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不止小偏方 吃苦茶油炒飯

冬天低溫即將報到,氣候轉涼,許多人的呼吸道開始拉警報,有的人喉嚨乾癢、流鼻水、咳嗽不停,此時傳統小偏方紛紛派上用場,其中包括食用枇杷膏、喉糖、陳皮等,甚至也有人鼓勵吃苦茶油。中醫師推荐一道「苦茶油炒飯」料理,可針對抵抗力較弱引起咳嗽不癒的人食用。

咳嗽有許多不同病因,包括呼吸道本身的病變,如呼吸道過敏、慢性非感染性發炎、感染性發炎、腫瘤、先天器官畸形、胸壁疾患、外傷;或心因性咳嗽、縱隔腔器官組織病變,如腫瘤、胃食道逆流,以及橫膈周圍臟器,如嚴重腎病或肝病所致,影嚮胸肺部等,都是可能的病因。

本草綱目記載 茶籽治咳嗽去痰

中醫師廖千慧表示,咳嗽的中醫病變機轉,主要病變在肺臟,且與肝脾腎也相關,其特點為邪氣犯肺,肺失宣肅,故肺氣上逆而作咳。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茶籽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於是有人鼓勵吃苦茶油治喘急咳嗽、去痰、潤喉。

久咳不癒的原因可簡單分成風寒、痰濕、陰虛、燥熱。苦茶油適合抵抗力不佳,以致著涼受寒之後就咳嗽不癒,或是感冒生病拖太久而損傷肺氣的人食用。

 

【苦茶油炒飯】:

材料:白米兩杯、甜杏仁10g、甘草8片、苦茶油、大蒜、蔥花、豬肉絲100g(退冰)、雞蛋兩顆(先打在碗裡)、食鹽少許。

作法:

1.前一天先將白米洗掏乾淨後,加入甜杏仁及甘草片,放入電鍋煮成白米飯,放冰箱冷藏備用。

2.炒鍋中放入苦茶油、大蒜,以小火慢煸。

3.待大蒜香氣開始出現,倒入蛋汁,將蛋汁翻炒到凝固後,再加入豬肉絲一起翻炒。

4.當豬肉絲炒到九分熟,加入前一天煮好的白米飯。將白米飯與鍋內所有配料翻炒均勻之後,再加入蔥花、食鹽適量,攪拌均勻即可關火。

適用對象:身體虛弱或勞累過度,以致抵抗力變差,著涼或感冒之後就久咳不癒,喉嚨發癢咳嗽但是不痛,無痰或少痰者。

效果:白米補中益氣;甜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甘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苦茶油潤肺降逆止咳,蔥花及大蒜可以辛溫散寒。

【中醫師小叮嚀】:

長期久咳,仍應尋找專業醫師作確切診療。日常保健避免咳嗽不止,包括支氣管炎咳嗽劇烈者,忌食辛辣菸酒等刺激的食物,如胡椒、辣椒、蒜、蔥、韭菜等。咳嗽痰多黏膩者,忌食油膩及黏滯的食物,如肥肉、奶油、油炸品、花生、糯米等。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會過敏兒比例高 喝母奶做防護

 

調 查發現,台灣嬰幼兒過敏比率逐年攀升,每3人就有1人過敏,在台北市等都會區更飆破5成以上;醫師提出警告:父母親若忽略過敏預防的重要性,恐將間接導致 寶寶生長發育遭受影響。建議父母們,必須把握0至3歲的過敏預防關鍵期,尤其透過飲食強化體內防護力更是重要關鍵。(影音/攝影記者張世傑)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理事長、成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王志堯醫師指出,亞太各先進國家及地區,如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民眾患有過敏症狀的比例都居高不下,台灣也不例外。

都會區過敏兒 增長快速

除了環境變遷,父母親缺乏預防過敏的正確觀念,也是小兒過敏率持續攀升的癥結點之一。由於部分家長因為孩子出生後沒有過敏徵兆就掉以輕心,但其實有些過敏症狀可能到1歲之後才會出現。

而有部分父母親較為消極,認為有過敏症狀出現再就醫就可以,但過敏可能造成孩子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一旦症狀出現,需要長期耐心接受治療才可能逐漸好轉,對孩子或父母親而言,都是漫長而辛苦的歷程。



過敏困擾睡眠 影響發育

王志堯醫師強調,過敏可能導致嬰幼兒夜間睡眠品質變差,而熟睡時腦下垂體會分泌最多的生長激素,若睡眠品質不好,就可能影響嬰幼兒的成長發育,因此所有父母親,務必在寶寶出現過敏現象之前,提前做好過敏防範,對孩子的終身健康才最有保障。

而透過飲食由內調整體質,強化孩子體內的防護力,是重要關鍵之一。目前醫界一致推崇媽媽應該哺餵母乳,因為母乳中含有最天然的抗體,能增強寶寶體內免疫力。建議媽媽們,應盡可能採取全母乳哺餵1年,對寶寶的健康會有最佳幫助。

水解蛋白配方 調整體質

至於,在母乳期結束之後,或是母乳量不足的情況下,在配方奶粉的銜接上就必須特別謹慎,因為嬰幼兒容易對牛奶蛋白產生敏感。建議可採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它的機轉是將牛奶蛋白分解成較小的蛋白質分子,減少蛋白質中的誘發分子,有助於調整嬰幼兒體質,增強嬰幼兒體內防護力。

【醫師觀點】:

如果懷疑小兒有過敏體質,或是有過敏體質的家族史的話,為避免誘發其過敏體質,吃母奶是最佳的策略,而水解蛋白奶粉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無法餵食母乳的情況下,才改用水解蛋白奶粉。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方奶納含量超標? 驚傳初生兒腎衰竭死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初生兒疑似因奶粉而攝取過量納含量,更因血液中含有過多納,而出現血鈉症併發急性腎衰竭而死。幼兒母親質疑,可能是初生兒每天喝的奶粉有問題,便將奶粉送檢,竟發現配方奶的鈉含量超標。不過,奶粉業者仍堅稱,奶粉檢驗都符合規定。

媽媽為自家寶貝選喝藥局推薦的配方奶粉,喝了一陣子後,幼兒卻出現身體異狀、發燒不斷後送醫,醫師檢驗出血液中含有過量鈉含量,後出現併發急性腎衰竭症狀而不治死亡。

而先前嬰兒母親則已將問題奶粉自行送往多家檢驗公司後發現,奶粉中每100克的鈉含量,竟是遠遠超出外包裝標示的每100公克含有130毫克的鈉含量,多達5000毫克到6400毫克,甚至每天喝進奶粉中的鈉攝取量,更是成人每日最高鈉攝取量的2倍之多。

奶粉成鈉罐子?對於首度發生奶粉疑似含量過高鈉成分,導致幼兒攝取過量納含量事件,被指控的奶粉業者也在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並現場開封新產品 檢測,內含物都符合規定,質疑家屬的檢驗結果是否有其他因素所致,認為幼兒血液含有過量納含量與奶粉可能無關;而全案現由檢調追查幼兒死因,了解幼兒是否 真為奶粉致死。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變天腰痠背痛 苦茶油三杯雞調氣血

「醫 師,我經常會腰痠背痛,是腎出問題了?還是筋骨有毛病了?」在季節轉換的此刻,老人們就會因為腰痠背痛困擾生活,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求救訊號。除了找醫師幫 忙,私下也有不少人喜歡嘗試食用苦茶油燉藥膳來緩解,站在中醫角度看,對此抱持肯定的作法,但是認為也不宜誇大苦茶油的療效。

 

中醫師廖千慧表示,腰酸背痛常見原因是年老體虛、氣血運行失調所引起,如果遇到陰雨寒冷季節,本已氣血失調,再加上寒濕外邪侵襲,更容易氣血阻滯不通,痠痛加重,動輒閃扭拉傷。

氣血不暢腰痠背痛 苦茶油可調理

大部分的腰痠背痛都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病理解剖學病因,只有少部分病人可找到潛在的疾病,更少部分的病人會有危及生命的潛在疾病。此外,大部分病人在保守治療之後皆可改善,不需要立即的特殊檢查;9成的病人在3個月內可回到平常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狀態。

預防重於治療,平時多注重保養,就能遠離腰痠背痛的困擾,其中透過具有理氣止痛效果的苦茶油進行飲食調理,有不錯的效果。

 

【苦茶油三杯雞】:

材料:雞腿肉(切段)、老薑片六片、蒜頭、九層塔一把、杜仲粉5g、苦茶油、醬油少許、米酒少許。

作法:

1.雞腿肉先以滾水汆燙去血水後備用。

2.炒鍋倒入苦茶油,放入薑片,用微火慢慢煸薑。忌用大火或中火,以免破壞苦茶油營養。

3.薑片出現香味後,加入大蒜及雞腿肉,轉中火,翻炒雞腿肉。

4.炒到雞肉表面皆熟(約三分熟),在鍋中加入一碗清水、杜仲粉、醬油少許、米酒少許,蓋上鍋蓋悶煮,此時中火轉成中弱。

5.悶煮20分鐘之後,再加入洗好的九層塔,稍微翻炒讓九層塔變軟後,即可關火裝盤。

適用對象:長期腰酸背痛、天氣變冷時更嚴重,熱敷則痠痛減緩,常見於年長者。

效果:老薑、九層塔、米酒都是行氣活血、通絡止痛;苦茶油理氣止痛;杜仲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中醫師小叮嚀】:

腰痠背痛是門診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第二常見的疾病,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卻往往因為習以為常,反倒忽略儘早預防與治療的重要,以致終生為腰痠背痛所苦。

預 防腰痠背痛,除了保持適當的體重,還有避免長時間久站久坐,避免急速前彎、旋轉、身體過度向後仰等可能會傷害背部的動作,以及最好曲膝彎腰取物,再加上多 熱療改善背痛,如洗熱水澡、熱敷等,但溫度不可過高,時間不可過久,以免燙傷皮膚。必需從事適當的運動包括:游泳、步行、慢跑等,改善及預防腰痠背痛的症 狀。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常見過敏原》牛奶、蛋白為主

 
 

嬰兒期食物過敏原主要以牛奶及蛋白為主。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黃璟隆醫師指出,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看法,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可能降低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風險,4或6個月大後沒有證據顯示何種飲食可以降低過敏。

美國兒科學會、過敏氣喘和免疫學會及國家過敏與感染性疾病研究所認為,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可能降低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風險,特別是那些有過敏家族史的嬰兒。

根據現行研究,母乳餵食至少4個月可以降低過敏,純母乳餵食至少三個月可在嬰兒期保護喘鳴,但是在6歲時降低氣喘的證據不足,高危險群的小朋友餵食 母乳會有助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水解奶粉也有幫忙,但不是所有的水解配方都有效。基本上過敏原主要為蛋白質,分子量在6000以上便可能成為過敏原。

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未有證據顯示早期餵食豆奶、延遲給予副食品對預防過敏有幫助,但如果會因為食用任何飲食而導致過敏症狀加重就需要注意。如果哺乳沒有問題,一般建議完全母乳哺餵至少4-6個月。

許多民眾因誤食海鮮、水果、堅果等,引發全身發癢、紅疹、或氣喘,其實在嬰兒時期就有過敏症狀,家長在選擇食物時,必須小心選擇副食品,一旦發現異常症狀,就應該檢視食物,最好一歲後再慢慢少量餵食,讓免疫系統慢慢習慣,減少將來過敏機會。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表示,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健全,當有不適應的食物進入時,很容易引發過敏反應,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是牛奶、蛋白、水果等,七歲以後免疫系統漸漸增強,過敏機率會慢慢減少,在此之前家長一定要密切注意,過敏食物只能夠少量攝取,不可以大量餵食。

陳永綺補充,新生兒在六個月前,最好的食物就是母乳,非必要不須餵其他食物,等免疫系統慢慢成熟,六個月後再慢慢給予副食品,如米糊、水果泥、蔬菜泥,每二個禮拜為一個周期,一次以單一食物為主,慢慢增加份量,一旦發現小孩身體異常就應該停止食用,等一歲後再慢慢嘗試。

