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妙方,讓妳的孕期好順「便」!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50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王樂明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梳化/徐筑芳
model/陳姵甄、盧雅雯(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妳有便秘的困擾嗎?根據統計顯示,大約40%~50%的孕婦懷孕後期會有便秘的問題。便秘時,可以用力解便嗎?用力解便會不會使得胎兒早產?如何解決便秘問題?誰都適合使用軟便劑嗎?

 

 

便秘的定義與成因?
王樂明醫師指出,如果一週解便次數少於23次,或23天才上一次廁所,都算是便秘。懷孕後期最容易便秘。導致便秘的因素很多,包括以下各種成因:

*黃體素上升,令腸胃道蠕動變慢,繼而造成便秘。
 
*子宮逐漸變大,壓迫到腸胃道,使得腸胃道缺乏可供蠕動的空間。
 
*懷孕前已有便秘的困擾,懷孕使得便秘更加嚴重。
 
*有一些人會因為腸胃道功能不佳而導致便 秘。便秘的原因很多種,舉例來說:如果腸阻塞,大多因為從前動過手術沾黏所致,例如以婦科手術切除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或外科割盲腸也有可能因手術沾黏而 引起腸阻塞。(除了手術沾黏的原因之外,當手術剛結束、在麻醉藥的作用下,也會暫時出現神經性的腸阻塞,導致便秘。)
 
*少數女性小時候有疝氣,長大懷孕後因肚子逐漸變大、腹壓增加,引起疝氣復發。一旦疝氣復發,也會容易造成便秘。疝氣的位置多為兩側鼠蹊部或肚臍附近,大多會合併腹部疼痛的症狀一起出現。
 
 
便秘的影響?
正常飲食卻沒有排便,等於「有進卻沒有出」,腸道中的糞便排不出去,引起腹痛或使得腹部悶脹不適。
 
 
孕期可以用力解便嗎?
如果是有早產跡象而在安胎中的孕婦,解便時當然不能用力,否則可能會早產或流產;至於並無早期子宮收縮的孕婦,倘若沒有出血或腹痛的症狀,解便時偶爾用力一點並沒有關係,不會因為用力解便就造成早產。
 
 
安胎時比較容易便秘?
安胎時的確比較容易便秘。因為平躺時,腸 胃道會認為身體還處於睡眠狀態,不需要太多活動。許多安胎孕婦不宜下床活動,躺久了腸胃道蠕動變慢,就會導致便秘。王樂明醫師指出,生產與解便時都是運用 同一群肌肉與神經的控制,因此安胎的孕婦一旦用力解便,可能會造成胎兒早產。安胎期間,一般醫師都會給予軟便劑來協助排便。
 
進入產程後有便意,不一定是真的想排便
已足月、當產兆開始發動時,下降的胎頭壓迫到直腸,可能會使孕婦感到有便意。如果一時解不出來也不宜用力硬擠,以免寶寶在馬桶中誕生。當產兆發動後,最好還是先盡快去醫院。(不過如果只是不規則陣痛、沒有其他產兆發生,一旦有便意仍可如廁。)
 
 
如何改善孕期便秘?
1.便秘時,不建議立刻請醫師開軟便劑,應先從改善飲食習慣做起。每天多吃各種蔬果與高纖食物,例如:芭樂、地瓜葉等,都有助於排便。(注意:若患有妊娠糖尿病,要少吃太甜的水果,例如:香瓜、西瓜、芒果等。)
 
2.多喝水,水能促進腸胃道蠕動。每天要分次喝2,000C.C.以上的水。(注意:若是妊娠高血壓或妊娠毒血症,就要依醫囑限水,不宜喝太多水。)
 
3.每天早上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來促進腸胃道蠕動。
 
4.每天在平地散步半小時。走路會促進腸胃道蠕動。
 
5.壓力與情緒緊張也是便秘的常見成因之一。緊張會使腎上腺素上升,腎上腺素上升則導致腸胃道蠕動變慢。平時盡量不要有太多壓力,建議聽聽音樂、外出走走放輕鬆。
 
6.倘若以上5種方式都無法「順便」,可請婦產科醫師開軟便劑,別自行服用成藥。軟便劑的種類很多,考慮到懷孕的安全性,醫師大多會開B級的軟便劑,使用上相對安全,約服用35天即可。
 
7.辛辣的食物少吃,容易引起便秘。
 
8.可考慮補充益生菌來協助排便。
 
9.盡量養成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
 
 
孕期為什麼不能灌腸?
灌腸會刺激生產時所運用的肌肉群,容易導致早產。(除非便秘太嚴重才考慮使用。)
 
嚴重便秘會引起痔瘡嗎?
其實痔瘡與便秘並沒有絕對的關係。肚子太大,血液循環不好,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肛門靜脈曲張,即會引起痔瘡。即使有痔瘡也不建議在孕期動手術。有痔瘡的準媽媽產後可以觀察半年,不用立即動手術,因為有些痔瘡在產後會自行逐漸消失。
 
 
【結論】
便秘是相當常見的孕期問題。對於不需要安胎的孕婦而言,建議還是先以多吃蔬果、多飲水等飲食習慣來改善。平時應盡量放輕鬆、保持心情愉快。倘若改善生活習慣後仍然便秘,醫師也會給予軟便劑作使用。通常產後便秘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不會持續便秘。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10 point,遠離妊娠害喜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50

採訪撰文/陳姵樺
企畫編輯/吳慧敏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蘇棋楓
光田大甲院區營養師 徐郁雯
模特兒/漂亮孕媽咪vivian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懷孕了,腹中正孕育一個新生命充滿了喜悅,但伴隨而來的妊娠害喜一方面讓孕媽咪不舒服,也擔心會不會影響胎兒的生長。妊娠害喜的發生率很高,部分孕媽咪甚 至會出現妊娠劇吐。究竟該如何在孕期中對付惱人的妊娠害喜與劇吐,讓我們來聽聽醫師與營養師怎麼說!

 

 

妊娠害喜,發生率50%以上
體質因素、腸胃道差都是影響因素
妊娠害喜的發生率有50%以上,多數孕媽咪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蘇棋楓表示,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懷孕初期母體會分泌大量的人類絨毛促性腺激素(hCG),此激素是胎盤合體滋養層細胞所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激素,可讓胎盤滋養層生成,hCG在受精後幾日內就會分泌,分泌的濃度在34個月達到高峰,等懷孕四個月左右胎盤形成之後分泌濃度就會下降,直到生產後就會消失。

因為hCG的分泌,導致有些孕媽咪在懷孕初期產生妊娠害喜的症狀,大多發生在懷孕第56週,90%持續到1213週害喜的症狀就會緩解(因為hCG的分泌濃度下降),且多數會害喜的孕婦在懷孕第14週後害喜的狀況就會解除。
 
另外,由於懷孕時的體內荷爾蒙會上升、並分泌黃體素來穩定子宮內膜,但荷爾蒙與黃體素會減緩胃部平滑肌的收縮,使得腸胃道蠕動緩慢,延長食物停留在胃內的時間,因此容易引起脹氣,脹氣就容易增加害喜的機會。乃至於有些孕媽咪妊娠害喜的狀況拖到16週之後才緩解,有的甚至整個孕期都有害喜的症狀,除了體質因素外,原本腸胃道狀況就不太好的孕媽咪也會拉長害喜的時間。
 
 
早晨起床,頭暈、嘔吐就出現
害喜的症狀包 括噁心、嘔吐、頭暈、耳鳴等,每個孕媽咪害喜的時段都不同,但根據研究,很多孕婦在早晨起床時最容易出現頭暈、嘔吐的症狀。至於哪一類的體質容易害喜呢? 這並未有定論,例如有的孕媽咪第一胎害喜很嚴重、第二胎卻完全沒有害喜,通常家族中有孕吐史、曾經吃避孕藥會嘔吐者、有暈車習慣的人、或是懷多胞胎(因為hCG的分泌量會更多)發生孕吐的機率都較高。
 
 
食物吃下肚、吐出來,胎兒營養怎麼辦?
孕媽咪最擔心 的莫過於因為害喜無法正常飲食,影響自身或是胎兒的健康。事實上,只要不是過於嚴重的害喜,對母體及胎兒都不會有影響,蘇棋楓醫師指出,懷孕前三個月是孕 吐發生率最高的時間,但這個時期胎兒的胚胎還很小,所需要的營養不多,而且胎兒可以透過臍帶從母體主動吸收營養,所以在這個時期若是孕婦因孕吐反而體重下 降,也不需要過於擔心,胎兒還是可以獲得足夠養分,正常發育。
 
但若害喜狀況嚴重並持續到懷孕中後期,可能發生孕媽咪自己和寶寶都營養不足的狀況,胎兒若營養不足、體重過輕會造成活力差、呼吸急促以及胸腔方面的問題,所以若是狀況嚴重還是必須求助醫師。
 
 
妊娠劇吐,噁心、嘔吐極度嚴重
若是妊娠害喜的狀況非常嚴重就屬於妊娠劇吐,這是指懷孕時噁心、嘔吐的情形相當嚴重,以致於孕婦發生脫水、電解質失衡、明顯體重下降(下降5%以 上)、以及出現酮尿的情形。造成妊娠劇吐的可能原因除了上述的妊娠害喜的原因之外,懷孕第一胎、孕媽咪體重過輕、以及孕媽咪本身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也是發 生原因。妊娠劇吐會讓孕媽咪因嚴重的嘔吐造成食慾、食量的降低,會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及各種營養素缺乏;若是劇吐持續至懷孕中後期,胎兒無法獲取足夠的 營養素也會影響胎兒。
 
蘇棋楓醫師表示,如果孕媽咪孕吐劇烈、連水都不能喝喝了也會吐、體重在一兩週內下降5%以上,可能會引起孕婦脫水、身體電解質不平衡、營養素不足的問題以及酮尿;而酮尿是因為平常身體需要倚靠醣類新陳代謝,當無法進食的時候,身體就會轉換脂肪作為代謝物質,這時就會產生酮體,當酮體過多尿液中就會驗出酮酸。當上述這些狀況出現時,就必須就醫來緩解症狀。
 
利用食物以及飲食方式的改變,是可以舒緩妊娠害喜症狀。
 
 
這樣做,有效減緩孕吐發生
藥物治療
一般的妊娠害喜並不需要治療,通常是用調整飲食的方式改善,但若出現妊娠劇吐且狀況嚴重,這時必須經由醫師的診斷才能做進一步的處置。如果是腸胃方面的問題,就會開立處方藥物治療腸胃方面的問題,或是透過超音波、抽血來檢測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問題。
 
如果孕吐過於嚴重,必須到醫院打點滴,點滴中會依照孕媽咪的需要加入止吐劑、電解質液、營養素、維生素B6等,可暫時緩解害喜症狀,只要孕媽咪的情況好轉、恢復進食、尿液中測不出酮酸就可停止治療;但是懷孕四個月內甚至到生產前都有可能重複發生妊娠劇吐,這時就須再到醫院治療緩解症狀。
 
 
緩解孕吐,飲食+起居掌握10 point
飲食5 point
1避開易害喜的食物
利用食物以及 飲食方式的改變,是可以舒緩妊娠害喜症狀。光田大甲院區營養師徐郁雯表示,要舒緩害喜症狀,首先就要避開孕媽咪自己不想吃、聞到味道會不舒服的食物,此外 也需要避開過於油膩、過鹹、過於刺激以及容易產氣(如豆類或乳製品,比較不會胃脹氣)的食物,食物的挑選以新鮮為主,烹調以清淡為佳。建議孕媽咪多攝取含 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乾吐司、白飯、蘇打餅乾、烤馬鈴薯等,另外,牛奶麥片粥也是項不錯的食物,可讓孕婦慢慢消化,減少孕婦空腹的時間。
 
2喝白開水不再嘔吐
白開水是孕婦 補充水分最佳的飲品,但有些孕媽咪不愛白開水的味道,甚至有些人一喝水就吐,這時可以添加一些味道來緩和孕吐的感覺,但是營養師徐郁雯表示,不喜歡白開水 的味道也可加一點水果醋、新鮮梅子汁、檸檬汁等有酸味可增加食慾的東西到白開水中混著喝;但是市售的飲料則不建議飲用,因為一般飲料含糖量都過高,會增加 母體脂肪囤積,讓母體過重。
 
3薑有止嘔的功用!?
《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薑有止嘔的功用,近年歐美數個臨床研究也證實,主因是生薑裡含有「薑黃素」,能抑制噁心嘔吐症狀,但卻會造成胰臟炎和子宮收縮,所以建議生薑平均1天最好攝取5公克以下,孕婦最好淺嘗即止,別吃過量,才能確保胎兒平安健康。
 
