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同享共讀之樂
育兒生活 1月號 NO.284
親子共讀,不是為了讓孩子將來會念書
《再次灑下幸福的 種子》的作者松居直談到,有不少父母認為,從小念繪本給孩子聽,可以幫助孩子早一點讀書、識字、加強進小學以後的國語科能力,提升作文和閱讀能力,同時, 還可以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知識,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使父母無法輕鬆,不僅忽略了繪本的重要精神,也從孩子的身上奪走了繪本所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喜 悅,讓繪本反而變成虐待孩子的刑具!
繪本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
此外,有些爸爸媽媽會唸完一本繪本之後,非得問孩子一堆問題才肯罷休,對孩子來說,聽爸媽講故事是非常快樂的事情,但是,一想到爸媽講完一定會提出問題,例如,孩子知道爸媽一定會問:「你覺得哪裡最有趣呀?」因此不斷刻意提醒自己一定要記住哪一段,反而在無形中形成壓力。
閱讀不是教學,繪本不是教材
貓頭鷹圖書館 館長蔡明灑也強調,爸爸媽媽不應認為共讀繪本只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知識,而要學著以更輕鬆的態度,讓閱讀成為一件生活中快樂的事情,閱讀是為了滿足孩子心 靈成長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爸爸媽媽與孩子能夠一起享受共讀時的心靈交流,同時進到故事的世界,一起開心、一起難過,這才是親子共讀最大的 意義!
觸動孩子內心渴望的繪本
蔡明灑館長進 一步與我們分享,有一次貓頭鷹圖書館的志工到館外為孩子們講故事,她發現現場有位爸爸帶著小女兒來,在聽到《好想見到你》這個繪本故事時,那個小女兒在眾 多的孩子裡特別認真、專注,聽完之後還不斷要求志工阿姨再講第二次、第三次,她便好奇地詢問在一旁的爸爸:「看您的女兒那麼專注聽故事,平常在家您一定常 常講故事給她聽吧?」
沒想到爸爸竟然給了她一個出乎意料的回答,他告訴蔡明灑館長,其實,他平日因為工作非常忙碌,很少有時間能好好陪女兒,平常也從來不曾看到孩子如此的專注認真,讓他深感意外、開心。
經過這件事, 蔡明灑館長更加深信好的文學作品直達孩子內心產生共鳴的動人力量是大人不可小覻的。《好想見到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祖孫兩人很想要見到對方的心情,以及 因為想見到對方而各自開啟,最終相遇的旅程,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故事呼應了小女孩內心深處的渴望,她才會深深被這個故事所吸引。
《好想見到你》
有一天,悠悠突然好想見奶奶,巧的是奶奶也想見悠悠。於是,分別從各自住家的山頭出發。但是一再的陰錯陽差,兩個人老是見不到。究竟悠悠跟奶奶能不能見到面呢?饒富趣味的對比畫面,充分傳達了祖孫迫切會面的渴望。
為愛朗讀
父母和孩子說話的珍貴時光
訪問的當天, 蔡明灑館長與小編分享一首非常有趣的3分鐘歌曲影片,名為《媽媽之歌The Mom Song》,這首歌以幽默的歌詞來形容媽媽對孩子的擔心,從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到晚上哄他睡覺,從孩子還是抱在懷中的嬰兒到已經成年,媽媽的嘴巴似乎都 沒停過,然而,這樣的「嘮叨」並不是真正在和孩子說話唷!
蔡明灑館長 說,爸爸媽媽唯有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朗讀繪本故事給孩子聽,孩子才能充分體會與感受這份情感,創造爸爸媽媽和孩子說話的珍貴時光!如果爸爸媽媽願意每天安排 一段時間,選擇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朗讀給孩子聽,孩子一定會既高興又滿足,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因為有更多機會獲得豐富的語彙,進而模仿學習,較能將心中所想所思更確切地表達出來。
在給孩子繪本之前
《再次灑下幸福的種子》的作者認為,如果缺乏心靈的交流,繪本也只不過是個物件而已,尤其在嬰兒的成長發育上,重要的不是給他繪本,而是讓他聽到豐富的語彙,並充分的活動身軀。
因此,在給孩子看繪本之前,先對孩子好好說話與唱歌吧!如果有人經常緊緊擁抱他,用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孩子充分體驗到這種情感,就會一點一點充實起來。
語言力,大躍進!
