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滿足好奇寶寶的4種「為什麼」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81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康素杏
編輯整理/陳映潔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這是什麼?我是誰?為什麼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蛋是怎麼煎的?很多家長會被寶寶一連串的問題轟炸得無法招架,想尋找因應對策。事實上寶寶從來到這個世界 開始,就對許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尤其到了2、3歲,腦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更讓孩子進入了瘋狂愛問「為什麼」的年紀,孩童時期是培養好奇心的重 要階段,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根源,家長如何滿足各階段的好奇寶寶,進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愛問「為什麼」?
23個月大就有好奇心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康素杏表示,好奇心其實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就 已經具備,看看2、3月大的寶寶他們喜歡聽音樂鈴的聲音,也喜歡手搖鈴,這時就已經用感官來探索世界了,再長大一點,家長仔細觀察寶寶,會發現他拿到一樣 新東西,會先咬一咬、舔一舔、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用身體感官來表現他的好奇心,也會將玩具丟到地上,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或發出什麼聲音,這就是寶寶的 探索方式也是好奇心的表現。

 
 
展現好奇心方式因年齡而異
從出生到2歲左右屬於感覺動作期,寶寶是用手、身體等感覺器官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到了2歲以後,這種感官的表現依然會持續,不過因為其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到達另一個階段,就會開始出現「為什麼」這個問句。
 
 
1歲半〜2歲開始愛問「為什麼」
以語言發展的歷程來說,1歲半〜2歲這個時期的辭彙會變得很多,也已經可以說出簡單但是完整的句子,雖然有的孩子發音不是那麼的清晰,但說話的流利程度也提升了,而且喜歡學新的字彙,也喜歡聽故事。
 
由於此階段認知發展的特徵會不斷透過外界的刺激,藉由同化及調適的過程來累積經 驗,因此,此階段的「為什麼」多半是大量在收集訊息、累積字彙與對事物的認知。意思是當大人告訴寶寶「這是小貓」孩子他會將這個訊息儲存,下次再看到小狗 就會說出這是小貓,表示對貓、狗分不太清楚;接著就進入調適期,也就是寶寶看著小貓說是小狗時,大人馬上跟他說這是小狗不是小貓,寶寶會自行調適了解到貓 與狗的不同,同時也調整了對事物的命名。
 
 
發問的不同目的
就因為語言和認知發展逐漸成熟,寶寶會開始用語言的方式發問來探索世界,只是當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問「為什麼」時,並不一定是想知道明確的答案,有時只是想藉著問「為什麼?」,看看家長的反應或是收集訊息。
 
真正會明確的 問「為什麼」並想知道答案的階段是從3、4歲左右出現,所以除了喜歡問,也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來滿足好奇心。到了4、5歲,會開始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較深 入的探究,一樣也會想動手操作,看看能否有新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知道的詞彙已經較多,口語表達能力也已具備,且可以針對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做比較、分析 和推論。
 
 
孩子的4種「為什麼」
孩子喜歡問為什麼的類型與年紀有關,年紀愈小愈容易看到什麼就問,以下就將孩子愛問的問題分成幾個類型,並提供一些應對方式讓家長參考:
 
 
類型一:沒有原因的為什麼
發問特徵:只想問為什麼,問題短,沒有聚焦性問題,對答案不見得有興趣
 
康素杏園長指 出,剛開始進入問問題階段的孩子,常常會出現「媽媽,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等簡短單純的問題,這個階段孩子只是想要問,並享受問問題有人回答互動 的過程,因為問問題時可以得到家長關注所以喜歡問,或者是為了收集訊息而問,問題也大多聚焦於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名詞或動詞。面對這類型的問題家長不需要 太認真想要詳細解釋問題,只需要簡短回答,例如孩子指著杯子問:「這是什麼?」可以回答:「這是茶杯,是用來喝水的喔」,如果孩子沒有再繼續追問,表示他 的好奇已經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了。
 
 
類型二:想引起注意的為什麼
發問特徵:有目的性的發問,希望引起大人關注,問問題時表現出半耍賴的情緒
 
這個類型的 「為什麼」雖然與上述的狀況一樣是希望引起大人的關注,不同的是孩子的動機與情緒的差異。上述的發問情緒上是平和的、穩定的,但此類型多半帶著無理、耍 賴、有點不高興的情緒,發問時的狀態通常是家長在跟別人聊天或是在關注其他的手足或事務。孩子的動機通常是為了希望家長要看著他,也會拉著家長的手不斷地 發問。例如:「你為什麼不陪我?」、「我就是要問…?」
 
