲以上,甚至已成為一種生活障礙時,才需要求助於醫師或治療師。
 
 
孩子「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焦躁不安、不想離開大人時,通常會以大哭大鬧來表示,有些孩子則是會緊抱著大人的大腿,不讓其離去,或是追著大人跑。程度較嚴重的孩子,甚至連大人上廁所也要跟,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想看到主要照護者。
 
 
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分離焦慮」的問題
雖然絕大多數的孩子在1歲時,或多或少都有「分離焦慮」的傾向,不過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歷經此階段,有些孩子不太黏主要照護者,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有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通常與孩子的個性有關,大人也不用灰心,認為孩子一定是不信任自己,才不黏自己。
 
 
若沒有特定的主要照護者,孩子通常比較不黏人
有些孩子因為 雙方家長都需要工作,如果沒有請保母照護孩子,而是將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祖父母等人輪流照護的話,由於沒有特定的主要照護者,孩子通常也會因為環境的影 響,比較不黏大人。只要孩子的粗動作、精細動作等發展皆正常,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這種照護模式會不會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孩子離不開我,那我就不要離開他吧!」
許多媽咪會因 為孩子很黏自己,動輒哭鬧不休,而消極地放棄既定的計畫,例如:「孩子很黏我,那我就不要出門了」或是「孩子不想去上幼兒園,那就讓他自己做主吧!」其實 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大人不能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與哭鬧行為,就改變原有的計畫。正常的依附關係為「當必須離開孩子時,仍然要離開」,否則將影響到 孩子的發展與社會化的歷程。即使孩子剛開始時會因主要照護者不在而很焦慮,不過時間久了,孩子也會逐漸適應了。
 
 
如何改善「分離焦慮」的情形
1.      當家長要離開時(例如將孩子送到保母家),要告訴孩子,自己幾點會去接他,並要說到做到;如果不確定時間,可以說「媽咪晚一點就會來接你,你要乖乖聽話喔!」別什麼都不說就離孩子而去,孩子會很惶恐。
 
2.      讓孩子逐步適應與主要照護者分離。例如剛到保母家時,一開始都要陪伴著他。幾天以後,等到孩子逐漸適應了新環境,玩得不亦樂乎時,家長再跟孩子說Bye Bye。當孩子開始了社交生活與對新環境產生信賴感時,孩子反而可能會主動跟家長說Bye Bye。
 
3.      家長可以在孩子身後陪伴他,看他玩耍。當孩子回頭確定家長還在時,家長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弟弟你看,前面那是什麼呀?是不是一隻兔兔呀?」
 
4.      等到孩子比較適應了,真的要離開時,家長一定要當機立斷立刻就走,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猶豫不決,甚至回去抱孩子,不離開了。離開之後,除非完成既定的行程,不然不要立即折返(當孩子有其他合適大人照護時)。
 
5.      有些孩子連家長上廁所都會哭,想要一起進廁所,這時候家長不妨隔著門和孩子講講話,使孩子聽得到家長的聲音,稍微安撫他。
 
6.      晚上睡覺時,如果孩子會因為與家長分離而哭鬧不休(已確認過並非肚子餓了或尿布濕了等原因),家長可以將孩子抱在胸前,讓孩子聆聽家長的心跳聲。聽到家長的心跳聲往往會令孩子感到很安心,等孩子睡著後,再將他輕輕放回嬰兒床上即可。
 
7.      應尋求其他照護者的支持。例如媽咪要出門,孩子哭鬧不肯讓她走時,爸爸應過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方「我變魔術給你看,好不好?」孩子大多充滿好奇心、專注力不佳、記憶力也很短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一件難事。
 