4少量多餐
少量多餐也是減少孕吐的好方法,太飽或太餓都會增加害喜的嚴重性,一天吃56餐,每餐間隔約23小時,少量多餐的漸進式飲食方式對害喜的孕媽咪較佳。
 
5吃維生素B6減緩害喜?醫師診斷後較佳
雖然維生素B6可以緩解害喜的症狀,有些孕媽咪就會自行去藥房買來補充,但維生素B6吃太多會影響孕媽咪自身的神經系統,對胎兒也會有不良影響,如果要補充,建議一天吃3次,每次一顆,每顆1025mg的量就夠了,還是由醫師診斷後開藥較佳。
 
至於市售的孕期維他命主要以葉酸、鈣與鐵質為主,如果孕媽咪飲食均衡,並不一定要補充維他命,有時過多的營養素對身體並不一定好,像是有些維他命的鐵質含量過高,反而會刺激腸胃道,讓孕媽咪更不舒服,所以有害喜症狀的孕媽咪若要服用維他命,還是讓醫師診斷一下較佳。
 
 
日常起居5 point
1早上起床前先吃點蘇打餅乾與吐司
蘇打餅乾與吐司是可以緩解害喜症狀,尤其建議容易在早上孕吐的孕媽咪,早上起床前先在床上吃一點蘇打餅乾或吐司再下床,因為睡了一晚孕媽咪處於長時間空腹狀態,馬上起床活動很容易發生孕吐,先讓腸胃有一點東西,可減少孕吐的發生。
 
2吃完食物切記不可以馬上躺平
這樣會增加食物逆流的機會,吃完食物要起身走動一下,讓自己身體放鬆,過一陣子再上床休息,休息時枕頭可以墊高一點。
 
3喝水方式有訣竅
補充水份雖然重要但喝水的方式也與孕吐有關,要減少孕吐,吃飯時不要喝太多湯或水,一口飯配一口湯的吃法容易引起孕吐,餐中喝一點水份即可,食物也要避免湯湯水水的型態;喝水的最好時機是兩餐之間一次少量小口的喝,大口大量的喝水也有可能引起孕吐。
 
4活動環境要寬敞
活動空間保持空氣清新、心情放鬆、減少焦慮、充分休息、避免熬夜,都是減緩孕吐的方式,建議孕婦不要去人多擁擠又熱的地方,也應遠離煙味或其他強烈味道的場所,因為這種環境容易引發腸胃道不適,增加孕吐的機會。
 
5止暈帶減少乘車嘔吐
另外,孕媽咪如果要乘車旅行,有些藥局有販售止暈帶,這種戴在手腕上的帶子,剛好有一個凸起的裝置可以按壓住手腕內部的內關穴位,可舒緩想吐的感覺。
 
 
 
蘇棋楓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員林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醫院婦癌訓練、中華民國婦女泌尿暨骨盆鬆弛醫學會會員
現職: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徐郁雯
學歷:弘光科技大學食品營養系
經歷: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師、李綜合醫院營養師、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師
現職:光田大甲院區營養師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必知!嬰幼兒語言發展歷程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50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語言治療師 李家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語言治療師 蔡欣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語言治療師 陳偉明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3215070)
model/晴晴
參考/王惠宜,《推動溝通搖籃的手:綜合溝通在特殊幼兒之應用》

對於嬰幼兒來說,語言學習並不僅指「說話」,也包含專注力、口腔動作能力、模仿能力、視聽能力、眼神、手勢、動作、互動與理解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綜合發 展,才構成語言能力的展現。當小寶貝開始牙牙學語時,家長該如何幫助他的語言學習呢?我們一起來關心。

 

 

語言的主要組成要素:語意、語法、語用
蔡欣芸語言治療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展好不好,其實可以從三個部分來觀察:語言的組成要素主要包含「語意」、「語法」及「語用」。「語意」簡單來說為辭彙,寶寶學會了多少辭彙?「語法」則指文法、語句,寶寶的語句複雜度如何?「語用」則是指寶寶語句的用法對不對?使用在這裡恰當嗎?會與人互動嗎?

 
寶寶的聽語發展檢核表
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寶寶的語言發展在這個年齡階段正常嗎?」以下提供語言能力及年齡的對照表格。不過也要特別提醒,語言發展個別的差異性很大,以下敘述僅供參考而已,仍然可能有例外:
 

 

年齡
語言能力
03個月
*寶寶會被巨大的聲響所驚嚇。
*看到父母會微笑。
*對聲音有反應,外界傳來聲音時,吸吮動作會增加或減少。
*好像能夠認得父母的聲音。
*當大人和他說話時,會變得安靜或發出微笑。
*寶寶會發出愉快的聲音或鼻哼聲。
*有不同需求時,所發出的哭聲不盡相同。
36個月
*寶寶開始發出類似於「ㄅ」、「ㄉ」、「ㄇ」等不同聲音的喃喃自語。
*有時候會發出興奮或不高興、不舒服的聲音。
*與父母一起玩或獨自一人時,可能會發出愉快的聲音。
*經常注意有聲音的玩具。
*認真聆聽音樂。
*對別人聲調的改變有所反應。
*眼睛會望向聲源發出的方向。
612個月
*喜歡玩蓋手帕再掀開的遊戲。
*寶寶會懂得使用聲音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經常模仿不一樣的聲音。
*大約89個月時,逐漸開始理解辭彙的意義,會透過眼神接觸或手勢來表達想與人溝通的意圖。
*如果大人在寶寶的後方發出聲音,寶寶會轉頭尋找聲音的來源。
*和寶寶說話時,寶寶會表現出傾聽的樣子。
*對大人簡單的要求或問話有所反應,例如:「寶寶來這裡!」
*能夠辨認經常聽到與使用到的物品,例如:奶瓶。
*此階段寶寶能夠發出音節長短不一的喃喃自語聲,例如:「ㄇㄚㄇㄚ」、「ㄅㄨㄅㄨ」。
*開始會說一兩個詞了,例如:「媽媽」或「爸爸」,不過說得不一定清楚或正確。
1218個月
*當大人詢問寶寶「鼻子在哪裡?嘴巴在哪裡?」時,可以指出一些對應的身體部位。
*開始模仿別人說話。
*可以遵循簡單的指令或回答簡單的問題。
*以手指東西時,可能會發出一些聽起來沒有意義的聲音。
*寶寶開始使用簡單的字詞來表達他的需求,例如:想喝奶時說「ㄋㄟㄋㄟ」。
1824個月
*喜歡重複聆聽同一個故事。
*能夠說出自己的小名。
*能夠與大人一起唱(唸)兒歌。
*寶寶可以說出更多的辭彙;也能夠連接兩個詞語來表達想法,例如:「狗狗壞壞」。
*逐漸能夠執行大人較長的指令,例如:「去桌上拿玩具。」
 
 
語言學習,從哭泣開始
嬰兒在會開口說話以前,會先使用不是語言 的方式來與他人互動,例如:眼神交會、手勢、哭泣等。李家汎語言治療師表示,哭泣是嬰兒用來傳遞訊息的方式,也是最早發展出來的溝通能力。嬰幼兒語言的學 習可說是從哭泣開始。當嬰兒哭泣時,大多在表達不舒服或有所需求。因此,當家長對於嬰兒傳遞的溝通訊號(哭泣)有所回應時,嬰兒更能有繼續表達與溝通的意 願,也有助於其日後語言的發展。
 
當嬰兒滿3個月之後,逐漸會發展出更多的表達方式,例如:與大人的眼神接觸、發出聲音等;約6個月時,則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聲音,接著到1歲發展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詞之前,孩子的語音發展會日漸豐富。在這段嬰兒模仿大人說話的期間,家長們也同時可以模仿嬰兒所發出的聲音、臉部表情或手勢,給予嬰兒回饋。如此一來將使嬰兒獲得很大的溝通成就感,並能增加他繼續與大人溝通、互動的意願。
 
 
能夠幫助嬰幼兒語言發展的11項原則
許多家長都相當關心如何幫助嬰幼兒的語言發展。陳偉明語言治療師及蔡欣芸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參考以下11項基本原則,來幫助與刺激嬰幼兒的語言發展:
 
1.再忙,也要保留親子互動的時間。
每天大人都必須保留一些親子時間。陪伴寶寶時,最好能與寶寶多說說話,比方替寶寶洗澡或餵食時就是一個很好的說話時機。
 
2.使用寶寶聽得懂的語言跟他溝通。
「和寶寶以同一個高度,做他的好朋友」,採玩樂的方式來引導寶寶,最能幫助他的語言學習。此外,與01歲的寶寶說話時,不要使用太困難的語句,盡量使用簡短、明確的語句溝通,例如:「我們去公園」、「我們穿鞋鞋」。
 
3.保持敏銳的觀察力。
當寶寶還不會講話時,他的眼神、哭聲、一舉手一投足,可能都有代表的涵義,大人必須隨時留意。
 
4.擴展寶寶的生活經驗。
現代人生活忙碌,經常把寶寶託付給電視、平板電腦「照顧」,這絕對不是增加常識的最佳方法。對於寶寶的語言學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有許多機會與大人和週遭環境互動,別忘了語言是拿來與他人溝通、互動的工具,語言應該是雙向的,有聽、也有說,如果單向一直接收影音教材所給予的知識,卻沒有足夠的練習與使用機會,這樣的學習成效不會理想。
 
多帶他出門走走、多認識身邊的常用生活器具和功能,讓他藉由感官經驗多加學習與探索,摸摸看、聞聞看、聽聽看、甚至是敲敲看,都能幫助寶寶擴展生活經驗,刺激發展。
 
小提醒
提醒家長不要替寶寶將所有事情都做好,可製造一些困難的情境讓寶寶來尋求協助,然後帶著寶寶一同去解決,在過程之中語言互動往往就自然發生了,累積足夠經驗後更可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對於語言和認知發展都有助益。
 
5.大人自己要先做個好榜樣。
家長常有「雙重標準」,希望寶寶很乖巧、都能學到正確的事,自己有時候卻在寶寶面前用不正確的處事方式來做壞榜樣,導致寶寶有樣學樣。例如:爸媽情緒不好時對著寶寶大聲吼叫,寶寶也可能會模仿這樣抒發情緒的方式。
 
6.培養寶寶眼神接觸的習慣。
別人說話時,眼睛注視著別人,這不僅是一種禮貌,更有助於專注力的培養,也能幫助語言學習。爸媽可以利用以下的方式來培養寶寶的專注力:
 
當爸媽跟寶寶講話時,如果發現寶寶沒有看著你,可以先停止說話,等到寶寶察覺後看著爸媽時再繼續講。
 
故 意把寶寶想拿的玩具放在高一點、他拿不到的地方(不過寶寶的視線還是要可以看得到玩具),觀察還不會講話的寶寶會不會將視線在玩具與大人之間交換。如果寶 寶看看玩具又看看大人,可能就是利用眼神在「請求」大人幫他拿玩具。別看寶寶沒出聲,其實這對於語言學習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寶寶必須先有與他人溝通的意 願,才能促進語言發展。
 
7.陪寶寶一起閱讀吧!
利用符合寶寶年齡的布書或繪本,一起「親子共讀」,並可利用觸摸、探索、示範、重述、問好玩問題的方式來引導,讓學習的過程愉快有趣,更有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另外也可以陪寶寶一起聽、唱兒歌,藉由歌曲學習發音、音量控制、音調與節奏變化。
 
8.善用家中現有的物品來幫助學習。
大人可以發揮創意與巧思來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同一種玩具不是只有一種玩法與說法,大人可以在陪寶寶玩玩具時多說說話、創造各種生活化的問題,增加寶寶說話的意願。
 
例如小車子玩具,就有許多種玩法與說法,比方可以拿兩輛小車子和寶寶玩賽車,一邊玩、一邊說:「車車跑好快」、「車車等一下」、「誰開車車」、「這是小車車,那是大車車」等。與12歲前的寶寶玩耍時,盡量要用淺顯易懂的概念及實際操作去引導他。寶寶必須藉由不斷聽到重複的辭彙、看到該物品及實際練習,才能將這些詞句內化成自己的能力,這也就是學習的概念。
 
9.回應寶寶所發出的聲音,並替他描述當下的情境。
當寶寶年紀太小,還只會以哭泣來表達需求時,家長應給予回應,並可替寶寶描述當下的情境。例如:寶寶哭泣時,即使寶寶還不會回答,家長仍然可以說:「是不是尿布濕了?」當寶寶經常重複聽到相同的辭彙,就可以慢慢將意義與辭彙連結在一起。
 