陳永綺強調,嬰幼兒的過敏症狀,包括皮膚過敏、細支氣管發炎、咳嗽、氣喘、甚至腹部絞痛,孩子很容易不舒服半夜哭鬧,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帶小孩給醫師診察,給予適當治療,再慢慢讓孩子適應過敏食物,等免疫系統健全後,過敏症狀就能逐漸改善,減少過敏帶來的困擾。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語言發展大探索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60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中心語言治療師李家汎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依文中出現先後排序)
模特兒/漂亮妹妹奕澄
玩具提供/樂雅Toyroyal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參考資料/《教寶寶說話的10堂課》(桃樂絲‧多芬堤著,新手父母出版)
     《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王宏哲著,方智出版社)
     《為孩子扎根‧給一雙翅膀》(謝正宜主編,臺大出版中心)

寶寶牙牙學語的童稚音調真是可愛極了!您家寶貝開口先喊出的是媽媽或爸爸呢?新生兒多半以哭泣表達需求,以表情、肢體、聲音、語言傳遞情緒想法的能力也隨 年齡增長益發成熟。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個奇妙的歷程,發展好壞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自信和學習,一路上可能遇上哪些疑難問題,現在就帶您一一了解。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對於學齡前的嬰幼兒而言,從哇哇哭泣到牙牙學語,再到能順暢使用語言表達溝通,是一連串透過學習和環境刺激的進步過程。

 
學齡前嬰幼兒語言發展表現
您家寶貝目前多大年齡了?已經開始牙牙學語了嗎?或者說話十分清晰而流暢?關於寶寶的語言發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中心語言治療師李家汎表示,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表達」和「理解」面向,綜合這兩個關鍵,學齡前(0~6歲)嬰幼兒大致會按照下列發展歷程進行(參考臺灣聽力語言學會衛教單張):
 
 
6個月
*對物體發出的聲音感到興趣。
*頭會轉向聲源。
*喃喃發聲(此時所發的聲音多是無意義的)。
*當父母對他們說話和微笑時,會發出興奮的喔喔和啊啊聲。
*用哭、看著父母、以手撥弄、抓、丟來表示他的意思。
 
 
1
*開始明白簡單的字義,如:「不可以」、「謝謝」、「再見」。
*開始了解話語和東西的關聯性。
*會用手勢或動作進行簡單溝通,例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牙牙學語,開始發出一串聲母和韻母結合的聲音,而且有語調的變化。
*樂於模仿簡單的聲音。
 
 
1歲半
*聽懂50~75個詞彙。
*會用手指身體一些部位,如眼睛和鼻子。
*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如去睡覺、穿鞋子、坐下來……等。
*能使用約3~20個詞彙,例如:爸爸、媽媽、抱抱,但發音不大清楚。
*常會重複他所聽到的語彙。
 
 
2
*聽懂約300個詞彙。
*能聽懂較複雜的句子。
*能遵循兩個相關的指令,如:「去客廳拿衛生紙」。
*能說出約50個詞彙。
*能將已會說的詞彙組合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媽媽開」、「爸爸抱」。
*會回答簡單問題或輪流對話。
 
 
3
*可以了解複雜句子,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
*日常簡單對話大多可以理解及回應。
*可以使用簡單句子來表達意思,且發音更清楚。
*會回答以「誰」、「哪裡」、「什麼」開頭的簡單問句。
*大多使用話語來表達感受,較少哭鬧。
 
 
4
*日常對話大致沒有問題。
*聽得懂簡單情節的故事。
*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
*除了ㄓ、ㄔ、ㄕ、ㄗ、ㄘ、ㄙ的音仍有些模糊外,大部分構音均可正確發出來。
 
5
*會遵循3個步驟的指令。
*可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圖片,或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且口齒大致清晰。
*會正確使用代名詞,如:他、她、你、我、他們。
*說話流暢,不太會有重複、結巴的情形發生。
 
 
6
*詞彙量增廣,能將新學的詞彙用於對話當中。
*發音更精準,句子結構與選擇詞彙的能力完整。
*能重述故事,更有連貫性和次序感,並能說出自己的經驗。
*能精確的描述出過去事件的細節,也能自己編故事。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衛教單--兒童語言發展遲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語言發展真有「黃金期」嗎
談到發展與學習,我們常常聽聞有「黃金期」存在,那小朋友的語言發展是否也如此呢?對此,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說明:「寶寶的語言學習的確也有所謂『黃金期』存在,但家長往往過於在意第二語言的學習,反而忽略母語的重要性。臨床經驗上,孩子學習母語的奠基關鍵在5歲以前,若在此之前未能把握時機好好學習母語,日後的母語學習成效便會受到限制。
 
因此在孩子滿5歲前,母語詞彙尚未累積充足、說話發音仍不清晰,無須刻意著墨在第二語言的教學上。想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家長應提供給孩子更充分環境刺激,讓孩子有空間自在揮灑母語能力。
 
 
5歲後表達能力較成熟
關 於孩子各個階段的語言表現,王宏哲老師補充:0~6個月是牙牙學語期,約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看著人發出聲音;7~12個月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講話,卻開始 試著將聲音和事物做有意義連結;12~18個月則是單字發展期,能說出媽、爸、水、好等少數簡單詞彙;18~24個月進入語言爆炸階段,詞彙量開始迅速累 積。
 
而 2~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說出簡單但語意完整的句子;3~4歲的孩子能夠練習說故事,回想並陳述今天發生的趣事;約5歲的孩子大致可以流暢和他人對話。因 此,學齡前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表現,各個階段都有令人欣喜的表現,但孩子大約在5歲以後表達能力會比較成熟些,之後也會持續有長足的進步。
 
 
家長教育觀,對孩子學習大有影響
寶寶在爸媽的細心呵護下成長,對孩子來說,爸媽往往是他最初的模仿對象。家長的教育觀,在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是一輩子的長遠影響……
 
 
奶嘴不離口,影響語言發展
許 多人認為,奶嘴可以對寶寶發揮良好的安撫效果,所以總是讓孩子奶嘴不離口。其實約7、8個月大的寶寶,通常已經出現幼兒獨有的「喃喃語」,此一階段的發音 和仿音正是日後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李家汎治療師表示,奶嘴對嬰幼兒的影響廣泛,有不少國外文獻有探討奶嘴帶來的影響。以負向的影響來說,最直接的是孩子 在牙齒咬合的發展上,異常的咬合之後也可能影響到口語發音的發展,其原因在於:
 
(1)長期含著奶嘴,孩子說話的機會自然很少,被奶嘴阻塞嘴巴使正確模仿聲音變得困難,練習的機會也不足。
(2)研究指出,年紀較小的孩子長時間使用奶嘴,有較高機率發生中耳炎的問題,而中耳炎若未妥善接受治療可能影響到聽力,聽力受損自然會影響說話發音。
綜觀上述原因,奶嘴並非不能用,但在使用上一定要適度,避免將奶嘴視為安撫寶寶的唯一工具。李治療師也提醒,臨床上偶爾會遇到長時間使用奶嘴造成口腔發展遲緩的個案,連帶也可能造成日後發音異常,因此,在奶嘴的使用上必求適度。
 
 
發音很重要,理解能力更不能少
理解能力是學習任何事物的基礎,學習理論上都會經歷「先理解後表達」的過程。嬰幼兒大約6個月大開始建立理解,不但對聲音感興趣也會轉向聲源,隨著理解越來越多,約1歲的孩子已懂得「不見了」、「謝謝」、「再見」等概念,雖然還不會說出口,卻可以藉著肢體動作傳達想法。
 
因此在正常的發展過程中,理解的發展速度應快於表達,誘發孩子發音是習語前期(0~12個月)的重要課題,主要必須仰賴大人在生活中提供充足的互動、示範、口說,有助孩子自動替事物和動作、口語建立連結。
 
 
發音異常,一般建議4歲後進行治療
李家汎治療師 也提及,有些孩子前來求診的主因是兩歲多仍發音不清晰,總讓旁人無法理解他的想法,但這個年紀的孩子本來就有許多口腔構造仍在發展,不建議對發音進行激烈 矯正。矯正發音的重要前提是孩子察覺自己發音有異,這樣矯正時才能清楚意識到錯誤為何、該怎麼修正,若孩子沒有自覺,過度矯正只會充滿挫折而自信心受損, 也沒有辦法配合老師的指導。因此,一般建議發音異常的孩子滿4歲或語言/心智能力較成熟後,再考慮直接的治療介入。
 
所幸現代醫療環境十分進步,許多可能影響口語的構造異常,例如聽力障礙或唇顎裂等都能及早發現,或許有少數孩子由於症狀輕微未能及時確診,臨床上因為發音問題前來就診的孩子,首先都會進行聽力檢查確認問題,接著找語言治療師評估口腔狀況,再針對問題進行治療。
 
女寶寶比男寶寶先學會說話?
「女寶寶比男 寶寶先學會說話」的說法屢見不鮮,李家汎治療師表示,臨床接觸的孩童的確稍有「女寶寶先學會說話」的趨勢,這和每個人先天生理狀況、後天家庭教育、學習環 境刺激等都有極大關係,但目前國內沒有相關統計數據,若依正常發展來看,理論上也不至於有太大落差。排除掉先天生理疾病與特殊障礙,只要照顧者多對孩子說 話,多能促進孩子發聲與理解能力的發展,協助孩子建立和外界溝通的語言橋樑。
 
 
多語言容易導致學習錯亂?
近年來異國婚 姻的比例增高,也讓許多小朋友從小學習多種語言的機會大增,舉例來說,有的孩子在家和爸爸講英文、和媽媽講中文、和爺爺奶奶說臺語,可是同時接收這麼多種 語言,孩子難道不會錯亂嗎?王宏哲老師表示,其實孩子的大腦天生被設定可以適應多國語言,但如果在日常生活同時接觸多國語言的比重相同(各佔3分之1), 孩子會不曉得該如何建立主要語言(母語)。甚至也可能孩子想用中文表達,但家長卻逼迫孩子只能用英文對談,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語言錯亂的情況。
 
李家汎治療師 也提醒,異國婚姻的比例逐漸攀升,在多語言環境底下生活的孩子,普遍來講開始說話的時間點會稍慢一些(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語言發展稍慢的現象),而他們其他 的發展進程仍然是正常的。但是倘若孩子超過兩歲仍未開口說第一個字,則建議大人暫時以一種主要語言溝通,當孩子對自己的母語建立習慣,等年紀稍大一些可以 慢慢加入其他語言,適應、學習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學習外語真的要趁早嗎
不少擔心孩子 輸在起跑點上的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就讀「雙語幼兒園」或「全美語幼兒園」,希望從小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孩子在母語根基穩固前,若貿然進入不熟悉的雙 語、全美語環境,有可能對日後的學習造成影響,王宏哲老師也舉例,他曾遇過一位貿然進入全美語環境讀書的小男孩,結果小學一年級時反而發生母語程度不及同 齡者、不會造句、閱讀能力落後等問題,回頭追究根本的原因,發現竟是幼兒時期的全美語教學惹的禍。
 
 
幼兒園,學習生活自理和人際關係
幼兒園應該是 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關係的地方,不可一味將焦點著重在外語學習。王老師提醒,若大人在家中只說中文,可是孩子每天在學校8小時只使用美語,也可能導致 孩子不清楚該以英文或中文為母語系統。當孩子沒有語言主軸,自然很容易造成學習混淆、產生學習壓力,落得兩種語言都學不好的窘況。孩子應該在日常生活、遊 戲中輕鬆玩語言,而不是坐下來照著課本補習,否則孩子會覺得學習是有壓力、不愉快的事。
 