8.      當孩子因黏媽咪而哭鬧時,爸爸千萬不可以斥責媽咪:「妳是怎麼教孩子的啊?」應同心協力安撫孩子。
 
不能因為「分離焦慮」而處罰孩子
「孩子好黏 人,煩死了!可以略施小懲嗎?」張璽醫師指出,不能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處罰他,因為這樣做會破壞既有的親子互信關係,也會使孩子不安的感覺無法獲得釋 放。建議家長應該盡量站在孩子的立場設想,好言相勸,讓孩子知道爸比媽咪不會遺棄他。可以告訴孩子「你想哭泣沒有關係,我會在你身邊陪著你」。
 
 
寶寶或女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比例都一樣
性別不會影響孩子有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女寶寶也不會比男寶寶更黏爸比媽咪。
 
 
喝母乳的孩子,可能會更黏媽咪
喝母奶的孩子通常會更黏媽咪,尤其是親餵的人,因為親餵母乳會使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建立得更加穩固,而且也因為母乳較易消化,孩子容易肚子餓了想喝奶。
 
 
「分離焦慮」與遺傳無關
「我小時候很黏媽咪,那我的小孩會不會也很黏我?」其實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分離焦慮」與遺傳有關,應該是與孩子的天生氣質、後天家長的對待方式與個性養成有關。
 
 
應給予孩子更充分的時間
即使我們知道 「不要因為孩子處於分離焦慮的時期,而處罰或責罵孩子」,不過有時候趕時間,仍不免會責罵孩子。媽咪上班快遲到了,若孩子哭鬧不放手,一旦斥責他,孩子可 能會抓得更緊,因為他會認為「這下子真的要被丟掉了」。因此也可以透過預留更充裕的時間給孩子,充分與孩子溝通,讓孩子逐漸適應與習慣改變的相處模式。
 
 
「分離焦慮」時,究竟要順著孩子?還是不要順著孩子?
許 多家長都有「究竟要不要順著孩子」的困擾,張璽醫師指出,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應調整成包容與接納的心態,不要因為「分離焦慮」而對孩 子動怒,只要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假以時日,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會追上生理發展而逐漸成熟,建議家長耐心地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過渡期階段。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超級慣寶寶」嗎?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暨插畫/湯佳珮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謝佩娟

簡單來說,「慣寶寶」就是指備受家長寵愛的孩子。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為數不少,但卻很少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溺愛孩子,甚至有些家長根本沒發現自己太寵孩子, 也並未正視這種行為會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家中的孩子是「慣大王」、「慣寶寶」嗎?7點原因×6點建議做法,讓孩子變身成為乖寶寶!

 

 

家長溺愛孩子的7點原因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過度疼愛孩子呢?聯合心理諮商所謝佩娟心理師表示,這與社會的變遷與少子化的影響有關。可能的原因大致分為7點:

    少子化:現代人普遍晚婚晚生,孩子生不多,許多父母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勢必會將所有的注意力都傾注在同一個孩子的身上,專寵孩子。
 
    經濟能力提升:經濟教育水平提升,父母具備可以滿足孩子物質生活的經濟基礎,容易給予孩子過多物質享受。
 
    受孕困難,求子不易:由於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以及受孕年齡提高,據估計,台灣平均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有受孕上的困難。在求子不易的情況下,孩子自然是集千萬寵愛於一身。
 
    隔代教養:由於雙薪家庭越來越多,祖父母成為許多孩子的主要照護者。有些祖父母的觀念是「孩子還小,不懂事。不用管他,長大再管」,導致孩子養成想怎樣就可以怎樣的習慣。
 
    想彌補自己童年的缺憾:有時候父母過度疼愛孩子,是想要滿足自己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部分。例如,小時候家裡窮困,物質資源匱乏;當自己成為父母時,就覺得「不能讓孩子要什麼沒什麼」,結果過度以物質來滿足孩子。
 
    離婚、分居率高:在分居、離婚的過程中,若夫妻之間無法妥善處理彼此的衝突和協商如何照顧小孩,往往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或雙方,會出現拉攏孩子的情形,用討好的方式讓孩子喜歡自己,站在自己這一邊。
 