三之三文化總編輯林培齡談到,她有一次到幼兒園進行親子共讀講座,一位媽媽於課後前來分享,那位媽媽說她的兒子語言發展明顯遲緩,她聽專家的話一直讀繪本故事給他聽,但兒子老是聽沒幾分鐘就跑掉,讓她很挫折。但是,她仍告訴自己要堅持,還是一直持續朗讀繪本故事給兒子聽。
後來,某次中班家長親職會時,老師請她過去一下,她很緊張,不知道兒子是否因學習落後又給老師添麻煩了!
她誠惶誠恐走近老師,沒想到老師跟她說:「媽媽,回家可不可以請威威(化名)以後上課時,『話』不要那麼多!」媽媽聽了之後激動不已,從語言發展遲緩到話說個不停的轉變,她歸功親子共讀幫了大忙!
「這是讓我印象相當深刻的分享。」林培齡總編說,她也想藉此鼓勵爸爸媽媽們,朗讀故事給孩子聽時,不用要求自己把故事說得多麼動聽,孩子在意的不是這個,而是忙碌爸媽的人和心都放在自己身上的感覺,爸媽就盡情說吧!
即使不共讀書,也可以共讀「人」,分享日常生活的趣事、新鮮事都好,日積月累,愛的感受與畫面必然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若問:「共讀的好處是什麼?」這也許不是最搶眼的答案,但肯定是最幸福的答案。
激發孩子想像力
兒童文學大師林良先生曾提出一個論點:「童書的武斷。」即在故事世界裡可以允許各種可能的發生,透過想像,我們才可以發展出「如果我是他的話,我會……?」透過角色互換或立場對調的想像,可以孕育孩子的同理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灑下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到,當幼稚園老師講《一寸法師》的故事給孩子們聽時,會發現有孩子很專心的聽故事;有的孩子卻一直看窗外,一會兒和鄰座的小朋友打鬧,根本沒在聽。同樣的故事內容,為什麼孩子會產生不同反應呢?
想像力 vs.繪本中的插畫品質
用心聽故事的孩子,腦中會清楚地浮現一寸法師的模樣,整個故事會變成一幅清晰的影像,在他們的腦中上演一齣短劇;但是聽不進去的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無法對故事進行想像,無法將故事內容轉換成畫面。
由此判斷,想要專心的聽故事,就必須具備獨特的能力,就是要將看不到的故事在腦海中想像成畫面,就是一般所稱的想像力!
當孩子想像力不夠發達時,繪本可以彌補孩子的想像力,使它更豐富多彩,也因此繪本的品質非常重要,書中插畫的品質會左右孩子想像力的品質,如果插畫的品質具有藝術價值,孩子腦海中的影像也會十分優美!
親子共讀Q & A
Q:孩子從多大開始就可以開始進行親子共讀?
蔡幸珍老師表示,親子共讀開始的時間,其實並沒有那麼清楚的分野,通常在孩子6~7個月,已經開始會坐後,爸爸媽媽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看書,在孩子的年紀還更小的時候,爸爸媽媽也可以開始朗讀喜歡的繪本給孩子聽。
Q:在孩子6個月以前,應配合孩子的視力發展,特別準備黑、白插畫的繪本給孩子看嗎?
讓孩子看黑白 色的插畫這個說法,最主要是從孩子的視力發展來看,當孩子越小,視覺對黑、白這種有強烈對比的色系較為敏感;不過,蔡幸珍老師並不認為在孩子6個月以前, 爸爸媽媽只能為他們準備黑、白插畫的繪本,事實上,有其他許多有著色彩鮮豔強烈的繪本插畫,也能夠給孩子多元的視覺感官經驗。
Q:為什麼孩子聽我念故事總是睡著?是不是有哪些關鍵的訣竅,我沒有掌握到呢?
蔡幸珍老師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先藉由平常跟孩子的相處,觀察孩子的興趣是什麼,挑選一些跟孩子興趣相關的主題。此外,親子共讀是累積的過程,爸爸媽媽需要多些耐心。
蔡幸珍老師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她自己的經驗,其實,繪本故事與故事之間,常常會有「互文」的作用,她自己的孩子就曾在某天聽她說繪本故事的時候,忽然想起他之前聽過在另一個繪本故事中出現的相關事物;又有另一回,蔡幸珍老師在煮南瓜湯,兒子就在一旁劈哩啪啦把南瓜湯繪本故事講出來,她說這就是所謂「幸福的咒語」。
Q:我兒子今年5歲了,只喜歡聽我念繪本故事給他聽,不願跟著我自己一起看或是自己翻閱,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過度依賴由我來唸給他聽,怎麼辦?為什麼明明也開始學認字了,孩子卻不願意自己看呢?