 
充分了解孩子能力,選擇合適的幼兒園
在八大智能 中,「語言智能」是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魏氏智力測驗也認為語言智商的重要性對孩子來說不言而喻,換言之,孩子會不會講話、語言發展好不好,都關係著智力 的其中一個面向。家長要提醒自己,每個孩子的能力大不相同,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辦法適應外語環境,也不是人人都有必要從小接觸外語,家長應先審視孩子的需 求,並且對孩子的能力有充分了解,再進一步判斷是否要讓孩子踏入雙語或全美語的環境。
 
 
考量未來的規劃
另外,有的家長打算等孩子上小學會回到國外定居,為了累積外語程度幫助日後順利和國外教育接軌、減少磨合不適應,所以讓孩子先進入雙語或全美語幼兒園就讀,將美語發展為孩子的母語不失是個好辦法。
 
反之,如果日後沒有國外讀書的計畫,只是單純擔心沒有學習美語會輸在起跑點上,其實家長只要讓孩子進入一般幼兒園或雙語幼兒園,再輔以許多美語的兒歌、遊戲等陪伴孩子愉快學習即可。
 
 
學習模式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
對 於學習外國語言,大家一直存有從小學習成效越好的迷思,王老師告訴我們,其實學者曾經做研究過,一群從小乖乖待在補習按照課本學習英文的孩子,與另一群從 繪本、歌曲、遊戲中學習英文的孩子相較,等國小四年級再來看他們的英文成績,會發現第一組孩子的英文成績竟不如第二組孩子。
 
主要原因在於填鴨式教育提早抹煞掉孩子對語言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反而讓孩子對學習語言極為反感。11歲以前孩子對外語的接觸經驗是否充足,未來將是能否學好語言的關鍵,在此之前多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學習語言自然會變成快樂的事。
 
 
「口吃」的定義
孩子成長的過 程中,可能會出現階段性的語言不流暢現象,但討論這個問題前,首先我們要來定義「口吃」的涵義──李家汎治療師表示,一般人認為講話不流暢就算是口吃,但 在醫學的定義上,口吃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且經醫師和治療師縝密的評估後才能確診。其實階段性的語言不流暢,通常在2~5歲的孩子身上才會出現,不屬於 口吃但若超過5歲說話仍嚴重斷斷續續,或有其他附加的表現,則需要進一步接受診斷治療。
 
2~5 歲的階段性語言不流暢,主要和孩子的大腦正在發展有關,有時孩子的心裡有個想法,但腦中的可用詞彙卻不夠多,所以說話時需要很多的停頓以便提取詞彙、串聯 想法,但是從成人的角度來看,便會將不流暢歸因在口吃上。若孩子真的有口吃問題,最明顯的典型症狀正是常在說話的同時會表現出痛苦、糾結、掙扎的樣子,隨 口吃出現的附加行為,其背後意謂著孩子正面臨極大的說話困難。
 
 
口吃過渡期,給孩子耐心和包容
當孩子出現口吃的現象,大人仍必須回過頭來看造成的原因,多數孩子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自然歷程,但也有少數孩子的口吃和情緒、環境、壓力有關。
 
身為家長,切 忌要求孩子「慢慢的說」、「每個字都要說清楚」、「我說一個字你跟著說一個字」、「放輕鬆不要緊張」,雖然出發點都是善意、想試著緩解孩子的情緒,但說出 口後卻會發現這麼做對緩解口吃幫助不大,甚至孩子會更加覺得充滿壓力,因為家長給予的指令並非說話不流暢的原因,但家長的言語卻頻頻提醒孩子自己有說話不 流暢的問題,口吃反而更變本加厲。此時,家長可以這麼做:
 
(1)放慢自己的速度
李家汎治療師建議,大人無須要求孩子慢慢說,但可以放慢自己說話的速度,畢竟許多家長本身的說話速度很快,孩子想要參與大人的談話,心裡著急就會出現口吃的狀況。甚至有時孩子的話還沒說完,大人就立即接續說出孩子的想法,也可能會降低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和意願。
 
(2)給孩子適度的等待
孩子說話不流暢其實不光是大人著急,有時孩子的心裡也會感到焦慮。這時家長不要急著出言打斷孩子,話只說一半會讓他的內心更感挫折。此時只要面帶微笑安靜傾聽、耐心等待,會讓孩子感覺到被了解而尊重。
 
(3)不要逼迫孩子再說一次
孩子好不容易把前一句話說完,家長不應要求他流暢的重新說一遍,要求重說或是跟著複誦只會帶來子更大的壓力。大人可以等孩子全部說完後再以流暢的語句敘述一遍,讓孩子看到流暢的示範,也了解大人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
 
(4)避免過度提醒孩子口吃問題
如果家長沒有把握能幫助孩子改善口吃,至少也不要頻頻提醒孩子自己有口吃的問題,這樣孩子說話至少不會那麼退縮怯懦,日後治療的介入也比較容易一些。
 
(5)不要因此而處罰孩子
孩子說話有不流暢的症狀,有些家長選擇鼓勵孩子多說、心情放輕鬆,但也有家長會因此責罰孩子,然而錯誤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更緊張害怕,口吃狀況也可能變本加厲。建議家長在孩子說話流暢時應不吝給予鼓勵,讓孩子明白「流暢」是什麼,孩子才有辦法微調自己說話的方式或習慣。
 
 
疊字詞彙和孩子溝通合宜嗎
和孩子說話究 竟可不可以使用疊字詞彙,其實目前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王宏哲老師分析:「站在臨床醫學的角度,其實家長使用的詞彙必須依年齡有所區別。舉例來說,1歲多 至2歲的孩子還在累積詞彙量,使用疊字說話會放慢速度、語氣自然上揚,對孩子來說不但好唸,輕盈溫柔的聲調也更能吸引孩子興趣、刺激孩子學習,所以2歲前 使用疊字詞彙溝通是很合宜的。」
 
等孩子兩歲多 後,腦海已積存一定份量的詞彙,逐漸開始學著串連字、詞、片語發展短句,此時就可以在和孩子對話的同時逐漸修正,比方說把「球球」換成「皮球」、把「車 車」換成「車子」、把「狗狗」換成「小狗」等,替孩子修改字詞的使用習慣。因此,是否需要使用疊字詞和孩子溝通互動,主要必須視孩子當下的年齡而定。
 
 
3歲後只會疊字表達當心異常
寶寶滿兩歲以 後,如果仍只會使用疊字但開始有串聯詞彙表達意思的跡象,比方說「車車跑跑」、「花花好香」等屬於可接受的範圍內,應繼續密切觀察寶寶的語言發展狀況;但 若是滿3歲後仍舊不太會講話、詞彙量很少、只懂用疊字和簡單片語表達,則表示孩子可能有發展異常的傾向,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但是如果讓孩子進入幼兒園 就讀,語言發展異常是否能有所改善呢?
 
老師認為,如果單純屬於刺激較少、發展較慢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可以因為多元化的環境刺激而獲得改善,但若孩子本身有語言發展遲緩、語言障礙等問題,進入幼兒園倒不一定能有真正的幫助,家長如有任何疑慮應先請專家針對問題接受評估治療,才是幫助孩子進步的最好方法。
 
 
孩子「不說話」還是「不會說話」
在早療單位服 務多年的李家汎治療師提及,門診常遇到家長帶孩子前來求診的原因,往往是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卻仍然不發一語,此時,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幫助判斷的重要依據 之一,當孩子接收訊息後能理解並執行,平時也有模仿聲音和手勢動作的能力,或許目前只是不願意開口而已,以治療師的角度會覺得孩子很有潛力,日後有很高的 機率透過學習與練習願意開口說話。另外一類型,是孩子對於別人呼喚名字、當下發生的狀況無法理解,自然也無法聽從指示完成動作,這些孩子首先必須建立好理 解概念,其次才是說話的口語能力。
 
語言發展有問題,早療單位找協助!
現今有語言發展遲緩、構音、語暢、口腔構造異常等問題的孩子並不罕見,若家長懷疑寶寶可能有相關的異常,可以帶孩子向醫療院所的早療單位尋求評估,或是在寶寶進行常規健康檢查時向醫師提出疑慮,如有任何問題也才能及早進行治療,幫助孩子回歸正常的發展軌道。
 
 
頭腦動一動 語言學習更靈活
在了解寶寶的語言發展過程後,聰明的爸爸媽媽也要學著用各式道具進行小遊戲,帶著孩子動一動頭腦,更愉快靈活的學習語言囉!
 
 
善用教材,學習效果UP!
促進語言學習 發展會使用的教材中,最常使用的不外乎是字卡、繪本、影片、故事CD、玩具、3C產品等。王宏哲老師建議,孩子滿3歲以前,必須暫時避免動態視覺學習的輔 助道具(如影片、3C產品),等到孩子滿3歲後,則可以在大人的陪伴下漸漸加入影片和3C產品的使用,前提是絕對不可以放孩子自己一人,否則孩子只是單向 的接受視覺刺激,對語言學習沒有實質的幫助。
 
藉著教具輔助學習的同時,也千萬別忽略「互動」的重要性,因為互動式教材對學習和記憶很有幫助,若非互動式教材則需要仰賴大人陪伴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在教材的使用上,王老師也有下列的重點要提醒家長:
 
 
各式繪本
親子共讀是非 常愉快的過程,家長只要認真的講故事,至於孩子愛不愛聽則不用太過在意,畢竟小朋友的注意力很短暫,只要家長願意講,孩子的耳朵就會敞開,或多或少都能吸 收內化進入腦海中。而如果平時和孩子以母語溝通為主,偶爾換換口味讀英文繪本也很不錯,是提供孩子多元語言學習環境的方式之一。
 
 
故事CD
音樂CD有助訓練聽覺上的專注力,但故事CD也是很棒的選擇,家長時常提供孩子豐富的聽覺環境,會增加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也間接擁有更多模仿聲音、語言的機會。
 
 
3C產品
在寶寶3歲以 前不當使用3C產品,不但對促進語言發展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傷害孩子的專注力和智力,畢竟多數3C產品是讓孩子處於被動的觀看環境,過程中孩子鮮少訓練到 口說,因此,3C產品一定要在孩子年齡超過3歲後才能給予,其次則是家長務必要從旁陪伴,避免孩子誤解內容。
 
最重要的是,為了避免孩子過於沉迷,每日的使用時間應控制總合在30分內為上限(或規範孩子每天只能使用幾次、每次幾分鐘),如果發現孩子有沉迷3C產品的症狀,則建議暫時完全剝奪接觸3C產品的機會。
                  
 
從日常生活增進語言能力
(1)善用聲音與表情
適合用於一歲半以前的寶寶身上,這個階段的孩子語彙不是非常多,但如果家長常使用不一樣的聲音和表情陪孩子互動,孩子會變得很喜歡發出聲音,從小喜歡發出不一樣聲音的孩子,根據研究,日後的語言發展也會比較好(聲音和語言的差別在於語言擁有較多的涵義)。
 
(2)使用適齡的詞彙
和前文的疊字 概念相似,即為使用淺顯簡單、符合年齡程度的詞彙或句子陪孩子互動,不但容易吸引注意力,也幫助孩子清楚理解話中的涵義。舉例來說,1~2歲的孩子可以使 用大量疊字的詞彙互動,2~3歲的孩子則可以用「兔兔跳跳」等簡單的短句吸引興趣並模仿動作,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擴增句子的長度,4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常 常陪伴他說故事。
 
(3)多陪伴孩子遊戲
語言本來就應該從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學習,甚至可以在過程中結合律動、唱遊、跳舞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增加趣味性也更吸引孩子融入。
 
(4)找玩伴,提供不同的環境刺激
研究指出,孩童自動會找尋年齡相近的孩子玩耍,是因為彼此不管在聲調、行為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所以時常帶孩子找玩伴可以幫助他們彼此相互學習成長。
 
(5)提供適齡的遊戲或學習教材
家長不但要提供孩子適合年齡的遊戲或學習教材,更重要的是,每個孩子皆有自己的發展步調,不要強迫孩子學習,更不要拿孩子和他人相比,只要依照自己的步調快樂學習即可。
 