    補償心態:一旦家長因工作忙碌而無法陪伴孩子,會產生補償的心態,以物質來代替陪伴。
 
 
孩子被寵壞的行為與表現 
當孩子1歲半 以上,慢慢開始學習以語言自我表達時,就可以觀察到孩子是否有被寵壞的現象。例如當需求不被滿足時,動輒會哭鬧不休,直到達到目的為止。孩子也會「霸佔」 主要照護者,頻頻吸引其注意力;這類型的孩子經常會有一句口頭禪:「這是我的!不給你。」看到什麼都說是他的,久而久之胃口越養越大,不易被滿足;有些孩 子可以接受大人與他一起玩,但大人管教時,反彈卻很大,這也表示孩子可能被家長過度寵愛。
 
父母應先檢視自己的心態:是否過於溺愛小孩?
有些家長其實不會意識到自己太過寵愛孩子。我們先來做個小調查,請家長回答以下的問題,經常符合自己想法的選項請打勾。如果打勾的數量超過2個以上,就要小心孩子成為「超級慣寶寶」囉!
 
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不需要管教,只要孩子有開心的童年就好!(其實當孩子已經開始學語言,會說「不要」的時候,父母就可以用語言、圖畫與孩子溝通他要遵守的規範。)
 
凡事都以孩子的想法為出發點,讓孩子擁有許多選擇。(其實應該是提供孩子「有限度的選擇」,例如要聽哪一個睡前故事,而不是連睡覺的時間都任由孩子作主。)
 
問問自己,我是否為孩子而「過度」犧牲?例如因為孩子離不開自己,所以乾脆很少出門;孩子沒吃飯,自己就不吃飯;或是孩子不累,就陪他玩到他累得睡著為止。
 
孩子的玩具與衣服已經多到根本很多都只用一、兩次,甚至完全沒用到嗎?
 
開始對孩子有所要求時,自己會有罪惡感嗎?
 
無法忍受孩子覺得不開心。
 
總是無法對孩子說「不」,不想建立權威者的形象。
 
 
過度保護,也是一種溺愛的表現
有時候家長不是故意想寵孩子,而是不清楚孩子在哪一個年齡階段會有什麼對應的發展,經常保護過度,例如1歲以後仍不讓孩子試著拿湯匙自己吃東西,怕他弄髒;甚至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生病,根本不讓他到公園玩。
 
 
太過寵愛孩子的影響
家長太過溺愛孩子,其實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會造成負面影響。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養成以下這些種類的個性:
 
*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學齡後當欲望無法被滿足時,易與同儕產生衝突,希望別人都讓他。
 
*有些被父母溺愛的孩子,會顯現出與前項敘述截然相反的個性,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互動,接觸新環境時會有退縮、畏懼的心態,覺得躲在爸媽身邊最安全。
 
*孩子的情緒管理不佳,挫折忍受度較低。一旦難過或不順心意時,反彈會比較大,甚至會咬父母或打父母,藉以宣洩情緒。
 
*若家長過度保護,將不利於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
 
不想使孩子被寵壞,應該怎麼做?
你家的孩子很受寵嗎?如果不想要養出一個「超級慣寶寶」,家長應該「認清現實」(認清過度溺愛孩子的事實),亡羊補牢。可參考以下的做法:
 
1.      先檢視家長本身的心態,探究寵愛的原因,再來調整心態與做法。每個人溺愛孩子的方式都不同,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
 
2.      尋求其他照護者的支持,建立同樣的原則。當所有照護者的口徑一致、不在孩子面前互相扯對方的後腿時,孩子就無法恃寵而驕。與其他照護者溝通時,應提出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或特定觀念,並說明理由;對方也可以提出對方覺得最重要的理念,彼此協商。
 
 
3.      思考自己想要提供給孩子怎麼樣的規範?想要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大人該怎麼做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進而建立生活的秩序與規範。例如希望孩子能夠定時定量吃飯,不要拖拖拉拉吃太久,就要訂定遊戲規則,並事前告知孩子,然後等到特定時間點還沒吃完飯時,就將飯收走。
 