5、6歲的孩子只是在「讀字」
《再次灑下幸 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到,在思考繪本與幼兒關係時,最重要的是要認清,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對於5、6歲的孩子來說,自己讀 圖畫書,光是挑自己認得的字來讀,就是一個大工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太可能了解書中的故事,更別說樂在其中。
從常識來判斷,大人念給孩子聽跟孩子自己讀,哪一種比較容易懂?比較有趣呢?如果孩子不能快樂享受,圖畫書的內容就不會留在他們的記憶當中,更無法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成長,因此,提早讓孩子自己讀圖畫書,在教育上是有害而無益的。孩子的人生經驗還很短,自己讀圖畫書很難了解故事的內容,充其量也只在讀出文字而已。
「傾聽」讓愛流動
林培齡總編認為,孩子希望、喜歡媽媽念給他聽,而不願自己看,可能只是一種在向媽媽撒嬌討愛的表現,媽媽不妨試試看偶爾「反主為客」,請孩子說故事給妳(媽媽)聽,有時候說故事給爸媽(或他人)聽,能夠為孩子帶來成就感,孩子因為知道有人樂於傾聽並期待著他的分享,因此對自行閱讀變得積極,在榮獲2011年美國凱迪克銀牌獎的《愛打岔的小雞》中就有讓小孩開懷、大人會心一笑的生動情節。
蔡幸珍老師說,其實,不管小孩或大人都很喜歡聽故事,因為這種感覺與經驗,跟自己閱讀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爸爸媽媽不用因為孩子只喜歡聽他們念故事給他聽,而不喜歡自己看就過於焦慮。
她進一步與我 們分享她自己的經驗,她的兒子目前已經是小學生了,本身也很喜歡閱讀,但是,她還是會經常朗讀繪本給孩子聽,蔡幸珍老師不斷強調,其實,親子共讀最重要的 部分是爸爸媽媽有沒有樂於享受這一段親子間專屬的相處時光,也鼓勵爸爸媽媽應繼續唸故事給孩子聽,因為這對豐富親子的人生與孩子的成長都有著相當大的意 義。
Q:每次唸繪本給孩子聽,5歲小兒子會提出一些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的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例如,共讀《小男孩和大魚》時,他會滿臉狐疑地打斷我問:「可是,魚一離開水,不就死了嗎?怎麼可能還一直活著,跟小男孩對話啊?」
蔡幸珍老師認 為,有些孩子的確會比較執著,如上述的問題當中,孩子認為他在真實世界中觀察到的魚沒有水就會死,因此,會提出他的疑問,此時,爸爸媽媽不必過於焦慮,可 以先誇獎孩子很厲害,已經知道了魚離開水就會死掉,接著可以放輕鬆的誠實的回答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魚的確離開了水真的很快就會死掉,但是,繪本的作者發 揮了想像力,並且使用了擬人化手法來描述這個故事。
林培齡總編表示,有時候故事中的動物、植物、物品……往往不是重點,重點是角色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以上家長提及 的繪本《小男孩和大魚》,是小男孩把大魚帶回家悉心照顧與用心陪伴,但大魚渴望的是家鄉的自由與自在,愛的付出與接受不在同一個位階,所以愛沒有交集的故 事;孩子可以藉此體會「愛一樣東西,不一定非擁有不可」,在孩子吵著要養寵物時,爸爸媽媽不妨試試看這個故事帶來的影響力唷!
Q:我很喜歡閱讀,孩子卻不愛?等到孩子小學才培養讀書的興趣,是否太遲,該怎麼辦?