(6)耐心傾聽孩子的話
如果孩子話還講不太好,家長卻總是心急打斷孩子立刻接話,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對說話心生挫折,因此,大人應提供更多的時間耐心傾聽。
 
 
趣味小遊戲,學習語言動一動
(1)發出聲音──適合滿2歲半的小朋友
是一個訓練專 注力並且使用聲音玩語言的活動,可以先替各種動物設定聲音,比方說公雞是咕咕咕、小鳥是吱吱吱、貓咪是喵喵喵、小狗是汪汪汪,而當爸爸媽媽說出動物的名 稱,此時孩子就要喊出該種動物的叫聲,譬如媽媽講了「貓咪狗狗」,此時孩子就要回答:「喵喵喵汪汪汪」,聲音和順序都不能有錯誤。
 
(2)請你跟我一起說──適合3~4歲的小朋友
爸爸媽媽念出一段文字,比方說「我要去買早餐,早餐有吐司和牛奶……換你!」接著孩子要照樣造句跟著說:「我也要去買早餐,早餐裡有麵包和果汁……換你!」講過的品項不可以重複,這個遊戲一方面可以訓練孩子口說,一方面也能促進孩子的聯想力和記憶力。
 
(3)連接詞說故事──適合4歲以上,已有邏輯的小朋友。
再大一些的孩子,開始學習將「因為」、「然後」、「再來」等連接詞放入句子中,在孩子講故事的過程裡,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建立使用連接詞的習慣,例如像這樣的情境:
孩子:「我是一個小廚師,我在家裡煮菜。」
媽:「然後呢?」
孩子:「然後我放了番茄和蛋,好好吃喔!」
媽:「再來你要煮什麼?」
孩子:「再來還要煮濃湯,要放玉米……」
媽:「最後呢?」
孩子:「最後裝到盤子裡,大家就可以吃了!」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種子宮疾病,恐壞了好「孕」!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60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產科病房主任黃建霈、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
模特兒/氣質孕媽咪舒朵
妝髮/蔡琇惠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藝人劉畊宏與王婉霏婚後一直渴望擁有寶寶,但王婉霏的子宮長了8顆肌瘤,提高受孕難度。幸運的是,兩人在婦產科醫師的建議下先嘗試自然懷孕,經過半年努力 成功受孕!由於子宮是胎兒最早的家,寶寶將在裡面生活近10個月,但如果媽媽的子宮出現一些狀況,是否會影響受孕?有治療方法嗎?


 

 

8種子宮疾病,恐壞了好「孕」
女性可能因哪些子宮疾病而增加懷孕困難?國泰綜合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子宮肌瘤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除此,生殖器官先天異常,像子宮、子宮頸、或陰道異常等,容易導致胚胎著床失敗而不孕。」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產科病房主任黃建霈指出:「以子宮肌瘤而言,長在子宮腔內的肌瘤,或子宮肌肉層的子宮肌瘤且超過4公分的都可能會影響懷孕;而子宮肌腺瘤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症,類似腫瘤。除此,子宮長瘜肉,亦可能會影響胚胎著床,增加受孕困難。」
 
另 外,嚴重的子宮沾黏可能造成月經不來,增加胚胎著床的困難。黃主任也曾遇過患者的沾黏發生在子宮頸部位,當子宮頸被黏住時,不僅造成經期來潮因月經無法排 出而產生劇痛,精蟲也無法進入子宮頸,而導致無法受孕。另外,子宮先天畸型,像雙子宮;子宮感染,或子宮曾動過手術而受傷等,都可能提高懷孕的困難度。
 
以子宮肌瘤為例,黃建霈主任解釋:「是臺灣婦女常見的腫瘤,3~4位就有一人罹患。」一般來說,20多歲婦女患有子宮肌瘤約10~20%;30多歲則增為20~30%;40~50歲約為50%,年紀愈大,發生比例愈高。可是,過了50歲更年期,子宮肌瘤則會慢慢萎縮。
 
 
壞了好孕的8大子宮疾病    
異常子宮
根 據國外統計,婦女罹患先天性子宮異常的比例約1/10,不過賴宗炫主任說明:「目前臺灣沒有大規模的統計。可是根據經驗,遇到先天性子宮異常的案例約 1~5%。」至於其表現形式多種,包括單一子宮頸、雙子宮頸與雙子宮、或是一個子宮但有子宮中隔;或陰道中隔造成雙陰道等。另外也可能子宮與陰道正常,但 子宮頸發育不良而體積較小,造成孔徑過小而不易受孕。
 
除此之外,有些患者缺乏生殖構造,例如:單角子宮,可能只有單邊輸卵管、甚至單邊卵巢,加上子宮過小而導致不孕症。通常先天異常不會出現症狀,至於造成原因可能是先天染色體異常導致生殖器官發育不良。
 
 
TYPE》1雙子宮
關 於子宮發育,黃建霈主任解釋:「當胚胎在母體內成長時有兩套穆勒氏管,會在發育的過程逐漸合而為一。因此,正常的人體只有一個子宮,但左右各有一條輸卵 管。」如果在發育過程出現異常,可能造成子宮先天不會發育,如此即是沒有子宮、或是有子宮但未發育成長等,其原因與染色體先天異常、或與該部位有先天疾病 有關。
 
所謂雙子宮,即是穆勒氏管發育時沒有合在一起,黃主任解釋:「穆勒氏管分得比較開,造成兩邊各有一個子宮,而子宮各有一條輸卵管,稱為『雙子宮』。」此類型子宮的空間比正常子宮小,雖然可以懷孕,可是會增加早產的機率。
 
 
子宮壁較薄,受精卵不易著床
雙 子宮患者也可能因子宮壁較薄,受精卵不易著床而導致懷孕困難或增加生產風險。不過,黃建霈主任在臨床上也曾見過許多雙子宮媽咪成功受孕,且到足月才生產, 因此雙子宮不見得會不孕。他分析:「曾見過一些雙子宮患者的月經都正常報到,沒有無法受孕的問題,一般而言,生活正常就不需進行處置。」倘若月經沒有來潮 或有劇烈經痛等症狀,必須找出問題並對症治療。原則上,臨床症狀是主要考量,即使結構不一樣,但功能正常則不見得要治療。
 
 
TYPE》2中隔性子宮
中隔性子宮亦即兩套穆勒氏管在發育過程逐漸合而為一,但中間出現隔膜,稱為「中隔性子宮」。黃主任解釋:「如果胚胎著床的部位剛好在中隔上,由於中隔沒有適當的血流可供應胚胎長大,因此會導致流產。所以懷孕順利與否看胚胎著床的部位。」
另外,在穆勒氏管的癒合過程,若從子宮最高的中間部位一直到陰道口出現一條隔膜,如同一個房間被一塊薄木板隔成兩邊,可能造成雙陰道及雙子宮頸,甚至子宮腔被分成兩部分。
 
 
胚胎在中隔著床易流產
原則上,胚胎在中隔著床多數會流產,黃主任表示:「如果在正常位置著床,例如:靠近子宮的正常肌肉,則有機會成功懷孕。」
 
由於子宮中隔會讓子宮的空間變小,影響胚胎著床;此外,陰道中隔可能阻斷精蟲,使其無法游到子宮而導致不孕,因此,賴宗炫主任解釋:「須視其嚴重程度來治療,例如:子宮中隔,可利用子宮鏡手術處理中隔讓子宮回復於正常形狀,以利於胚胎著床。」
 
不過,黃主任亦曾遇到子宮及陰道有中隔卻足月生產的案例,他說明:「當這位產婦分娩出寶寶,由於胎兒分娩時會將陰道中隔撐裂,此時再將中隔剪掉、做修補也可以順利生產。」
 
 
TYPE》3雙角子宮
雙角子宮,亦即穆勒氏管在發育過程已合在一起,中間的隔膜也因癒合而消失,卻留下兩邊的角,黃建霈主任解釋:「由於癒合過程沒有靠得很好,兩邊各留下一角,若再靠近一點讓中間完全癒合,則是正常的子宮。其實,雙角子宮與雙子宮是子宮畸型的程度差別。」
 
 
嚴重會導致不孕
嚴重的雙角子宮會導致不孕,不過,輕微的雙角子宮仍是可能懷孕,然而,賴宗炫主任分析:「由於子宮的空間較小,加上子宮不易隨著胎兒的成長而擴展,容易引發早期流產或早產風險,一旦反覆出現此狀況可能要考慮手術。」
 
 
TYPE》4單角子宮
因為穆勒氏管發育不良,未正常發育倒三角形的子宮,變成只有單角的子宮,且通常會合併殘角子宮,亦即小小的組織,可能造成月經積在該處而引發疼痛,甚至懷孕造成殘角子宮過漲而破裂。
 
Cure》子宮整型手術
對 於先天性的子宮畸形,一旦經醫師評估發現與不孕有相關性,會建議患者進行子宮整型手術。黃建霈主任說明:「像子宮完全沒發育,此時需要進行手術將沒有功 能、但會造成問題的殘餘的子宮切除,其它的盡量讓它恢復成正常的子宮形狀。」不過,這都需要與醫師進行討論,並做相關性檢查,包括腹腔鏡檢查、輸卵管攝 影、子宮腔鏡檢查等,再確定治療方式。
 
不過,因子宮問題所造成的不孕並非最主要,黃主任說明:「不孕症以卵巢問題與輸卵管問題的比例較高。根據統計,四成為卵巢問題,三成是輸卵管問題;子宮問題則約兩成;有一成找不到原因。而女生占所有問題的六~七成,男生則占兩~三成。」
 
 
TYPE》5子宮肌瘤
婦女患有子宮肌瘤的機率約30~50%,賴宗炫主任解釋:「如果肌瘤長得位置不佳、過於靠近子宮腔,即使並非很大或沒有症狀,但由於胚胎著床的部位在子宮腔內,一旦肌瘤壓迫子宮腔即可能造成子宮腔變形、影響胚胎著床。」
 
另外,若肌瘤大到壓迫輸卵管造成輸卵管阻塞,亦可能導致不孕症,因此,必須經過手術治療才能受孕。除此,有些肌瘤長在子宮頸附近,可能讓精蟲無法游到子宮腔,也必須手術處理。
 
 
子宮肌瘤的生長部位有3種
黃建霈主任進一步補充:「子宮肌瘤是否影響懷孕,須依生長部位而定。通常按部位可分為三種:黏膜下、肌肉層、以及子宮最外層的漿膜層。」
 
愈靠近子宮腔,影響愈大,因此黏膜下的子宮肌瘤較易增加懷孕難度。此外,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的月經量可能比一般人多、來的時間久。因此,儘管黏膜下肌瘤只有1、2公分,若患者嘗試很久仍無法自然懷孕,加上排除其它因素,會建議動手術切除肌瘤。
 
至於長在肌肉層的肌瘤,此類型肌瘤最多,4公分以上才會影響懷孕。若長在漿膜層,其作用更小,黃主任曾遇過即使患者的肌瘤30公分,卻仍可以足月生產,等生產完、子宮復原,再手術切除肌瘤。
 
由此可知,肌瘤的大小、部位要納入考量,並觀察是否造成臨床問題。像有些肌瘤懷疑是惡性的,持續變大,雖沒有造成不孕問題但仍是要處理。另外,有些患者的月經量多,可能會造成長期貧血、身體較差,增加受孕的困難,即使懷孕也容易流產,如此亦要接受治療。
 
 
TYPE》6子宮肌腺症
子 宮肌腺症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症,賴宗炫主任分析:「亦即子宮內膜異位的組織滲入子宮的肌肉層,導致子宮肌肉層週期性產生經血,並造成脹痛、痛經等現象。」 不過,有些患者不但痛經,還會經血量過多,除此,由於子宮壁較厚,導致子宮收縮不良而延長經期,例如:原本5~7天經期就結束,卻延到7天以上。
 