4.      可給予孩子次序的觀念,並預先告知今天要做什麼事。孩子1歲半以後,家長可以跟他說,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先吃飯、再洗澡…等,並可拿圖片給他看,讓他預先知道今天要做哪些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也可以提醒孩子:「我們10分鐘後要做這件事喔!」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5.      當事情發展不順孩子的意、孩子哭鬧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哭,接受他有表達與宣洩自己情緒的權利,不過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改變決定,並要對孩子清楚表達立場。孩子哭鬧時父母不宜管教,可以等待孩子哭完,再好好跟他說。
 
6.      不要因為「怕麻煩」而屈服於孩子的哭鬧,應逐步建立教養規範與原則。不過注意別一次給予太多原則,孩子會不適應,可能乾脆通通放棄,如此一來又回到了原點;可以一週給予一個原則,有做到的話即給予鼓勵,下週再增加一個原則,循序漸進建立管教模式。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貝的補水須知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44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和順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Model/可愛寶寶白晰霓(本刊資料室照片)

寶寶日常需要額外補充飲水嗎?根據研究指出,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只要奶量足夠,並不需要額外喝開水。開水無色、無味又平淡,寶寶大都不會喜歡喝,可是當寶 寶嘴唇乾裂、哭不出淚、尿黃又臭時,要小心是否出現水分攝取不足的現象;但是又為了鼓勵寶寶喝水而加些糖分,則可能因此喝太多糖水導致水中毒的發生。身為 新手爸媽到底該怎樣判斷?就讓本篇單元的專業醫師替您解答吧!

 

 

認識寶寶腎功能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和順表示,小嬰兒的腎功能,約在2歲以後才能算是達到如大人般的穩定階段。一般來說,1歲之前新生兒腎功能屬於逐漸成熟的發育階段,因此要幫寶寶額外補充水份時,尤須格外注意。

寶寶的腎功能其作用也是同成人一樣的,只是成熟度不同。腎臟是人體的過濾系統,經由皮質和髓質共同運作,屬於外層皮質的腎絲球,能過濾血液和水分,然後再由集中於髓質的腎小管後把需要的水份再吸收回人體,多餘的水份則過濾成為尿液,最後經輸尿管及尿道再排出體外。
 
王和順醫師指出,寶寶的腎臟功能在母親肚子裡胎兒期就已經開始發揮功能。羊水基本上就是小寶寶的尿所以母親的羊水少一點時,有些胎兒發育也會比較不好。不過,羊水少的原因很多,當然也不只是胎兒腎臟異常所致。
 
基本上可以確定的是胎兒的循環代謝功能主要是在於胎盤,並不是依賴腎臟。然而新生嬰兒則沒有胎盤可以替寶寶做代謝循環,所以許多報導也指出,在寶寶腎功能還很嬌弱的狀況下,光喝奶水就很足夠,並不需要額外再補充水份。
 
當寶寶長大至4個月起,若已開始進食副食品,王和順醫師建議說,千萬不要在寶寶的食物泥中,額外添加鹽分或調味品,這樣也會造成寶寶腎功能負擔。至少,都要等寶寶滿2歲以後,再製作稍帶調味的飲食較妥當。
 
 
寶貝需要喝水嗎?
水,很重要!不管大人或小孩,人人都需要喝水,但是,喝水這一件事,落在小嬰兒的身上,也一樣需要嗎?王和順醫師表示,其實從寶寶開始喝奶時,就有在喝水了。其中,光是貝比從母乳中就已吸收了約90%的水;即使喝配方奶的寶寶,也於奶水中喝足了約86%的水,故建議不用再給寶寶餵開水。
 
 
1.注意水量:
一般添加副食品的時間,約從寶寶四個月大開始。故王和順醫師在門診當中,通常建議家長,至少應等寶寶4個月大以後才給喝開水。但寶寶喝水的量,應如何衡量呢?王和順建議,簡單說就是絕不要超過喝奶的量,也就是不要讓寶寶喝太多水,然後就不喝母奶了。
 
