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95
年齡篇‧間隔多久生二寶為佳?
看著大寶一天一點一滴的成長,爸比媽咪是否也計劃著二寶的到來呢?接下來,將先從婦產科、安全及教養觀點,提供兩胎之間的生育間隔時間的相關建議。而密集懷孕的媽咪擔心一年之間懷了兩次孕,對於母親及胎兒是否會有不良影響?對此也將諮詢婦產科醫師進行專業解析。
從婦產科觀點‧2~5年為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經過完整生產過程之後,一般建議媽咪休息2~5年再生第二胎會是較好的間隔時間,這是考量到母體恢復以及生活品質。
馨蕙馨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曾翌捷說明,媽咪剛從前一次生產結束,需要時間休養與恢復,並期望媽咪提供寶寶完整的母乳哺育6個月~2年,因此當大寶2歲已逐漸離乳,再生二寶會是較佳的時間間隔。
然而,生育的間隔時間也不宜太久,主要是因為目前女性的生育年齡較晚,倘若第二胎間隔太久,可能就得承擔高齡產婦的風險了。
建議至少滿1年再懷孕
第一胎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對於下一胎的懷孕間隔時間是否有所不同的建議呢?曾翌捷醫師指出,若根據WHO建議至少間隔兩年再生第二胎的情況之下,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應該已獲得足夠的休養時間了。
一般而言,婦產科醫師建議剖腹產媽咪的生產間隔至少滿一年,等待剖腹產傷口完全癒合之後,再懷下一胎,可避免早產、前置胎盤以及植入性胎盤的風險。
第一胎剖腹 第二胎自然產 至少等1.5年
倘若第一胎為剖腹產、第二胎想要自然產的媽咪,在生育間隔時間上是否有限制呢?
一般建議這類情形的媽咪至少滿1.5年的時間間隔再懷孕,這是因為自然產媽咪在產前必須經歷子宮自然收縮,子宮必須有一定的強度才足以承受,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休養與復原。
不過,曾翌捷醫師表示,選擇剖腹或是自然的生產方式還是要根據當時的懷孕狀況才能決定。在臨床上,也曾到第一胎剖腹產、第二胎就想要嘗試自然產的媽咪,這時候醫師就會詢問第一胎剖腹產的原因,若是胎位不正,第二胎就有機會可以嘗試自然產。
但若第一胎是因產程遲滯才進行剖腹產,醫師可能就會提醒媽咪,第二胎還是可能遇到同樣狀況,必須以剖腹生產。
小心!密集懷孕有風險
年初懷孕,經歷懷胎十月,產後沒多久,年底又懷孕,同一年懷了兩次孕的媽咪,對於母體而言是否安全?原則上,這樣的狀況並非不行,但曾翌捷醫師提醒媽咪,由於懷孕間隔時間較短,懷二寶期間得更加小心謹慎才行!
目前已有數據統計指出,倘若生育間隔時間較短,早產、破水以及其它懷孕相關併發症也較容易出現。
若第一胎有早產情況,第二胎的懷孕間隔又很近,就屬於發生早產的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早產的徵兆,如:規則陣痛、陰道出血…等。
假如孕期早期狀況較不穩定,曾翌捷醫師建議縮短產檢的間隔時間,也就是2~3星期便進行產檢,直到情況穩定,再恢復到一般產檢步調。
從安全觀點‧每個年齡都有其考量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若是想要完全兼顧兩個大寶和二寶的安全需求,無論間隔幾歲都可能無法完美搭配。只能說若是連續或隔年懷孕,對於媽咪身體復原狀態都不太好。