黃 建霈主任補充:「子宮肌腺症的症狀是每次月經來會造成內膜出血,因為其出血部位在子宮的肌肉,因此造成厲害的疼痛。」時間一長,出血會逐漸被吸收並引起發 炎反應,導致子宮肌肉纖維化。一般來說,正常的子宮肌肉應該是柔軟的,可是肌腺症患者由於不斷出血、纖維化,使得子宮硬邦邦無法收縮良好,造成月經來時量 很大、而且產生劇痛。
 
 
懷孕是最好的治療
子宮肌腺症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得嚴重。以前不孕症較少有子宮肌腺症的病人,但隨著現在女性晚婚、晚生育,使得這類患者愈來愈多。
 
在 治療方面,視其嚴重程度而定。對於輕微的肌腺症,可使用腦垂體抑制劑來進行短期治療,再配合人工生殖。不過,賴宗炫主任表示:「對於患者而言,懷孕是最好 的治療。因為胎盤會分泌天然賀爾蒙來治療子宮肌肉壁,亦即子宮肌腺症。」如果是較為嚴重的肌腺症則需要開刀處理,治療一段時間待狀況穩定後,再做人工生殖 來增加懷孕機率。
 
 
TYPE》7子宮內膜過薄
子宮內膜過薄是目前不孕症常見的問題,賴主任指出:「像曾進行人工流產兩、三次以上,不但易使子宮內膜變薄,亦會增加子宮腔沾黏的機會。」至於其症狀是經血量減少,原本經期是5~7天,可能變成2~3天,甚至沒有月經,如此將不利於胚胎著床,導致不孕症。
 
 
不易受孕,且增加早期流產風險
臨床上,子宮內膜過薄的患者在做不孕症治療時,在進行子宮內膜檢查即可發現。另外,也可藉由排卵後到月經來的這段期間,抽血檢驗黃體素是否充足;或是測量基礎體溫,觀察高溫期是否過短或溫度不夠高,黃建霈主任說明:「這些情況皆暗示著可能子宮內膜過薄的問題。」
 
子宮內膜過薄除了不易受孕,也容易增加早期流產的危機,黃建霈主任解釋:「初期懷孕,若內膜不夠厚會無法支撐胚胎生長而流產,因此,若發現有出血情況,會開立黃體素讓孕婦服用,使子宮內膜能維持一定厚度,讓著床的胚胎能維持穩定。」
 
 
TYPE》8子宮沾黏
造 成子宮沾黏的原因也可能是曾做人工流產手術,造成子宮受傷;有的則是子宮曾有發炎,未妥善治療而造成沾黏。另外,亦可能是子宮內放避孕器,未注意到避孕器 引起子宮發炎、產生沾黏。黃主任說明:「子宮沾黏的臨床表現是每次月經來潮會造成劇痛,或月經量少,例如經期只有1~2天,情況嚴重則是月經不會來。」
 
 
沾黏區域愈大,不孕機會愈高
當 子宮出現沾黏,表示沾黏處的內膜受傷且不再生長,造成受精卵進去後卻無法著床,因而造成不孕。黃建霈主任打個比喻解釋:「內膜如同正常的草地,當內膜受傷 就像草地被挖掉,且會纖維化,好像草地被塗上水泥,如此即沒有正常的土壤供種子發育、成長。」倘若子宮沾黏的區域愈大,不孕的機會愈高,甚至有些患者的子 宮腔黏在一起,連月經都不會來。
 
 
10個撇步增加好孕氣!
1即早計劃懷孕
愈早計劃懷孕勝算愈大,賴宗炫主任表示:「國民健康署曾做過統計,國人最佳的生育年齡是在33歲以前,由於卵子和卵巢的功能與年齡息息相關,如果超過35歲,生育率會很明顯下降,尤其過了38歲,卵子的品質不佳,即使採用人工生殖或試管嬰兒,成功率明顯的降低。」
 
 
2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
作息規律、睡眠充足很重要,盡量不要熬夜,熬夜會干擾生殖賀爾蒙,導致泌乳激素偏高、月經不規則,不易受孕。
 
 
3維持適當體重
體重過胖或過瘦都可能增加懷孕困難,黃建霈主任解釋:「過胖的女性經常合併多囊性卵巢,導致無法排卵而不易受孕,此外,懷孕時亦容易患有妊娠糖尿病;至於太瘦,在將來懷孕容易引起早產問題,因此最好維持適當體重。」
 
 
4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
避免過度攝取刺激性食物,像高糖分、高膽固醇、高油炸類等,賴宗炫主任指出:「這些食物可能導致體內血糖、膽固醇過高,影響卵巢的排卵功能,並加速多囊性卵巢症的發生,甚至加速一些婦科疾病的進程,例如:肌瘤長得更大、巧克力囊腫長得更快等。」
 
 
5遠離菸害
女生抽菸對卵巢的傷害是不可逆的,賴主任最近遇到兩個案例:27歲女性抽了幾年的菸,現在停經了。而另一例則是菸齡10年的25歲女性,從國中開始抽菸,目前已停經。她們不僅不再排卵、被診斷為不孕症,還不約而同出現失眠、身體躁熱,心悸熱、潮紅等更年期症狀,而這類病人也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問題。
 
 
6遠離環境賀爾蒙的毒害
現今的環境出現愈來愈多危害生殖的環境賀爾蒙,賴主任提醒:「盡可能避免接觸。」像建築裝潢的木板含有很多甲醛,吸多了會影響排卵功能,造成不孕。另外,女生喜歡塗抹成分不明的香水、指甲油或使用修正液等,這些可能釋放揮發性氣體,易影響生殖賀爾蒙,造成不孕。
 
 
7不吃來路不明的中藥
有 些婦女會服用中藥來調理身體,不過,目前中藥沒有完善的把關機制,因此,難以確認中藥材是否為劣質品,甚至是否含有硫化物,賴宗炫主任說明:「為了讓中藥 能長久保存,多半會薰成棕色,可是薰得愈黑代表硫化物愈多,吃進過多的硫化物恐造成不孕症。」除此,中藥也可能被鉛、汞等重金屬汙染,因此要特別注意,最 好找合格的中醫師開立,不要自行購買。
 
 
8規律性生活
現在的夫妻多為上班族,甚至因為工作分隔兩地,變成假日夫妻;或另一半在國外工作等。然而,夫妻聚少離多、行房次數太少,且排卵日沒有性行為,自然難以懷孕。因此若有計劃生育,建議每週的行房次數安排2~3次。
 
 
9補充綜合維他命
適度補充綜合維他命,像葉酸、維他命E、維他命C等,對於生殖功能有所幫助,此外,綜合維他命含有一些鋅錳或微量元素,亦有助於精子的活動力。
 
 
10調節身心避免壓力過大
壓力過大會影響賀爾蒙,造成排卵的週期混亂,黃建霈主任表示:「甚至有些女性的壓力很大時,當月的月經就沒有來,亦使得排卵受到影響。」因此,不妨調整好身心狀態,一方面有利於懷孕,且懷孕之後也比較順利。
 
 
把握生育黃金期,事半功倍!
建 議剛結婚的夫妻可進行婚後孕前檢查,讓夫妻雙方瞭解彼此是否有欠缺的部分以進行改善,另外,黃建霈主任提醒:「女性應懂得計算排卵期,盡量在排卵期前後行 房以提高受孕機率。而且,要注意自己的月經狀況,經血量突然變多或變少、經期延長或縮短,都應提高警覺,提早就醫診斷。」
 
理論上,如果夫妻雙方都正常,性生活規律且沒有避孕,通常一年內即能懷孕,如果嘗試了一年卻仍未成功受孕,夫妻應接受不孕相關檢查。除此,黃主任也指出:「如果受孕以後卻發生初期流產,且反覆多次,夫妻亦應進行相關檢查」
 
另 外,賴宗炫主任亦呼籲:「生育有黃金時期,錯過了黃金時期,付出的代價與努力必須乘上好幾倍,且不見得有理想的結果。」因此,33歲之前嘗試自然懷孕,經 過一年卻未成功,應到醫院進行生育率的評估,檢查是否有不利懷孕的因素並盡早處理。超過了33歲,若經過半年的努力仍未懷孕,建議即早進行不孕症等相關檢 查,找出問題並對症治療,以免「孕氣」隨著年齡增加而愈來愈低。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嚴防的秋冬7大疾病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60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莊佳韻、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
模特兒/可愛弟弟佑承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天氣逐漸轉涼,爸比媽咪不僅得多費心幫寶寶保暖,也要留意秋冬好發的小兒疾病。不妨先瞭解與認識疾病,及早做好防護,以降低孩子生病的機率,讓小寶貝健康渡過秋冬!

 

 

秋冬時節,嬰幼兒求診比例多三成
在秋冬季節,嬰幼兒來求診的比例較春、夏多兩至三成,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解釋:「因為病菌在37以上的環境活動力會被抑制;可是到了秋冬季節氣溫降低,病毒即變得活躍,因此,幼兒患有腸胃炎、感冒、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的情況會增加。」

 
臺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莊佳韻亦補充:「幼兒感染上呼吸道疾病的比例約增1/3~1/2,主要是天氣逐漸轉涼,孩子的抵抗力或免疫系統因應 溫度下降而出現改變,因此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病毒。」除此,秋冬的天氣較冷,有助於病毒的繁殖,同時流行性感冒病毒也進入高峰期。然而,也因為天氣變冷,父 母經常讓幼兒待在密閉的空間裡,空氣不流通亦會增加病毒傳染的機會。
 
除了病毒性疾病,秋冬的過敏性疾病也會增多。由於臺灣的氣候潮溼塵螨盛行,造成許多幼兒患有過敏性疾病,尤其是氣喘最常見。具有氣喘體質的幼兒在天氣轉涼時,過敏性表現容易被誘發出來,若再被病毒感染而感冒,則會加重病情。
 
另外,當時序步入冬天,天氣更冷,不難發現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比例增加,不過莊佳韻醫師指出:「多數父母會讓寶寶在8個月前完整接種完輪狀病毒疫苗,因此即使被傳染,症狀也會稍微減輕,但仍是會出現發燒、腹瀉等情形,還是得留意。」
 
 
幼兒好發的7種疾病
1普通感冒
咳嗽、流鼻水、喉嚨痛
感 冒的引起原因多為副流感病毒或鼻病毒造成,會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輕微發燒等症狀。莊佳韻醫師指出:「症狀會隨著年齡層的不同而有些微的差異。」例 如:2歲以下的幼兒,容易引發細支氣管發炎,由於孩子的細支氣管尚未發育成熟,若遭受病毒感染則較不易恢復,產生症狀的時間與不適會比大孩子明顯。
 
至於比較大的孩子,例如:2歲以上或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則通常比較輕微,但必須考慮孩子是否為過敏體質,以及是否有去幼兒園或托嬰中心,若孩子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反覆感染,除了不易復原症狀也會比較複雜,治療時間也會拖得比較久。
 
 
症狀治療為主
一 般而言,病菌感染可分為病毒與細菌兩大類,病毒類感染大部分是以自身免疫力改善,一般採取症狀治療即可,陳萬德醫師說明:「例如:發燒則開立退燒藥;咳 嗽、流鼻涕等依症狀開立藥物,多半不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藥物。」若幼兒的感冒症狀比較嚴重,像發燒3、4天仍沒有退燒,家長擔心孩子引發肺炎,不妨和 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X光或抽血檢查來協助診斷。
 
另外,比較大的學齡期孩子,可能是黴漿菌感染導致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莊醫師表示:「通常醫師會開立抗黴漿菌的抗生素。倘若併發中耳炎或鼻竇炎、肺炎等情形,則會對症下藥考慮以抗生素根治。」
 
 
發燒3~5天以上,盡快就醫
而在療程方面,普通感冒如果有發燒情況,3天以內的發燒傾向於症狀治療與觀察幼兒的精神活力與食慾。若發燒3~5天以上,則建議寶寶帶至醫院復診,以免產生併發症以致於發燒時間變長或症狀變嚴重。
 