另外,也有國外衛教文獻指出,給寶寶喝的水量,一次大約不要超過24盎司(約60CC120 CC左右)。然而,王醫師表示,臨床上其實很難準確拿捏,而白開水無色無味,通常寶寶很少多喝。除非,給寶寶喝的水中加了糖,這就有可能讓寶寶上癮而喝超量了。
 
那麼到底寶寶飲水的量,該怎麼抓呢?王和順醫師表示,通常小於10公斤的寶寶,一日的水量=寶寶每1公斤x 100 CC。若是1020公斤的小朋友,除了原本10公斤時所需1000 CC之外,還須加上(現在體重減10公斤)x 50CC,即是每日喝水量。因此,10公斤的寶寶,每天就可以攝取1000CC的水份(註:包含所有飲食的水在內喔!),醫師如此提供簡單類推的計算方式,可提供給新手家長作為量化參考。
 
 
2.不要加糖:
畢竟糖水有甜份,哪一個寶寶不愛?所以,不知不覺中就有可能讓寶寶越喝越多。喝太多糖水,不光是有水中毒的危險,也可能造成寶寶腎臟負擔,及發生寶寶日後肥胖的問題。再者,當寶寶依賴有甜份的食物成了習慣,將來還有挑食的可能。
 
王順和醫師說,過去老一輩的觀念認為要給寶寶喝去胎火水(紅嬰水),其實就是葡萄糖水,可是這種水沒有電解質,純粹是糖加水,這使寶寶喝久了,就越喝越多,最後連奶也不喝了。
 
這樣的情況若失控時,長期下來會導致寶寶體內水份越來越多,腎臟開始負荷不起,鈉離子也開始下降,當鈉離子下降到120以下,就有可能會開始出現抽筋症狀了。而正常的寶寶,體內鈉離子含量約在135145之間,若低於130以下,就要格外當心寶貝是否出現水中毒了。
 
 
3.不要泡錯
水中毒的初步 臨床症狀包括有昏睡、活動力下降,嚴重時抽筋、發紺、意識不清等。多半造成水中毒的寶寶,較少是因為喝白開水引起的,比較多的是給寶寶喝糖水所造成的。糖 水雖能補充血糖,但是卻缺乏電解質。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原因是父母泡配方奶時,把大湯匙和小湯匙看錯,使奶粉與開水混合的比例泡錯,故讓寶寶長期喝到稀 釋過配方奶而引起水中毒的情形。
 
 
◎寶寶補水須知
王和順醫師表示,給寶寶喝水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寶寶有脫水症狀但寶寶脫水也是有跡可循的。王醫師指出當寶寶脫水時,通常尿量變少、尿的次數也變少,而尿液的顏色則明顯偏黃且有股騷臭味,哭泣時無淚水、眼眶凹陷、前囪門凹陷、口乾唇裂等症狀。而有部份寶寶來門診時,測到的體重也會跟著掉下來,並細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脫水。
 
通常寶寶之所以脫水,多半是得了急性腸胃炎,因為又吐又拉,體內無法吸收水份所致。另外,大一點的則有些是運動後大量水分流失。因此若有水分缺乏時要立即補充水份,醫師通常建議去買小兒口服電解質液,內有設定好的糖份與電解質的比例較能快速補充。不過,醫師亦提醒,有的家長會在這種情況買舒跑給寶寶喝,但此類飲料並不適合,即便泡稀一點糖份少,但水中的電解質就不足了。
 
 
寶寶喝哪一種水好?
◎自來水煮沸就好嗎?
給寶寶喝的水,以一般自來水煮開的水就可以了。至於需不需要過濾?則因人而異。王和順醫師表示,過濾水大部分是過濾掉雜質及水中微生物,而給寶貝喝的自來水,則必須是煮沸過的,因為台灣的自來水管路比較老舊,有的或者有二次汙染疑慮,故還不能像歐美國家那樣直接生飲。
 