對於孩子而言,若二寶剛出生,大寶才1歲多,正在搖搖晃晃地學習走路,需要大人多點心思關照,此時大寶和二寶的照顧需求都蠻高,爸媽不見得可以滿足兩個孩子的需求。
若是大寶2歲了,走起路來較穩,爸媽可以將客廳布置成一個適合活動的遊戲空間,當二寶在睡覺時,可以將嬰兒床推到客廳來,大人一邊陪伴大寶的同時,二寶還是在視線範圍之內。
爸媽可別以為讓新生兒一個人在臥室裡睡著很安全,6個月以下的寶寶是嬰兒猝死症的高危險群,倘若出現溢奶、毛毯遮蓋口鼻…等窒息狀況,才能夠立即處理。
不過,只有室內的活動空間,對於活潑好動的2歲大寶來說,實在不太足夠,但二寶又還太小擔心遭受感染,不適合外出。對此,林月琴執行長建議,若家有其他幫手,可於傍晚時分帶著大寶外出,到公園跑跑跳跳、玩溜滑梯,滿足大寶的活動需求。
年齡差距大 也會吵架
有些爸比媽咪心想,若是兩個孩子年齡相差較大,大寶就可以照顧二寶,身為爸媽生活照顧上就較為輕鬆。若兩個孩子相差6~7歲,有興趣的遊戲與活動不同,雖然大寶的確可以幫忙照顧二寶,但真的就只是照顧,無法像是兩個年齡較近的孩子可以玩在一起。
林月琴執行長也指出,若是兩個孩子的年齡相差越多,成長階段不同,就無法互相學習,爸媽到時候會更加辛苦。
林月琴執行長的孩子兩個相差10歲,平常大多自己玩耍,且爸媽不要以為兩個孩子年齡相差大,就不會吵架,吵架是無關年齡,不管相差幾歲,孩子還是會吵架。因此,從安全觀點,每個年齡都有考量,較難針對生育間隔時間提供較佳的建議。
從教養觀點‧相差幾歲都有其問題
第二胎與大寶相隔幾年為佳?從教養觀點來看,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林欣儀表示,無論大寶與二寶相隔幾年都有其需要討論的議題,像是只有相差1歲的手足,由於年齡相仿,孩子在學習與發展表現較接近,爸媽需要處理的議題較為相近,相對而言,爸媽的日常生活負擔較輕。
反 之,與大寶相隔較多年齡的好處是,隨著大寶年齡越來越大,原本較多比重放在爸媽身上,到了學齡前或進入小學,交了朋友之後,慢慢將重心轉移至學校生活上, 這時候與二寶爭寵或期待獲取爸媽注意力的狀況可能就會較少,但另外一部分是大寶可能開始有學習課業及人際關係狀況,爸媽必須處理與二寶完全不同的課題。
無論兩個孩子相差幾歲都有不同問題,林欣儀臨床心理師認為需要考量的是依據爸媽與孩子實際出現的狀況做為調整,20、30歲的爸媽身強體健,可以與孩子追趕跑跳。
等到30、40歲再生二寶就會感覺很辛苦,這時候,大寶與二寶的年齡有一段差距,必須處理的事情不同,爸媽可能會感到心力交瘁。
哺乳篇‧懷著二寶,還可以哺餵大寶?
近幾年,隨著母乳哺餵的觀念與好處逐漸受到推廣,再加上若生育時間間隔較短,就有很可能面臨媽咪肚子懷了二寶,但1歲多的大寶還在喝母乳的情況。
台灣母乳協會秘書長高宜伶表示,即使媽咪處於孕期,母乳仍可以提供養份與抗體給大寶,且持續哺餵母乳具有提供抗體與穩定情緒…等諸多好處,也有資料表示持續哺乳的媽咪下一胎奶水來得比較快,乳腺運作也比較順暢。
然而,許多哺乳期間懷孕的媽咪,在得知懷孕的同時,就會出現許多疑問──「懷著二寶,還可以哺餵大寶嗎?」「我可以兼顧二寶健康與滿足大寶需求嗎?」「我需要立即斷奶嗎?」…等,在斷奶或持續哺乳之間猶豫掙扎。
感覺不適就不宜孕期哺乳
曾翌捷醫師與高宜伶秘書長均認為,懷有二寶的孕媽咪,若無任何健康考量與不適宜原因,當然可以繼續提供大寶母乳哺餵!