10.提供寶寶多「聽」的經驗。
先讓01歲 的寶寶多聽,多辨認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引導寶寶將聲源與聲音做連結。建議從日常生活中帶寶寶去尋找聲音的來源,讓環境中的聲音增強寶寶自我學習的能力 與動機,例如:聽到爸爸回家時按電鈴的聲音,說:「聽,電鈴響了,是不是爸爸回來了?」讓寶寶可以將電鈴聲與電鈴連結起來,及聽到電鈴聲時可能代表的意義 (爸爸回家了)。等到寶寶年紀較大時,也可以訓練寶寶當小幫手,執行簡單的指令,讓寶寶獲得成就感。例如:「幫弟弟拿尿布。」
 
11.引領寶寶「玩」聲。
玩聲音可以幫助寶寶掌握發音器官的控制與 協調,進而建立發出語音的能力。平時可以多加運用狀聲詞、動物叫聲及語調變化,例如模仿喇叭「ㄅㄚㄅㄚ」的聲音、或是洗澡時一起唱「嚕啦啦」、學小狗「汪 汪」叫,積極鼓勵寶寶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可以在洗澡或刷牙時,與寶寶面對面,用誇張的語調,發出「ㄇㄚㄇㄚㄅㄚㄅㄚ」等各種語音,使寶寶產生興趣並模仿大人發出聲音。大人應盡量讓寶寶擴展發出不同的聲音。
 
另外也可以讓寶寶多做口腔動作的練習,有助於語言發展。例如:吹吹蠟燭、用吸管吹吹杯子裡的水、吹吹紙片、吹吹媽咪的頭髮等。
 
可以順勢替寶寶將語句連起來
當寶寶會說兩個連著的詞語時,例如「哥哥、車車」,家長可以在不改變寶寶語意的前提之下,適時以意義完整且結構正確的語句,重述寶寶的話,例如將「哥哥、車車」擴展為「哥哥在玩車車」,示範完整的語句提供寶寶仿說的機會。
 
 
影響語言發展的先天與後天因素
如果後天所獲得的刺激不夠,寶寶的語言發展不理想,建議藉由上述的各項方法來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然而,先天因素亦可能會使語言發展受到影響,例如:唇顎裂或先天神經發育問題等。倘若寶寶因為先天因素而影響了語言的發展,建議仍須尋求醫師門診的確診並搭配後續的早期療育介入與追蹤。
 
 
寶寶講話大舌頭?發音不標準?
3歲以前,其實重點不應該放在發音的矯正上,而是盡量要讓寶寶願意多説、自我表達。倘若希望寶寶的咬字清楚,必須等到年紀較大的時候再來要求。例如:一般而言,ㄅ、ㄆ、ㄇ、ㄈ等音韻能夠發音標準,通常要等到至少3歲以上(不過仍然會存在個別差異性),在此之前無須過度糾正,以免寶寶失去學習興趣。
 
 
爸媽要像配音員,重複「配對」的過程
李家汎語言治療師表示,爸媽可以盡量為01歲 的寶寶提供大量的語言刺激。主要的概念是藉由家長的口語刺激來為寶寶「配對」環境中的聲音/語言及所代表的物品、人物,例如:寶寶每次看到蘋果時,家長都 說「蘋果」,在重複許多次之後,寶寶可以連結學習「蘋果」這個音代表的就是那個紅紅、圓圓又脆脆的水果。此外,家長也可以替寶寶描述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情 境、孩子當下的動作或發生的事情,例如:「現在要穿鞋鞋了喔!」以建立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當孩子12歲時,家長除了引導孩子進行配對外,更可以善用拉長和擴展的技巧,來建立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及語句的長度,例如:寶寶說「車車」,爸媽可以說:「對呀,好大的紅色車子。」
 
陳偉明語言治療師指出,不過要注意,此時爸媽只要跟著說一、兩次即可,不用勉強寶寶複述。切記別給寶寶壓力,例如:大人不要說「寶貝,你說『湯匙、湯匙,湯——匙!不說就不給你吃東西喔!』」寶寶會覺得學習過程不好玩,以後用哭的或用搶的就好,不再溝通了。如果還是很希望寶寶可以複述,可以用眼神或嘴形暗示寶寶要仿說,或裝傻問寶寶要什麼、抑或多等待寶寶幾秒鐘,不過不要製造壓力。
 
 
可以給寶寶看一起拍過的照片來嘗試討論
很多寶寶喜歡看自己的或是有家人的照片。 有時候,家長可以給寶寶看一起拍過的照片,再根據寶寶的年齡討論合適的問題,例如:人、事、時、地、物或是自顧自地敘述給寶寶聽。看照片可以協助寶寶學習 日常生活相關辭彙,並且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學習新的知識。對於寶寶們來說,更能夠事半功倍。
 
 
【結論】
嬰兒的語言學習是一種生活性的互動過程, 由生活中自然累積發展而成。當然,嬰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個別差異,因此當家長在參考發展的里程表時,若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落後,不用太過緊 張,可以嘗試給予充足的口語示範及居家互動。一旦寶寶真的無法啟動自己的語言學習機制,建議可積極尋求醫師門診的診斷或進一步的早期療育介入,雖然起步較 同儕來得慢一點,不過仍然很可能將語言學好。
 
特別是1歲以前的嬰兒,還在語言發展的前期,尚不太會講話,家長多陪伴、多互動、多跟寶寶講話,並鼓勵他發出各種聲音、有想「說」的動機,對於孩子日後的語言發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知篇!Baby大腦這樣發展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50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 王傳育
資料照片/檸檬巷館(02-8797-8477)
     樂芙米寶寶攝影(02-2362-1588)
插畫/日光路
Model/可愛寶寶胡瑀霏、李晉瑋、黃亦勛、林鈺洋

0~1歲的寶寶,腦部發育的步驟歷程是怎樣的呢?舉凡善惡行為、邏輯思考和推理概念,皆與寶寶逐漸發展成高度成熟的大腦有關,而這些又與大腦的哪些部位及 功能互為關聯呢?本單元特邀請兒童腦神經科專科醫師、兒童發展治療師,分為上下篇專文介紹寶寶腦部發育的過程,讓您輕鬆陪伴寶貝聰明成長!

 

 

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切從零開始學習的新生嬰兒,其視力、聽覺、語言、翻身、坐臥爬行及四肢屈伸等過程,均與大腦的發育過程息息相關。衛福部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王傳育醫師表示,寶寶一眠大一吋,代表每個月都有巨幅的成長;但大腦發展卻非一步到位,就連每個神經系統的成熟期也不相同。

王主任表示,像寶寶的聽覺系統,早在母親懷孕68個月大左右,就已發展成熟。相反的,當寶寶剛出生時,視覺上卻是個大近視,頂多只能看10公分內的距離,視力僅0.1而已,直到4個月大起,才慢慢接近0.60.7且越趨成熟。因此各部位的發展成熟快慢,這些也都與大腦的發展里程碑息息相關。
 
正因大腦與身體各部位的發展成熟度具高度相關。因此我們總括來說,隨寶寶年齡日增,其身心發展的里程碑(Milestone),也就是大腦神經發育的里程碑,在整個成熟的歷程中,全部都是一步步慢慢建立完成的;概括可如下表說明。
 
寶寶「腦部vs.身心發展」里程碑(Milestone)簡表:
看似簡單的寶寶爬行,其實在大腦的運作過 程中並不簡單。當寶寶右手匍匐前進時,必須反射下令左腿也要馬上跟進;當左腿跟進後,大腦緊接著又指揮左手匍匐前行,右腿同時也反射跟進,因此得以維持爬 行的持續進行。所以,寶寶整個爬行動作中,他的大腦可是片刻也不得休息與馬虎的。
 
2個月大的寶寶,頸部周圍肌肉逐漸有力,乃與「脊髓」的發育有關。4個月開始手眼協調,也相當於視神經的逐漸成熟,45個月開始大腦並發號施令指揮四肢活動,用手去抓,這時大腦則從「脊髓」往「腦幹」的部位向上發展。而45個月寶寶想翻身時,就已與腦幹的「中腦」發育息息相關了。
 
因此王主任指出,我們有趣的發現,寶寶的身心發展,單從外表觀察可說是「從頭到腳」來逐步完成的。但就大腦的構造而言,卻剛好相反,反而是由下往上(脊髓腦幹)由內而外(視丘大腦皮質)來逐步成熟的。
 
王主任說,從寶寶身心發展里程碑中可以確定,小孩子的成長是步步到位的,但看似Baby一小步的改變,其實卻是他腦部發育一大步的突破!像是為什麼有的人天生音感較好,有的人卻是天生體育能力較好,因為這些都與大腦的發育有關;而寶寶每一小步的成長改變,確實也令人感到十分驚訝。
 
王傳育主任並且表示,越高成熟度的大腦,越能自如展現他個人社會性的成熟表現與反應。舉例來說,剛出生的寶寶,即使妳假裝罵他,他可能沒有任何表情與反應,而6個月大的寶寶,若假裝罵他,他也不一定馬上就哭,可能還需要停頓一下的時間,讓大腦迴路先搜索資料庫一遍以後,才知道要反應。
 
因此,這就證明大腦發展的成熟也是需要時間的。而寶寶社會化的表現,則是屬於大腦發展的高階表現。這些人類社會性高度的具體展現,會表現在善良的行為、愛心的行動、惡意的謊言、搞破壞,甚至也包括邏輯思考、推理概念等。
 
 
大腦的質量與區域功能
王主任表示,寶寶甫出生時,大腦整體約有600公克左右,而出生的前3年,則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階段。當孩子6歲,大腦約有1500公克,直到14歲則約有2100公克,直到發展至此才相當於成人的大腦重量。
 
打從娘胎出生起,大腦除寡突細胞、膠細胞等會增生外,人類腦部的神經元細胞數目則是人人都固定的。然而神經元細胞真正被人類使用僅有3成,僅少數天才資優兒,則有4成的神經元細胞呈現活躍狀態。因此大部分的神經元細胞處於沉睡狀態,故王傳育主任指出,若能透過後天訓練,喚醒這些沉睡的神經元細胞,當然也能更聰明。
 
因此所謂開發大腦潛能,其目的也就是要喚醒沉睡狀態的神經元細胞。若從大腦的外觀剖析來說,一般越是聰明的腦袋,其腦溝的線條也越明顯,腦迴的紋路也就越細緻。當然也包括其他像是寡突細胞、膠細胞、樹突神經纖維、軸突神經纖維等細胞以及突觸的發展與變化。
 
王傳育主任表示,大腦的各區域功能,也一樣如同Milestone般是慢慢發展成熟的。當寶寶學會模仿、複誦、記憶等表現,其實也需要透過多次的外界刺激與反應,在累積無數次反覆經驗下,大腦各區域的皮質功能也聯合運作,以達成寶寶最終學習成果的呈現。
 
比如說,寶寶屢次「看見」某人對自己很好,又常「聽見」此人叫他的「聲音」,且那個「經常」呼喚自己的「人」每次都很「開心」,並常對他開口要求他說出「爸爸」二字。在屢次頻繁出現的單字聲音「爸爸」經由耳朵傳至腦幹,並直達大腦的聽覺皮質區,接著大腦就開始解讀並記憶。
 
當大腦在解讀時,寶寶也逐漸學習辨識,這聲音是屬於「友善溫柔」的,說話時是「面帶微笑」的,加上又「很有耐心」的,且「每天都是這樣」的對著自己「重複」叫出「爸爸」二字。透過這樣的反覆薰習下,包含視覺皮質區、聽覺皮質區等,其實都在聯合發生運作。
 
初次的語言學習經驗,大腦多半通過顳葉後側的「接受性的語言中樞」後,先暫存於海馬區(短暫記憶區);當次數出現比較頻繁的單字聲音,或經常讓寶寶看見的面孔,最後則會將記憶存放於頂葉(永久記憶區)。
 
尤其當寶寶學會單字,叫出「爸爸」二字的時候,一樣也是透過前額的「表達性的語言中樞」才能順利說出口的。而寶寶所有的感統能力,均與大腦的四大區塊,亦即「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及基底核、小腦的個別功能,都有重要的互為關聯。簡表如下。
 

 

大腦四區
成熟期
高階功能
感統的主要任務
枕葉
45個月
視覺皮質區
視覺
頂葉
56個月
感覺皮質區
觸覺、本體覺
(皮膚觸覺、肢體變化、長期記憶)
額葉
(前額部)
2
運動皮質區
前庭覺
(走路、跑跳等運動功能、語言表達、遵守規範能力等)
顳葉
6
聽覺皮質區
情感調控、聽覺
(語言理解、短期記憶)
 
寶寶在無數次學習過程中,當然也有出錯的時候,當他叫錯人時,爸媽通常也會矯正他,於是幾次下來,寶寶也從錯誤中學習,並透過大腦中的視丘、基底核等自我矯正區域功能,最終也就能向爸媽說出正確的字眼了。
 