面對這種狀況家長不要發怒也不要責備孩子,因為這時責備孩子會引發孩子更多負面情緒,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家長可以先停下手邊的工作安撫他的情緒,陪孩子聊天,或是看看書、聽聽音樂,孩子獲得關注就不會再無理耍賴地問問題了。
 
此外,也可以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發現孩子問很多無厘頭的問題時,可以跟他說:「你現在去幫娃娃洗澡或是去用積木蓋個城堡」,分派事情讓孩子做,緩和孩子情緒。如果 暫時無法放下手邊的工作,可以先延宕孩子的期待,像是:「我再跟阿姨說一下下話就好,等一下講完電話就來陪你」,孩子知道過一會家長就會專心陪他就會停止 隨便發問。
 
 
類型三:為反對而反對的為什麼
發問特徵:3歲左右常出現,此階段為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要擁有主導權,此時孩子具備的認知能力已經知道這樣的發問是在挑釁家長
 
「為什麼我要去上學」、「為什麼我不可以穿這件衣服」、「為什麼下雨天不能出去玩」,這些為什麼其實並不是想得到答案,而是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問為什麼只是不同意大人的意見。
 
面對這種類型 的為什麼家長可以反問孩子問題,例如,孩子問「為什麼我不可以穿這件衣服」,家長可反問:「那你想穿哪一件?」如果孩子願意在家長反問時決定想法,就讓孩 子自主地選擇想穿的衣服,如果孩子不願意做決定,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若你不做決定就聽媽咪的決定,決定之後就要遵守約定。
 
當孩子一直出現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問題時,家長可以詢問孩子是否有想要做的事,並告訴孩子若有想要做的事要用正向的方式表達,不要用胡鬧的方式猛問反對式的問題;當家長讓孩子做決定,孩子做的決定就不要再更換,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承諾會實現,有助於建立親子間的信任。
 
 
類型四:想要探索知識的為什麼
發問特徵:問問題是想知道事件背後的原因並加以驗證、理解
 
大概3歲開始孩子就進入探索知識的階段,當孩子問:「荷包蛋是怎麼煎的?」,就是想知道從生蛋到煎熟的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家長除了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外,也可反問孩子為什麼想問這個問題,瞭解他背後的動機,或提出一些跟蛋相關的問題,讓孩子有思考的空間,也可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以及孩子到底知道了多少這方面的資訊。
 
這個階段孩子問問題、家長的回答是一種互動、交流的過程,除了告知答案、反問問題外,也可讓孩子先預測結果,以上述煎蛋為例,可以問孩子蛋打到熱鍋中會發生什麼變化?火的大小會對蛋造成什麼影響?讓孩子可以預期也可以觀察。
 
但是這階段的孩子因為有無限的求知慾,有時候會無止盡地問下去,也就是問完蛋怎麼煎熟後接著問沙拉油的作用等等,這時家長就需要幫孩子聚焦問題,可以說:「我們今天先觀察蛋的情形,明天再來討論沙拉油」,這樣孩子就不會讓問題無限制地延伸下去,反而失了焦。
 
 
如何回應好奇寶寶?
什麼問題最常出現?
家長一定很好奇,有哪些問題是孩子最常問的呢?康素杏園長整理了一些問題提供家長參考:
 
1.      針對自己身體的問題:2〜4歲的孩子已經擁有自我的概念,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一些疑問,常出現的問題是「我是誰」、「為什麼爸爸是男生我是女生」。
 
2.      生活周遭相關的問題:問題會從生活經驗的延伸出現,也會從繪本中得到問題的靈感,像是「為什麼櫻花會開花」、「為什麼車子會動」、「為什麼船無法在陸地上行走」。
 
3.      自然界的問題: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物種都會引起孩子的好奇進而發問,例如「星星為什麼會一閃一閃」、「小狗和小貓為什麼長得不一樣」。
 
4.      人際關係相關的問題:人是群體動物,大約3、4歲就會開始有人際關係的認知,此時常出現的問題包括「為什麼媽媽比較喜歡弟弟」、「為什麼小明不跟我玩」、「為什麼我都交不到好朋友」。
 
 
對孩子感到不耐煩怎麼辦?
轉移問題焦點
孩子一直問問 題,問得多、問得頻繁、問個不停,家長總有感到不耐煩的時候,事實上是有方法可以化解的。康素杏園長表示,首先,家長要掌控問題的主導權,先分辨孩子問問 題的類型、特徵,並幫孩子聚焦問題,如果孩子屬於無限延伸問下去的狀態,家長可以來個智慧終結,比如孩子問:「為什麼要喝水」,為了避免孩子再問更多問題,可以先回答:「因為口渴要喝水」,接著話鋒一轉,問孩子要不要一起喝一杯水,當家長轉移了問題焦點孩子就不會一直問下去。
 