不過,曾翌捷醫師指出,哺餵母乳會促進子宮收縮,對於剛生產完的媽咪而言,可幫助產後恢復;但對於懷孕的媽咪來說,若是子宮收縮頻繁,可能造成孕媽咪的不適,此時就應該要評估是否適合繼續哺餵。
在醫學上不建議孕期哺乳的情況通常是出現不正常出血或宮縮、有早產史的孕媽咪、以及孕期體重一直沒有增加的孕媽咪。也就是說,在理論上,孕期哺乳對大多數身體健康、營養足夠的媽咪來說是可行的。
如果大寶超過1歲,食物來源增多,那麼擔心的狀況又少一些,同時也沒有確切研究顯示初乳的數量或成分會因為媽咪孕期哺乳而減少,媽咪不用過於擔心!
感覺疼痛是一大挑戰
孕期哺乳首先必須面對的是乳頭因為荷爾蒙改變而敏感異常,大寶吸吮時,有些媽咪甚至會感覺非常疼痛。有些媽咪會在邁向孕期中程而不再乳頭疼痛,有些媽咪因乳頭疼痛而決定積極地離乳,也有媽咪表示乳頭疼痛持續到二寶生下來,才不藥而癒。
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耐受度不同,或許這也是媽咪是否願意持續哺乳的原因之一。但是,許多媽咪發現讓自己懷孕初期較輕鬆的方式是儘量不要貿然改變大寶的生活,包括哺乳這件事,與大寶商量縮短喝奶時間,或是以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比拒絕大寶喝奶省事得多。
大寶可能會自然離乳
在懷孕過程之中,荷爾蒙產生變化,也會影響母乳成份,像是鈉的含量變高。曾翌捷醫師指出,有些專家認為母乳口味將因荷爾蒙變化而有些改變,使得大寶自然逐漸離乳,但也有大寶持續喝ㄋㄟㄋㄟ直到媽咪生產之後。
到了懷孕中期,大寶應該已經開始接觸副食品,對於副食品的喜歡,也可能減少對於母乳的攝取,曾翌捷醫師表示,此時母乳只是情感上的依偎,營養攝取功能已由大部分的副食品所取代。
高宜伶秘書長指出,不論媽咪是積極進行離乳、持續孕期哺乳、在持續孕期哺乳之際誘導大寶循序離乳,或是持續哺乳直到產後同時哺乳兩個孩子,我們都應該學習尊重每位媽咪在資訊充足、深思熟慮下所做的選擇與判斷。
多補充葉酸!
爸比媽咪都知道葉酸對於預防胎兒神經管缺損的重要性,尤其是孕期哺乳的媽咪。在製造母乳過程之中,一部分的葉酸成分移轉至母乳之中,媽咪體內的葉酸相對較為缺乏,因此,曾翌捷醫師特別提醒,孕期哺乳媽咪補充的葉酸應該多於一般情況的孕媽咪。
給孕期哺乳媽咪的建議
無論是孕媽咪或是哺乳中的媽咪,均衡飲食,並多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與水分,是最重要、也是基本的。面對孕期哺乳的孕媽咪可能遇到的不適,高宜伶秘書長提供以下建議,孕媽咪可以試試看!
哺乳的當下!
1.哺乳時,分散注意力,或許對於舒緩乳頭敏感有幫助,如:邊餵奶邊看書、利用拉梅茲呼吸法、邊餵奶邊跟孩子說故事…等。
2.哺乳時,若感覺不舒服,請大寶暫停吸吮,媽咪則深呼吸放鬆。
3.不要在大寶很餓時哺乳,飢餓的大寶通常很難輕柔吸吮。
4.使用吸乳器或徒手擠乳以刺激乳腺,這樣大寶就不用吸得太用力。也可以試著請大寶縮短吸吮時間或教導大寶吸得更輕的方式。
5.當媽咪的肚子越來越大,將更難找到舒適的姿勢哺餵大寶,側躺可能是最舒適的,無論如何,先放鬆心情、照顧好妳自己,讓大寶自己找到方法吸奶。
6.無論哺乳與否,懷孕期間疲累是正常的,持續哺乳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在媽咪需要休息時,較容易說服大寶與妳一起躺下讓妳餵奶。
7.孕期哺乳的媽咪,如果大寶在1歲以下,務必在哺乳同時,提供大寶適切的營養來源,也可以透過尿量與體重觀察,瞭解大寶是否得到足夠營養。
想要離乳了!