 
大腦會生病嗎?
王傳育主任表示,大腦神經元的運作,需要大腦非常多的區塊整合,因此我們看似寶寶一個動作的表現,也代表一個神經網路整體的聯合工作(Neural network)。所以如果一個人大腦受傷,那麼神經元的聯合工作也會受到連帶的影響。甚至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會需要加強訓練使用其他部位的神經來取代原本的工作。
 
王傳育主任指出,大腦當然也會生病,最常 聽見的就是「腦炎」。甚至包括一些自體免疫的疾病,也會引起大腦發炎,這是自體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甚至攻擊大腦的細胞,當發炎太厲害的時候,甚至也會引 起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有些人會感染發燒合併意識障礙、突然性猝倒、抽搐或血管發炎造成大腦水腫;但經過適當治療,大部分仍可逐漸恢復。
 
其他則如先天性的代謝障礙,也可能將一些 體內排除不盡的代謝毒素堆積於大腦,引起腦傷、腦部功能障礙等。但是大腦即使沒有發生上述疾病,卻也可能合併精神疾患,包括如: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異常, 如自閉症、過動兒、動作行為異常(妥瑞症、憂鬱症等),就屬於大腦組織內的化學成份異常,致使神經的功能表現與常人的不同。(下篇待續)
 
 
 
王傳育
學歷: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小兒科學門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內科部台北兒科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小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現任:衛福部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暨北醫醫學系小兒學科專任助理教授、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乳讓貝比頭好壯壯的祕密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50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暨母乳協會顧問 陳怡君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Model/漂亮媽咪吳雅婷 可愛寶寶蔡欣霏(本刊資料室照片)

0~1歲的寶寶從出生起,身心發展的唯一養分來源就是「拼命喝奶」。到底喝奶對Baby有多重要?妳可知當Baby拼命使出「吃奶的力氣」就是指喝母乳的 過程嗎?讓本篇單元的母乳專家陪妳排除萬難一起捍衛母乳哺育的偉大天職!

 

 

母乳的重要營養
現代父母汲取新知幾乎唾手可得,而母乳之於寶寶的重要性,可說無人不曉。然而,到底寶寶為何 需要母乳?是否有不可取代的理由?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暨母乳協會顧問陳怡君表示,母乳養份很多,多數父母也明白母奶寶寶的發育較好、智商較 高,在此列舉新手父母不可不知的母奶重要成份!

 
天然的DHA
母乳所含的天然DHA脂肪酸,與一般奶粉所含的脂肪酸不同,母乳中所含的DHA不僅含量多,而且較易吸收。比方說配方奶中或許有添加DHA的成份,但就小Baby而言,卻不見得都能完全徹底吸收,更別說能讓身體自然運用。
 
據國外已知的研究指出,沒有喝母乳的孩子,其智商不比喝母乳的小孩還高,這就是在於母乳當中所含的脂肪酸較完整,像是DHAEPAALA等。這更證明了,喝母奶的寶寶除了可以變得更健康外,甚至可以變得更聰明。
 
陳怡君副教授也指出,所有的哺乳類動物,本來就會泌乳哺育自己的下一代,但動物的乳汁最適合的仍是動物的孩子,同理可知,人類的乳汁,也是最適合人類的寶寶,並且含有完全貼合人類需求且不可取代的養份在內。
 
優質的乳鐵蛋白
無論牛奶或羊奶,為了讓人類下一代也能適合飲用,不得不運用現代科技好讓配方奶作一定的調整,以適合人類寶寶需求。然而問題也來了,到底該怎樣調整,才能配方出更貼合人類寶寶需要的營養呢?答案當然就是要調整得近似母乳。
 
母奶的乳鐵蛋白最適合人類寶寶吸收消化並運用,於是配方奶也陸續添加含量豐富的乳鐵蛋白,但經添加後的乳鐵蛋白,卻不見得容易讓Baby吸收,因此往往添加的量也增多,這樣一來,寶寶體內負責消化、代謝的器官,工作負荷也相形增加。
 
 
免疫球蛋白、上皮生長因子
母奶的營養成份,被科學家持續挖掘新發現,也因此配方奶緊跟著調整成份。但無論怎麼調整,也無法取代母乳的天然性、絕對性、營養性。陳怡君副教授指出,不可取代的人類母乳,還含有上皮生長因子(EGF)能呵護寶寶腸胃道的健康發展,並降低寶寶腸胃道的感染機率。
 
尤其消化道的健康,常連帶影響寶寶整體的免疫系統發展狀況,因此當寶寶腸胃道發育得越完善,寶寶罹患過敏的比例也就越低。陳副教授並解釋說,像母乳中含量最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則是寶寶抵禦疾病感染的絕佳抗體。
 
尤其是「初 乳」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最高。因此,陳怡君副教授形容說,初乳等於是寶寶的第一個免費的預防針,而且是最天然的防護,像這樣具有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可說無 法複製,即便複製之後,奶粉經高溫殺菌的製程,這種活性可能早已破壞殆盡;所以對寶寶來說,初乳的成份是配方奶無可匹敵的。
 
 
乳清蛋白
陳副教授亦指 出,母乳中的乳清蛋白更是寶寶最好消化吸收的一項特點。所以喝母乳的寶寶糞渣往往較少,那也是因為大部分都被寶寶身體吸收的緣故。再者,牛奶、羊奶當中的 酪蛋白對人類的腸胃道來說十分難以消化,甚至容易引起腹瀉等過敏反應,因此配方奶為了改善這種情形,也研發出近似母乳較好消化的水解蛋白奶粉。
 
但是陳怡君副教授也進一步剖析說,為了讓配方奶近似母乳的成份,配方奶也不斷改進,卻也仍有無法突破的困難。尤其是讓配方奶中的乳清蛋白(β的乳球蛋白)提高時,雖說變得好消化,卻也容易造成過敏,更因此證實母奶具有無法取代的特點。
 
 
膽固醇
膽固醇在母奶中也是之於人類寶寶來說一項相當重要的成份。一般人覺得膽固醇是不好的東西,但母奶膽固醇,卻剛好用以協助寶寶去發展代謝膽固醇的能力。因此相形之下,小時候喝母乳的寶寶,長大通常比較健康,代謝能力也較好。
 
天然配方奶中的膽固醇沒辦法添加或仿製嗎?陳怡君副教授指出,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母乳中膽固醇的含量不多也不少,完全符合寶寶的基本需求。而光是這個含量的比例,配方奶就很難去仿製。所以,母乳中的各種成份及含量,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完全恰到好處並貼近寶寶需要的。
 
 
比菲得氏因子
母奶中還含有益腸胃道的比菲得氏因子,它是一種多醣體,能幫助寶寶體內益生菌的生長,並穩定消化系統的正常代謝和基本功能,更能促使寶寶免疫系統達到健全發育,也因此較不易生病及過敏。
 
 
母奶寶寶「不易發福」
陳怡君副教授過去曾研究發現,不僅是母乳的成份持續有新發現,並會促使寶寶更聰明健康的成長外。在餵哺母奶的過程中,母嬰之間近距離的交流與互動,更是刺激寶寶腦部發展健全、身心更健康的重要過程。
 
陳怡君副教授說,俗話講「吃奶的力氣」,就是指寶寶喝母奶時,真的要花很大的力氣,但相對在喝奶的過程中,也因此學會善於調控自己所需的奶量。因此餵母奶的寶寶,一般來說肌肉較結實,體重也較符合標準。
 
因為吸吮母奶必須由寶寶自己親力親為的使勁吸吮,也因此促使寶寶從小就知道自己應該吃多少的習慣。所以陳副教授剖析表示,有部份研究認為,經過使勁「吃母奶力氣」的寶寶,長大後他們的食慾也較能自我控制,比較不易有「發福」的情形。
 
 
替媽咪打造友善的哺乳環境
陳怡君副教授 以當年自己哺餵兩個孩子的親身經驗表示,當時也曾因為哺育過程遇到的困難,曾動過放棄母乳而改用配方奶的想法。然而,她以自己專業的學術背景,想找市售的 配方奶最貼近母乳的成份,而詳細比較後竟發現,真的找不到一種完全能取代母乳的人為配方,剛好自己的寶寶喝配方奶也都不適應,只能克服種種環境不便,堅持 哺育母乳。
 
然而哺育母乳,對眾多初為人母的媽咪來說,都可能是剛生完Baby的第一志願。但往往誘因不足的理由,並非是不清楚母乳成份的重要性,而是在於周圍的環境是否夠親善,足夠支持哺乳媽咪毫無困難的持續完成她偉大的天職。
 
尤其剛回到職場時,哺乳媽咪白天需要專注手邊工作,並不能隨時想放手就放手,客戶的電話也不能不接,晚上下班後還要回家繼續帶孩子。然而,當白天工作脹奶很疼的時候,又常常不能馬上擠乳,長久下來也易發生乳腺炎。
 
所以陳怡君副教授認為,反觀對哺乳媽咪最親善的挪威及丹麥,除了產後保障哺乳媽咪每天有60分鐘的擠乳(哺乳)時間以外,其產假也大於26週以上,也就是相當於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當寶寶安心喝了半年的奶,可剛好銜接寶寶準備吃副食品的階段,等於一次就解決了媽咪所有可能面臨的難題。
 
所以在挪威及丹麥的哺育保障條件下,媽咪大可完全不用考慮是否需要辭職在家帶孩子,也不用擔心遭受無良雇主或同事的白眼與排擠,理所當然的,對產後想要哺乳的媽咪來說,哺乳不但變得輕鬆,其哺餵母乳的意願也可自然提昇了。
 
陳怡君副教授指出,挪威及丹麥之所以對哺乳媽咪如此親善,其實也因為全國都將「媽咪哺乳」的需求,視為國家生育力的重要關鍵,所以對婦女的產後需求很貼心。而國內雖有部份雇主也設置「擠乳室」,供有需求的女同仁使用外,卻也應該注意哺乳的環境是否足夠親善。
 
陳副教授就曾見過一個相當有心的女雇主,因考慮辦公空間有限,且會議室又不敷使用,而將自己擁有舒適沙發且寬敞的辦公室,提供給女同仁於緊急需要時可挪當「擠乳室」的情況,甚至還幫媽咪設置門牌標語,如「寶寶食物製造中;擠乳中」等字樣,讓女同仁可將牌子掛在門把告示。
 
所以,友善的擠乳環境,對媽咪來說最需要。有時候,不僅是環境需要支持她們,也包括職場的同仁,是否也能理解並尊重哺乳媽咪的需要,並用一顆溫暖且包容的心,共同來支持媽咪,這都是大家需要建立學習的觀念,也才能幫助媽咪排除萬難,將這項偉大天職使命必達唷!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送孩子上幼兒園了嗎?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87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奧林文化&大穎文化&讀享網 總編輯 謝淑美Carol
參考書籍/《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黃淑文 著
照片/本刊資料室

又到了家長們開始幫孩子挑選幼兒園的密集期,在選學校之前,其實有一個問題更需要父母衡量:「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嗎?」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提供思考脈絡,決定權仍在孩子父母的手上。

 

 

從4個基本考量點來思考
送小孩去上學,媽媽就會 比較輕鬆,去幼兒園孩子就有玩伴了,希望孩子早點接觸團體生活…,總總因素之下,家長於是有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念頭。但這都是家長自己的想法,您是否站在 孩子的立場替他想想看呢?以下由幾個父母經常考量的因素來切入,讓我們一塊來思考,孩子是否適合上幼兒園了?

 
1、年齡考量
滿2歲的幼兒就符合幼兒園的收托年齡,那就表示孩子準備好去幼兒園了嗎?到底孩子幾歲才適合上學?奧林文化&大穎文化&讀享網總編輯謝淑美認為,每一位小孩的狀況、個性皆不同,因此很難用2歲、3歲或5歲去做精準的評估。
 
 
先有自理能力,再過團體生活
義大利的某些 幼兒園有很嚴格的規定,如果小孩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家長是不能把他送來幼兒園的。他們認為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還不會的小孩,不應該這麼快就 被帶離開家裡,也就是說,孩子一定要先有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讓他去過團體生活。謝淑美總編輯表示,太幼齡的小孩,自理能力還不那麼成熟的時候, 也會影響他跟團體互動的機會跟表現。
 
 
4歲,各方面發展穩定的年紀
259期的育兒生活中,臺北市立育航幼兒園園長許明珠提出,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來看,孩子最適合上學的年紀,應該是4足 歲(中班年紀),因為在身體動作方面,他們的大肌肉、小肌肉動作發展都較為成熟,體力也比較好,不容易生病;在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方面,已經可以安靜的聆 聽別人說話,能夠依照大人指示去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此外,他們也會依照情境的不同,調整說話的語氣和內容,比較能夠適應團體 生活;而在社會情緒發展方面,他們已經很懂事了,和媽咪分開也幾乎沒有分離焦慮,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也願意分享共用物品,並且樂於協助大人完成一 些工作。
 
一對一的照顧,較適合小小孩
相對來說,23歲的孩子就沒有那麼適合進入幼兒園,因為他們還非常以自我為中心,會把喜愛的物品據為己有,不肯與他人分享,而且他們的語言發展也還不成熟,在學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回家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家人表達,因此,這種小小孩比較適合一對一的照顧方式。
 
 
2、個性考量
孩子個性害 羞,早點去上幼兒園有助於人際關係?謝淑美總編輯提醒,這是急不得的!個性多數源自天生,要改變孩子的個性本質並不容易,如果孩子天性害羞,在他基本的成 熟度和自信心還沒建立起來之前,父母就急著把他推到外面去,不但無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反而會讓他更害怕、更退縮!
 