投入尋求答案的過程
如果家長時間充裕,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查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找問題的答案,當孩子投入查尋答案的過程中,就會停止再問更多問題。
 
轉移注意力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個好方法,當孩子問:「為什麼我要上學」,家長可先輕描淡寫地回答:「對,你要上學,我要上班」,然後問孩子要不要吃個點心或是要不要一起出門散步,孩子就不會一直在同一個問題上打轉。
 
YES回答代替NO
最後,建議家 長用Yes的回答代替No,因為一直跟孩子說不可以、不行做什麼會引發孩子的情緒,因而不停地問為什麼他不能做這類的問題,用Yes的回答可以讓孩子有所 期待,家長就不用解釋為什麼不行。例如原本約好要帶孩子出門散步,突然下雨了,這時家長不要說下雨了不能出去玩,比較好的說法是,下雨了先等一下,等雨停 了我們再出去散步、撿蝸牛,讓孩子聽到的是肯定正向的答案;不過家長說到一定要做到,這個方法才能持續有效。
 
 
以正確心態陪伴好奇寶寶
好奇心是人類創造力的原動力,滿足寶寶愛問為什麼的慾望是重要的,與孩子長時間相處的家長,其言行舉止對孩子影響甚巨,有很多孩子在3、4歲時很喜歡問為什麼,但到了更大些就不問了,有可能是家長的某些行為或言語間接抹滅的孩子想問問題的意願,康素杏園長提供家長一些正確的態度或做法:
 
 
接受寶寶好奇的態度
家長喜歡用大人的角度看事情,當孩子出現好奇心想試試東西或是問問題時,有的家長會怕東西弄壞、不耐煩聽孩子問問題或是認為孩子問問題是在胡鬧。其實,家長應該用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好奇,比如孩子喜歡玩遙控器或是電燈開關,想試試看這些用品的效果,家長不要一直說不能玩、不可以拿,替代方案是耐心地教孩子如何使用遙控器,或是和孩子約定當進門或是睡覺時讓孩子有開關電燈的權利。
 
 
大人也要保持好奇心
如果家長對一切事物都很漠然、沒有探究的心,這是會影響孩子的,如果孩子到了3、4歲還不太常問為什麼反而不好,所以家長也要常保旺盛的好奇心讓孩子耳濡目染。少限制孩子,多鼓勵孩子做各種探索,在各種探索過程中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
 
 
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當孩子問「恐 龍會不會從書中出來吃人」、「聖誕老公公會不會送我禮物」…等孩子想法的問題時,家長不要馬上說:「書中的恐龍怎麼可能出來吃人」、「怎麼會有聖誕老公 公」…等大人式的回答,這會將孩子的想像力束縛住。建議家長不需要太早調整對事物的認知或真正的道理,比如孩子說「花折斷了、花會哭哭」,家長不需糾正孩 子「花不會哭」,可以順著孩子的認知教導他愛惜動植物。
 
 
營造安全、沒有太多限制的探索環境
有的孩子表現得特別頑皮,這有時候是好奇心沒有被滿足或是被限制的表徵,所以營造安全、沒有太多限制的探索環境很重要。安全的環境是讓孩子可以不受限制探索的先決條件。
 
 
鼓勵創意,不要認為好奇心=破壞行為
「這個不能敲」、「那個不能拔」、「不要再問問題了」,有些家長會將好奇心與破壞行為畫上等號,也常用「不要」這個負向詞語來阻礙孩子的發問;孩子多多探索才會引發他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最後才能發展創意,所以家長不要阻礙孩子的探索行為。
 
 
當個「不知道」爸爸和「為什麼」媽媽
當孩子問雲為 什麼在天上時,有時候孩子可能已經知道答案,只是想問問看大人有什麼回應。家長或許可以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當個不知道或是回答錯誤答案的爸爸,像是回 答「不知道」或是說「雲是棉花糖」,看看孩子怎麼回應,等孩子回答後再問孩子為什麼這樣想,或是用五W問句,像是「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麼發現 的?」、「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如果是這樣會有什麼影響?」…,家長可以用問題引發孩子自己再次思考、分析、統整問題。
 
 
陪著孩子找答案
不要當孩子的 維基百科,也就是孩子不論問什麼問題都馬上給答案,雖然有些簡單的問題可以馬上告知答案,但若是較複雜的問題就可陪著孩子一起找答案,不樣養成孩子一問問 題就有答案的習慣,知識的累積是在每個探究的過程中。建議家長不但不要經常馬上給答案也不要硬要回答自己不清楚的問題,這時家長可以說自己也很想知道這個 問題的答案,鼓勵孩子一起查書或查網路找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家長與孩子可一起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