 
◎寶寶喝礦泉水好嗎?
醫師分析指出礦泉水的製造其來源影響甚大。有部份礦泉水是混合製造的,有的則是山泉水、海水去淡化還原產生的;無論如何,這些水裡面有礦物質、電解質,卻仍存有雜質、毒素的可能。
 
尤其,消費者多不明水公司處理過程,除非是很信任的礦泉水製造商。否則,醫師通常會勸告父母,若真要買來給寶寶喝,也要買來路明確的知名品牌,否則,一旦發生狀況,不僅個人損失慘重,最後連求償也無門路。
 
 
◎寶寶喝蒸餾水好嗎?
再者,蒸餾水 就是純水,純水就是無電解質、無雜質,什麼都沒有的水。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好,但是長此以往喝下來,如果寶寶又沒有其他的副食品補充(水果、青菜泥等), 只用純水泡奶給寶寶喝,相對也會讓寶寶有電解質不足的情形發生。因為自來水中,還是存有某些礦物質,但純水則一切均無。
 
 
◎寶寶喝過濾水好嗎?
王醫師指出,過濾水就跟蒸餾水的方式是大同小異的,那就要進一步去看,你是怎樣過濾的,有的用透析的方式來滌除一切雜質及有毒微生物,而往往透析到最後也變成蒸餾水,一樣使水中電解質、礦物質及養分等都不存在。
 
另外,有的過 濾水只是加裝活性碳,把水中的毒物、氯氣吸收掉,這樣水中的礦物質還可能保留。然而,王醫師強調,無論生水有沒有過濾,煮沸則是絕對必要的步驟。其實,單 純以自來水煮沸即可飲用,但問題是許多民眾對家用自來水,不是那麼有信心,故使得大家都去想盡辦法選擇飲用各種水。
 
 
◎寶寶喝山泉水好嗎?
通常中南部的民眾,比較會去購買山泉水。而醫師特別提醒這種水一定要煮沸。因為這類的水,品質比較不穩定。因為過去就曾有過家長買山泉水給孩子泡東西喝,結果由於水中含生菌(例:沙門氏菌)而引起孩子罹患重病的個案。
 
 
◎喝軟水比硬水好?
硬水,指的是 水中鈣、鎂礦物質含量較高,水質純度沒那麼好,類似鄉下使用的井水,比較會有個明顯的味道,故醫師通常建議寶寶喝軟水當然較好。軟水的部份則是礦物質較少 的水,像台灣北部的自來水,大部分就是軟水。通常,比較令人在意的是,使用硬水的洗衣機、洗碗機等,用久較容易引起水垢造成故障情形。
 
 
◎醫師的小叮嚀
當寶寶逐漸長大至4個 月起,逐漸會對外界感到好奇,加上父母添加副食品後,也讓寶寶開啟對喝水的興趣,如何是寶寶最佳喝水時機?王和順醫師建議,多半觀察寶寶如果有運動量較 大、常待冷氣空調的室內、或喝奶的中間均可,但基本上不要給寶寶喝太多就對了,因為每個孩子的腎臟代謝率不同,過多當然會有水中毒的危險,但是通常除非是 糖水,否則寶寶很少會喜歡猛灌開水的,故家長無須太憂心。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聖節甜點DIY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81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十豆加烘焙(十豆加網站: http://www.10doja.com.tw/)、十豆加甜點顧問江沛容老師
攝影/呂威宗(0925735351)
化妝/小敏
演出/漂亮媽咪:劉婷婷、可愛寶寶:阿比

「 Trick or treat, 」 (給糖吃,不然就搗蛋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即將來臨,除了帶著寶貝們大玩變裝秀外,美味又應景的甜點,更能大大增添節慶氣氛與樂趣!爸比媽咪馬上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做吧!