 
人際關係不只在幼兒園裡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作者黃淑文,曾經做過3個生命實驗,其中一個就是:孩子沒有讀幼兒園,將來上學人際關係會不好嗎?
 
從孩子會走路開始,不管上市場買菜、逛街、聽演講或看戲,黃淑文老師都會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參與。孩子每天最常接觸的人是媽媽,從媽媽如何與別人打招呼、溝通聊天,自然而然就會學習如何與周遭的人群互動、應對進退。
 
此外,把孩子 當做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去對話,讓孩子體會完整的人性,學習尊重和體諒別人也很重要。一個完整的人,生命的面向是多元的。黃淑文老師讓孩子從小就看到媽 媽很多不同的面向,不刻意在孩子的面前掩飾她脆弱的一面,或老是用大人的權威武裝自己。相對的,黃淑文老師用一種生命陪伴生命的方式,讓孩子看到媽媽的夢 和眼淚,看到媽媽如何面對挫折,找到往前的勇氣。
 
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這是黃淑文老師的兒子雖沒有讀幼兒園,仍能從小一到國一都有好人緣的原因!
 
黃淑文老師並沒有反對孩子讀幼兒園,她的女兒因為看兒子上小學,也想上學,後來也讀了2年幼兒園。黃淑文老師單純認為孩子的人際關係,關鍵不在有沒有讀幼兒園,而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帶領他們走入人群,和家庭以外的成員互動。
 
 
了解孩子的個性並適時引導
就像多數的媽媽一樣,謝淑美總編輯當初送孩子去幼兒園是以孩子的個性為首要考量。老大豆芽天生害羞內向,為此謝淑美總編輯選擇在孩子2歲半時送她去全美語幼兒園。不是考量語言的因素,而是因為外國人的肢體動作都比較大,「我看到外國男老師在門口迎接孩子,孩子從下車就開始助跑然後衝向老師,老師一把將他抱起來,好像一個巨人抱著一個小矮人!
 
還聽女兒說,老師會拉著他們的腳,把他們顛倒過來跟他們玩!」因為外國人的文化很習慣做這些肢體的接觸,謝淑美總編輯希望能藉此引導豆芽放開她的肢體,進而影響她的內在性格。
 
念完全美語幼兒園後,因為豆芽是該學年度末尾生的小孩,所以又讓她念一次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大班。來到這裡,面對的大多是一路從幼幼班、小班、中班念到大班的同學,5歲多的豆芽在跟同學們的互動上卻完全沒有問題。一直到這個時候,謝淑美總編輯才終於確定,老大豆芽已經學會了怎麼跟別人互動,即便仍保有她那害羞內向的本質。
 
不同個性,不一樣選擇
謝淑美總編輯的兩個孩子,老大比較害羞內向,因此希望早一點讓他接觸團體生活。小的則正好相反!完全不怕生,活動力很強,那時候在保母家,因為空間比較小,所以也在2歲半的時候選擇讓他去場地比較大的幼兒園試試看。由此可見,沒有哪一種個性的孩子絕對需要早一點或晚一點上幼兒園,重點在孩子做好準備了嗎?以及挑選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番外篇:總編輯的私房教養術
1歲的時候就發現豆芽特別害羞,他是那種只要外人看他一眼就會哭的小孩。因此謝淑美總編輯在生活上花了很多心思訓練豆芽。
 
*你去了就知道
比方說,豆芽想要喝果汁,謝淑美就會拿錢給豆芽鼓勵她自己去買~
豆芽:「我要怎麼講?」
媽媽:「你去了就知道。」
豆芽:「他要找錢給我嗎?」
媽媽:「你去了就知道。」
豆芽:「那他如果聽不懂我說的該怎麼辦?」
媽媽:「你去了就知道。」
很多媽媽也會試著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但多數媽媽仍不放心,因此會幫孩子把劇情演練一遍,「你就跟阿姨說你要柳橙汁,給她一百塊她會找你錢喔,媽媽就在這邊等你。」這樣孩子只是傳達你的話,即便他去買了回來,那個買東西的經驗也不是他的。
 
*親身經歷過程
結果豆芽去買回來了,下面是豆芽買果汁的親身經歷~
豆芽:「我要葡萄汁。」
老闆:「沒有賣葡萄汁喔。」
豆芽:「那我要蘋果汁。」
老闆:「也沒有蘋果汁耶!」
看了看透明的冰櫃後……
豆芽:「是不是這個冰箱裡有的水果你才有?」
老闆:「對!」
豆芽:「那我要柳橙汁。」
這就是豆芽自 己想出來的方法。謝淑美總編輯表示:「我說『去了就知道』,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現場會有很多主客觀因素,要從這些線索裡面去找出方法與別人應對。如果媽 媽今天教孩子這樣說,到現場去發生的事卻跟媽媽教的不一樣,這個時候小孩反而會更慌,又要跑回來找你!此時孩子其實已經受挫了,會有「我果然是不行的」之 類的負面想法,如果想要再叫他行動一次,就更難了!
 
*經歷後的整理
讓孩子親身去經歷之後,謝淑美總編輯還會幫孩子再整理一次過程,跟孩子討論他所感受到的東西。
媽媽:「剛去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害怕?」
豆芽:「對。」
媽媽:「其實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也會怕~」
豆芽:「真的嗎?你也會怕嗎?」
媽媽:「對,我是一面怕一面做。」
豆芽:「對!我剛剛也是一面怕一面做。」
 
所以孩子會知 道原來可以一面怕一面做,即使害怕,還是可以把事情做完。謝淑美總編輯在生活上一直反反覆覆不斷地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孩子去嘗試,當然孩子仍有不願意的時 候。然而,謝淑美總編輯提醒,「父母千萬不要企圖用負面語言去激怒這類型的孩子,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激將法通常是不見成效,還可能讓孩子因此對自己產生 負面觀感。不如順其自然些,陪孩子做準備,從生活中去引導他,在他學習及嘗試的過程中就請耐心等候。」
 
一直到豆芽以轉學生的身分念第二次大班,和同學間的互動都完全沒有問題時,謝淑美總編輯才終於確定,豆芽已經學會跟別人互動的方法了。然而,豆芽的個性本質並沒有改變,現在已經14歲的他,還是一個比較沉穩、害羞而安靜的孩子,但他已經學到了方法,知道如何去跟別人互動,而在學會了這個方法之後,他原來那個害羞的個性就不會再去干擾他或束縛他跟別人互動的機會了!
 
 
3、心理考量
送孩子去幼兒園還有一個是家長和孩子都必須面臨的大挑戰,那就是分離焦慮。那麼年齡大一點再上幼兒園,就比較不會有分離焦慮?理論上好像是如此,但並非絕對,重點在於在孩子上幼兒園前的那一段時間裡,爸媽和家裡的人是否幫他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勇於去面對外面的挑戰。
 
 
以自信心跟基本能力為基礎
孩子要跟別的 小朋友有互動,通常需要先認識自己,把自己建立好之後,才能在比較穩固的基礎下去跟別人互動。如果對自己的認知都還不夠,自信心及基本能力都還沒建立起 來,就太早就去經歷社會化過程,去學習人際的交往,謝淑美總編輯認為,這個基礎太薄弱了!對孩子來講是危險的,他可能必須經歷比較多的時間跟掙扎,這個過 程裡面,孩子很容易一再的受挫折,不是他不願意學習,而是他還沒成熟啊!
 
謝淑美總編輯建議,面對幼齡的孩子,大人要比較客觀的去考慮他現在的成熟度,不要急,等孩子穩定度夠了,有自信心且充滿安全感,此時孩子的性格就會比較穩定,也比較不會哭鬧很久,用這樣的個性基礎再去面對團體,學習與他人的互動,孩子在社會化的路上會適應得更好。
 
 
從分離焦慮期的長短來評估
謝淑美總編輯的兩個寶貝,都是2歲半去上幼兒園,個性截然不同,但在分離焦慮的表現上卻是差不多的,一樣會哭,但時間都沒有很長,大概一個禮拜之內。有些孩子可以很快地度過這個階段,通常12個禮拜的適應期都算普遍,而也有孩子哭了12個月,甚至一整個學期!
 
送孩子去幼兒 園的頭幾天,面對哭哭啼啼、捨不得離開你身邊的孩子,相信爸媽們都於心不忍,但是後來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去一個禮拜後就不再哭了,開始覺得上學很好玩,喜 歡同學做伴,下課了還不想回家…。即便孩子還小,你仍可以確定他可以去適應這樣的新環境。但如果是年紀很小的孩子,適應期又拉得特別長,謝淑美總編輯表 示,媽媽就要考慮,也許你的孩子還沒準備好要過這樣的團體生活。
 
 
面對分離焦慮中哭泣的孩子
面對因分離焦慮而哭泣的孩子,幼兒園的做法通常會請一位老師陪著他、安撫他,讓剛剛離開媽媽身邊的孩子,能在幼兒園裡很快地找到一個情感上依附的對象,以陪伴孩子更快地度過這段分離焦慮期。
 
然而,有一些 比較傳統的幼兒園,他們認為孩子本來就會哭,因此就把孩子放在那邊讓他哭。謝淑美總編輯表示,對孩子來講,這是他社會化的第一步,孩子哭久了,如果都沒人 理他,他當然無可奈何,哭累了,就停了。但這種因為哭累而停,求救無援,然後洩氣的經歷,給孩子的感受是「我有需要的時候,這個世界都不回應我」,可能導 致孩子往後在面臨挑戰時,容易選擇不求援,也不做太多的反應或爭取,或乾脆就提早放棄。
 
CHECK!孩子準備好上幼兒園了嗎?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太一樣,媽咪可以根據以下指標,觀察孩子的發展情形,再決定是否要送孩子進入幼兒園。
 
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會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穿脫衣服和鞋子。
 
能夠聽懂大人指令可以聽得懂「脫鞋子」、「進教室」等指令,且願意配合執行。
 
可以清楚表達需求和情緒肚子餓、想上廁所或身體不舒服時,會清楚的向大人反應;回家後可以跟家人說明在學校裡發生什麼事。
 
有正常的作息和足夠的體力孩子可以早睡早起、用餐時間固定;體力上,可以維持半天的活動而不需中途小睡片刻。
 
身體狀況良好較少生病,即使身體有些不舒服也可以稍微忍耐一下。
 
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知道自己的名字,認識基本的顏色、形狀。
 
渴望有伴孩子可以專心進行一件事10分鐘以上,且常常表示希望有人陪他玩耍;會和同年齡層的孩子分享玩具,遇到衝突時能稍微控制自己的情緒。
 
表達自己想上學的意願路過幼兒園時,會好奇的停下來觀看,詢問那是什麼地方、自己是否也能進去玩;或是經常表達想要快點長大,和哥哥姊姊一起去上學;玩扮家家酒時,也會加入和上學有關的情節。
 
分離焦慮程度較低孩子是否可以短暫與父母分離,分離焦慮感明顯較以往減輕,不會一離開爸媽就嚎啕大哭、無法與團體中其他人互動。
 
 
4、健康考量
擔心孩子太小去上學,容易被傳染疾病,破壞身體抵抗力?網路上甚至有媽媽表示,為了挑選較健康的幼兒園,而走訪校園附近的小兒科,向醫護人員調查來看病的小朋友大多念哪幾所學校!謝淑美總編輯坦白的說,這其實是她當初最不考慮的部分。
 
 
保護太周到,抵抗力變弱
謝淑美總編輯認為,小孩子的抵抗力常常是因為被保護得太周到,所以抵抗力才會變弱。天一冷就穿很多衣服,穿很多衣服又流汗,流汗一吹風就感冒了。
 
以前的幼稚園是沒有冷氣的,現在的幼兒園幾乎都有(尤其在台北),孩子整天都待在冷氣房裡,加上活動空間較小,對身體的抵抗力來說其實是比較不利的。然而在都會區,公寓式的幼兒園比比皆是,就算是非公寓式的幼兒園,也很難在充斥著喧囂、汙染的環境裡,長期不關上門窗!
 