●不要低估大寶的潛力,如果因為身體狀況需要在短期間內離乳,就讓自己接受吧!或許等二寶出生,大寶又有機會喝奶也不一定,堅定但溫和的態度能夠協助大寶理解妳的行為,試著用孩子可以了解的語言與他解釋商量,
如:據實以告乳房疼痛或身體不適的實況。以反覆不定或侵略性的作法,如:在乳房塗辣椒水、黃蓮、萬金油…等,通常是沒有幫助的。
● 如果媽咪有意進行漸進離乳,嘗試替代性地、一餐一餐離乳,像是以搖哄、說故事取代睡前喝奶的儀式;如果大寶每天早晨習慣起床,就轉身吃一頓母乳大餐,那麼 記得要比孩子早起,協助大寶轉換情境;如果大寶喜歡在媽咪電話時來喝奶,那麼少講電話,多到公園與大寶遊戲,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教養篇‧如何預防孩子的老大情結?
懷有二寶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情,但爸比媽咪期待新生兒的到來同時,可別忘了家裡大寶的感受!爸媽得顧及大寶的心情,否則,老大情結就會發生在你家!
原本全世界似乎是以大寶為中心而轉,但是當二寶出生之後,這一切就變了!大寶發現有「入侵者」瓜分爸媽的注意與疼愛,突然覺得生命中有許多事情不再以他為主。
而且,許多爸媽便立即將大寶「升級」!原本可能可以容忍大寶的調皮搗蛋,一夕之間變得無法容忍,告訴孩子「你應該表現出哥哥姐姐的樣子」然而,對於孩子而言,哥哥姐姐的樣子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
且孩子心想為什麼家裡出現了二寶之後,我就得放棄原本的生活,可能因此而心生忌妒,對於二寶不友善,這就是所謂的老大情結。
從孕期一同參與過程
預防孩子的老大情結,爸比媽咪可以與孩子一起共同學習度過這個歷程。當媽咪確定懷孕之後,就可以開始告訴大寶──媽咪肚子裡有小寶寶,你以前也住在媽咪的肚子裡,現在是你的弟弟或妹妹在裡面。
若是方便,產前檢查之際也可以帶著大寶一同前往,讓孩子參與整個懷孕過程。從懷孕到出生的9個多月時間裡,與大寶一起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讓大寶知道家裡即將有個新成員。
若大寶已經2、3歲,不妨透過繪本故事來讓他瞭解自己將升為哥哥姊姊,不要等到二寶出生,才讓大寶突然意識到這一切的改變。
訓練生活自理能力
當二寶剛出生時,大寶看到小寶寶受到大家的寵愛,突然也變得原本會做的事情,都不會做了,原來會走路的大寶,卻整天在地上爬行,更別說是這時候要求大寶自己吃飯、穿衣,林月琴執行長建議,在孕期期間,爸媽應該及早訓練大寶該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像是1.5歲能夠自行如廁、拿湯匙吃飯、自己脫衣服…等。
而且當大寶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搭車就會乖乖坐在安全座椅上、吃飯就是安穩坐在餐椅上…等,之後二寶也會有樣學樣,跟著乖乖坐好。隨著年紀增長,大寶可以協助二寶穿脫衣服,對大寶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機會,讓大寶慢慢接納姐姐哥哥的角色,逐步養成擔負角色的責任。
成為爸比媽咪的小幫手
許 多爸媽擔心大寶會跟二寶吃醋,曾翌捷醫生建議將大寶訓練成照顧者的角色,也就是請大寶和爸媽一起照顧二寶,這是曾翌捷醫師自己的親身經驗,當老婆懷孕時, 就常常告訴大女兒──「媽咪現在懷孕很辛苦,我們要幫忙媽咪!」於是,有些小東西需要幫忙拿取時,就會請大女兒來跑腿,對於大寶的協助,爸媽應時常給予鼓 勵,讓大寶知道自己有多麼重要。
或是當媽咪唸故事給大女兒聽時,也會請大女兒唸給肚子裡的寶寶聽;當爸媽與寶寶說話時,也會邀請大女兒一起與寶寶說說話,增加彼此的互動。現在二寶出生了,大女兒就像是管家婆一樣,看到妹妹醒了或是哭鬧,就會跑來提醒爸媽去照顧妹妹。
擁有每日專屬親子時光
家有新生兒,光是餵ㄋㄟㄋㄟ、換尿布就得花費不少時間與力氣在二寶身上,這時候爸比媽咪可別忘了,不管再忙,每天還是要撥出時間與大寶單獨共處!