 
2 流行性感冒
頭痛、喉嚨痛、高燒
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最大的不同是,流感的發病急,陳萬德醫師指出:「痠痛感、咳嗽等不適程度會很明顯,甚至必須服用克流感,發燒才會穩定下來,且併發肺炎的機率高。」
 
流行性感冒屬於流感病毒的感染,造成身體的不適症狀會比較嚴重,且影響的年齡層較廣,包括青春期孩子、甚至大人會被傳染,莊佳韻醫師表示:「有時會出現群聚性感染,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全家出現類似症狀。」
 
至於流感的症狀包括痠痛感、頭痛、喉嚨痛、高燒,亦可能併發肺炎、中耳炎。感染流感後的抵抗力變弱,易併發另一種細菌感染而引發中耳炎或肺炎,這時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流感分為A型與B型流感
其 實流感主要分為A型與B型流感,不見得一定會造成肌肉痠痛,有時即使沒有肌肉痠痛,但出現高燒不退的現象時,例如:39℃、40℃以上,即要考慮流感的可 能性,而肌肉痠痛只能視為輔助判斷的症狀。除此,莊佳韻醫師表示:「流感亦容易併發肺炎或支氣管炎。」實際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容易引起併發症,最常見 的是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與鼻竇炎4種,以肺炎、中耳炎與鼻竇炎比較嚴重,症狀會持續較久且不容易恢復。
 
 
克流感治療
流感一旦確診,若情況嚴重,經醫師評估會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藥物,以降低之後產生重症的機會。
 
莊醫師指出:「流感比一般感冒更容易變成重症,要特別小心。」此外,今年的4~6月大陸爆發禽流感,而禽流感病毒所造成人傳人的案例雖然不多,可是進入冬天後這類病毒的傳染力變強,也要特別注意。
 
診斷流感最迅速的方式是進行快篩檢查,以克流感治療為主,陳萬德醫師表示:「倘若經醫師檢查,懷疑是肺炎,可透過一些檢查確認是否需服用抗生素。」
 
 
預防方式
至於預防流感的方法,陳醫師提醒:「在流行高峰期盡量不要帶幼兒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亦不要讓孩子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像是百貨公司、餐廳等。」除此,無論大人或幼兒皆應養成經常洗手的衛生習慣。
 
另 外,莊佳韻醫師也經常被父母詢問:「我沒有帶小孩出門,為什麼孩子會感冒?」她解釋,由於大人的抵抗力與恢復能力較好,有時被傳染感冒病毒時會不自覺,並 將病毒帶在身上、手上或衣服上,因此,建議大人從外面回到家,要抱小孩或跟孩子進行親密接觸之前,先洗手、最好換掉衣服,甚至洗完澡再跟小朋友玩,以避免 傳染。
 
 
3輪狀病毒
三至五成的幼兒會嚴重脫水
輪 狀病毒是秋冬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疾病,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口糞。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不過成人也可能會感染。陳萬德醫師表示:「一般的腸胃炎其嘔吐或腹 瀉一、兩天,就會慢慢改善。可是,若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症狀持續較久,像是發燒、上吐下瀉較嚴重,必須住院注射點滴的機會較高。」嚴重脫水,可導致酸中 毒、電解質不平衡與體重快速減輕、休克等情況。
 
除 了輪狀病毒,莊佳韻醫師說明:「較大的幼兒還可能會感染諾羅病毒。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都屬於會感染腸胃道的病毒,並造成孩子嚴重腹瀉、甚至脫水。」父母若 發現孩子腹瀉次數遠大於進食的量,包括水分、液體或固體食物等,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脫水現象。出現脫水時,心跳會變快、活力降低、尿量減少、口唇比較乾 燥,這時最好趕緊帶去讓醫師檢查,先控制腹瀉的症狀。
 
 
口服電解質液、少量進食
當 幼兒出現腹瀉或嘔吐等症狀,可讓他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水分。如果沒有醫藥用的電解質液,可將運動飲料加入白開水做適度的稀釋,一方面可補充水分、一方面可 補充電解質以及輕微的糖分,讓腸胃暫時得到休息,莊醫師指出:「倘若孩子還能夠進食,也可讓他少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此有助於腸胃道的恢復。」倘若持續 腹瀉得厲害,只要進食就嘔吐或腹瀉,醫師則會視情況以注射針劑的方式來補充水分。
 
 
照護5重點
至於父母在照護患兒時,必須掌握以下重點:
 
1.      在處理患兒的嘔吐物或糞便時,要妥善分開處理,照顧者亦要勤洗手。
 
2.      倘若幼兒是輕微腹瀉,可先將配方奶稀釋一半讓他喝;如果腹瀉得很嚴重,則考慮讓他改喝無乳糖配方奶。
 
 
3.      當寶寶腹瀉情況嚴重時,父母記得幫他勤換尿布,以免屁屁的皮膚發炎引起尿布疹,造成紅腫或破皮。若解便次數太多,建議以沖洗方式來清潔屁屁,當寶寶的屁屁擦乾後,可塗抹氧化鋅等保護皮膚的藥膏,隔離皮膚與排泄物。
 
4.      另外,在幼兒的成長過程,孩子的手手經常會東摸西摸、再放嘴巴,容易吃進大量的病毒造成腸胃炎,因此要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並時常幫寶寶清潔手部。
 
5.以前認為腸胃炎應完全禁食,不過,現在的醫學觀念反而認為讓腸胃炎的患兒,少量進食清淡食物,可促進腸胃道的恢復。
 
 
4細支氣管炎
鼻塞、咳嗽、痰多
細支氣管炎是秋冬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好發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陳萬德醫師說明:「之所以2歲以下幼兒好發細支氣管炎,是因為細支氣管發育尚未成熟、而且較細,只要受到病毒感染,會造成呼吸道有許多痰,且不容易咳出來。」
 
而 初期症狀會出現鼻塞、咳嗽等,且痰很多,甚至1歲以下寶寶會出現呼吸急促、發出「咻咻」的喘鳴聲。莊佳韻醫師表示:「由於2歲以前的氣管還未發育成熟,當 呼吸太過急促而影響食慾時,建議住院治療,在氧氣帳的處理下讓孩子的氣管能在溼潤的環境下得到修復,再配合拍痰以降低發炎程度。」
 
 
支持性療法
原則上是採取支持性療法,倘若呼吸急促則可能要進行蒸氣治療;如果食慾明顯降低,則採取打點滴的方式。陳醫師表示:「原則上針對病症做治療,以細支氣管炎而言,多半是針對化痰做治療,因此,父母盡量幫小孩將痰拍出來,同時讓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助於化痰。」
 
一 般而言,明顯改善的時間至少需要一星期、甚至兩星期以上,主要決定於被感染的病原體。莊醫師表示:「嚴重的細支氣管炎多為呼吸融合病毒引起,如果有先天性 心臟病的幼兒,或本身是嚴重過敏體質的孩子,在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細支氣管炎,症狀都會變得很嚴重,要特別謹慎。」
 
因此,當父母有輕微的感冒症狀時,應跟寶寶保持適當的距離,甚至要上戴口罩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孩子。
 
 
5過敏性鼻炎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
過 敏性鼻炎好發於季節轉換之際,不一定在秋冬,有時在春夏季節交替也會發生。過敏性鼻炎的孩子早上起床會打噴嚏、流鼻水,晚上睡覺則會鼻塞、打呼得很厲害, 眼睛不自覺很癢,常有清喉嚨的動作出現,有時孩子會出現明顯的鼻涕倒流,使得他一躺著就會咳嗽;狀況嚴重還可能早上起床就咳不停,莊醫師提醒:「過敏性鼻 炎會合併高敏感性氣管表現,若這類體質的孩子有感冒,最好及早就醫控制症狀,以免愈來愈嚴重。」
 
過 敏性鼻炎亦可能併發鼻竇炎、中耳炎等,過敏是慢性病,不像糖尿病或高血壓一樣有客觀的數據來判斷何時治療及治療時間,陳醫師指出:「因此,當發現孩子在天 氣變化時容易有症狀,天氣好時會改善,即可高度懷疑是過敏;除此,若父母本身是過敏體質,小孩患有過敏的機率亦較高。」
 
 
使用口服藥物治療
治療過敏性鼻炎會先使用口服藥物,像抗組織胺、抗過敏等藥物,觀察是否減輕症狀,倘若效果不佳則會加上吸入型鼻噴劑,減輕孩子的呼吸道與鼻黏膜的發炎。不過莊醫師表示:「使用吸入型鼻噴劑的前提是孩子的年齡較大,可以做吸入的動作時使用才會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預防過敏性鼻炎,別輕忽感冒
而在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作,陳萬德醫師根據醫學研究指出,80%的鼻子過敏是病毒感染後造成;20%是環境或天氣的變化造成。因此,患者在感染感冒後,雖然病菌已被消滅,可是症狀一直存在,這就是所謂的過敏。
 
莊佳韻醫 師亦表示,父母照護過敏性鼻炎的孩子,早上起床時盡量別讓他立刻出門,最好先讓他喝一些溫開水,以免呼吸道內溫度的變化過於劇烈;而在出門前不妨幫孩子戴 上口罩。另外,亦要避免接觸二手菸、灰塵厚重、布有塵螨的環境,以免誘發急性發作。至於刺激性食物像帶殼類海鮮、堅果類食物,可能會讓少數幼兒的特殊過敏 體質容易發作,要避免或盡量減少。
 
 
6氣喘
咳嗽、胸悶、喘
氣 喘的發作原因與過敏性鼻炎一樣,都屬於呼吸道過敏,現已認定這兩種幾乎是同一種病,只是看病人是上呼吸道較過敏、或下呼吸道較過敏。氣喘是支氣管慢性發 炎,導致呼吸道腫脹、呼吸道管徑變窄。多數人對氣喘有莫名的恐懼,其實氣喘就是下呼吸道過敏,有時會發現病人突然喘起來,即是急性發作。不過,並非每個氣 喘患者會喘,有可能是頻繁的咳嗽或慢性咳嗽,若對一般口服藥效果不佳,可能須考慮長期使用抗過敏藥治療,否則症狀難以緩解。
 
 
氣喘太嚴重,不一定會有喘鳴聲
典 型的氣喘症狀是咳嗽,嚴重時會咳不停,孩子好像呼吸不到空氣、感到胸悶,甚至出現喘鳴聲。晚上睡不好,躺著的時候會覺得好像呼吸不到空氣而不斷咳嗽,會出 現很多痰。莊醫師進一步補充:「當氣喘太過於嚴重,由於氣管收縮得厲害,不一定會出現喘鳴聲。」不過有氣喘的孩子大部分有前例可循,可能在比較小的時候即 曾發生過,因此父母需特別留意,如果孩子曾出現呼吸急促等類似氣喘情形,在季節交替時很容易再度發作。
 
 
療程需三個月至半年,甚至一年
先 以口服藥物像是支氣管擴張劑來治療氣喘,再配合緩解咳嗽、化痰的藥物來減緩症狀。莊佳韻醫師表示:「急性期的氣喘發作則會使用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效果最 快,亦可直接作用在支氣管,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若使用2~3次以上的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而效果不佳,建議父母盡快帶孩子就醫,此時會使用針劑型藥物來 降低氣管發炎的程度。
 
通常氣喘患者必須長期用藥直到症狀穩定為止,陳萬德醫師表示:「療程可能需要三個月至半年,嚴重則可能需時一年以上。」
 
 
規律使用保養型吸入型藥物
預防方面,通常本身有氣喘的幼兒,會使用保養型吸入型藥物以保養氣管與肺部。莊醫師提醒:「父母要多注意孩子使用保養型吸入型藥物,最好能固定時間、規律使用,才不會氣溫一有變化就發作。」
 