 

 

莓果葡萄燕麥餅乾 Berry &Raisin& Oat Cookies
材料:
約16片
A有機莓果葡萄燕麥片 125g
A低筋麵粉 45g
A岩鹽 3g
A細砂糖 45g
B有機葵花油 30g
B牛奶 45g

 
步驟:
1.      將A材料放入鋼盆內拌勻。
2.      將B材料加入步驟1內混合拌勻。
3.      用手抓一團,放在烤盤上、壓扁。
預熱烤箱160℃,烘烤30分鐘。
 
TIPS沒有加奶油的餅乾吃起來的口感比較沒有那麼滑順鬆軟,但卻健康滿分唷!另外,如果希望餅乾不要那麼快潮掉,可以在烘烤30分鐘完成後,把餅乾靜置在烤箱中,再「低溫」烘烤一會兒。
 
 
南瓜磅蛋糕Pumpkin Poundcakes
材料:
A無鹽奶油 180g
A糖粉 140g
A岩鹽 2g
B全蛋 150g
C低筋麵粉 140g
D有機南瓜泥 300g
 
有機南瓜泥作法 :
1.南瓜去皮、切塊後,用滾水煮10分鐘至微軟(不散掉狀態)。
2.瀝乾水分,平鋪在烤盤上,用180℃烘烤5~10分鐘。
3.搗成泥狀後總重804g,另外添加動物性鮮奶油134g+細砂糖100g+牛奶54g,拌勻後,放涼即可使用。
※多餘的可冷凍保存1-2星期
 
 
步驟:
1.      將全部的A材料混再一起,並打發至毛絨狀(看似有如鋸齒狀)。
2.      全蛋打散後,分三次加入拌勻(分三次加入是因為怕不好吸收)。
3.      再拌入過篩後的C,最後再拌入D ,擠入模型內。
4.      烤箱預熱至170℃,烘烤25分鐘。
 
小提醒:
蛋糕中加入真正的南瓜為素材時,成品品嘗起來通常並不會有很重的南瓜味,這是因為奶油的香味會包裹住南瓜的味道,因此,如果爸媽在外頭買到吃起來南瓜味非常濃郁的蛋糕,有可能是填加人工香料唷!
 
 
法式檸檬週末蛋糕 Weekend au citron
 
材料:
蛋糕體6吋一個
A發酵奶油 190g
B檸檬汁 27g
C全蛋 240g
C鹽 1g
C細砂糖 133g
C檸檬皮絲 1顆
D低筋麵粉 180g
 
檸檬鏡面糖霜 Glaçage citron
純糖粉 240g
檸檬水 42g
開水   12g
蘭姆酒 10ml
 
 
步驟:
1.將模型刷上奶油與灑上麵粉。(便於蛋糕烤好後,容易脫模與上色)
2.將A隔水加熱溶化後,加入B混勻。
3.將C一起隔水加熱至42℃,打發至可以畫8。
4.將D拌入步驟3.內,再加入步驟2.拌勻。入模,烤箱預熱160℃,烘烤30分鐘,放涼後,再淋上檸檬鏡面糖霜。
 
★檸檬鏡面糖霜 → 將純糖粉過篩後,再與其他材料一起混勻,加熱到50度即可。
 
TIPS隔水加熱的步驟勿隨意以直接加熱替換唷!因為直接加熱,很容易讓需要加熱的材料燒焦。
 
十豆加烘焙
吃的美味、吃的健康是我們的烘焙理念選用好油,並為低糖低鹽低卡低熱量的『4D』健康烘焙,希望享用的您與您的家人都能身體無負擔!萬聖節搞鬼甜點上架中,另有限量親子烘焙包可以跟小朋友一起動手做甜點!
十豆加網站: http://www.10doja.com.tw/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81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十豆加烘焙(十豆加網站: http://www.10doja.com.tw/)、十豆加甜點顧問江沛容老師
攝影/呂威宗(0925735351)
化妝/小敏
演出/漂亮媽咪:劉婷婷、可愛寶寶:阿比

「 Trick or treat, 」 (給糖吃,不然就搗蛋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即將來臨,除了帶著寶貝們大玩變裝秀外,美味又應景的甜點,更能大大增添節慶氣氛與樂趣!爸比媽咪馬上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做吧!