林欣儀臨床心理師表示,有些媽咪會將二寶一直抱在身上,每次大寶想要接近媽咪、向媽咪撒撒嬌,永遠都有二寶相隔,大寶當然會覺得不公平。
這 段親子時間千萬不要拿來教訓大寶如何當一位好哥哥姐姐,也不要讓二寶的事情打斷媽咪與大寶單獨相處的時光。可以跟從前一起進行孩子喜歡的活動或遊戲,或是 牽著大寶到公園走走,讓大寶瞭解雖然二寶出生了,但爸比媽咪還是覺得他很重要、爸媽對於他的愛並無變化,他的世界並未因此而改變,還是會特別顧及他的感 受。
與孩子討論其感受
除了撥出時間進行親子互動之外,林欣儀臨床心理師還建議爸比媽咪與大寶討論「感受」──「家有弟妹,你覺得有什麼不同了?」倘若孩子僅相差1歲,可能還無法以言語溝通;差2歲,雖然會說話,但也還說不太清楚,若是相差2.5~3歲以上,大寶就可以言語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爸比媽咪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當媽咪哺餵二寶時,大寶是否出現了吃醋的表情或是故意調皮搗蛋。
若 大寶出現類似行為,不一定非得在當下立即處理,可以事後再單獨與大寶討論其感受,但並非以指責的口吻或態度──「媽咪剛剛在餵奶,你為什麼調皮搗蛋?」而 應該是「剛剛你看到媽咪餵ㄋㄟㄋㄟ,你是不是有一點覺得不公平?你也希望在媽咪身上的人是你?」以溫情喊話的方式紓解孩子情緒,讓孩子知道爸媽很在意孩子 的感受。
不同個性的不同反應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與個性不同,因此,對於自己有了弟弟或妹妹的表現與反應方式也不太一樣,爸比媽咪可以仔細觀察大寶的表現。
type1、退化行為
有些孩子可能會有出現退化行為,看到弟弟妹妹在地上爬或是哭鬧,媽咪就會前往關心察看,於是大寶也跟著模仿二寶行為。
林月琴執行長認為這一段時間的耍賴,媽咪可能必須先接受與容忍,這樣對於老大心理狀態的調整可能會較快;否則,若是爸媽一直拒絕大寶的需求,大寶總是感到挫折,就很難再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林欣儀臨床心理師建議此時不需要急著矯正,可以將這件事情提出來討論──「你是不是覺得寶寶哭,媽咪就會過來,這個方法覺得很有效?你也想要試試看?」
爸媽不要急於將哥哥姐姐的既定印象套在大寶身上,孩子可能還沒有認同身為哥哥姐姐應該有的樣子,也不認為當哥哥姐姐有何好處時,爸媽就硬將標籤貼在孩子身上,小小年紀的大寶可是會覺得壓力很大!