如果孩子具有氣喘的體質,盡量不要讓他待在過冷的環境中。盡可能做一些保護呼吸道的動作,例如:出門時幫他帶上口罩以隔絕灰塵或髒空氣。
 
另外,孩子若有運動習慣,運動之前要熱身,運動之後要暖身,再停下來,不要突然之間劇烈的運動以防止氣喘發作。另外,冰涼的食物最好少吃。
 
 
7肺炎鏈球菌
肺 炎鏈球菌亦為秋冬容易感染的疾病,在先進國家的帶原率約5~10%;臺灣約20~40%,落後國家可能九成以上的人有帶原。一般人在健康時不會發病,可是 秋冬季節由於病毒、細菌活躍,當人體感染流感或其它病毒,造成抵抗力變弱,可能導致體內肺炎鏈球菌的伺機感染,引發一些併發症,陳萬德醫師指出:「包括中 耳炎、鼻竇炎、腦膜炎等,嚴重還可能引發敗血症。」
 
 
以抗生素治療
治療肺炎鏈球菌以抗生素為主。陳醫師表示:「在療程上,嬰幼兒約需7~10天。」一旦引發肺炎或併發腦炎則必須住院治療,治療時間約需1~3週以上;若併發膿胸,所需療程更久,可能需要插胸管、開刀。
 
 
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最佳預防之道
預 防的最好方法是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政府實施2~5歲的幼兒可以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因此,最好讓5歲以下的幼兒接種完整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免感染 這類疾病。除了施打疫苗,還要減少感冒的頻率,莊佳韻醫師建議:「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感冒或發燒等症狀,應即早就醫並注意是否有肺炎徵狀出現,及早對症治療 才不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6個好習慣,遠離疾病
在秋冬各種細菌、病毒活躍的時節,父母應怎麼做以減少寶寶感染疾病?陳萬德醫師提出以下要點:
 
1建議至少讓寶寶喝半年以上的母奶,以增強嬰兒的抵抗力。
 
2大人與小孩都應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
 
3流感的高峰期,不去人多且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可在上午或傍晚至戶外人少的地方活動,短時間的曬曬陽光。
 
4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        
 
5定期帶寶寶接受相關疫苗的注射,以減少疾病侵犯。不過,若寶寶剛好生病,建議延後注射的時間。
 
6當孩子出現感冒症狀,建議即早就醫不要拖延病情,多與醫師討論,及早瞭解病情。
 
 
爸媽耐心與醫師配合
由於幼兒的免疫力尚未成熟,可能要到青春期才會與成人一樣,因此在嬰幼兒難免會感冒。原則上,由於多數感染以病毒為主,身體的恢復仍是要靠抵抗力,病程持續多久、是否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取決於病毒之感染力或病人的抵抗力,若評估後無細菌感染,醫師主要是在症狀上做治療,因此,陳萬德醫師建議:「家長應耐心與醫師配合,避免不必要的更換醫師或更換醫院看診。」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孕期9種不當姿勢!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60

採訪撰文/林嬪嬙
企劃編輯/魏婕綝
諮詢/奇美醫院婦產科醫師郭恬妮
模特兒/氣質媽咪Tiffany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懷孕後肚子越來越大,身型也明顯改變,動作靈敏度、平衡感也不再像懷孕前一樣,所以孕媽咪們要小心有些不當姿勢,包括:爬高、翹二郎腿、久站久坐或提重物 等等,最好暫時避免,以免加重身體不適,甚至一不留神傷到自己和胎兒。

 

 

不當姿勢會加重孕期不適
奇美醫院婦產科郭恬妮醫師表示,懷孕期間很多的身體不適,大多不是因為姿勢不當直接造成,而是因為孕期生理產生變化導致,不過由於子宮越大,負重就越加重,包括脊椎壓力也會增加,腰痠背痛情形更常發生,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姿勢不良,是會加重不適的程度,孕媽咪可別輕忽。

 
 
孕媽咪嚴禁的9種POSE
很多姿勢對一般人而言都可能造成傷害,對孕婦就更不用說,提醒孕媽咪們,有幾個不良姿勢是必須禁止的:
 
 
1墊腳尖─容易重心不穩跌倒受傷
可能造成的傷害
孕 婦墊腳尖拿東西或曬衣服,長輩通常會禁止,到底為什麼不能墊腳尖?有什麼嚴重性嗎?其實墊腳尖這件事對身體是沒有太大影響,不過因為懷孕後子宮變大,體重 也持續增加,平衡能力隨著變差,如果常常墊腳尖,沒有用整個腳掌感覺身體的平衡,會擔心重心不穩而扭到,甚至跌倒受傷,而且萬一在墊腳尖拿東西時,物品掉 落也可能造成意外,孕媽咪一定要了解,懷孕後動作不會如孕前那麼俐落,平衡感也無法和懷孕前相比的。
 
 
建議與提醒
懷孕初期比較不會因為墊腳尖而跌倒受傷,大概到肚子有點凸,孕媽咪已經有感覺的時候,或是懷孕4、5個月時,就要開始小心,盡量避免墊腳尖的動作,而到後期肚子更大,更是要注意,假如因為工作上的需要,例如門市人員必須從高處拿取物品,可以和雇主溝通,暫時調整工作內容。
 
 
2爬高─小心摔下傷到胎盤
可能造成的傷害
同樣的,爬高也容易因為協調性不佳而摔下來,有些孕媽咪摔下後,覺得並沒有直接碰撞到肚子應該沒關係,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任何突然發生的身體振動,都有可能影響子宮內的環境,甚至胎盤在媽媽用力拉扯的時候已經有出血情形,所以千萬不可用自己的直覺做判斷。
 
郭恬妮醫師表示,有任何摔倒情形,最好還是就醫檢查胎盤,確認是否有裂傷、出血,並裝置監測器觀察胎兒情形,確定沒問題才能放心。而且最好回家後的幾天能多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量,後續如果有肚子痛、落紅或胎動有明顯異常,都要立即回醫院檢查。
 
 
建議與提醒
家事當中有需要爬高(例如拿東西、曬衣服),可改由先生或其他成員負責;如果工作中有需要爬高,應該請老闆改由其他人員協助,為了自己和胎兒的安全考量,孕婦提出這樣的請求是屬於合理的。
 
 
3翹二郎腿─下肢靜脈回流受阻
可能造成的傷害
翹 二郎腿是所有不當姿勢中最需要提醒和注意的,翹腳不單單只是對孕婦不好,一般人也應該盡量避免。懷孕後子宮變大,靜脈回流本來就差,尤其下肢循環更差,如 果再有翹二郎腿的習慣,只會使靜脈回流更受阻,時間一久可能引發腰痠背痛、下肢水腫,甚至腳容易發麻、抽筋;此外,翹腳也會因為雙腳夾緊,血液回流到胎盤 受到阻力,多少會影響到胎兒生長。
 
 
建議與提醒
不管孕婦或一般人,都應該避免翹二郎腿。孕婦除了不可翹腳之外,坐的時候要注意雙腳要著地不可懸空。
 
 
4提重物、抱小孩─恐產後漏尿、子宮下垂
可能造成的傷害
■提重物:懷孕後子宮會壓迫到骨盆腔,本來骨盆腔壓力已經很重,若再提或搬重物,可能讓腹壓升高,媽媽在生產後,較容易有子宮脫垂、漏尿情形;而且提重物走路也會影響身體平衡,容易跌倒發生意外。
 
■抱小孩:除 了可能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之外,孕媽咪肚子已經很大,如果再抱小孩,可能因為孩子不安份,腳亂踢,無意識的踢到媽咪肚子,由於胎盤的生長和子宮一起,如果 比較大的碰撞,有可能胎盤剝離而出血,這時候必須評估胎盤血量,如果只是輕微有血塊,建議媽咪要盡量臥床休息,狀況嚴重時,必須盡快讓寶寶出生,否則一旦失血過多,媽咪和胎兒都會有生命危險。
 
 
建議與提醒
為避免產後子宮脫垂,孕媽咪應該盡量少搬重物、提重物。此外,雖然因撞擊導致胎盤嚴重剝離多發生在車禍,不過臨床也有因為抱小孩被踢到肚子而出現疼痛,進而住院安胎的例子,孕媽咪還是小心為妙,不要忽略抱小孩可能帶來的危害。
 
 
5久坐─影響血液循環
可能造成的傷害
久 坐會使靜脈回流變差,容易引起水腫,甚至發生血栓,此外,下肢靜脈循環困難,也會使腰部脊椎附近肌肉有疼痛情形,不只孕婦,一般人也可能發生。孕婦如果要 搭飛機,必須坐很長時間,醫師都會提醒在搭機時,每30~60分鐘應該起身走動、上個廁所,其實就算正常人,久坐站起來都會覺得腳麻麻的,孕婦就更不用 說,特別是懷孕後期很容易因為久坐而腳麻、抽筋,而假如很長時間都保持同一個姿勢,傷害的強度會更明顯。
 
孕婦在懷孕後期子宮已經很大,而下肢靜脈必須回流到心臟,久坐時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壓在半路,久了會出現塞車,血流如果受阻一段時間,可能出現血栓,突然站起來活動時,血栓一旦跟著血液跑到心臟、肺臟、腦部形成栓塞,就非常危險。
 
至於胎兒部分,靜脈回流不好,供應胎盤的血液連帶會受影響,胎兒得到的氧份會減少;另一方面,孕婦腰痠背痛會使情緒變差,影響睡眠品質。
 
 
建議與提醒
1.可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減少腰椎受到壓迫;或加個靠枕在椅子上,減少腰部所承受的壓力,緩解腰痠造成不適。
 
2.避免長時間固定坐或站,建議可以兩者交替,或是每一小時休息一下,上廁所或喝杯水。
 
3.坐著時,雙腳可放在小板凳上,減緩腳和膝蓋的壓力,降低腰痠背痛情形。
 
 
6久站─增加靜脈曲張機會
可能造成的傷害
主要會擔心腿部靜脈曲張的問題;而且靜脈回流效率受影響,可能使心臟血液的輸出量減少,而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出現頭暈情形;假如連續長時間站著,也會增加子宮收縮的機會。
 
 
建議與提醒
1.因工作需要久站的孕媽咪,穿彈性襪可改善水腫。
 
2.回家後可用枕頭墊在雙腿下,以減輕水腫情形,但不可呈90度抬腿。
 
3.肚子比較大的時候,若需要久站,建議用托腹帶減輕子宮對脊椎、腰椎造成的負擔。
 
 
7突然彎腰─子宮可能受壓迫而收縮
可能造成的傷害
任何突然的動作都會對孕婦造成負面影響,主要因為子宮直接突然受到壓迫,一樣會增加子宮收縮、出血等風險
 
 
建議與提醒
孕婦要盡量避免彎腰動作,要撿東西時,必須先蹲下,動作要放慢,站起來也要慢慢的,最好旁邊有東西可以扶著比較好,如果起身動作太快,可能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出現頭暈目眩,眼前一片黑的情形。
 
 
8跪或蹲著做家事─傷膝蓋、增加尿失禁風險
可能造成的傷害
跪姿對膝蓋負擔相當大,不管有沒有懷孕,都不建議跪著擦地板或做其他事
 
跪姿會讓孕婦特別容易重心不穩。而蹲的姿勢對孕婦而言,時間不能太久,孕婦如果蹲著上廁所,會感覺到骨盆壓力很大,有明顯充血;而且骨盆腔壓力太大,生產後結構會變得鬆弛,年紀大的時候,子宮脫垂、尿失禁的機會會比一般人高。
 
 
建議與提醒
對孕婦而言,蹲或跪的姿勢都應該避免,尤其經常跪著,對膝蓋傷害特別大。
 
 
9睡醒直接起來─子宮容易受擠壓
可能造成的傷害
睡醒時千萬不可像仰臥起坐的動作一樣直接起來,因為這時候腰必須用力,而前面有個大肚子,腹部一施力就會造成肚子受壓迫,而且突然起來的動作對孕婦也不好。
 