也因此,當有鼻子過敏的豆芽在念幼兒園的時候,謝淑美總編輯其實是抱著「認命」的心態,也就是說她知道這段時間裡孩子的鼻子過敏是很難改善的。而一直到豆芽上了小一,低年級的教室裡沒有裝冷氣,而且每逢下課時間他就喜歡往操場跑,鼻子過敏的毛病竟然就好了!
 
所以假日只要 有空,謝淑美總編輯一定帶著孩子往外跑,去公園、去郊外,去跑跑跳跳,去親近陽光。她不帶孩子逛百貨公司,因為她不要孩子老是待在空調環境裡。也因此,謝 淑美總編輯現在住的房子是有庭院的,那時候換屋的目的,就是希望家裡能有一個庭院,讓陽光可以照進屋子裡,讓孩子可以快樂的在院子裡玩耍。
 
 
不上幼兒園,在家做什麼?
若孩子還沒準備好去幼兒園,若媽媽(或爸爸)的時間允許,學齡前階段由媽媽(或爸爸)陪伴寶貝,對孩子來說仍是較好的選擇。您可能有過懷疑,我能教孩子什麼?交由專業來指導是不是會更好?倘若真的決定自己帶,孩子每天的生活是否該細心安排?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自理能力訓練者
你認為學齡前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不是數學、練字、學筆畫,最重要的其實是──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學者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13歲是孩子學習自主與自我管理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非常渴望嘗試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如:學會自己上廁所、穿衣服),如果這時能有一對一的照顧者從旁協助,給予他們較多的引導,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學會這些能力。
 
如果在此階段,孩子因為缺乏協助而使其自主性發展得不理想,孩子就會感到非常挫折,進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此外,2歲幼童的表達能力也還不夠成熟,不太能夠說出很完整的句子,可能還是家中的主要照顧者最能了解他的表達與需求,因此,相較於幼兒園,媽咪還是寶貝最好的自理能力訓練者!
 
 
讓孩子跟著您一起過生活
謝淑美總編輯表示,如果您是位全職媽媽(或爸爸),真的不用太擔心自己可以教小孩什麼,只要您在生活上有足夠的時間,耐心可以培養,孩子想做什麼,您就陪他探索!提供他安全的環境,而不是「這個不能碰,那個不准拿」!
 
您做家事的時候,就帶著孩子一起做,您煮菜,可以給孩子一根胡蘿蔔,他就可以玩得很開心,34歲的孩子甚至可以幫忙洗菜了!媽媽晾衣服,請孩子幫忙夾襪子;拖地板時,也給他一條抹布,分配一小塊區域讓他打掃!這些家事正訓練著孩子手眼能力的協調,並促進大小肌肉的發展,陪孩子在生活上很自然的去接觸及學習生活自理的部分,這不也就是孩子在幼兒園裡要學習的東西嗎?
 
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很多的親子時間都用在家裡看電視,這是爸媽們一定要戒除的壞習慣!放下手中遙控器,換成一本童書會更好,跟孩子一起讀、跳進故事裡,享受孩子的表情隨著您的故事情節而變化的可愛模樣!
 
「我幾乎跟一個全職媽媽沒兩樣!」
即使是職業婦 女,時間仍是可以分配的。「我現在做三餐!」不用驚訝,謝淑美總編輯就是可以辦到。早上起來做早餐和孩子們的午餐便當,晚上也會回去煮飯。因為謝淑美總編 輯在還是單身的時候,就預先做好了她的生涯規劃,因為朝著理想目標前進,所以努力成立自己的公司,讓自己能自主掌控時間,因此有著現在這般讓人羨慕的生 活。不論您是職業婦女或全職媽媽,也都可以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前進!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必知!寶寶的危險徵兆與急救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87

文╱亮亮醫師
輯╱張玉櫻
照片╱本刊資料室(照片與內容無關)

小寶貝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癱軟無力……,爸媽或照顧者要被嚇死了吧!究竟寶寶有哪些危險徵兆要特別注意呢?這時除了趕緊打119求救之外,心肺復甦術 CPR急救法,可能拯救一條寶貴的生命,每個人都要學起來!到院之後,醫療團隊則是幫我們拯救摯愛家人的救星啊!

 

 

醫院現場……
傍晚的急診室,一片鬧哄哄。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娃兒,有的發燒、有的咳嗽、有的拉肚子,急診室的小兒科醫師也忙的不可開交。

這時,一個爸爸焦急地衝進急診室,手上抱著一個奄奄一息的小嬰兒。醫護人員們趕緊全員動員、嚴陣以待。急診的護理師接過嬰兒,大喊:「病況危急,第一級的病人!」
 
醫師與護理師們衝進急救室一看,發現小嬰兒的肌肉癱軟無力、意識混濁、不哭、呼吸急促而且肋下的肌肉往內凹。再看一下皮膚,膚色不均勻、充滿大理石的花斑。這時候醫護團隊趕緊給氧氣、打上靜脈的管路。
 
但是小嬰兒的 脈搏微弱、血壓量不到,靜脈的管路也一直打不上去,心跳一路往上飆、跳得非常快。學長在這危急的狀況下,馬上決定要幫小嬰兒插氣管內管、建立穩定的氣道以 供應充足的氧氣。在插管的過程中,小嬰兒的心跳一度下降,但是還好很快就把氣管內管順利放進去了,心跳也漸漸恢復正常。
 
在忙亂之中, 也聯絡好了樓上的加護病房,把小嬰兒往上送,繼續後續的醫療。終於鬆了一口氣,在順利插管成功,小嬰兒終於心跳與生命跡象回穩的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也 很令人開心,也覺得整個醫療團隊很令人驕傲。是每個學有專精並盡忠職守的醫護人員的幫忙,才終於讓這個寶寶平平安安地回到父母的懷抱。
 
在醫院這個高 聳的白色巨塔裡面,許多穿著白衣服的人,腳步匆匆、神色匆忙,上演一齣又一齣的悲喜劇,我看過許多次的急救與插管,但從來沒有這麼有成就感與希望感的時 刻。有一次的插管是一個燒炭自殺、一氧化碳中毒,整臉都通紅的中年婦女,插管之後,意識仍舊沒有恢復,狀況還是很差,等待面臨植物人或死亡的慘劇;有一次 的插管是90歲的阿嬤,久病而瘦小的身子骨被急救的心臟按摩按到淤青,整個身體好像經歷了一場浩劫、要壓扁了一般,像是死亡前的凌遲,延長了她的死亡時間;還有一次插管是……。
 
而這一次幫小嬰兒的插管,當順利插管之後,寶寶心跳漸漸恢復正常的那一刻,彷彿看到了一個光亮清新的新世界正緩緩展開,就這樣,一個生命又開始活潑潑地復甦了。真的好有成就感,或許這就是我喜歡小兒科的原因。
 
 
爸媽必知〜醫學小知識
第一線評估:PAT、ABC
兒童的急重症對醫師們是一大挑戰,因為小朋友不擅表達、許多臨床的症狀也不典型,這個時候醫師們會利用PAT來快速地評估小病人。
 
什麼是PAT

 

P
Padiatric
小兒
A
Assessment
評估
T
Triangle
三角
 
「小兒評估三角」是一種不需儀器與醫療設備,依賴著簡單的視覺與聽覺的種種線索,即可在第一時間快速地判定小朋友的狀況是否穩定,需不需要進一步的急救。包括以下ABC三大要素:

 

Appearance
外觀
Breathing
呼吸
Circulation
循環
 
 
從ABC衍生的觀察細節
而第一項「外觀」要如何評估呢?有一個口訣是TICLS,可以迅速地由外觀評估小朋友是不是處在危險的狀況:

 

Tone
肌肉的張力
小朋友是不是趴軟無力?活力好不好呢?
Interactiveness
互動
平常可以跟父母快樂玩耍,現在可以正常的互動嗎?
Consolability
安撫
小朋友可以被自己平常熟悉的照顧者安慰下來嗎?
Look or gaze
眼神
小朋友可以眼神聚焦地看著四周人的臉嗎?還是眼神渙散?
Speech or cry
言語或哭聲
小朋友的哭聲很有力嗎?還是非常虛弱?
 
ABC三大要素中第二項的「呼吸」,則要注意小朋友的呼吸狀況是不是很費力,這可以由以下的觀察來得到線索:

 

呼吸音
呼吸有異常現象,喘氣速率改變。
姿勢
跟平常不一樣的異常姿勢。
胸凹
呼吸輔助的肌肉用力,掀開衣服可以發現肋下肌肉凹陷的現象。
鼻翼搧動
觀察鼻子兩邊,發現搧動的現象,因為小朋友正在用力呼吸。
點頭式呼吸
小朋友吸氣深長且頭後仰,呼氣時頭又恢復到原位,如同點頭狀,表示呼吸已非常費力。
 
再來ABC三大要素中第三項的「循環」是指觀察小朋友皮膚的狀況:

 

膚色
觀察是否蒼白或發紺?是否均勻還是有大理石斑?
脈搏
手觸可以摸到正常的脈搏嗎?
微血管充填
按壓皮膚之後,血色回充的時間是否過慢?
 
 
CPR急救法口訣
如果小朋友的狀況比以上還要更嚴重,甚至到了失去呼吸的階段,這時候就要趕緊實施心肺復甦術CPR的急救法了!
 
口訣:叫叫CAB
 
1.叫:確認寶寶或小朋友的反應以及呼吸,是不是沒有反應、沒有呼吸或幾乎沒有呼吸。
 
2.叫:求救,打119,請求援助。(先CPR兩分鐘,再打119
 
3.CCompressions胸部按壓)
按壓位置:是在胸部兩乳頭連線中央,小於1歲的嬰兒則是再下方一點點。
用力壓:5公分(胸部前後徑的1/3),小於1歲的嬰兒則是約4公分。
快快壓:一分鐘100120次。
胸回彈:確保每次按壓後完全回彈。
莫中斷:盡量避免中斷,中斷的時間不超過10秒。
 
4.AAirway呼吸道):壓額提下巴,暢通呼吸道。
 
5.Bbreaths呼吸):吹兩口氣,每口氣一秒鐘,可見胸部起伏。
à按壓與吹氣比率是302,重覆到救護人員到達或小朋友會動為止。
 
 
醫病雙贏!
一位女醫師曾感嘆地對我說,他們當年畢業的同學中,有十幾位走急診科。但現在再看到他們時,紛紛都成了報紙廣告上的醫學美容診所的院長與權威。真正還留在急診的,只剩一兩個,而且也撐得很辛苦。
 
的確,現在的醫病關係緊張,日益增多的糾紛讓許多醫師喪失原本行醫的初衷與熱情。健保制度下暴量的急診,讓醫師疲於奔命,而病人們也得不到好的醫療品質,情急的家屬甚至揮拳或用言語辱罵醫護人員,造成嚴重的急診暴力問題。
 
其實,對醫師來說,原本面臨危險的小朋友在那千鈞一髮的時候,終於可以挽回性命,是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很開心的事情,家屬的一點點體諒與感謝,也是最好的打氣罐。因著這些,讓我們還可以一起面對醫療的難關,思考這樣健保下問題叢生的體制,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骨湯補鈣?小心受鉛害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87

可愛寶寶/蔡沅廷
(本文健康寶寶的照片與內容無關)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寶貝出生之後的健康、養育、飲食、教育、發展…等,是爸媽最關心的!在此一起來呵護寶貝健康、聰明、乖乖長大!

 

 

別再喝大骨「鉛」湯了!
吃什麼補什麼,是自古以 來的傳統觀念。為小孩熬大骨湯,補充骨骼成長所需要的鈣質,聽起來再天然不過了!但是您知道嗎?大骨湯不管熬多久、加醋或者不加醋,鈣質含量都很少,不到 乳製品的數十分之一。更令人訝異的是,煮大骨湯不僅費時費力,又補不了多少的鈣質,反而因此吃下鉛,實在不划算!

其實西方人也曾有過類似的迷思,用研磨過後的骨粉來補充鈣質。但是從1980年代開始,陸續發現骨粉中含有鉛等毒性物質,還有狂牛症和沙門氏菌這些感染的威脅,因此早就不建議用骨粉了。或許有人會問,如果豬沒有受到食物或環境的汙染,大骨是否就沒有鉛的問題了呢?其實不然,不管有沒有汙染,哺乳動物都會把體內的鉛儲存在骨頭裡,1公克的豬骨有115微克的鉛,是雞骨的百倍以上。如果再加上汙染的話,鉛含量就更高了!
 