《再次灑下幸 福的種子》的作者松居直提到,曾有人問他:「我喜歡閱讀,但是我的孩子已經小學六年級,卻不愛看書,現在再培養他讀書的興趣,會不會太遲?」確實遲了一 點,但是這些孩子也並非像家長所說的無藥可救,例如,有的孩子即使不愛讀母親熱愛的文學書籍,卻喜歡運動雜誌、科幻讀物等,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不必過分擔 心,對於提出上述問題的家長,松居直這樣回答:「不讀書對生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您的孩子身體很好吧,那就夠了,他喜歡運動嗎?」這時多半可以獲得肯定的答案,「那運動也非常重要,書本不是促進人類成長唯一的要素!」
蔡幸珍老師認為,有時候親子共讀的挫折往往來自於爸爸媽媽不合理的期待,例如,爸爸媽媽會希望孩子馬上有反應,其實爸媽可以試著放鬆,讓孩子來主導,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會從一個故事中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爸爸媽媽有時候要抑制住想要「教」孩子的衝動,不要企圖對孩子說教,孩子才能有機會真正發現閱讀有趣之處。
Q:我有一個4歲的女兒,我覺得她很喜歡看繪本,所以,我也一本接著一本的買,家中的繪本數量非常多,但是,聽到有些人說,不應該一直買新的繪本,應該要讓孩子一本繪本重複看很多次才是比較好的?
蔡幸珍老師表示,繪本本身是圖與文相搭配的,不同的繪本會給孩子不同的養分,重複性的閱讀,大人可能會覺得膩,但是小朋友有時候一本繪本可以重複看十幾次。
尤其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本身會喜歡看或唸一些重複音律的句子,因此有許多繪本會喜歡重複看,因為他可能會發現或看到過去所沒有看見的有趣之處,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蔡幸珍老師認為,其實,如果家中的經濟條件足夠、空間夠大,孩子又真的很喜歡繪本,爸爸媽媽並不需要刻意要求孩子必須學會同一本繪本看很多次才行,基本上,常常購買新的繪本,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故事,並不會造成任何負面的影響,不用刻意去限縮孩子看繪本的量。
林培齡總編也認為,當一個人體驗越多,能力會越俱足。同理,孩子接觸越多元的故事,視野會越寬廣,若是一直重複看同一本書,就像一直重複走同一條路,能看到的風景是有限的。
Q:邊讀繪本給4~5歲孩子聽的時候,要不要一邊念,一邊在繪本上比著唸出的那個字,讓孩子也能夠藉機認識更多字?
讀書不等於識字,識字不等於閱讀
《再次灑下幸福的種子》的作者松居直認為,如果識字就能讀書,那麼只要是自己認得的語文,再艱澀再專業的書我們應該都能從頭讀到尾,問題是,讀完整本書並不表示看懂了這本書,能夠真正理解書中的內容才算是讀書,至於識字,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蔡幸珍老師表示,繪本不該用來達成任何目標,或許一邊朗讀,一邊在繪本上指出唸出的那個字,孩子會較早認得,但是與其那麼做,形成親子雙方的壓力,還不如等到小朋友自己有興趣,指著書中的某個字來問爸爸媽媽怎麼唸時,再告訴孩子就可以了。
Q:女生天生就比男生能夠靜下來看書?為什麼我想要好好讀繪本故事給我兒子聽,但他直嚷著想要出去玩,就是無法好好靜下心來,該怎麼辦呢?
蔡明灑館長以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完人」的文藝復興時期巨匠達文西為例,「達文西涉略的領域從醫學到藝術,事實上,培養完整的人,就是應該要讓他有機會大量且多元的涉獵各種領域,精煉感官,將觸角伸出去。」蔡明灑館長說。
因此,她也常常告訴爸爸媽媽,愈小的孩子,透過自己的視、聽、嗅、味、觸去探索、認識這個世界,累積自己的具體經驗,甚至比閱讀繪本故事的「二手經驗」更重要唷!
她進一步與我 們分享她的經驗,之前有一位很用心的媽媽帶著學齡前的兒子到貓頭鷹圖書館上繪本共讀相關的課程,第一天,孩子非常不適應,到處摸、到處看,甚至想要翻出一 些館內規定不能隨便拿取的東西,不論媽媽怎麼說,孩子就是一直大哭,媽媽為了怕影響到其他媽媽,甚至把孩子帶出館外,進進出出很多次,但是,孩子還是一直 哭不停。
後來,蔡明灑館長看出媽媽的擔心與疲累,就主動跟媽媽說:「沒關係,先帶著孩子回家吧,課程都可以之後再補上,但是,若孩子會對這個環境或是對書產生反感,反而就更不好了。」
到了第二次上課,孩子仍然不願意乖乖坐著陪在媽媽身邊一起上課、聽故事,直到第三次這個孩子先是站著聽,而後竟一屁股坐下來和大家一起聽故事了。媽媽也跟她說,她發現兒子在家也願意聽她說故事的頻率也愈來愈高!