 
建議與提醒
起床時先讓身體側躺,再慢慢起來。
 
 
避免走樓梯、手突然舉高
另外也要提醒孕媽咪在產前未足月時,不要常走樓梯,主要還是怕跌倒,除非以前就有運動習慣,否則突然勤走樓梯,體力較難負荷,跌倒風險會增加。手舉高的動作也是一樣應該盡量避免,因為突然舉高會有拉扯動作,過程中會牽動到腰部肌肉。
 
郭恬妮醫師表示,這些不當姿勢雖然對生產過程並沒有太大影響,不過會增加孕期不適,而且對媽媽可能會有一些後遺症,例如子宮脫垂、漏尿等等,所以多留意孕期姿勢會比較保險。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過敏!認識食物不耐症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60

採訪撰文/陳姵樺
企畫編輯/吳慧敏
諮詢/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芳怡
模特兒/可愛寶貝胡子筠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吃了某樣食物後出現拉肚子、皮膚起疹子的症狀,這是過敏嗎?抑或可能是食物不耐症引起的反應?過敏與食物不耐症兩者感覺很類似,事實上卻是完全不同的。特 別是嬰幼兒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現食物不耐症的問題,需要大家多加的認識、了解與關心。

 

 

「食物不耐症」≠「食物過敏」
食物不耐症和食物過敏是 完全不同的,先來說說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的定義。所謂食物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過敏原)的過度反應,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 體,會在外來物侵入時產生一個發炎的反應,這個反應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身體的組織就成為發炎反應的另一個目標,這就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狀態,也因此引 發過敏性症狀。過敏與先天的體質有關,父或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新生嬰兒約有高達三分之二的機會也會出現過敏體質。

而食物不耐症 的成因至今尚未有定論,可能的原因是,身體中缺乏某種特殊酵素,對某些食物無法代謝、消化,等這些食物在身體中累積至一定的份量後,因為身體的耐受到了某 個臨界點,再也無法忍受時不適的症狀就出現了。食物不耐症與體質的遺傳、免疫系統受損、環境等都有相關,有些症狀也許和食物過敏類似,但是症狀通常都較食 物過敏輕微。
 
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芳怡表示,食物不耐症和食物過敏可從三個方面來做區別:
 
 
區別1 發生的時間不同
過敏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有的甚至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立即出現症狀。食物不耐症則是數小時或是數天後才出現症狀,所以很多人會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區別2 發生的份量不同
只需要一點點 的份量就有可能引發過敏反應。但人體對食物不耐症則有很強的耐受力,也許對某些食物早就有耐受上的問題,但身體並不會有異樣,要等到這些食物累積到一定的 份量才會產生反應,如果沒有累積到身體無法忍受的份量也可能不會出現症狀,例如有些人喝一整杯牛奶就會拉肚子,但是喝奶茶或是加了奶的咖啡卻沒問題,這是 因為奶茶、拿鐵中的奶量不多,還在身體的耐受範圍內。
 
 
區別3 發生的症狀嚴重性不同
過敏會引起腸胃道、皮膚以及呼吸道的症狀,其中呼吸道的症狀若程度嚴重會引發呼吸道痙攣,進而導致休克反應,是有可能致命的;最近在美國就有一位12歲兒童因吃了含有微量花生的食物(食物與花生無關,可能在製做過程中參雜入一點點花生製品),發生嚴重過敏最後死亡的案例。
 
食物不耐症很少出現呼吸道的症狀,多數的症狀集中在腸胃道與皮膚,像是拉肚子、肚子脹、濕疹、皮膚紅疹,而且出現的症狀都屬輕微;除了腸胃道與皮膚,也會出現像是噁心、頭痛、倦怠等不易分辨的症狀。另外,蕁麻疹是過敏與食物不耐都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哪些食物容易使嬰幼兒出現食物不耐症?
陳芳怡醫 師指出,嬰幼兒食物不耐症的第一名應該就是乳糖不耐症。剛出生到四個月大左右的新生兒,因為腸胃道發展尚未成熟以及先天體質的緣故,容易出現乳糖不耐症的 問題,此問題是人體缺乏乳糖酶的消化酵素,也就是人體無法充分消化奶類製品中的乳糖,因此會引起腹瀉、腹脹、腸絞痛等症狀。狀況不嚴重者,等到孩子漸漸長 大、腸胃道發展成熟後就不會再出現症狀。
 
帶殼的海鮮像 是螃蟹、蝦子以及蛋中的蛋白也容易讓嬰幼兒出現食物不耐或是過敏,建議在一歲之前都不要讓寶寶吃這些食物。有些寶寶也會對麩質食物出現食物不耐,這是免疫 系統對來自於小麥或穀類中的麩質產生異常反應的現象,麩質食品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通常是在添加副食品時會遇到。
 
雖然較少寶寶 對魚類產生不耐受性,但有些研究也指出,某些魚類像是鯖魚、鮪魚、金槍魚等因含有一些組織胺的物質,的確有些人在食後會出現食物不耐的症狀;乳酪也是一種 含有組織胺的食物,也容易引發食物不耐。另外,食品添加劑、防腐劑、色素、味精等也被證實會引發食物不耐症,當幼兒開始接觸更多樣食物的時候家長必須注意 這些食品添加劑的問題,避免讓幼兒攝取過多。
 
 
出現食物不耐症的徵兆
食物不耐症是有些徵兆可以辨認,例如乳糖不耐症,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脹氣、腸絞痛或是一喝牛奶就拉肚子,拉出水稀的大便,這些都是徵兆。但是每個寶寶出現徵兆的嚴重度都不同,陳芳怡醫師建議家長先觀察寶寶的狀況再決定處置的方式。
 
比如說家長發現寶寶肚子鼓鼓的、半夜哭鬧就可能是脹氣,發生輕微的脹氣時,家長可以幫寶寶做腹部熱敷或是按摩,也可將奶製品泡得稀一點,再看看狀況有無改善,這種輕微的脹氣一般到寶寶三、四個月大以上就會逐漸好轉;若是脹氣問題一直存在,也可考慮讓寶寶改喝防脹氣配方奶。
 
嚴重的脹氣會造成腸絞痛,徵兆包括寶寶嚴重的哭鬧、躁動、厭奶、甚至嘔吐,出現嚴重的腸絞痛也必須立刻帶給醫師診治,否則寶寶會相當不舒服;腸絞痛也與脹氣一樣好發在三、四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就會好轉。
 
一喝牛奶就拉 肚子的狀況則要看寶寶拉肚子的嚴重程度來決定處理方式,因為食物不耐症是可以經由訓練讓食物不耐的症狀好轉,所以若是寶寶只是輕微的拉肚子,這時家長可先 將奶泡得稀一點讓寶寶試試,如果稀一點的奶喝了一陣子之後拉肚子的狀況改善了,就可以慢慢再增加一點牛奶的濃度,一般來說,等到寶寶漸漸適應後就不會再拉 肚子了。
 
如果奶泡稀一 點仍然還是拉肚子,可以改喝無乳糖配方的奶粉,若寶寶喝了無乳糖配方的奶就不再拉肚子,就可以讓寶寶持續喝一段時間,等寶寶完全好了,可以再慢慢換回一般 的配方奶。但若寶寶一換回一般的配方奶就馬上拉肚子,就表示寶寶乳糖不耐的狀況嚴重,應該避開一般乳製品,等到漸漸長大後可以用豆漿、豆奶來替代牛奶。其 實母奶中也含有乳醣,只不過母奶本身有天然的比菲德氏菌,所以喝母奶的寶寶較少出現乳糖不耐症。
 
 
食物不耐症的日常照護
寶寶漸漸長 大,大約在寶寶四個月大左右就開始進入添加副食品階段,這個階段寶寶要接觸多元的食物來增加營養,但也因為會開始給寶寶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個寶寶的體 質不同,對每種食物的耐受性也不同,在不清楚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發生食物不耐的狀況下,添加副食品是有方法的,原則上在剛開始接觸副食品時,可以讓寶寶吃 米精,至於市面上多樣的麥精有可能引發麩質不耐,可以不選用,或是選用無麩質的麥精。
 
建議一歲以前的主食以米、蔬菜、肉、魚、水煮蛋的蛋黃為主,可以一天給一個種類的食物來測試,而不要多種食物混合,這樣一次給一種食物,才能確認寶寶對這種食物是否會出現不耐症狀。
 
當寶寶吃到某 種食物引發皮膚出現疹子時,要看疹子的嚴重性,如果只是發出一點點疹子,可以將這類食物停吃幾天,之後再少量給,並同時觀察孩子的身體反應。如果食物量少 後寶寶就沒有症狀,就表示這樣食物還是可以吃,只是不能一次吃過多的量;當然,如果孩子吃到某種食物就症狀嚴重,就要避免再吃到這樣食物。
 
在添加副食品 時,慢慢會加入各式各樣的粥類。有些寶寶對於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蝦子、蚌類會產生不適反應,也有些則是對魚肉發生不良反應,不過這些都是要寶寶吃過之後看 反應才會知道;並不是每一種帶殼海鮮或是魚類都會引發食物不耐,有時可能是食材不新鮮所引起,跟食材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如果要煮海鮮粥給寶寶吃,也最好一 次只放一種海鮮,這樣比較能確認到底對哪種食物產生食物不耐症。
 
 
食物不耐症的檢驗、治療與預防
食物不耐症發 生的原因很複雜,而且很多症狀都屬輕微且經常性的出現,常讓人弄不清到底是因為食物、氣候、環境或是其他因素所造成。況且,食物不耐症可能是日積月累、累 積到一定的份量才出現症狀。由於食物不耐症出現的症狀大多不嚴重,也沒有致命的危險,所以醫院並未針對食物不耐症開設檢驗項目。
 
不過,陳芳怡醫師表示,由於國內過敏人數居高不下,醫院有針對過敏患者提供過敏物質的血液檢查,檢查的項目中也有包含多種食物,如果想要知道寶寶有可能對什麼樣的食物過敏,是可以做這項檢查;這項檢查若是寶寶過敏指數偏高的有健保給付,但若過敏指數不夠高就得自費(約10002000元)檢查。
 
除了醫院的檢查之外,也有生技公司專門提供食物方面的檢查,抽血5c.c., 就可以檢驗蛋白、蛋黃、牛奶、螃蟹、蝦子、花生、大豆、小麥、鮭魚、鱈魚、起司、奇異果、羊奶、番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種類的食物是否會引起身體不適。 如果檢測出對某些食物有不適反應,可以先少量食用這些食物看看身體的反應狀況,狀況輕微者,食物就可少量食用,訓練身體對這種食物的耐受性,但若狀況嚴重 則應避免吃到這些食物。
 
抽血檢查可以大概了解身體對那些食物不耐,但也有像是慢性蕁麻疹即便抽血檢查也查不出原因。陳芳怡醫師指出,在醫院看過不少不明原因蕁麻疹的嬰幼兒,這些患者每隔一段時間四肢軀幹或是全身皮膚會突然冒出許多一塊塊粉紅色劇癢且類似蚊蟲咬傷的疹子。
 
誘發蕁麻疹的物質很多,食物、天氣變化、病毒、藥物等都有可能,有的寶寶做了血液檢查後並未發現有哪樣食物過敏但仍每隔幾天就會出現蕁麻疹的症狀,這就是不明原因的慢性蕁麻疹。
 
這種狀況需要給醫師診治,醫師會開一種穩定免疫系統的藥物來改善患者體質,大概吃23個月患者狀況較穩定後可停吃一陣子再觀察。
 
要減少食物引 起的食物不耐症,陳芳怡醫師建議,要吃新鮮、安全的食物而且食物要多樣性,不要只經常吃某幾種食物,如果吃到某種食物引起輕微的腸胃不適或起點小疹子,可 以少量再試吃幾次來測試;但若吃到某種食物引起嚴重眼睛、臉部腫脹或呼吸困難,就要完全避免再吃到這類食物。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