 

 

莓果葡萄燕麥餅乾 Berry &Raisin& Oat Cookies
材料:
約16片
A有機莓果葡萄燕麥片 125g
A低筋麵粉 45g
A岩鹽 3g
A細砂糖 45g
B有機葵花油 30g
B牛奶 45g

 
步驟:
1.      將A材料放入鋼盆內拌勻。
2.      將B材料加入步驟1內混合拌勻。
3.      用手抓一團,放在烤盤上、壓扁。
預熱烤箱160℃,烘烤30分鐘。
 
TIPS沒有加奶油的餅乾吃起來的口感比較沒有那麼滑順鬆軟,但卻健康滿分唷!另外,如果希望餅乾不要那麼快潮掉,可以在烘烤30分鐘完成後,把餅乾靜置在烤箱中,再「低溫」烘烤一會兒。
 
 
南瓜磅蛋糕Pumpkin Poundcakes
材料:
A無鹽奶油 180g
A糖粉 140g
A岩鹽 2g
B全蛋 150g
C低筋麵粉 140g
D有機南瓜泥 300g
 
有機南瓜泥作法 :
1.南瓜去皮、切塊後,用滾水煮10分鐘至微軟(不散掉狀態)。
2.瀝乾水分,平鋪在烤盤上,用180℃烘烤5~10分鐘。
3.搗成泥狀後總重804g,另外添加動物性鮮奶油134g+細砂糖100g+牛奶54g,拌勻後,放涼即可使用。
※多餘的可冷凍保存1-2星期
 
 
步驟:
1.      將全部的A材料混再一起,並打發至毛絨狀(看似有如鋸齒狀)。
2.      全蛋打散後,分三次加入拌勻(分三次加入是因為怕不好吸收)。
3.      再拌入過篩後的C,最後再拌入D ,擠入模型內。
4.      烤箱預熱至170℃,烘烤25分鐘。
 
小提醒:
蛋糕中加入真正的南瓜為素材時,成品品嘗起來通常並不會有很重的南瓜味,這是因為奶油的香味會包裹住南瓜的味道,因此,如果爸媽在外頭買到吃起來南瓜味非常濃郁的蛋糕,有可能是填加人工香料唷!
 
 
法式檸檬週末蛋糕 Weekend au citron
 
材料:
蛋糕體6吋一個
A發酵奶油 190g
B檸檬汁 27g
C全蛋 240g
C鹽 1g
C細砂糖 133g
C檸檬皮絲 1顆
D低筋麵粉 180g
 
檸檬鏡面糖霜 Glaçage citron
純糖粉 240g
檸檬水 42g
開水   12g
蘭姆酒 10ml
 
 
步驟:
1.將模型刷上奶油與灑上麵粉。(便於蛋糕烤好後,容易脫模與上色)
2.將A隔水加熱溶化後,加入B混勻。
3.將C一起隔水加熱至42℃,打發至可以畫8。
4.將D拌入步驟3.內,再加入步驟2.拌勻。入模,烤箱預熱160℃,烘烤30分鐘,放涼後,再淋上檸檬鏡面糖霜。
 
★檸檬鏡面糖霜 → 將純糖粉過篩後,再與其他材料一起混勻,加熱到50度即可。
 
TIPS隔水加熱的步驟勿隨意以直接加熱替換唷!因為直接加熱,很容易讓需要加熱的材料燒焦。
 
十豆加烘焙
吃的美味、吃的健康是我們的烘焙理念選用好油,並為低糖低鹽低卡低熱量的『4D』健康烘焙,希望享用的您與您的家人都能身體無負擔!萬聖節搞鬼甜點上架中,另有限量親子烘焙包可以跟小朋友一起動手做甜點!
十豆加網站: http://www.10doja.com.tw/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