那改用髕仔骨煮湯呢?髕仔骨是豬的肋骨,根據2006年台灣的一篇研究,豬的各種組織中,鉛含量高低依序為肋骨、肝臟、毛髮、股骨(大骨)、腎臟等,因此髕仔骨的鉛含量其實比大骨還高!
 
如果不小心喝到大骨湯,那該怎麼辦?也不用太慌張,一篇2009年大陸的論文指出,用豬肋骨加醋熬煮30分鐘後,鉛的溶出量為每公克0.002微克,因此不會偶爾喝一兩次就造成鉛中毒。要達到鉛中毒的鉛血液濃度,成人要每100毫升40微克,小孩要每100毫升20微克。
 
但是別忘了,環境中也有鉛害,例如被用來當防鏽漆的紅丹漆、古董級的老舊水管、免洗筷塑膠包裝上的紅色印刷、蠟燭的燭心、鉛焊的罐頭、受汙染的灰塵或泥土等等,都可能潛藏危機。血液中的鉛濃度只要超過每100毫升5微克,就可能降低小孩的智商。若孕婦喝大骨湯,也可能會間接影響胎兒。因此看完這篇文章之後,還是盡量不要喝大骨湯吧!以免變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提醒:別讓寶寶使用八寶散!
談到鉛,不免要提醒大家一下,不要用來路不明的八寶散。八寶散配方中的硃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早禁止於中藥房及中醫診所調製或調配。有人用較便宜的鉛丹來代替硃砂,不管是哪一種,都屬於重金屬。千萬別把吃了以後昏昏沉沉的寶寶,誤認為是乖或好帶了。
 
 
那要怎麼補鈣呢?
母奶或配方奶是鈣質的良好來源,在奶量逐漸減少時,就要開始用副食品銜接鈣質的攝取。蔬菜可以選擇芥藍、莧菜、秋葵、高麗菜、小白菜、綠豆芽、紅莧菜、紅鳳菜、南瓜,其他還有傳統豆腐、黑木耳、小魚乾;1歲以上也可以直接喝牛奶補充。要注意含量高的不一定好吸收,例如牛奶的鈣質吸收率為52.7%,比小魚的33.7%和蔬菜的17.8%要來得高。
 
 
維生素D也很重要
除了鈣質以外,維生素D的補充也很重要,才能確保骨骼正常發育。母奶有超優質的鈣,但在維生素D的含量上稍嫌不足。以台灣的日照條件,加上表皮細胞製造的維生素D,在4個月大之前都還夠用。但在4個月大後,若持續餵純母奶,或配方奶奶量一天不到1000毫升,就必須再額外補充維生素D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副食品著手,米精、蛋黃、小型鯖魚、小型野生鮭魚、魚肝油等,都有豐富的維生素D。希望每個寶寶都能真正補到健康,遠離危害!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

 

年齡
每日鈣質足夠攝取量(單位:毫克mg
6個月大之前
300
712個月大
400
13
500
46
600
79
800
1012
1000
1318
1200
19歲以上
1000
 
 
 
葉勝雄
現職: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
學經歷:長庚大學醫學系、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小兒腸胃科臨床研究醫師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早如廁訓練的結果是……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87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主任 梁昭鉉
拍攝/潘朵拉兒童攝影
拍攝商品提供/mothercare
梳化/洋洋
Model/漂亮媽咪:北皮媽;帥氣寶貝:林禹衡

大部分的孩子在1歲半~2歲生心理狀態趨近成熟後,仍需要爸爸媽媽的鼓勵與耐心的教導,才能順利學習如廁的技巧。爸爸媽媽如果能夠適時觀察孩子的需求與發 展,給予陪伴與協助,孩子除了能從學習自己上廁所中獲得生活自理的技能外,還能從中學習獨立與獲得成就感唷!若太早訓練,對親子雙方都是挫折……。

 

 

如廁訓練,何時開始?
認識生理結構與發展
嬰兒從一開始的生命中,膀胱和大腸都是自動排泄的。由於膀胱的容量太小,所以每隔一小時就有可能尿濕,而且膀胱和大腸原本是空的,一旦受到填充物的刺激,便開始週期性的收縮,嬰兒並不能加以控制。在嬰幼兒時期跟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逐漸能感到膀胱和大腸有充滿物質的感覺。

隨著膀胱收縮能力逐漸的增加,第二年後孩子變得有能力憋尿,尿布大約23小 時才會濕一次,此時自動排泄行為仍是由非自主神經所控制,並且由填充物所引發。此時大部分的小孩已經學習到一些控制的能力,當他們覺得需要時,便會去上廁 所,他們有控制尿的能力,就算膀胱充滿時,也能忍大約一小段的時間,這樣的能力需要一些排尿肌肉控制的能力,和腸子蠕動括約肌控制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通常伴隨生理發展才會逐漸成熟。
 
 
1歲半可開始嘗試
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梁昭鉉主任指出,雖然上廁所的動作看似簡單,但其中牽連大小肌肉的運用,而且如廁訓練其實還包括很多事情,包括孩子必須學會沖水、善用衛生紙,以及清洗他們的雙手等。當孩子的生理發展還未成熟,很容易在過程中感到挫折,甚至受傷。
 
基本上,約1歲半開始,孩子的生理(肛門括約肌的發育已大致成熟)和心理已經發展到可訓練的基本程度,是進行如廁訓練較為合適的時間,以成長發育而論,大約2歲後的孩子就應該可以自己上廁所了,女生又比男生成熟快一點。然而,梁昭鉉主任提醒,每個孩子的心理發展以及生理發展進度不盡相同,還是無法一概而論,建議爸爸媽媽或照顧者應先仔細觀察孩子的成長變化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成熟度,再來判斷孩子是否適合訓練。
 
 
如何知道孩子準備好了沒?
1、認知能力發展
當孩子聽得懂簡單的詞彙,並能配合指令動作,且有能力告訴爸媽或照顧者自己有尿意或是便意,此外,出現明顯的認知需求訊號與溝通的能力,表示孩子能進一步了解與學習如廁的步驟和進行的程序。
 
 
2、動作能力發展
觀察孩子能夠保持乾尿布的時間增加到34小 時,表示孩子控制膀胱的能力日漸成熟,而不是一有尿意就排出;此外,孩子可以做到走、跑、跳的基本動作,並且可以蹲下和站起且動作穩定,當此能力成熟時, 才能夠讓孩子自己坐在小馬桶上並配合上廁所時的下腹用力;再加上孩子有能力自己整理衣服,包括穿脫褲子,或是將裙子往上掀。
 
 
3、細心觀察孩子的表情與動作
隨著神經系統也逐漸成熟,孩子本身也會開始注意到他自己身體的功能,因此,爸爸媽媽要準備開始進行如廁訓練時,也可以發現藉由仔細觀察孩子,找出最適合的時機點!
 
所以應多注意 孩子的表情與動作,因為有的孩子雖然不會說出他要尿尿、便便,但當他想要上廁所時會出現一些專注、用力的神情,或是雙腳交叉、雙手握拳等動作,這表示孩子 本身已經意識到他要尿尿或便便了,此時也是進入如廁訓練的好時機,爸媽或照顧者可主動用和緩的語氣詢問孩子:「寶貝,你是不是想要尿尿(或便便)?爸爸媽 媽帶你去廁所。」利用這種方式讓孩子將自己的身體反應與上廁所產生連結,自然而然進入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9技巧
1.1歲半~2歲開始進行,此時孩子生心理各方面的能力逐漸成熟,能夠主動表達要尿尿或便便,當爸媽觀察到孩子的表情或動作變化,也是進入如廁訓練的好時機。如果剛開始便失敗了,可以先退回原點,或是再等待12個月再重新開始。
 
2.剛開始為孩子準備專用的小馬桶,可以帶著孩子親自去試坐、選購,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配備。並將孩子的專屬小馬桶放在家中固定的地點,讓孩子一開始就學習到上廁所就是要去固定的地方。
 
3.協助孩子保持小馬桶的乾淨衛生,讓孩子不會對於上廁所產生厭惡與排斥,能夠讓孩子更快進入狀況。
 
4.一 開始進行如廁訓練時,應選擇白天的時間開始進行訓練,因為晚上孩子大腦額葉控制的能力較差,較不容易成功;此外,選擇白天的時間,爸媽和孩子也都能在較無 壓力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剛開始在白天做短暫訓練時,晚上可讓孩子繼續包著尿布睡覺;等到白天如廁都能控制得很好,才能進一步要求夜間控制的部份。
 
5.訓練期可以讓孩子仍穿著尿布,不用一開始就急著把孩子的尿布拿掉,以避免孩子太常尿溼褲子而產生挫折,所以爸媽只要教導孩子上廁所時要說以及自己把尿布脫下來即可。
 
6.大部分的孩子從模仿中學習,在家庭中,爸爸媽媽是孩子模範的最佳對象。帶著孩子到馬桶邊向孩子示範穿脫褲子、坐上馬桶等動作。當一個孩子學會了如何獨自使用廁所,他(或她)可能很快會變成其他孩子學習的模範。
 
7.在孩子學習如廁階段,避免給予太多拉鍊或扣環這類較難脫的衣物,因為這樣孩子會很容易在脫褲子的時候,不小心就尿出來或大便出來,爸媽最好提供寬鬆並可直接拉下的衣物。
 
8.訓練寶寶上廁所的季節,並沒有特別限制,一般會建議利用夏天來進行較容易,主要是因為冬天的衣物較厚重,孩子有可能還沒有脫好褲子就尿出來了。
 
9.孩子到45歲時,手部肌肉力量控制更成熟,可讓孩子練習如廁後用衛生紙擦拭,爸媽可再仔細確認孩子擦拭的清潔動作是否正確以及是否擦乾淨。
 
如廁訓練的時間早晚與經濟發展有關
梁昭鉉主任提到,在整體經濟能力較落後的國家或時代當中,家長可能為了要節省時間與尿布錢,才會在寶寶還很小,身心皆未發展到適當的時機,就急著進行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也是自主權訓練
別太早訓練、勿陷入高壓競爭
爸爸媽媽或是照顧者如果太早實施如廁訓練,在孩子仍未準備好之前就實施,反而會遭遇到一些挫折,並且可能因此而中止學習或是造成學習的過程更長久;從另一面來說,若是等到孩子自己完全準備好,變成是他自己在做這件事情會更好!
 
梁昭鉉主任 說,在訓練孩子如廁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不斷尿濕褲子的狀況,有時候可能成功了一兩次,下一次又會尿濕褲子,這是對於不熟悉事物常見的學習問題,孩子在 學習階段最怕得不到鼓勵還因此被責罵,爸爸媽媽或照顧者一定要用讚美來鼓勵正在學習的孩子:「小寶貝會自己尿尿,做得很好唷!
 
下次想尿尿或 大便的時候,也要跟爸爸媽媽說唷!」如此,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難時,也比較不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退縮。此外,如果出現一些諸如便秘、腹瀉或小便困難 的情況,爸爸媽媽也應隨時注意孩子是否有任何飲食相關的問題,例如,日常飲食太少流質或是纖維,然後加以改正,必要時應就醫,尋求醫師的協助。
 
 
最大動力:反覆的練習與讚美
如廁訓練學習 就如同一個自然的過程,不需要給孩子太多不公平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當孩子成功時,應給予高度的讚美,反覆的練習與持續的鼓勵,是孩子學習自己成功上廁所 的不二法門,遠比懲罰或責罵更有效。若是剛開始不成功或是不順利,爸爸媽媽便應該放慢腳步,在教導的過程中保有耐心與平穩的情緒,以免太過著急會讓孩子產 生壓力。
 
 
如廁問題 常見QA
帶孩子外出,如廁問題多
梁昭鉉主任指 出,外面公共廁所的蹲式或坐式馬桶,都是為了大人所設計的規格,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度,其中蹲式馬桶蹲下時需要大量運用下半身力氣,加上孩子 的腿要跨開可能也不夠長。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如果帶著孩子出門遊玩,當孩子表示想要上廁所時,爸媽最好抱著孩子解尿與排便。
 
 
6歲前 夜間尿床仍屬正常
有很多爸爸媽媽提到孩子已經上幼稚園大班了,但仍會出現夜間尿床的情形,擔心是不是孩子的發展有問題?梁昭鉉主任表示,在4歲 時,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幾乎完全能控制膀胱出口的尿道括約肌和腸道出口的肛門括約肌,但是我們要記住:完全的控制,並不代表百分百的達成;此外,夜間尿床和 大腦額葉控制大小便的成熟度有關,當人處於熟睡狀態,額葉的控制力會變差,學齡前意外(尿床)仍會發生,因為孩子還沒有發展出完全的控制能力,若是進入小 學後,孩子還經常性地發生夜間尿床的狀況,才需要尋求專業小兒科醫師的協助。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按摩,對您對baby都好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87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按摩示範/國泰產後護理之家台南會館護理長 莊素禎
企劃編輯/張玉櫻
攝影/韓燕卿
模特兒/余俐瑾媽咪、詹于霆baby
感謝協助拍攝/國泰產後護理之家台南會館

觸覺是寶寶最早發展的感覺,透過充滿愛與溫柔的按摩手法,帶來無比的安全感,是不可言喻的,倘若媽咪能夠每天撥出幾分鐘幫寶寶按摩,那將是最無價又珍貴的愛!