type2、成熟表現
先 天氣質拘謹的大寶,感覺較為敏感,很有可能會觀察到爸比媽咪希望他表現的樣子,於是主動照顧二寶、凡事都禮讓二寶。而且,當大寶表現出很乖巧、成熟的樣子 時,就容易得到誇獎,如果這時候爸媽認為大寶十分懂事,是個稱職的好姐姐或哥哥,並無察覺其中的任何異樣,大寶心裡的感覺就較不容易被察看。
林欣儀臨床心理師指出,個性較壓抑的孩子容易對現實環境妥協,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表現出配合的行為,也會以為壓抑自己的感覺這一件事情是對的,這樣才容易得到爸媽肯定,但是事實上,孩子並沒有感覺很舒服。
type3、攻擊行為
天 生較活潑、主動,爭取自己想要的孩子,可能較容易造成爸媽的困擾,看到二寶「搶走」爸媽的愛,因而趁著爸媽不注意就偷捏一下二寶…等攻擊行為。林欣儀臨床 心理師表示,面對這類孩子,若爸媽以強勢態度硬貼標籤──「你已經是哥哥了!你不可以這樣子」孩子的負面情緒累積到某一程度之後就會引爆。
大寶出現攻擊行為,爸媽需要立即制止,林欣儀臨床心理師也建議爸媽應該要示範如何與弟弟妹妹一起玩,像是4、5歲的孩子剛好處於想要照顧寶寶的階段,對於擁抱寶寶有興趣,但可能還不會控制力道,此時爸媽可以告訴老大,「寶寶喜歡摸、不喜歡拍」「寶寶喜歡聲音輕輕的、不喜歡吼叫」以非常具體的動作示範讓大寶瞭解。
當 大寶可以自動自發做出某些與二寶有關的照顧或分享行為時,爸媽一定要給予對等的正向增強獎勵,像是肢體擁抱、言語誇獎…等社會性酬賞。林欣儀臨床心理師指 出,當孩子爭寵時,並非想要蓋章、集點…等物質性酬賞,而是需要爸媽的情感關注,被注意到拿到糖果更可以讓孩子感到滿足。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大寶必須認同爸比媽咪的觀念──「當個好哥哥姐姐」,也就是大寶必須認為其實我也可以做得到的時候,才是真的認同自己可以做一個好哥哥或好姐姐!林欣儀臨床心理師表示,「我能夠做到」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無論是做哥哥姐姐或是其他任何事情上。
孩子如何接受爸媽的價值觀呢?當孩子出生時,他的價值觀是不完整的,爸比媽咪會將他們認知的世界帶給孩子,但是世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夠交待清楚,其中牽涉了爸媽如何告訴孩子以及告訴孩子時的態度。
「家裡即將有個弟弟妹妹,爸媽希望你能夠當個好哥哥姐姐」林欣儀臨床心理師指出,千篇一律的話每個爸媽都是這樣說,但是處理方式就很重要!例如:今天告訴大寶,你要當一個好哥哥!大寶可能也想做個好哥哥!
然而,當大寶嘗試將二寶抱起來,卻不小心讓二寶感覺不舒服而哭鬧了,倘若此時爸媽立刻指責大寶,大寶就會覺得當哥哥這一件事情並不好;反之,若爸媽是有耐心地陪伴大寶與二寶互動,大寶就會覺得自己被包容,而不是被排拒。
每一次互動過程之中,讓大寶感覺到自己仍然是被接受的這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若是大寶被排拒的經驗多了,可能很快就會覺得自己被爸媽遺棄,這類負向感受有可能反向回饋到爸媽身上,大寶覺得二寶是壞人,搶走了爸媽對我的疼愛;大寶可能對爸媽生氣,因為你們有了二寶,就討厭我,在這個家庭之中,就像是3個人的家庭,我是被遺棄的小孩。
照護篇‧孕媽咪需要特別注意之處?
家有大寶,媽咪身上還懷著二寶,在日常生活上,孕媽咪有何需要特別注意之處?其實與一般孕媽咪應該注意的事項大同小異,只是多了照顧大寶的責任,需要有家庭成員分擔與協助。
不宜搬重物
孕媽咪都知道孕期不宜搬提重物,但許多媽咪不曉得多重才算是重物,曾翌捷醫師指出超過10公斤就算是重物了,因此,若大寶已經超過10公斤,平時就不要勉強抱著大寶散步、逛街,否則除了容易因重心不穩而跌倒之外,搬或提重物可能讓腹壓升高,產後易有子宮脫垂、漏尿情形。
抱著大寶也可能因孩子腳亂踢,踢到媽咪肚子,若是碰撞較大,有可能胎盤剝離而出血,嚴重時,媽咪和胎兒都會有生命危險。
適時小休息
孕育新生命雖然喜悅,但也是頗具壓力,懷有二寶的孕媽咪不僅承受懷孕壓力,若是一整天照顧大寶,情緒也容易緊繃,這些壓力有可能讓孕媽咪喘不過氣來。孕媽咪需要家庭的其他成員協助、分擔責任,畢竟懷孕過程之中,孕媽咪容易疲憊、也易感到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