兩大關鍵:家長態度與挑書技巧
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那位小男孩發生這樣的轉變呢?蔡明灑館長認為,最大關鍵是家長的態度以及挑書的方法,如前所述,爸爸媽媽應該要好好問自己,究竟希望透過親子共讀給孩子什麼?親子共讀最大的意義又是什麼?是讓親子間共同擁有美好的回憶?還是孩子被強迫讀書的不悅感呢?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挑書,簡而言之,好的繪本要能夠同時符合孩子成長,並滿足心靈需求。除了具音韻之美、節奏明快的繪本之外,爸媽也不應該忽略那些可以讓孩子透過身體去感受、傳達同理心與愛的繪本。」
蔡明灑館長說,例如,《好痛唷!好痛唷!》這本繪本,藉由許多小動物都被石頭絆倒了,最後是人類寶寶也不小心絆倒了的簡單故事,讓孩子知道,成長的過程一定會遭受到挫折,會跌倒、會痛,所有動物可能都一樣,最重要的是只要有爸爸媽媽陪伴與支持的力量,孩子便能夠有面對挫折與克服困境的勇氣!
Q:目前市面上的繪本琳瑯滿目,除了從中挑選經典的繪本作品外,還有什麼其他的挑選原則或方法嗎?
林培齡總編指出,許多單位可以找到童書推薦,例如,台北市立圖書館出版的「好書指南」、文化部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網站、教育部0〜3歲閱讀起步走推薦書單等。再來就是把握機會多看,勤跑圖書館、兒童書店,多參加親子共讀講座或說故事活動。
勿專斷認為繪本是孩子專屬讀物
《尋找一本繪本,在沙漠中……》一書的作者柳田邦男甚至主張所有的大人都應該看繪本,繪本的存在不單是為了孩子,繪本裡充滿靈魂的語言,可以和人心溝通、交流,讓大人產生共鳴的繪本,也會得到孩子的喜愛。
《再次灑下幸福的種子》的作者松居直也認為,繪本有著其他書籍無法表現的趣味和美感,發現這種樂趣的成年人比其他人多擁有一種快樂的世界,母親喜歡看繪本,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對繪本產生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一定會想知道書裡面到底寫了什麼。
NEWS國立台灣文學館「美國小天地」開幕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文學館兒童文學書房新設置的「美國小天地」閱讀區,在2013年12月19日正式開幕。成立9年多的台灣文學館兒童文學書房布置溫馨可愛,目前藏書9千多冊,主要以台灣文學的書籍為主。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文學館兒童文學書房新設置的「美國小天地」閱讀區,在2013年12月19日正式開幕。成立9年多的台灣文學館兒童文學書房布置溫馨可愛,目前藏書9千多冊,主要以台灣文學的書籍為主。
「美國小天地」美國資料專區成立,由美國在台協會提供英語繪本讀物共400多冊,日後會不定期舉行英語說故事活動,讓小朋友及早接觸英美文學!(資料來源:中央社)
Q:如果直接購買日文或英文的繪本,而不購買翻譯成中文的版本,少了一層翻譯,是不是能更貼近原創,讓自己與孩子從繪本故事中得到的更多?
曹俊彥老師認為,外文繪本的翻譯一定會盡力做到忠實於原著,然而,不論是原文,或是已經翻譯成中文版本的繪本,最後孩子所聽到的故事,其實是完成在媽媽(朗讀者)手上,端看媽媽(朗讀者)如何演繹他所看到的;小編認為曹老師所分享的正如《尋找一本繪本,在沙漠中……》一書所提到,「朗讀」或「說書」往往因為說、讀的人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透過朗讀人和說書人的動作表情和說話技巧,往往能在聽者心中產生深刻的影響。
也就是說,爸爸媽媽與其把焦點放在是否該購買原文繪本,不如挑選自己看過後,非常喜歡、有感覺的繪本故事,因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故事,朗念起來一定格外有感情,這份正向的閱讀感覺就會感染到孩子,讓孩子不論對共讀或是書本的感覺都會是正面且美好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