 

 

按摩好處多多!
媽咪或許也有接受按摩的經驗,有時候因按摩而得到身心的放鬆,便不知不覺地入眠了,一覺醒來後,整個人都神清氣爽!按摩帶給大人的好處多多,那麼小寶寶是否也是如此呢?

 
for baby
當寶寶哭鬧不安時,只要媽咪溫柔地輕拍寶寶,不到幾分鐘,神奇的魔法似乎就展現了!按摩對於寶寶而言,有著許多好處,以下將從心理與生理兩方面來簡介。
 
 
心理面
對於02歲的嬰幼兒來說,肌膚接觸是很重要且需要的!經由觸摸與按摩之中,不斷提供正向情緒,讓寶寶感覺能夠與媽咪有良好溝通,也可促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依附感以及歸屬感。
 
國泰產後護理之家台南會館護理長莊素禎指出,若從嬰幼兒時期,就能感受到安全感以及被愛與重視的感覺,爾後情緒將能朝著正向發展,且較不易有憂鬱情緒;甚至在日後的為人處事方面,也較能圓融處理,增強人際關係,影響可謂深遠!
 
此外,長期研究發現,由於按摩能夠使得寶寶的情緒朝正面發展,而使得將來在社會發展上,降低犯罪率與自殺率,可見小時候的按摩對於長大後的影響力有多大!
 
 
生理面
從生理發展來看,按摩的刺激也能增進寶寶的腦部與神經系統發育、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肌肉骨骼的增強,尤其是腹部按摩對於腸胃消化系統的營養吸收與腸胃蠕動更是有益,還可舒緩常見的脹氣不適與便秘症狀。
 
當按摩達到心情放鬆、神經系統受到安撫以及生理循環功能佳之後,還可改善或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甚至根據美國研究指出,透過按摩動作,可增進氣喘兒童的肺功能,減少氣喘發作次數;且對於早產兒、罹患其他嚴重疾病或是體重過輕的小寶寶都很適合。
 
同時,藉由按摩也能增加媽咪對於寶寶的了解。當進行按摩時,媽咪可以藉由不同部位的按摩過程,仔細觀察寶寶的發展情況,像是和寶寶說話是否有反應、寶寶的視線範圍是否偏斜、手腳活動力是否正常…等,可及早發現各項生理問題。
 
 
for mommy
在媽咪幫寶寶進行按摩這個動作裡,看似是媽咪單方面的付出,只為寶寶帶來好處,但其實從與寶寶的互動過程,無形之中,媽咪自己也能夠獲得放鬆,感受愉悅心情,促進身心平穩,自然可降低憂鬱情緒,告別產後憂鬱的症狀。
 
當媽咪的雙手與寶寶的身體接觸,透過視覺、觸覺以及聽覺的刺激,能增加彼此的了解與情感交流,而提升信賴感、增強親子關係。
 
此外,若是正在哺乳的媽咪,與寶寶的肌膚接觸後,感受到無形的愛,將刺激大腦對於泌乳激素的分泌,間接增加泌乳量,就不用擔心奶量問題,還可加強子宮收縮,促進產後復原。
 
 
按摩的好時機
想要幫小寶寶按摩,卻不知道何時適合嗎?白天好?還是晚上佳?或是正在按摩時,寶寶卻突然哭鬧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甚至是有些媽咪擔心無法天天幫寶寶按摩而深感歉意嗎?
 
 
打從娘胎裡就可按摩!
要等到寶寶多大了,才能開始進行按摩呢?莊素禎護理長表示,其實,從寶寶還在媽咪肚子裡,就可以開始對著肚皮進行輕柔的按摩動作。且透過聲音的對話,每天和寶寶說說話,讓寶寶熟悉媽咪的聲音及觸摸方式,隔著羊水的寶寶就可透過肚皮按摩感受到媽咪的溫柔呵護了。
 
 
固定時間來按摩吧!
當寶寶出生後,只要寶寶願意,就可進行直接的肌膚按摩。即便當孩子長大了也無妨,莊素禎護理長指出,按摩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至於一天之中的哪些時段較適合按摩呢?莊素禎護理長建議,若是全職媽咪,可每天固定於某些時間來幫寶寶按摩;若是白天得上班的職業媽咪,建議可於晚上撥空幫寶寶按摩。其實按摩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要媽咪也能一同用心、專心享受!
 
 
天天按摩也沒問題!
如果情況允許,每天幫寶寶進行按摩35次都是沒問題的,主要根據媽咪的時間而定,莊素禎護理長建議至少一天12次,可以早晚各一次。若是職業媽咪白天上班前沒有多餘時間,晚上下班後也可以!
 
有些媽咪心想「我如果沒幫寶寶按摩,就不是好媽媽了嗎?」莊素禎護理長提醒,千萬不要這麼想!現在多為雙薪家庭,若是媽咪下班後,還有餘力,睡前撥出幾分鐘就可以了,或是爸比也能幫寶寶按摩。媽咪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才能享受彼此之間的按摩樂趣。
 
 
特殊狀況不宜按摩!
按摩的時機除了得考慮媽咪空閒時間之外,尊重寶寶本人的意願也很重要。別認為寶寶那麼小,在按摩前,媽咪還是應該先徵求寶寶的同意,若發覺寶寶不願意接受按摩,就不要強迫。而通常是精神充足、不餓不累的時候,寶寶較願意配合。
   
若剛喝完ㄋㄟㄋㄟ或吃飽後的一小時內想要幫寶寶按摩,尤其是腹部按摩,就會讓寶寶感覺不適;或是正在哭鬧或想睡的當下,都是不適宜按摩的時機。
 
還有,若正在按摩時,寶寶突然情緒不佳,應先進行安撫;倘若持續哭鬧不安,可中斷按摩,等待狀況穩定後或明天再繼續。媽咪無須按表操課規定每天一定得按摩多久才行,按摩時間可長可短,應尊重寶寶的意願。
 
若於按摩時,發現寶寶肌膚泛紅或是腫脹,就應該立即停止,這可能是過敏現象。此外,也要避開寶寶傷口處,而臍帶尚未脫落前,儘量不要按摩腹部,以免不小心拉扯臍帶。
 
 
按摩前的準備
想要幫寶寶按摩了嗎?不過,在進行按摩之前,媽咪應該先做好哪些準備呢?請別擔心,都是很簡單的小要點,請跟著專業的莊素禎護理長一起來了解吧!
 
 
地點
只要是乾淨舒適的地方都是進行按摩的好地點,無論床上、地板上都可以,主要以媽咪操作方便,可以舒服自然的姿勢操作即可。若媽咪想要以坐姿進行按摩,莊素禎護理長建議媽咪的背部與臀部保持一直線,否則易造成背痛;若想跪著,膝蓋則應適度彎曲。
 
 
溫度
接受按摩時,寶寶得褪下衣物,呈現赤裸狀態,因此,莊素禎護理長特別提醒注意室內溫度,應該保持約2628℃。若是天氣冷,記得關上窗戶,以免冷風吹進來,寶寶就會直接受涼;若有需要,電暖器也可以派上用場,但必須注意距離及時間,以免造成燙傷。
 
在夏季裡,保持室內通風,但記得窗戶不要開太大,以免著涼。若媽咪想要開冷氣空調也無妨,但室溫仍應維持在2628℃。若媽咪還是不放心,莊素禎護理長建議準備一條大浴巾墊於寶寶身後,可覆蓋手臂作為保暖禦寒用之外,還可增加舒適感並隔污。
 
 
燈光
若是在白天想要與寶寶來場按摩之約,不要再特地開啟其他燈源,採取自然光是最合宜的。適度的日照還可促協助肌膚生成維生素D,以促進肌肉骨骼發展與健全。若於夜晚按摩,可採用檯燈或立燈等間接燈光來輔助,不過,切忌燈光避免過於刺眼。
 
 
按摩油
幫寶寶按摩不 可少的就是按摩油,莊素禎護理長建議選擇純植物性且無香味的按摩油最佳。若媽咪想要選用精油也可以,因其分子較小,肌膚較易吸收;或是冷壓式油類,如:亞 麻仁油、橄欖油、甜杏仁油…等,這些油類在粹取過程不會經過高溫破壞,仍保有植物的營養價值,也蠻適合寶寶使用。此外,有些專家會建議針對頭臉部的按摩, 應使用嬰兒活膚霜較合適,對此莊素禎護理長表示,若預算限制,只要選擇純植物性的按摩油即可。
 
按摩前 別忘清潔雙手!
就像是從外面回家時一樣,幫寶寶按摩之前,媽咪應該先將雙手洗淨,確保乾淨衛生。並注意指甲長度,還有手上、身上的飾品也應暫時移除,以免刮傷寶寶嬌嫩的肌膚。
 
 
Step by Step開始按摩囉!
當媽咪準備幫寶寶按摩前,可以先播首輕柔音樂,讓寶寶知道「我的按摩時間到了」,懷抱著期待的心情,也能更加放鬆與愉悅。先以植物性按摩油均勻塗抹於媽咪手上,再開始按摩。按摩時,可邊與寶寶說說話。
 
一般而言,每個步驟的最佳按摩次數建議為35次,若有特別想要加強的部位,則可增加至610次。有些新手媽咪擔心自己太用力了而讓寶寶受傷,莊素禎護理長表示,以下壓皮膚力道約0.30.5公分為原則即可。
 
接下來,從頭臉部、前胸部、上臂、腹部、腿部、背部、臀部、再回到腿部等區域分別進行按摩,請媽咪跟著一起做喔!
 
 
頭臉部按摩
作用:增強視覺、觸覺發展。
步驟:
步驟1、以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從髮際中心按摩至太陽穴。
步驟2、利用大拇指輕輕按摩鼻樑兩側。
步驟3、從下巴中心按摩至耳下。
步驟4、從頭頂按摩到耳朵,再包住耳朵、按摩耳朵。
 
 
前胸部按摩
作用:給予安全感與撫摸的觸感。
步驟:
步驟1、從肋骨兩側下緣往上,以畫圓圈方式按摩。
步驟2、從肋骨兩側下緣往上按摩至肩膀及上臂。
 
 
上臂按摩
作用:促進觸覺發展及上臂的血液循環。
步驟:
步驟1、從手臂上方往下按摩至手腕處。
步驟2、手掌及每一隻小手指都仔細按摩。
步驟3、另一隻手臂也如同步驟12,可採擰毛巾的手勢來按摩。
 
 
腹部按摩
作用:減緩脹氣、促進排氣與消化吸收。
步驟:
方法1、鏟水車
步驟、由肋骨下緣按摩至腹股溝,左右兩邊交叉進行。
 
方法2、我愛你
步驟、以顛倒的ILU字型在腹部上進行按摩。
 
 
腿部按摩
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骼肌肉發育。
步驟:
步驟1、一手抓住腳踝,另一手從腿踝往大腿方向按摩。
步驟2、腳掌部分也是由下往上輕輕按摩。
步驟3、每個小腳趾都可以輕柔按摩。
步驟4、另一腳也是同法進行,或是以擰毛巾手法也可。
 
 
背部按摩
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品質。
步驟:
步驟1、將寶寶翻成趴著的姿勢。
步驟2、從背後的肋骨下緣往上至身體兩側劃圈圈按摩。
步驟3、再順滑至肩膀及手臂。
 
背部也能以採用「我愛你」手法!以顛倒的I、L、U字型在背部上進行按摩。
 
 
臀部按摩
作用:強壯肌肉發育。
步驟:
步驟1、雙手放至臀部兩側包裹並輕撫。
步驟2、以手指提、壓、推的方式進行按摩。
 
 
腿部按摩2
作用:肌肉骨骼健全發展。
步驟:
步驟1、從臀部下緣往下按摩至腳踝處。
步驟2、再從腳踝往上按摩至大腿。
步驟3、另一腳按摩方式同上,或採擰手法也可。
 

珍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